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网红与令人发指的节约文化|近观日本
来源:一个月花两千吃饭
跟中国千篇一律的网红脸不同,日本网红绝对是一种有个性的存在,而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家庭主妇网红。
她们展示自己强大的收纳能力、给儿子做精致便当的过程,或者揭露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公。还有一类贤惠的家庭主妇网红研究如何给家里最大限度的节省开支。有位知名省钱博主叫Amin,老公收入不错,每个月在18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1万元,家里三个孩子,每月用于吃饭的开支在2000多元人民币左右。
惊不惊讶?如何做到呢?其实并不难。Amin强调,一家人很少出去吃饭,每天她都会去超市买打折的食材,然后密封起来,还在密封袋上记录下购买的日期,避免过期。
那么,他家伙食如何呢?从Amin晒出的图来看,他家每天的餐食有肉有鱼有菜还有汤,小朋友的便当做的美轮美奂都不忍下手吃。
还有一位主妇博主也有类似的技巧,她把买回来的打折蔬菜用厨房纸细致的包好,然后用保鲜膜覆盖,放进冰箱,两周之后依然翠绿新鲜。
对很多主妇来说,省钱不仅仅意味着节俭,简直成了一种智慧的比拼。
延伸一下话题,和日本人熟识之后,你会发现,日本人过日子真的很节俭。晚上居酒屋里觥筹交错,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大部分人面前只摆放着几个烤串儿,一杯啤酒,喧闹的度过一个良宵。然后酒客各自散去,又不约而同的集中在了电车站——是的,他们很少打车回家,而是汇集在人流涌动的电车站,脸红脖子粗的互道晚安,踏上归家的列车,背影就如同缓缓散去的灰云。
说起电车,我时常在车站里向日本人问路,日本人都很热情,乐于帮你解答问题。他们会拿出自己的手机,打开电车路线相关的APP,然后告诉我,这条路是最省钱的。让人惊叹的是,他们居然不是告诉我最快的。
在日本最可耻的行为就是浪费。你在餐厅吃饭,尽量不要剩下饭食,老板会不高兴,认为你浪费。我记得某次带团队去日本考察,晚餐喝酒吃肉,有一位贵客不慎打翻了火锅,汁水四溢,满屋飘香。一直彬彬有礼的服务员非常生气,他以最快的速度擦干了桌子,然后用日文对这位贵宾说,希望下次您不要光临我店了。
这样描述,或许你会觉得日本人很生硬,但对于他们的习俗来说,浪费确实是一种犯罪。
节约是一种哲学
日本人的节约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时间的节约。日本人非常守时,守时的定义是,要比约定时间提前10分钟—15分钟到达约会地点。这是一种时间的节约。
时间的节约被日本企业界精英不断审视,直至形成某种经营哲学。日本大部分公司都推行5s管理法,这套管理法追求工作现场的清洁、干净、井井有条。其背后是对时间的珍视。
学者研究发现,每一个职场人士,一年会花费20天的时间来找东西,这不啻于某种巨大的时间的浪费。所以,特别是制造业,要求每一件办公用品、每一件工具都要摆放整齐,各安其命。以此节省找东西的时间。
继续深化,5s理论被应用到极致的管理哲学叫精益生产。这个概念是日本人提出来的,后经过美国企业研究者概括总结而成。
精益生产的最杰出代表是日本的丰田汽车,其出发点,还是节约。丰田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刚刚创立的时候,就自主研发出了一款汽车发动机,虽然参照的蓝本是通用的产品,但丰田将之塑造的更小型化,也更省油,丰田认为,这才符合日本市场的需求。
二战之后,丰田汽车回到了制造小汽车的轨迹上来。彼时,以美国通用汽车、福特汽车为代表的制造商正在大力推广大规模生产。大量采购零部件、大量组装,使得汽车成本下降,每家每户都能开上小汽车。
这对于美国市场来说,是理性的。但丰田汽车敏锐地发现,这种生产方式并不适用于日本,首先,日本市场没那么大,需求量还很弱小。另外,大规模生产的模式下,各个部门各司其职,缺乏沟通,这就会造成某种程度上时间的浪费。
举例来说,方向盘生产了一堆,可是车身还没造好,这么一来,方向盘的部门就要停下来,等着车身数量达标,这不就是时间和人力的浪费吗?
精益生产就力图消灭这种浪费,简单来说,整个生产部门之间彼此都要沟通,上一个环节将打包的零部件发送给下一个环节的同时,要在箱子里面附上下一次零部件的需求,如此往复。
因为日本地方也不大,所以对于仓库有着更高的要求,禁止堆放大量零部件,这就是零库存的出发点。
挑战:一个月只花600多块
另一方面,提倡节约的生活方式,在于日本人对于大自然的敬畏,这一点我们前文已有描述了,就不在过多书写了。
强调一点,日本人认为所有的资源、食物都是大自然的馈赠,所以浪费不得。现在,日本人在就餐之前,还要用两个大拇指和食指夹着筷子说,感谢赐予我食物。
再回到生活中,大部分日本电器都以节约、节能著称。很多空调都有人感模式,通过测量你手脚的温度来判断给你提供的温度;冰箱通过传感器来判断家里是否有人,有人的话,温度就低一些,反之就尽量进入节能模式。在大部分公寓走廊、办公室区域,基本上都是声控灯的世界,人走、灯灭。新住宅里很多都有中控台,可以看到实时,每小时,每天,每月的电力,煤气,水的流量和消费情况。一般家庭的话水电都是用的越多,单价越贵。
媒体也会不断倡导节约的生活方式。日本朝日电视台曾经播放过“看明星如何用1万日元(约合650元人民币)过1个月”的节目。在日本,餐馆一碗面条也要700日元左右,1万日元要想在日本生活1个月,几乎不可能,而这个电视节目却每周请一名有名艺人,向极限节约生活挑战。有一期节目请来的是日本著名笑星滨口。为了节省每个日元,滨口想尽了办法,甚至将海带上的盐提炼出来再使用,终于度过一个月。该节目提倡的节约行为引起日本主妇和年轻人争相效仿,收视率连连走高,日本甚至发起了光盘行动——不留一点剩饭。
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是日本人注重节约的根源,当然,有人认为日本国土小、资源匮乏所以需要节约。其实这个认知有些偏颇。首先,日本国土面积并没有那么小,跟德国的面积差不多,放在欧洲也算是大国。资源匮乏,这也是在近现代之后的事儿,在古代,日本一直是铜矿、银矿的主要输出国,在亚洲,他的输出量仅次于邻居中国,后来日本能率先进入工业化,除了制度优势,资源优势也不容忽视。
但是到了近现代,主要的能源转变为石油,这是日本天然缺乏的资源。二战后,日本经济起飞,反正我们有钱,花钱进口石油就好了。
那时候,正是日本人开始穷奢极欲的年代,股市不断上涨,房价沸腾,日本人深感国力像火箭一样蹿升。他们凝视未来,就放佛看到玫瑰色的时间仙境。
然而,70年代,爆发了石油危机,日本经济出现了负增长。当时,曾任日本经济企划厅长官的堺屋太一出版了一本名为《油断》畅销书。他近乎耸人听闻地写道,日本石油进口中断一个月内,就会有50%的企业倒闭,两个月内将发生社会动乱,半年内国家将崩溃。
虽然这个论断有些夸张,但至少引发了国民对于能源的再次认知。石油危机后,日本政府高度重视产业结构的“轻量化”,设立了与能源相关的政策审议会,制定相应政策和法规,并以税收、财政、金融等手段,引导和规范全社会的节能活动。日本民间和企业界也开始注重能源、环保问题,他们努力开发节能技术和产品。1973年,日本进口石油约29013万升,1987年降为18391万升,以后陆续回升,但2002年仍只有24190万升,低于石油危机时期的水平。但这段时间,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却成倍增长。换句话说,日本经济增长对于石油的依赖在逐步降低。
在生活层面,特别是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之后,整体来说,日本人摒弃了对奢华生活的追求,回归到了理性消费的阶段。各种二手交易非常频繁,就类似于我们现在使用的闲鱼,在日本是非常普遍的。二手衣服、玩具、手表等等,都会被保存完好的进入交易系统。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节约当然是种美德,即使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体下,倡导节约、节能依然有着深刻的意义,因为节约才会对自然和我们所处的世界充满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