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木方案”与二战后苏联犹太人的命运

“克里木方案”是二战期间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以下简称犹委会)领导人为了解决疏散到内地的大量犹太人在战后的安置问题,向苏联政府提出的在“克里木境内建立犹太族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方案。尽管这一方案由于种种原因并未付诸实施,但是,在1948-1952年的“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案”中,它却成为指控犹委会领导人“进行反苏犯罪活动”的一大罪状,一批著名的苏联犹太人政治活动家、演员、诗人、科学家惨遭灭顶之灾或牢狱之祸。本文拟利用最新解密的苏联历史档案和相关资料,从“克里木方案”产生的背景、经过、斯大林放弃这一方案的缘由以及该方案对苏联犹太人命运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这个问题作以探讨,以揭示战后斯大林对犹太人政策逆转及苏联犹太人悲剧命运的根源。

一、“克里木方案”产生的背景及经过

1944年2月,经过两年多的浴血奋战,苏联卫国战争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彻底变化。在西线,红军已经攻入战前的波兰境内,并把德国人从罗夫诺和卢茨克等几个重要的城镇赶走。在南线,红军也开始筹划对克里木半岛展开进攻。在这种胜利在望的形势下,犹委会主席所,米.米霍埃尔斯、责任书记沙赫诺.爱泼斯坦、主席团成员伊萨克.费费尔联名于1944年2月向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斯大林递交了《犹委会关于在克里木建立犹太族共和国致苏联人民委员会的信》。那么,犹委会领导人为什么要提出建立犹太族共和国?又为何偏偏选中克里木呢?

1、随着卫国战争的胜利推进,一系列与犹太人生活和安置息息相关的问题凸现出来。1941年6月卫国战争开始前,苏联大约有600万犹太人。纳粹入侵期间,犹太人成了希特勒种族灭绝的主要受害者,估计有280万人惨遭杀戮。除了在红军中参加战斗的数十万犹太族战士之外,“其余所有的苏联犹太居民都被疏散到了中亚各共和国、西伯利亚、伏尔加沿岸地区和俄罗斯联邦中部各州”。随着大片沦陷地区的收复,被疏散者返回故乡便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但是,对于大部分被疏散的犹太人来说,家园要么已经被焚毁,要么已经被法西斯分子变成了没来得及撤走的家庭成员和亲友的集体墓地,从而“失去了其物质上和心理上的意义”。与此同时,苏联国内的反犹主义也在战争中重新进发出来。一些苏联当地人不仅参与了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而且还趁战乱之机抢占犹太人的住房,劫掠犹太人的财产。不少地方政权对于犹太人幸存者的悲惨处境置若罔闻,甚至还阻挠被疏散者迁回原籍。对于刚刚经历了纳粹大屠杀的苏联犹太人来说,这在他们的内心造成的痛苦是难以驱除的。为了让所有犹太居民的经济状况尽快恢复正常化,达到同各兄弟民族完全相当的水平,犹委会领导人于是提出了建立犹太族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构想。

2、犹委会领导人之所以提出在克里木建立犹太族苏维埃共和国,乃是出于对各种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克里木是俄国犹太人的传统聚居区之一,沙俄时代就一直鼓励犹太人移民克里木半岛,建立犹太人农业殖民地。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政府继续把这里列为安置犹太人的地区之一。与此同时,美国的一些慈善结构如犹太人联合分配委员会(JDC)附属的美国犹太人联合农业公司、美国犹太人农业定居协会等组织也与苏联政府通力合作,投资数百万美元在克里木开发土地,帮助苏联犹太人社区建设。20世纪30年代,在克里木北部地区建立了3个犹太民族区。居住在克里木半岛的犹太人多达85000名。1938年,由于国内政策的变化,苏联当局把JDC的代表遣送出了苏联。但是双方在战前所建立的良好关系却为日后合作奠定了基础。二战爆发后,苏联保护了欧洲犹太居民几乎一半人的生命,JDC为此致函犹委会主席米霍埃尔斯,提出要给遭受战争之害的犹太人以资助。1943年9月,米霍埃尔斯和费费尔在访美期间,受苏联政府之命与JDC的主要领导人J,B,罗森贝格、美国犹太人作家艺术家科学家委员会领导人B,z,戈尔德贝格等人讨论了在克里木安置犹太人的计划。由于当地犹太人已经被纳粹屠杀殆尽,资源遭到严重破坏,JDC的领导人认为克里木并不是安置犹太人的理想之地。但是在与米霍埃尔斯和费费尔会谈后,罗森贝格还是提出保证,如果苏联提出把犹太人迁移到克里木,JDC就给予物质援助。

3、苏联犹太人渴望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在构成苏联的17个主要民族中,除了犹太人与鞑靼人之外,其余15个民族各有自己的加盟共和国。鞑靼人在喀山还有一个自治共和国,而犹太人只有一个设在远东的比罗比詹犹太自治州。由于比罗比詹远离苏联犹太人的传统聚居地,人文环境比较差,犹太移民人数少,所以自从1934年5月正式建立后就一直徒有虚名。1936年,苏联的一项法令宣布,“犹太人的建立家园和取得民族国家地位的强烈愿望,有史以来第一次正在付诸现实――在比罗比詹”,但事实上,“这个地区的地位早就规定了是自治州,而不是共和国,这就意味着:这里既不会有自己的立法机构,也不会有高级法院和部一级管理机关”。为了“以布尔什维克的方式、按照列宁一斯大林民族政策的精神,一劳永逸地解决犹太民族国家一法律地位及其古老文化进一步发展的问题”,犹委会领导人于是提出了在克里木建立犹太族苏维埃共和国的方案。

4、斯大林希望通过在克里木建立犹太共和国的方式在战后取得西方的经济援助。1941年6月纳粹德国入侵给苏联的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克里木也不例外。为了重建被战争破坏的经济,斯大林亲自抛出“克里木方案”,目的就是通过奉行讨好犹太人的政策预先取得美国社会的支持,以援助苏联犹太人的名义获得大量资金,用来发展苏联的冶金和煤炭工业。斯大林想通过这种方式从西方筹集100亿美元的资金。苏联驻美国旧金山情报站站长海费茨和驻华盛顿情报站站长扎鲁宾负责协调执行斯大林的这一计划。正是他们两人负责安排了1943年6月-9月米霍埃尔斯?费费尔代表团对美国的访问。而引进美国犹太人资金乃是米霍埃尔斯和费费尔此行的主要任务之一。

1943年12月初,米霍埃尔斯和费费尔结束访问回到莫斯科后,立即把JDC支持在克里木安置犹太人的情况向苏联外交部副部长、情报局副局长所.洛佐夫斯基作了汇报。接着犹委会内部开会讨论了这一问题。在克里木解放前的几个月,因为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无家可归,这个问题愈显紧迫。由于犹委会内部对在克里木还是在伏尔加前德意志人自治共和国(那里的德意志人早在1941年就已经被放逐)地区建立犹太人共和国存在分歧,而且这个问题事关重大,于是米霍埃尔斯、爱泼斯坦和费费尔一同拜见了苏联人民委员会副主席莫洛托夫。莫洛托夫否决了在伏尔加地区建立犹太人共和国的想法,“因为犹 太人都是城里人,不能让犹太人开拖拉机种地”。然后说:“至于克里木,你们写封信吧;我们再考虑一下。”犹委会领导人据此开始拟写给斯大林的呈文,草稿完成后,他们首先送交洛左夫斯基审阅,并按照洛左夫斯基的意见作了修改。

1944年2月15日,米霍埃尔斯、爱泼斯坦和费费尔把拟好的呈文呈交给莫洛托夫。莫洛托夫批阅后,又指示他们重新进行了修改,然后再寄给他,并将日期改为2月21日。2月24日,莫洛托夫办公室签收了此信。同一天,莫洛托夫把信的副本寄发给联共(布)中央书记马林科夫、米高扬、莫斯科市委书记兼武装力量总政治部主任谢尔巴科夫、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沃兹涅先斯基、李维诺夫以及伏洛希洛夫,要求他们认真研究这个问题。目前尚不知道莫洛托夫是什么时候把信件转交给斯大林的,但是档案材料表明,斯大林收到的版本不止一个。

建立犹太族共和国是许多世纪以来都没人能够解决的一大难题。因此,“克里木方案”立即在苏联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此事“不仅在莫斯科的犹太居民中公开谈论,在政权上层中也广为谈论”,并且受到苏联最广大的犹太民众以及各兄弟民族的优秀代表人物极其普遍的欢迎。

1944年5月12日,克里木半岛全部解放,不久,225000名土著人(其中主要是克里木鞑靼人)因被指控与德国人合作在几天之内就被全部放逐到中亚、乌拉尔和西伯利亚。这无疑为犹太共和国的建立提供了机遇。当时在莫斯科,犹委会、犹太文学界和文化界对“克里木提案”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与此同时,美国犹太人对此也极为关心。1944年6月,美国商会主席埃里克.约翰斯通和美国驻苏大使埃.哈里曼在拜会斯大林时,专门讨论了在白俄罗斯的主要犹太居民点恢复州和向克里木进行犹太移民的问题。“约翰斯通向斯大林描绘了一幅令人高兴的蓝图,如果达成这件事,苏联在战后可获得美国的长期贷款”。罗森贝格也把克里木看成是“战后全欧洲犹太难民的一个可能的避难所”。

在筹备雅尔塔会议时,哈里曼还向苏方询问过关于建立犹太共和国以争取美国贷款的计划进展情况。犹委会领导人非常乐观,并且派专人前往克里木进行调研评估。费费尔曾向米霍埃尔斯保证,“克里木方案”会得到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和伏罗希洛夫的支持。贝利亚曾在密宅接见费费尔,与他研究有关成立克里木犹太共和国的问题。洛左夫斯基明确通知犹委会领导人,苏联领导人有可能同意在克里米亚建立犹太人共和国。

1944年年中或1945年,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席鲍里索夫的办公室曾收到指示,“审查用于筹建未来克里木犹太人共和国的财政需求”。以至于当时传言米霍埃尔斯有可能担任犹太共和国苏维埃主席,爱泼斯坦将担任部长会议主席,犹委会领导人已经开始“分配部长职位”。二战胜利后,斯大林还与美国参议员代表团就在克里木建立犹太共和国和在白俄罗斯犹太人曾聚居的地区恢复戈麦尔州的问题进行了会谈,并请求他们不要将贷款和技术仅限于这两个地方,不要受具体计划的束缚。一直到1946年年中,“克里木方案”都左右着犹太文学界和文化界,“犹委会的领导层天天都在等待正面回应”。然而,他们没有想到,斯大林已经改变了初衷。

二、斯大林为什么放弃了“克里木方案”

就在人们期待着来自克里姆林宫的福音之时,形势却在悄悄发生变化。1945年6月,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指示,决定将克里木自治共和国转为克里木州。随后,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移民源源而至。这是一个不详的征兆。1945年11月,斯大林拒绝接见哈里曼并与他讨论“克里木方案”。与此同时,苏联国内鼓吹犹太人定居比罗比詹的舆论开始复活了。1946年1月24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米伊.加里宁接见了在米霍埃尔斯陪同下来访的美国友人戈尔德贝格,并向后者许诺,“比罗比詹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变成一个苏联犹太人共和国”。这等于从侧面否定了“克里木方案”。两年多时间过去了,犹委会仍然没有收到斯大林对这一问题的正面答复。由于“克里木方案”长期悬而不决,加上苏联西北地区大量的犹太难民亟待安置,犹委会不得不满腹狐疑地把注意力转向了比罗比詹,并成立了比罗比詹附属委员会专门推动犹太人移民的安置问题。1946年6月25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又通过了“将克里木自治共和国转为克里木州”的相关法律。于是,被苏联国内外犹太人寄予厚望的“克里木方案”渐渐地销声匿迹了。

那么,斯大林为什么放弃了“克里木方案”呢? 首先,二战结束后不久,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苏联和英美由二战中的盟友变成了冷战中的对手,出于国家安全考虑,斯大林这时不得不谨慎对待在克里木建立犹太共和国的问题。早在1946年5月1日,斯大林就明确宣布,国际反动派“在策划新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克里木建立一个犹太共和国,那么,“在美国闹得很凶的犹太复国运动就会在我们国家里取得立足点”。万一战争爆发,克里木“将会变成反对苏联的‘进攻基地’”。这就是全部问题的症结。

其次,由于冷战的来临,苏联吸引犹太人资本的愿望落空。美国的犹太人甚至包括犹太复国主义者也不敢贸然向苏联提供援助了,戈尔德贝格和诺维克等积极从事有利于苏联活动的美国进步人士遭到美国侦察机关的调查。“国家领导人开始明白,指望犹太商界提供援助和投资是不可能了。苏多普拉托夫认为:“关于在苏联框架内建立犹太共和国的问题,像是一种对西方的试探,以便借此弄清西方在战后向苏联提供经济援助的计划到底能实施到什么程度。”现在,既然与西方在战后进行合作的希望已经破灭,斯大林怎么可能继续支持“克里木方案”呢?

最后,斯大林心中可能还有一个更长远的疑虑。尽管我们不能确定斯大林打算在克里木成立的是犹太自治共和国还是加盟共和国,但是,即便一开始准备成立的是一个犹太自治共和国,它也可能很快就会提出向加盟共和国过渡的问题。第一,克里木半岛位于苏联欧洲部分南部边疆,西、南滨黑海,东临亚速海,北以8公里宽的彼列科普地峡与大陆相连。四周没有被苏联领土环绕着。第二,克里木地区原住居民基本上已经被迂走,如果把它开辟为犹太共和国,那么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就会源源不断的流向这个传统的犹太人聚居地,并在总人口中占居多数。第三,苏联犹太人尽管在战争中惨遭屠戮,但是,疏散到内地和幸存下来的犹太人仍旧有200-300万。在当时的条件下,如果让他们向克里木自由迁徙,当地人口超过100万应该不成问题。这样,它很快就可能满足斯大林提出的把自治共和国改为加盟共和国的条件了。1936年11月25日,在全苏苏维埃第8次(非常)代表大会上讨论修改宪法草案时,斯大林再次强调了保留宪法草案第17条关于各加盟共和国自由退出苏联的权力。万一犹太共和国将来因为种种原因提出退出联盟的要求,那么就会对苏联的国家安全造成无法估量的威胁。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对此不能毫无防范。 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斯大林最终把“克里木方案”束之高阁。但是,他并没有忘记此事。几年后,他便利用它制造了反对犹委会的案件。

三、“克里木方案”对战后苏联犹太人命运的影响

二战结束后,苏联犹太人的境遇几乎是每况愈下。战争期间通过鼓励民众表达民族主义和宗教情感来支持卫国战争的宽松气氛随着冷战的降临逐渐冷却。反犹运动开始一浪高过一浪。1946年10月,苏联政府首次将犹太资产阶级民族主义上纲上线为对共产主义思想的威胁。1946-1947年,斯大林和日丹诺夫发起了一场反对“世界主义”的运动,“无爱国心的世界主义者”成了“犹太人”的代名词。1947年底,苏联国内开始掀起了一场“全国性的反犹太人运动”,党政机关、科研机构和教育部门等国家机构中的犹太人普遍遭到清洗和迫害,与国外犹太界的联系也被迫中止。正是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苏联国家安全部精心炮制了“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案”(1948年底-1952年),而“克里木方案”则成了逼迫犹委会成员就范的杀手锏。

“克里木方案”的第一个殉道者就是米霍埃尔斯。作为犹委会主席,米霍埃尔斯自始至终参与了“克里木方案”的酝酿、提出和推动工作。“除了莫洛托夫、洛佐夫斯基和几个外交部负责人外,只有米霍埃尔斯知道斯大林建立犹太共和国的来龙去脉”。从某种程度上说,米霍埃尔斯正好处于这一争论的中心。在争取国外犹太人资本的计划失败后,利用苏联犹太知识分子加强与世界犹太界合作的政策也宣告中止,而米霍埃尔斯成了这种政策转变的第一个牺牲品。

要消灭犹委会,首先就要除掉米霍埃尔斯。米霍埃尔斯享有世界声誉,个性强烈,苏联当局无法通过法院审判这块遮羞布对他按常规方式进行逮捕和审讯。于是,斯大林在1948年2月下令国家安全机关通过假造车祸的方式将其秘密杀害。 除掉米霍埃尔斯后,斯大林立即把矛头指向了犹委会。新任国家安全部部长维?阿巴库莫夫受命策划了新的一轮迫害运动。1948年3月26日,阿巴库莫夫起草了一份《苏联国家安全部就犹委会的严重问题致苏联部长会议的报告》,其中把提出和宣传在克里木建立犹太人共和国列为犹委会领导人“进行反苏民族主义活动”的主要“罪名”之一。正是该报告加速了对犹委会成员的囚禁和审判步伐。1948年11月20日,犹委会被勒令解散。紧接着,洛佐夫斯基、费费尔、布雷格曼、什泰恩等15名犹委会领导人和著名的犹太知识分子先后被捕。而“作为控告的主要武器的唯一一份文件,就是那封致莫洛托夫和斯大林的关于将犹太人迁居克里木的信件”。斯大林认为在这个建议的背后,有美国的犹太复国主义者通过苏维埃情报局插手。他宣布犹委会的成员“是美国犹太复国主义的代理人。他们企图在克里木建立一个犹太国,以便从苏联手中夺取克里木,并在我们海岸边建立一个直接威胁苏联安全的美帝国主义的前哨据点”。

在三年多的审判过程中,阿巴库莫夫和国家安全部的侦察员不断使用“非法审讯方法”,通过严刑拷打或恐吓威胁强迫洛佐夫斯基、费费尔等人供认:他们提出在克立木建立犹太人共和国,目的就是为了把克里木作为登陆场出卖给美国,罗森贝格为此保证他们将得到美国政府的物质援助。于是“克里木方案”一下子变成了一个令人恐怖的“巨大的怪物”。1952年5月8日,苏联最高法院组成军事审判庭对此案开始进行秘密审判。尽管所有被告在法庭上都推翻了此前的口供,并且洛佐夫斯基、费费尔等人已经澄清了有关“克里木方案”的全部事实,但是,法庭在1952年7月18日的判决书中依然把它看成是犹委会领导人诬蔑苏联的民族政策,同美国犹太民族主义者相勾结,为了美国的利益合谋进行的反苏犯罪行为”。根据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在审判前就已经作出的决定,除莉?所?什泰恩判处劳动改造外,其余14名被告皆被判处极刑。1952年8月12日执行枪决(布雷格曼后来因病死亡)。另外还有110名党务和苏维埃工作人员、学者、作家、诗人、记者、演员、国家机关和工业企业的职工因受此案牵连而被指控进行间谍活动和反苏民族主义活动遭到逮捕,并被判处极刑,劳改和流放。

事实上,至今也不清楚是谁想出了这个“克里木方案”的。因为无论是罗森贝格,还是米霍埃尔斯和犹委会的其他著名活动家在很长时间里都并不认为犹太人迁往克里木是可行的。据说,犹委会里由中央委员会机关任命的几名编内办事人员积极地推动了这个主意,并有意把莫洛托夫拉了进来。后来才清楚,这几个人是国家安全部的秘密工作人员。还有人认为这个方案是莫洛托夫和卡冈诺维奇在克里姆林宫召见米霍埃尔斯和费费尔时提出来的,并授意他们给斯大林写信。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斯大林和其他最高领导人早就知道了“克里木方案”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否则他们不会让其他党政高层领导在这件事上忙碌,而且鼓励犹委会领导人提交正式提议。尽管斯大林最终放弃了“克里木方案”,但是,在那么多苏联最高层领导人都曾给予支持的情况下,该方案绝不可能是叛国行为。如果斯大林把该方案看作是在犹太复国主义者支持下为美国的入侵提供登陆点,那么他为何不立刻加以拒绝呢?他为什么一直等到8年后才来审理有关的当事人呢?仅此一点就足以证明苏联当局对犹委会领导人的指控是多么的荒诞。所以,赫鲁晓夫后来在谈到“犹委会案”时说:“我认为这整个事件是一个可耻的勾当。”

1953年3月10日,斯大林死后刚几天,苏联内务部就成立了四个专案组开始重新审查被捏造的“犹委会案”、“医生谋杀案”等4个案件。“复核结果证明,指控洛佐夫斯基、费费尔等人的案件纯属虚构,而被告在初审中的供词是通过非法途径获得的”。1955年11月22日,苏联最高法院军事审判庭宣布撤销1952年7月18日对因所谓“犹委会案”而被判罪的洛佐夫斯基、费费尔等人的判决,因缺乏犯罪要素按刑事程序终止诉讼。1988年12月29日,苏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了为所谓“犹委会案”被判刑人平反的问题。但是,真正给犹委会成员恢复名誉却一直拖到1995年。直到此时,这一历史冤案才得到最后昭雪。

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反犹浪潮之后,人们不仅要问:斯大林为什么屡屡向犹太人发难?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斯大林的个人品行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去找原因。赫鲁晓夫曾经指出,斯大林品性中有一个不能宽恕的主要缺点――“他对于犹太民族的敌视态度”。作为领袖和理论家,斯大林在自己的著作或演说中没有留下半点反犹太主义之嫌,但是在其内心深处,对于犹太人的鄙视和敌意却是无法驱除的。赫鲁晓夫、斯大林的女儿斯维特兰娜等人的回忆录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反犹主义在俄国历史上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在掌权之后不仅未能竭力根除俄国历史上的这一痼疾,反而助长它的扩 散。“反犹太主义像肿瘤一样在斯大林自己的头脑里生长着”。斯大林品性中的另一个主要缺点就是他的猜疑心。他要求身边所有的人都把自己看作老是被敌人包围着,“应该试图从每一个人当中去找出一个暗藏的叛徒或破坏者”。由于历史的原因,苏联犹太人和西方犹太人之间有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所以,斯大林认为犹太人靠不住,不诚实,无法完全忠诚于自己的国家。他“完全相信出身相同的人都是相互勾结在一起的”。1948年,美苏关系恶化。随着冷战的加剧,双方在心理上已经进入热战状态。于是,斯大林对苏联犹太人的疑惧心理也随之膨胀。他在一次军队政工人员会议上径直宣布:“下一次战争将是同美国的战争。而在美国定调子的是犹太人,那也就是说,苏联的犹太人是第五纵队,是未来的叛徒。”1952年12月1日,斯大林在中央主席团会议上再次坦言:“任何一名犹太人民族主义分子都可能是美国的间谍。犹太人民族主义分子认为,美国拯救了他们的这个民族(在那里可以成为富人和资产者等等),他们认为自己必须成为美国人。”迫害犹太人,杀害米霍埃尔斯,审判犹委会成员以及策划震惊世界的“医生谋杀案”,所有这一切的真正原因是:“斯大林决定要宣布犹太人是美国间谍。”并把他们全都流放到西伯利亚去。而他之所以这么做,目的就是为了应对新的世界大战。而要应对新的世界大战,首先就要清除内部敌人。这就是苏联犹太人屡遭迫害的根源。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然逝世。苏联犹太人才免去了一场劫难。

在苏联历史上,“克里木方案”只不过是一个昙花一现的美丽梦幻。它不仅折射出苏联犹太人对建立民族国家的渴望,并且成为他们在冷战年代不幸命运的一个缩影。尽管苏联犹太人在卫国战争中英勇作战,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人数在各民族集团中所占比例是最高的;尽管犹委会在苏联情报局的领导下,向全世界广泛宣传苏联的成就和红军抗击法西斯的英雄业绩,揭露法西斯惨无人道的暴行和反动实质,并且通过与西方犹太人组织密切合作,从世界各地给苏联军民源源不断地提供了食品、衣物、药品、钱款等项无偿援助,为卫国战争取得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他们仍旧没有逃脱遭受歧视和迫害的不幸命运。战后,斯大林奉行了一条极端民族主义政策,把俄罗斯民族的利益和地位置于其他民族之上,掀起一次又一次的反犹浪潮,这不能不让广大的苏联犹太民众感到心寒。正因为如此,成千上万地苏联犹太人在后来陆续移民到以色列和西方,结果使苏联失去了一大批科学和创作界的优秀人才。苏联当局在民族问题上的错误立场不仅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且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值得人们去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