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北京?明政府在两京之间来回的摇摆,及两京政治地位变迁史

南京,为江苏省会和副省级市,有秣陵、金陵、建康、建业等古称,地处我国东部、长江下游、濒江近海,被汤汤长江水和宁镇扬丘陵所环抱,有“虎踞龙盘”之势。又自古崇文重教,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之称

据统计,在五千年悠悠华夏历史中,先后有过217座都城,而南京是其中的佼佼者。历史上,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朝都曾于定都于此,此后又有南唐、明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在此建都,故被称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也因此不论是传统的四大古都,还是当今最常被提起的七大古都,南京都榜上有名。

南京玄武湖

美中不足的是,南京虽有五百年建都史,可多数为偏安政权,且属于短命王朝。唯一的长寿大一统王朝——明朝,虽然兴起于南京,可在此建都的时间并不长。因此与西安、洛阳、北京相比,成色多少有些不足,在四大古都之中只能敬陪末座。那么作为南京的高光时刻,让南京古都地位增光添彩的大明王朝,为何要迁都呢?

南京首都地位的确立

南京在元代称为集庆路。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所部渡江而来攻克集庆路,取“上应天意”之意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体现了他的雄心。其后老朱以应天府为大本营,先后剿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于吴元年(1367年)打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旗号,派徐达、常遇春率军北伐。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在群臣的山呼声中,老朱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定国号为大明,年号为洪武。绵延276年的大明王朝(不算南明),在这场盛大的典礼之后,正式扬帆起航。

可以说,应天府乃是老朱的龙兴之地

可老朱对应天府这个都城并不是很满意,建国之初就有迁都之意,位于关中地区的西安,中原地区的开封,以及老朱的老家凤阳等,都被纳入定都备选方案。甚至一度设立南、北、中三都:南京应天府、中都凤阳府、北京开封府

南京明故宫复原图

当然最为老朱所重视的都城选址,为自己老家中都凤阳府

早在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还只是吴王的老朱,为体现自己“天命所归、皇权正统”的至高地位,开始在老家濠州(今安徽凤阳)为父母、兄嫂、侄子等亲人修建陵寝——明皇陵。

次年,以龙脉所在,祖陵所系,改濠州为临濠府。洪武六年,改临濠府为中立府,次年又更名为凤阳府。在此过程中,凤阳府的辖地越来越广,最终形成一个管辖五州十三县,囊括淮河中游地区的超级大府。

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老朱正式下诏以临濠府为中都,确立在此建都的方案,为淘汰其他备选方案,老朱可谓是卖力地找理由。

诏以临濠为中都。初,上召诸老臣,问以建都之地……上曰:‘所言皆善,惟时有不同耳。长安、洛阳、汴京……平定之初,民未苏息,朕若建都于彼……重劳其民……今建业长江天堑,龙蟠虎踞,江南形胜之地,真足以立国。临濠则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朕欲以为中都,何如?’群臣皆称善。至是,始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焉。”(《明太祖实录》)

随即在韩国公李善长的主持下,以南京紫禁城为蓝本营建凤阳皇城,参考《宫室图》规划建设,在全国调集百工技艺、军士民夫等,数以万计,营建中都。

然而中都的营建并不顺遂。先是刘基提出“凤阳虽帝乡,然非天子所都之地,虽已置中都,不宜居”,明确反对定都凤阳,给老朱兜头泼了一盆冷水。而后又因中都营建工程过于浩大,不堪忍受的工匠发起抗争,甚至在凤阳宫殿地下埋入了压胜之物。虽然事发之后,老朱将工匠杀的仅存千余人,但也让他放弃了以中都为都城的想法。

凤阳皇城遗址

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以“劳费”为由,放弃营建尚未开工的建筑。中都凤阳,这座堪称中国古代最豪华富丽的都城,就此成为一个庞大的烂尾工程。

直到洪武十一年(1477年),罢北京开封府,以南京应天府为京师,应天府作为明王朝第一个都城的地位才正式确立

即便如此,应天府作为都城的地位依然不太稳固。老朱对这个都城本就不太满意,早在洪武九年(1376 年),监察御史胡子祺上疏奏请建都关中,让他很是意动。洪武二十四年(1391 年)派皇太子朱标巡视陕西,就有考察能够迁都关中的目的,只可惜太子去世,他本人又年老,迁都之意才作罢。

永乐迁都北京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出于恐惧心理,小朱在朝臣的支持下,强势削藩,迫使镇守北平的四叔燕王朱棣起兵“靖难”。这场叔侄之争,最终以朱棣胜利而告终。

新生的统治集团以朱棣为燕王时的幕僚为主,而南方则多为建文帝的支持者,故他的根基在北平。因此在夺取政权后,迁都北平便被提上议事日程。当然,明成祖毕竟地位不那么正,安抚天下是首要任务,是以迁都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礼部尚书李至刚上疏,提出应当学老朱将凤阳升格为中都的故例,提升北平的地位。朱老四欣然同意,随即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建北京于顺天,并从江浙、江西等地迁徙大批富户充实北京。南、北、中三都格局再次形成。

辛卯……礼部尚书李至刚等言:‘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繇外藩入承大统,而于肇迹之地皆有升崇。切见北平布政司实皇上承运兴之地,宜遵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为京都。’制曰可。其以北平为北京。”(《明太宗实录》)

明成祖长陵

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仁孝徐皇后薨逝。工部奏请点选陵址时,明成祖一反常态地否决了在孝陵所在的钟山(即紫金山)附近卜选吉壤的提议,要求在北平附近选择合适陵址。最终选定在顺天府昌平县的黄土山为陵址,为此御赐山名为天寿山。永乐七年(1409年),皇后陵寝正式开建。永乐十一年(1413年),天寿山皇陵建成,徐皇后的梓宫入葬。

按大明制度,若是皇后先去世,那么帝后必然合葬。因此千里迢迢地送徐皇后梓宫回顺天府,无疑是在向朝野明示自己驾崩后,将安葬于北方,而这座陵寝便是十三陵中的主陵——长陵。这无疑是就迁都一事,对朝野的一次试探。

这种试探,朱老四进行了多次。

永乐六年(1408年)十二月,明成祖下旨铸造外朝十四衙门“行在”官印,内朝十六监司“随驾”官印。所谓“行在”,本指皇帝离开国都后的暂时驻跸之地,这里特指北京顺天府,也就是在北京另建一套京官班子。此举无疑夯实了北京作为陪都的地位,为迁都打下了政治基础。

甲申,命礼部铸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锦衣卫印,凡十四颗,印文并加行在二字,内府尚膳等监、惜薪等司、兵仗等局印,凡十六颗,印文并加随驾二字。”(《明太宗实录》)

在北京顺天府设立行在的最大借口,为剿灭对大明构成重大威胁的北元政权。其后,明成祖以此为大本营,于永乐八年(1410年)、永乐十二年(1414年)二次御驾亲征漠北,北伐蒙古。永乐十三年(1415年),筹划第三次御驾亲征,因敌首顺宁王绰罗斯·马哈木死亡而取消。

然而早在永乐四年(1406年),朱老四下诏以京师皇宫为蓝本,兴建北京皇宫和城垣。为彰显自己的正统性,他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光是准备工作,就持续了11年。相关人员奉命奔赴各地去开采名贵的木材和石料运往北京,很多人为此丢了性命。永乐十五年(1417年),准备停当的北京紫禁城正式开建。

北京北海公园

就在此前一年,朱老四召集群臣,正式商议迁都北京的事宜。说是商议,倒不如说是通知,但凡提出反对意见的臣工,几乎都享受到了革职或严惩的“优待”。此后,再无人敢对迁都提出反对意见。

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落成,北京城也修治完成。这年九月,明成祖下令明年以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在京诸部也取消“行在”二字,洗去临时工身份,转为正式工。永乐十九年(1421年)元旦,朱老四入太庙奉安,并大祀天地诸坛,随即御京师紫禁城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觐,迁都至此完成。

洪熙还都之议

应天府毕竟是明太祖的龙兴之地,及亲自选定的都城,打着“恢复祖制”上位的明成祖,自然也不能做得太过。且为保证国家稳定,不因迁都之事而陷入混乱,也要对应天府做出妥善安排。故在升北京为京师,定为都城的同时,降应天府为南京,保留原有各部门,作为新的留都。但一如当年北京诸衙门一般,南京诸衙门需加“南京”字样,为示区别。

丁亥,上命行在礼部自明年正月初一日始,正北京为师,不称行在,各衙门印有‘行在’字者,悉送印绶监,令预遣人取。南京衙门皆加‘南京’二字,别铸印遣人赍给。”(《明太宗实录》)

如此一来,南北两京的地位倒了个个,北京成为新的京师,南京变为留都。

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一场异乎寻常的雷电,击中紫禁城前朝区域,顿时燃起熊熊烈焰,巍峨宏大的奉天殿、华盖殿和谨身殿三大殿被烧了个精光。

三大殿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之后,这一理论就成为群臣约束皇帝的一大手段。今天某地爆发虫灾了,是上天对人间的警醒,皇帝要自省。明天某处地震了,又是上天对人间的警醒,皇帝依然要自省。后天出现大面积干旱,还是上天对人间的警醒,皇帝应当要自省。言而总之,只要这天下出了什么不好之事,十有八九是老天在发表意见,身为天之子的皇帝,应当找找自身的问题,此所谓“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也

正式迁都不过百来日,外朝三大殿就被老天付之一炬,这更是天大的异象。故而明成祖秉承古制颁布《奉天殿灾修省求言敕》,令群臣检讨朝廷的得失

朝中本就有一股反对迁都的势力,明成祖此举无疑给予了他们宣泄的通途。反迁都一派借此机会将矛头对准了迁都,认为迁都耗费了海量的人力、物力,给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这是和上天对着干,故而要求还都南京。

这无疑触及了明成祖的底线,他本就是一个在沙场上见惯了生死的雄主,怒气上来自然不会对还都派客气。于是乎风暴再次降临,高压之下迁都争论终于平息。

然而迁都的争论并无就此结束,发展到最后甚至皇帝本人都支持还都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第五次亲征漠北的回师途中,明成祖驾崩于榆木川,随即皇太子朱高炽登基,是为明仁宗。

明仁宗虽然出生于北平,可洪武年间一度被接到京师应天府,在祖父的安排下与堂兄弟们同窗求学。靖难成功后,又长期留居京师(南京),并时常以“监国”的名义主持朝政,充当永乐北伐的后勤部长。因此他本身对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非新都顺天府可比。

何况除个人感情色彩之外,还有政治因素掺杂在内。与堂兄建文帝朱允炆一样,文臣是其基本盘(甚至很多就是建文旧臣),他们大多来自南方,不愿长留京师(北京)。一直以来与明仁宗存在竞争关系,对皇位虎视眈眈的汉王朱高煦,由于戎马半生,与同为武将的永乐勋臣关系密切,这些人的基本盘在京师。

正是基于这一现实,明仁宗一即位就有还都之意。故而当永乐二十二年十月,礼部左侍郎胡濙上疏,提出京师的粮食要靠东南地区转运,民力耗费巨大,还都南京可以有效节省漕运开支,他便顺水推舟的做出还都决议。

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明仁宗下诏将回都南京,为此北京诸衙门的印信,再次被被加上“行在”两字,南京诸衙门印信上的“南京”两字,则被全部摘除。即便三、四月份南京多次发生地震,也无法阻止明仁宗还都的决心。当年四月,又降敕给南京太监王景弘,命其提督修缮南京宫城事务,以备来年还都之用。

敕南京太监王景弘曰:‘朕以来春还京,今遣官匠人等前来。尔即提督将九五殿各宫院凡有渗漏之处,随宜修葺,但可居足,不必过为整齐,以重劳人力。’”(《明仁宗实录》)

此大明的正式首都,又变成了南京,至于北京则成为暂时负担都城职责的留都、行在。

最终的胜利者——北京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明仁宗突然驾崩,在位仅有十个月,未来得及实施还都计划。奉旨在南京、凤阳祭拜先帝陵寝的皇太子朱瞻基得报,千里疾驰得以回京顺利即位,是为明宣宗。

当年七月,明宣宗在天寿山为父皇选定陵址,位于长陵左侧约一里处。随即名成山侯王通、行在工部尚书黄福总管修陵事宜。八月,明仁宗陵寝的地宫完工。九月,明仁宗的梓宫、及殉葬嫔妃的棺椁入葬地宫,赐名“献陵”。

明宣宗将父皇的陵寝选在天寿山,置于祖父明太宗文皇帝的长陵旁,而非将其梓宫送回南京,在曾祖明太祖高皇帝的孝陵附近选址安葬,显示了他无意执行父皇的还都计划,将继续以顺天府为大明都城

明仁宗献陵

之所以会如此,也与他的生平经历有关,他也出生于北平,与父皇不同的是,自幼就被祖父明成祖带在身边,被重点培养,并于永乐九年(1411年)十一月被册立为皇太孙。明成祖无论是巡幸北京,还是亲征漠北都曾将他带在身边。他在待在北京时间远多于南京,对两京的情感如何自然不言而喻。何况在祖父的着意培养下,弓马娴熟,文韬武略皆属上乘,在武将集团中的威望比之二叔汉王朱高煦有过之而无不及,自然也用不着躲着二叔走。

明宣宗并没有对先皇关于都城的调整做出改变,北京诸衙门印信上的“行在”二字依然在,而南京诸衙门印信上也没有被打上“南京”标签。整个宣德朝,及正统朝前期,关于大明都城的定位处于一种混沌状态,理论上南京才是大明的正式首都,可朝廷却长期在北京行在办公。若是能时光穿梭,向这一时期的人们打听大明的都城在哪,估计会获得一个懵逼的表情。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明宣宗驾崩,他的陵寝明景陵位于长陵右侧约一里处。这表明明英宗这位新皇帝,及主政的太皇太后张氏都无迁都之意。

这一结果也很好理解。与父祖相比,明英宗自出生起就生活在北京,从未涉足过南京。张太后的丈夫安葬在天寿山皇家兆域之内,她百年之后也会与其合葬,自然不希望子孙后辈离自己太远。

自正统四年(1439年)九月起,明朝开始筹备重建三大殿和乾清宫,整个工程历时两年多,于正统六年(1441年)十月正式落成。于此同时对北京城也进行了大规模修缮。

紫禁城全貌图

十一月初一,明英宗御奉天殿接受群臣朝觐,颁诏大赦天下。借此机会宣布恢复顺天府的京师地位,在京诸部、司、衙、寺的印信,皆去“行在”二字,而应天府留守各衙署,其印信上恢复“南京”二字。南北两京的都城之争就此告终,北京成为笑最后的胜利者

正统六年十一月甲午朔……改给两京文武衙门印。先是,北京诸衙门皆冠以‘行在’字。至是,以宫殿成始去之,而于南京诸衙门增‘南京’二字。遂悉改其印。”(《明英宗实录》)

阿越说

说实话,南京在明朝那是真叫一个悲催。本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龙兴之地,可自立国起就被各种嫌弃,本就在古都之列的开封、洛阳、西安、北平都是它的有力竞争者。至于凤阳这匹黑马,要不是老朱将摊子铺得太大,以至于引起工匠的反噬,恐怕在国初就要取而代之了。

好容易成为了大明名正言顺的都城,又因为建文帝作死,带来了新的变数

随着明成祖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定为北京,设为行在,南北两京制度正式形成,且两京之间存在主次之分。永乐十九年(1421年),随着明成祖一纸诏令,当了53年都城的南京应天府,将京师这个名头让给了北京顺天府。

乾清宫

虽然洪熙还都之议,南京又当了16年名义上的首都,终究败给了现实,败给了应对蒙古的战略需求。不得不加上“南京”二字,沦为留都

这套留都制度,在南明时期多少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也为后续的清朝提供了参考样本。这也算是南京失去首都地位之后,唯一可聊以自慰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