因为一个“超能力”农民,这个王朝覆灭了…

一战中,奥匈帝国皇帝约瑟夫一世在炮火中去世,战后奥匈帝国解体。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则因战争的失败被迫退位,远走他乡。那么,战争另一方的其他几位皇帝,命运又是如何呢?

先说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结局其实更为凄惨。

尼古拉二世

尼古拉二世于1894年接替病逝的父亲成为罗曼诺夫王朝新一代沙皇,时年26岁。第二年,他和远房表妹、德意志帝国的一位公主举行婚礼,而这位德国公主又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宠爱的外孙女。在当时,欧洲皇族之间跨国婚姻非常普遍,尼古拉二世的这桩婚事使他和英国皇室及德国贵族平添了一层亲缘关系。

尼古拉二世并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气质和足够的治国理政经验。按现在的标准,他更像是一个“宅男”和“好好先生”:笃信宗教,热爱家人,温文尔雅,喜欢安静。他对亲近的朋友吐露心声:“我从未想过要当沙皇,对此毫无兴趣,对政府的事也一窍不通,甚至不知道如何与大臣们对话。”

1904年,俄国社会矛盾日益深重,尼古拉二世决意以一场“胜利的小型战争”提振王朝威望。他选择已完成维新的日本作为对手,却收获了一场耻辱的失败,随之而来的社会反抗浪潮更高了。

10年之后的1914年,尼古拉二世又一次糊里糊涂地把国家带入了战争,这一次对手换成了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而最主要的敌人就是他夫人的表哥——德皇威廉二世。

德皇威廉二世

大战开始之后,尼古拉二世希望速战速决。这并非由于俄国有绝对实力,相反,它的经济状况无法支撑长久的大规模厮杀。果然,俄军的弱势很快显现,被德军逼得节节败退。1915年夏天,一位俄国将军写道:“1/3的士兵没有步枪。这些可怜的家伙在暴风雨般的弹片中耐心等待,等待着拾起倒下的同伴的步枪……这种残杀太可怕了!”

转机好不容易在1916年出现。精明强干的勃鲁西洛夫将军指挥俄军发动进攻,突破奥匈帝国军队防线550公里,迫使德军紧急抽调大部队驰援。这次进攻是俄军在一战中最后一次大规模富有成效的进攻,本可以取得更大的胜利,甚至达到让奥匈帝国弃战求和,从而瓦解同盟国的战略目标。然而,尼古拉二世和总司令部的军官们,事先没有一个人相信勃鲁西洛夫能够取得如此战果,全然没有为部队准备足够的后备补给。

疲乏的俄军带着20万以上的俘虏,苦苦等待增援和补给。当迟来的俄军补给马车还在泥路上颠簸蹒跚的时候,威廉二世的增援部队已经乘着列车沿铁路疾驰而至。困境中的俄国士兵有时不得不把刺刀绑在棍棒上冲锋,甚至不得不徒手折断有刺的铁丝网。就这样,俄军白白将胜局拱手相让。

两年多的战争让尼古拉二世越来越无能为力,他开始希望借助神的力量摆脱困境。于是,一个具有“超能力”的西伯利亚农民进入了彼得格勒宫廷,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尼古拉二世及其家庭的命运。这个人就是拉斯普廷。

拉斯普廷

据史料披露,拉斯普廷之所以能接近尼古拉二世,是因为他使了鬼把戏。沙皇唯一的儿子阿列克谢患有血友病(凝血功能障碍,无外伤也可能自发性出血),拉斯普廷让能接近小王子的人把加剧出血的草药掺进他的食物中,等病情重了,拉斯普廷现身宫廷,一面祈求上天“神力”,一面暗中命人停止放草药。结果,王子不治自愈,拉斯普廷也几乎成了尼古拉二世的指导者和精神支柱。

有一天,拉斯普廷说得到神的启示,应从里加附近进攻,沙皇如是照办,结果俄军大败。西北战线司令官鲁茨基将军劝说沙皇不能这样打仗,却很快被撤职。还有一次,拉斯普廷觉得新上任的陆军大臣波利瓦诺夫“太傲慢”,要求将其撤换,懦弱的尼古拉二世再次毫不犹豫地听从了他的建议。实际上,波利瓦诺夫上任后提高了陆军部的工作效率,运输道路畅通了,前线弹药供应充足了,士兵有了衣服穿。苏联历史学家公正地指出,没有波利瓦诺夫,俄军无法抵抗德军。有人统计,从1914年至1916年两年期间,尼古拉二世换掉了4个大臣会议主席、6个内务大臣、4个陆军大臣、3个外交大臣、4个司法大臣。这些人事任免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按拉斯普廷的旨意进行的,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哥罗梅金被任命为大臣会议主席,仅仅是因为拉斯普廷爱吃其夫人做的土豆。

对拉斯普廷的倚重,不仅没有让尼古拉二世重新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招致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强烈不满。为了阻止拉斯普廷继续祸乱宫廷,1916年12月,尼古拉二世的几位贵族皇亲密谋刺杀了拉斯普廷。失去这位“上帝旨意传达者”,尼古拉二世更加消沉,无心过问朝政。一些政治家开始酝酿着,“必要时用恐怖手段”政变。参谋总长阿历克谢夫则着手策划逮捕皇后,迫使沙皇进行改革。

沙皇尼古拉二世和皇后亚历山德拉

面对即将到来的风暴,尼古拉二世既不能保护自己,也不能保护家人。此时,沙皇及其家人实际上已经从神坛上跌落下来,重归渺小和普通。

1917年3月,彼得格勒出现粮食供应危机。示威工人和起义士兵控制了首都,包围了冬宫,逮捕了政府大臣,建立起自己的政权机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同时,资产阶级政治家也抛弃沙皇,成立了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自称为临时国家政权,负责组建临时政府。3月16日,国家杜马和临时政府的代表直截了当地对沙皇说:“对您来说,任何斗争都是徒劳无益的。我们的意见归结到一点,那就是您必须退位。”尼古拉二世目光惶惑,过了一会儿,他还是接受了现实,宣布退位,由其弟米哈伊尔大公继位沙皇。但米哈伊尔不想接手这顶毫无价值,且已经变得异常危险的王冠,主动放弃了皇位。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就此终结。

尼古拉二世和家人很快沦为阶下囚,被囚禁在彼得堡的皇村。后来有人回忆,在最初的几天,尼古拉二世经常发呆,“逢人便鞠躬,伸出手去”,表现出他对自己命运的迷茫和无奈。不久,他们被押解到西西伯利亚的小城托博尔斯克。在那里,尼古拉二世听到了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原来看管他们的士兵被调走,新调来的士兵成立了“士兵委员会”,与此同时,管制明显严格起来,尼古拉二世的处境也日渐艰难:士兵们撕去了尼古拉二世的上校肩章,夺走了他的佩刀,开始按普通士兵的标准供应口粮,生活经费也大大减少。

1918年春,有传言说,有人正在密谋解救尼古拉二世,这让当地苏维埃政权非常紧张。他们担心,罗曼诺夫家族的人一旦被解救就会成为反苏维埃的旗帜。经请示莫斯科,7月16日夜间,尼古拉二世一家及仆人共11人全部被处死,尸体被焚化。

其实,被一战改变命运的远不止德俄皇帝,保加利亚国王费迪南德就因好大喜功错估了形势,最终殃及自身。

一战爆发后,保加利亚先是待价而沽,后被德意志帝国一方开出的优越条件吸引,在1915年9月,以取得马其顿和塞尔维亚的一部分领土为条件加入了同盟国阵营。10月14日,费迪南德不顾部分议员和人民的反对,大举进攻塞尔维亚,很快占领了塞尔维亚统治下的马其顿,并继续推进到接近希腊的鲁佩尔。

保加利亚国王费迪南德

1916年8月,罗马尼亚加入英法俄一方参战。在德国和奥匈帝国支持下,保加利亚向罗马尼亚宣战。然而,保加利亚经济实力薄弱的软肋此时开始暴露出来,国内供给困难,粮食短缺,物价飞涨。同样受到战争压力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对“小兄弟”保加利亚毫不客气地进行经济压榨,并对给保加利亚开出的加盟条件开始反悔。这一切让保加利亚继续战争的能力耗尽了。

1918年10月3日,费迪南德在协约国的要求下,被迫将皇位让给长子鲍里斯,自己流亡奥地利。28年后,鲍里斯的儿子被废黜,结束了保加利亚的君主制,建立起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英国皇室虽然延续至今,却也或多或少受到一战的影响。当时,由于国民反德情绪高涨,与德国皇室存在密切的亲缘关系的英国皇室一度遭到国人的抵制。甚至有传言称,国王乔治五世是亲德分子,这让乔治五世大为震惊。为了体面,也为了表示与德国划清界限,安抚民心,英国皇室认为有必要寻找出一个正宗的英国姓氏。1917年,乔治五世宣布放弃自己家族的德国姓氏,改为更加英国化的“温莎”,原先拥有德国姓氏的英国贵族也随之纷纷改姓。温莎王朝由此开始。

乔治五世

面对战争,一些国家的皇室选择保持中立,并坚持到最后,如挪威国王哈康七世、荷兰女王威廉明娜。与他们一样希望保持中立的,还有比利时与希腊的皇室,只不过,这种态度到最后都被迫改变。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一世虽然在战前便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却仍于1914年8月3日受到德国的大举入侵,阿尔贝一世顽强抵抗,最终以战胜国的身份迎来了一战结束。至于希腊国王康斯坦丁一世,最终没能抵挡住国内政治势力的高压,在1917年战争接近尾声时加入了三国协约阵营,并被迫让位给自己的儿子亚历山大。

可以说,整个欧洲的君权时代在一战的炮火中灰飞烟灭了,只留下历史中几个模糊的背影供后人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