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军阀的挣扎史:刘镇华与镇嵩军

文:战争艺术001

民国时期,西安有两件历史大事特别有名:一是西安事变,二是二虎守长安。

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相比较而言,二虎守长安在重要性上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但它对西安人的直接影响力却超过西安事变。

1926年4月,刘镇华率领10万镇嵩军杀入潼关,围攻西安。李虎臣和杨虎城率领1万国民军,顽强抵御镇嵩军围攻。

西安屡攻不克,刘镇华急了眼。为逼迫城内守军投降,他采取围城战术,先让人放火烧掉了城外10万亩麦田,又环西安城挖了一条壕沟,筑起了一道围墙,断绝了西安与外界的联系。

城内居民胆敢出城,就会遭到机枪扫射——镇嵩军就是要把城内的人困死、饿死。

二虎坚持不投降,杨虎城甚至向全军宣誓:如果敌人攻入西安,他就在钟楼自杀。

西安保卫战持续了8个月之久——直到1926年11月底,冯玉祥大军解除了西安城围。西安古城墙的玉祥门,就是纪念当年大军入城而改名的。

在这场惨烈的围城战中,西安约有5万人因饿、病、冻、战而死,占当时全城人口的1/4。1/4什么概念?平均下来几乎每家都死了人,无怪乎于右任通电全国,怒斥刘镇华为“残忍暴酷惨无人道之人”。

三连问来了:刘镇华是什么人?镇嵩军又是什么鬼?刘镇华为什么要率领镇嵩军围攻西安?

01

镇嵩军是一支河南本土军阀部队。

之所以叫镇嵩军,是因为首领叫刘镇华,驻地在嵩山附近,各取一个字,就叫镇嵩军。

北洋时代,如果一个军阀的地盘有两个以上的省份,可以称为一线军阀,如段祺瑞、张作霖、曹锟、孙传芳等;地盘局限于一个省,可称为二线军阀,如阎锡山;地盘不够一个省,三线及以下军阀。(为了便于理解,自己定的标准)

显然,刘镇华是一个三线军阀,他基本盘在豫西,长期混迹于河南、陕西,但从未真正彻底掌控其中任何一个省。

一线军阀有一线军阀的纷争,三线军阀有三线军阀的江湖,但不管在几线,军阀们都面临一个终极问题:生存与发展。

刘镇华:噫,没有人比我更懂小军阀的悲哀,生存与发展是大佬们的游戏,我只有挣扎。

故事还得从辛亥革命说起。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点燃了反清的星星之火。

3天后,同盟会河南分部召开秘密会议,决定派遣精干革命党人分赴各地,四处点火,发动革命,然后会攻省城,推翻大清王朝在河南的统治。

时任中州公学庶务长(类似于办公室主任)的刘镇华,和同志们一起来到洛阳嵩县,成功统战了占据羊山的王天纵、张治公、柴云升、憨玉琨等山大王。

在革命党人的动员下,山大王们拉着小喽啰们下了山,准备攻打洛阳。其战略目的是呼应陕西革命,同时进一步占据郑州、许昌等地,截断京汉铁路,使南下进攻武汉的清军不战自溃。

清军事先收到了情报,急调北洋第六镇第十二协守备洛阳。

北洋六镇是清军精锐部队,山大王们自然打不过。

革命党人又动员山大王们去陕西,与陕西革命力量汇合,然后一起东征,一举拿下河南。

当时陕西革命军叫秦陇复汉军,名字很奇怪,因为武昌起义的革命军叫湘鄂豫复汉军,陕西革命军依葫芦画瓢,起了这个名字。

就这样,王天纵等山大王带着队伍,投入了秦陇复汉军东路征讨大都督张钫麾下,张钫随即率军东征,与清军在河南西部鏖战。

这时,南北议和成功,清帝退位,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革命军和原清军达成了停战协议。

和平了,共和了,还要那么多军队干什么?北京政府命令各省进行战后复员,裁兵减政。

根据规定,陕西革命军只能保留两个师的兵力,其余的都得裁撤。

当初从羊山下来的队伍,现在还有3000多人、700多支枪,大头领王天纵被老袁收买,脱离了队伍。余部由张治公、柴云升、憨玉琨三人统领。

理论上,这支部队属于被裁撤之列,但实际上这些人又不能裁,否则他们必定重操旧业,上山当土匪,杀人越货,绑票勒索,为害一方。

张钫向袁世凯建议,把他们改编为豫西地方部队,负责清剿越来越猖獗的豫西土匪,他还保荐刘镇华为这支部队的统领,兼任豫西观察使(后改称陕汝道尹),老袁同意了。

1912年10月,镇嵩军正式成军,它的编制类似于混成旅,由刘镇华任协统(旅长),下辖3标1营:第一标统(团长)柴云升,第二标统张治公,第三标统憨玉琨,炮兵营管带(营长)武衍周。

02

刘镇华,河南巩义人,秀才出身,后来进了新式学堂,接受革命思想熏陶,成了同盟会员。

一个秀才能统领一群江湖好汉,可见刘镇华的胆识和手腕。

此人心狠手辣,善于笼络人心和搞关系,审时度势眼光也十分老辣,是宋江一类的人物。

有了豫西22县的地盘,以及几千人马,刘华镇的土皇帝日子本该过不错。

但事情没这么简单,镇嵩军土匪出身,在省城没有关系网,很不受河南督军张镇芳待见,备受歧视和打压。张镇芳虽然无权裁撤镇嵩军,但却经常以剿匪不力为由,中断镇嵩军的补给薪饷,想以此迫使镇嵩军解散。

镇嵩军自己就是土匪改编的,他们与豫西其他土匪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不少土匪头子与镇嵩军官兵是亲朋好友、拜把子兄弟。

自己人打自己人,不符合江湖道义,也不现实。

什么自己人?不干掉他们,自己就要被干掉了,想升官发财,就得狠,狠到大义灭亲。

张作霖是这样做的,刘镇华也是这样做的。

在那个年代,虽说兵匪一家,兵只是合法匪,但想要合法,想要洗白,不交投名状怎么行?

刘镇华一面派人到北京和省城搞公关,一面向镇嵩军下了死命令,让军官带头六亲不认,给我杀!

是时候表演真正的忠心了:柴云升把以前跟自己的二当家李永魁杀了,张治公灭了自己的叔伯兄弟,憨玉琨更狠,把亲兄弟憨玉琳杀了。

领导带头示范,下面弟兄们有样学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镇嵩军一鼓作气,剿灭了豫西土匪,此举不仅获得了张镇芳的认可,也得到了袁世凯的嘉奖:赏银10万,晋升刘镇华为中将。

自此,镇嵩军才真正得到北洋政府的认可,站稳了脚跟。

袁世凯死后,镇嵩军投靠了实力最强大的皖系,这也是当时绝大多数小军阀们共同的选择。

风往哪边吹,就倒向哪边,背靠大树好乘凉的道理谁都懂,但大树倒下的时候,闪转腾挪,不被砸到,才是真水平。

1917年12月,陕西靖国军围攻西安,陕西督军陈树藩电邀刘镇华入陕支援。

陕西靖国军,是陕西革命力量响应孙中山护法战争而改编的军队,陈树藩是皖系人马,追随段祺瑞武力统一政策,是护法战争打击的对象。

刘镇华率领镇嵩军抵达潼关后,就不走了,理由是自己“在陕西没有什么名义,不便深入”。

陈树藩也是老狐狸,一眼就看出这货在想什么,许诺刘:打退了靖国军,你就是陕西省长。

成功解了西安之围的刘镇华,于1918年3月被正式任命为陕西省长。掌握了一省民政大权后,刘镇华有了充足的粮饷,镇嵩军猛增到了几万人。

03

自1920年直皖战争开始,北洋正式分裂,政局越来越动乱,战争越来越频繁。

刘镇华率领镇嵩军,在大军阀们的夹缝中挣扎求存,一路摸爬滚打,凭借高超的站队技术,不仅没有被消灭掉,反而越做越大。

直皖战争,皖系战败,段祺瑞这棵大树倒了,曹锟和吴佩孚要清算皖系余孽。

陈树藩是皖系余孽,刘镇华依附皖系,都是被清算的对象,但刘镇华派系色彩不浓厚,目标小,最关键的是他擅长搞公关——派人带着厚礼奔走张作霖、曹锟、吴佩孚等人门下,把陈树藩卖了。

当阎相文带领直军接管陕西时,刘镇华华丽倒戈,充当带路党,引导直军进入西安,驱逐了陈树藩。事后,他不仅保住了省长位置,还兼并了陈树藩的残部。

刘镇华极力公关陕西督军阎相文,三天两头宴请阎的手下,与他们称兄道弟,关系处得很好。

阎相文自杀后,冯玉祥接任陕西督军,刘镇华又公关冯玉祥。

冯玉祥以简朴示人,长期一身灰布军装,刘镇华果断脱掉长袍马褂,也换上灰布军装;冯玉祥演讲或训话时,刘镇华就像小弟一样站在左右,一脸虔诚;冯玉祥在军队里搞基督教,刘镇华就把牧师请到镇嵩军布道传教。

不怕领导有原则,就怕领导没爱好。

冯玉祥终究没能抵挡住刘镇华的精准公关,两人结拜为兄弟。

指挥打仗,刘镇华是外行,但对一个军阀而言,指挥能力可有可无,洞悉人情世故、善于钻营站队才是必备技能,这也是刘镇华的核心竞争力。

毕竟,没有靠山、不抱大腿,分分钟就被大佬们灭了,连挣扎的机会都没有。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河南督军赵倜响应张作霖,想在后方插吴佩孚一刀——吴秀才在洛阳练兵的时候,与河南督军赵倜关系不好,赵倜心怀怨恨。

曹、吴调冯玉祥率军东进河南,对付赵倜,让刘镇华代理陕西督军。

不久,冯玉祥击败赵倜,出任河南督军,他保荐刘镇华任陕西督军。

刘镇华成了一方诸侯,镇嵩军大肆收编人马,迅速扩编为4个师,总兵力10万人上下,势力达到顶峰。

扩编如此高效,得益于镇嵩军独特的扩编方式。

除了收编其他军阀部队以及招安土匪之外,镇嵩军还有两个大招:一是放“外队”,二是放官收枪。

放“外队”,就是外放一些军官,给他们一些枪弹,让他们独立出去拉队伍,等到成了一定规模,再把人马收回来,绩效考核,拉来的人马越多,升官越大。

电视剧《亮剑》中有这么一段:李云龙打平安格勒之前,一个团竟有1万多人,都是各营、连、排长化整为零,下去建立根据地扩军而来。

道理一样。

豫西土匪横行多年,民间散落了很多枪支,镇嵩军深入下乡宣传称:带人带枪入伙者,直接给官当,充分调动民间积极性,既解决了兵员问题,也解决了武器问题——这便是放官收枪。

当然,这些扩军方式也有很大副作用:兵归将有,内部凝聚力下降,将领们渐渐有了自立门户的心思,刘镇华对镇嵩军的掌控力大不如从前。

04

从直皖战争开始,北洋基本两年一大战。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从背后给了吴佩孚一刀,直系瞬间崩盘。

事后,冯玉祥将部队改编为国民军。国民军有三个股东,除了冯玉祥(国民军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之外,另外两个股东是胡景翼和孙岳,这两人分别是国民军第2军军长和第3军军长。

直系倒台后,国民军2军和3军沿京汉线南下,进攻直隶的保定、大名及河南,收割直系地盘。

此时,刘镇华也想趁机拿下河南——刘镇华虽为陕西督军,但真正控制的地盘只有西安及周围几个县,而且他倒行逆施,激起了陕西人的强烈反对,驱刘运动此起彼伏。

拿下河南,荣归故里,美滴很!

1924年12月1日,刘镇华命令驻守陕州的镇嵩军憨玉琨部杀向洛阳,赶走了流亡在此的吴佩孚,又出兵占领了郑州、开封。

憨玉琨拿下大半个河南及所有重要城市后,大量收编土匪,实力大增,逐渐有了脱离刘镇华、自霸中原的野心。

此时,河南督办胡景翼,也率领国民军第2军来到了河南。

一山不容二虎。为争夺河南军政大权,憨玉琨与胡景翼爆发了胡憨之战,憨玉琨一败再败,刘镇华急令张治公率军增援,但张却按兵不动,后经刘镇华再三恳求,张治公才勉强参战,但时机已经错过,张治公也败了。

刘镇华决定孤注一掷,率领陕西境内的镇嵩军增援,亲自在洛阳督战,但镇嵩军仍战败。

憨玉琨羞愤不已,服毒自杀,刘镇华想带领败军退回陕西,但遭到陕西民众激烈反对,陕西地方实力派也阻止刘镇华入陕——陕北镇守使井岳秀派军占领了潼关,杨虎城等人则把守韩城、朝邑一带的黄河渡口。

刘镇华只得引咎辞职,投靠了阎锡山。镇嵩军6万多人被国民军缴械,剩下2万多人在柴云升、张治公的率领下,退守陕南一带——这是镇嵩军的至暗时刻。

北洋时代时局变幻莫测,今天扑街,明天崛起,后天再扑街,大后天再反弹的例子太多。

1925年下半年,冯玉祥国民军势力膨胀,吸引了张作霖和吴佩孚的火力,直奉联盟形成。刘镇华审时度势,先去天津拜会了张作霖,后又往岳阳会见了吴佩孚,取得了两位大佬的支持。

刘镇华还加入了吴佩孚的十四省讨贼联军,任联军陕甘军总司令。他积极整合旧部,收编红枪会等武装分子,又拉起了几万人马。

此时,国奉战争已然打响,北方军阀群殴国民军。在河南的国民军第2军,被卷土重来的吴佩孚击败,退守洛阳一带。镇嵩军趁国民军立足未稳,猛然杀出,一举打垮了国民军第2军。

国民军第2军除李虎臣退回陕西外,其余部队全部溃散。

刘镇华缴获了7万多枝枪,乘胜扩军,镇嵩军人马瞬间恢复10万人。

1926年春,在吴佩孚的指示下,刘镇华率领镇嵩军浩浩荡荡杀奔陕西,围攻西安。

守卫西安的,是国民军第2军残余李虎臣部和隶属于国民军第3军杨虎城部,这便是文章开头二虎守长安的背景。

05

围攻西安失败后,刘镇华率领镇嵩军残余退守河南。

此时,北伐军已经打垮了吴佩孚主力,镇嵩军的后台又倒了,没有后台,镇嵩军就没有出路。

出路在何方?冯玉祥,张作霖,还是阎锡山?镇嵩军高层产生了激烈争论。

刘镇华再次发挥了审时度势的特技,他认为张作霖虽然强大,但太远了,阎锡山实力弱小,在北洋军和北伐军之间首鼠两端,跟他没前途,冯玉祥近在咫尺,不投靠冯就会被消灭。

于是,刘镇华请元老张钫出面疏通,亲赴开封向冯玉祥请罪,获得了冯玉祥的谅解——虽然之前镇嵩军和冯玉祥干过仗,但军阀混战打打合合很正常,只要不搞死人,没有过不去的坎。

刘振华投靠冯玉祥,但其他人另有想法:柴云升投靠了张宗昌,张治公投靠了吴佩孚。

镇嵩军由此解体。

之后,刘镇华麾下的镇嵩军主体,被武汉国民政府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北伐军四大集团军,冯玉祥属于第二集团军)第8方面军,练兵专家冯玉祥对他们进行了改造,其军纪和战斗力有很大提升,匪气不再。

从名义上讲,镇嵩军的历史到此就算完了。

但从主体上讲,由镇嵩军改编的部队先后参加了中原大战、剿共战争、抗日战争,一直活到了解放战争。

1937年刘镇华退出政治舞台后,其弟刘茂恩率领前镇嵩军改编的第15军,在抗战中打得很猛,太原会战、冬季攻势、中条山会战、豫中会战等,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尤其是在洛阳保卫战中,15军(此时军长是武庭麟,镇嵩军老人)血战日军14天,16000人的部队突围时,仅剩2000多人。

这么猛的部队,谁能想到他们的前身是一支五毒俱全的土匪武装?

1947年11月,整编第15师(重谈判期间,军改为整编师)在郏县被陈谢兵团(陈庚、谢富治)歼灭。

1949年,刘氏兄弟撤往台湾。

【参考资料】

《杨源懋与镇嵩军》

《地方军阀队伍的构建与转型——以镇嵩军为例》

《北伐前后地方军阀的生存状态——以豫西镇嵩军为例》

《豫陕境内军队匪化研究(1916-1928)——以镇嵩军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