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富锦日俘暴乱:女侨借上厕所开道,站岗的苏军被群起击杀
来源: 布布汽车试驾
1945年,富锦的一座中学内突然传来了枪声,被关押在这里的日军俘虏们向苏军发起了猛烈冲击,试图逃离此地。这场暴动造成了26名苏军死亡,而日本战俘和日侨则有400多人死亡。那么,当初日军面对苏军的进攻为什么会一触即溃呢?这场暴动又为什么会发生呢?
早在发动侵华战争前,日本军方内部就有关于“北进”和“南进”的冲突。北进派主张配合德国夹攻苏联,夺取北库页岛、外东北和蒙古等地。而南进派则主张南下夺取美英法等国的东南亚殖民地,获取东南亚丰富的资源和人力,从而让日本得到充足的物资供应。
北进派为了试探苏联,曾多次在边境挑起冲突,其中规模最大的两场战役是诺门坎战役和张鼓峰战役,但均以日军失败告终。北进派在日军内部的影响从此大为削弱,南进派占了上风,开始为进攻东南亚作准备。
既然要进攻东南亚,那么显然就不能同时和苏联开战了,日本开始寻求与苏联改善关系,并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以稳固所谓的“北部边境”。而此时苏联与德国的关系也已恶化,为了全力对抗德国的侵略,也需要与日本和解以稳定远东地区,从而将更多的兵力调往欧洲。在这样的情况下,双方开始频繁接触,并于1941年4月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约定在战争中相互保证中立。
此后,苏联和日本之间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和平,但双方都知道这种和平迟早会被打破。苏联没有完全放弃远东的防御,日本关东军也始终在边境上警戒着苏军,双方其实都有发起攻击的欲望,就看谁来开第一枪了。
最终由于二战形势的变化,还是由苏联来开了这第一枪。早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三巨头”就约定苏联将在欧洲战事结束后的三个月内出兵日本,而英美则需承认蒙古“独立”。1945年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轴心国中只剩日本还在负隅顽抗。于是苏联对日作战就提上了议事日程,大批苏军开始向远东调动。
而此时的日本也早已穷途末路,太平洋防线已经完全崩溃,日本的海空军也在战争中几乎损失殆尽,整个日本本土都暴露在美军的轰炸范围内。1945年6月,美军攻克冲绳岛,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布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尽管日军大本营依然竭力封锁消息,但此时许多日本人已经感到大事不妙,知道日本即将战败了。
8月6日,由于日本当局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美军在日本长崎投下了一颗原子弹。8月8日,百万苏军越过边境,对驻扎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了全面进攻。8月9日,美国又在日本广岛投下了一颗原子弹,日本的士气跌落到了谷底。
日本关东军尽管曾经拥有着日军最强的战斗力,号称“皇军之花”,直到1945年还有七十万大军,但其实早已是个空架子。由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关东军的大批精锐已经被抽调到了太平洋战场,大量战略物资也被运回了本土。1945年的关东军早已是缺衣少食,虚弱不堪,尽管为了应对苏军“入侵”而扩编至70万人。但关东军既无装备,也无优质兵源,入伍的新兵大多是被强征的老人,孩子和学生,其实毫无战斗力,很多人拿着根长矛甚至竹竿就上阵了。
因此,关东军看似人数众多,实际上根本无法与苏军对抗。在苏军发起“八月风暴”行动后,关东军迅速全线崩溃。很多士兵本就是被强征入伍的,根本不愿意打一场生死之战,更何况东北也不是这些日本人的故土。因此在苏军的攻势面前,除了少数死硬派分子还在“皇国万岁”思想的影响下顽抗苏军外,关东军基本是成建制投降,否则苏军进军速度再快,也不可能短短半个月时间就占领辽阔的东北大地。
8月12日,苏军占领黑龙江富锦县,驻守在这里的日军早已撤退,因此苏军几乎是兵不血刃就占领了县城。日军之所以撤退,是因为他们自知在县城内根本无法与苏军对抗,因此日军带着大批日侨,希望能够撤退到富锦郊区的乌尔古力山要塞之中。
乌尔古力山要塞是日军修建多年的要塞,防御较为坚固,日军希望能够在这里多抵抗苏军一段时间。在苏军占领富锦时,部分日军已退入乌尔古力山要塞,但也有部分日军和日侨没来得及跑掉,被苏军给追上了。
他们自知无力抵抗苏军,纷纷弃械投降。苏军俘虏了数百名日军和一千多名日本侨民,由于苏军尚在进军,来不及修战俘营,因此他们把这批人都关押在富锦的一所中学内,留下少量部队看守,而苏军大部队都前往进攻乌尔古力山要塞。
这所中学并不大,设施也很简陋,只有三栋建筑物和一个操场,操场上甚至连水泥都没有,就是普通的烂泥地。不过虽然学校破旧,但好处在于周围都有围墙,并且出入口很少,便于把守。虽说这批日本人都是俘虏,但毕竟有平民和军人的区别,苏联人便把他们分别关押。
几百名日军俘虏都被关押在礼堂内,日本侨民则被关押在教学楼内,苏军自己住宿舍楼。苏军在学校的几个出入口建立了工事,并在校内各处也建立了岗哨,不断在校内进行巡逻,按理说这个防范措施已经算是比较严格的了。
但是防范再严格,也抵不住人心思变。世界上可不是所有军队都能像我党的军队一样优待俘虏的,或者反过来说,能够优待俘虏的军队才是少数。日俄两国之间本就有历史积怨,远的且不说,就在20世纪之内,两国就爆发了多次冲突。
1904年,日本和俄国围绕着东北亚霸权打了一仗,也就是日俄战争。俄国内战爆发后,日本又出兵干涉,一度占领了苏俄远东的大片地区。后来即便签订了领土协定,也依然是边境磨擦不断。到了二战前夕,双方又爆发了诺门坎战役等一系列冲突,直到《苏日中立条约》签订后才消停几年。但几年后苏联对日宣战,双方再次爆发了战争。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两国之间的仇怨是非常深的了,许多苏军士兵的父辈当年就和日军打过仗。而苏军士兵的军纪本身也是参差不齐,虽然苏联对军纪的要求十分严格,但在早期的苏德战争中苏联损失了大批基层军官,导致军队中出现了断层现象。
为了稳定前线,苏联不得不临时征召更多的兵员,从而导致军队素质有所下滑。而德国投降后相当一部分苏军依然驻扎在欧洲,也来不及向远东运输太多军队,因此进攻东北的百万苏军中其实也有部分素质不高的苏军,但用来对付已经穷途末路的关东军是足够了。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战俘本能地不信任苏联,对苏军怀有深深的恐惧。而日本媒体也一再宣传苏联的可怕,说日本人被苏军俘虏后都会被送到西伯利亚做苦工,因此当时的日本人普遍对苏联毫无好感。而进入东北的苏军素质也确实参差不齐,有的苏军队伍严整,军纪严明,有的队伍则缺乏约束,军纪混乱,同样让许多日本人心怀憎恨。
而另一方面,当时苏军对战俘确实严苛,相当一部分战俘都会被送到西伯利亚,而没有被送到西伯利亚的战俘也好不到哪去。比如富锦的这批战俘,日军战俘被关在礼堂内,几百人挤在这么狭小的空间内,显然不会舒服。
苏军还规定他们不能携带任何随身物品,并且只能站着,不能坐着,甚至还禁止战俘之间说话,违者将受到重罚。几百名日军战俘就只能呆呆地站在礼堂内发呆,并担忧着自己会不会被送到西伯利亚。直到晚上十点之后,苏军才允许这批人躺下来睡觉。但是没有被褥,也没有枕头,他们只能躺在光滑的水泥地上。
日本侨民的条件好一点,他们被关押在各个教室内,活动空间相对大一些,也能够携带部分随身物品,拥有一定的自由,甚至可以在苏军规定的时间里出门“放风”,当然也只能在附近活动,不能出学校。而到了晚上,苏军“一视同仁”,将侨民们都赶到教室内,然后用铁链把门锁住。日本侨民们只能待在教室内,大小便也得在里面解决,即便生病了也不能出去。
在这种情况下,这批日本人的感受自然不会好。但他们还有一个期望,就是希望苏军能按照交战规定,将他们“遣返”,也就是送回日本。因为大多数人还抱有这个幻想,因此依然还勉强保持着平静。
然而8月13日,这种幻想被打破了,一批新的战俘被关进了学校。这批新来的人告诉他们,他们在来的路上看到有许多装载着日俘和青壮年男性日侨的火车向东开去,毫无疑问是要被送去苏联了。他们这批人被送到苏联后下场会如何,自己也心知肚明,因此战俘营内部产生了普遍的恐惧。
原先还犹豫动摇的战俘们下定了决心,既然反抗是死,不反抗也是死,那还等什么?趁着苏军还没有完全占领东北,拼死一搏,或许还有逃离的机会。于是在日军少佐畑中宏的组织下,他们临时制定了一个暴动计划,决定于8月14日发起暴动,在成功后冲出苏军的封锁,与其他日本人会合。
8月14日,日军战俘们按计划开始行动。十几名战俘穿上日侨的衣服,混入了教学楼,向日侨们传递了计划,此后日侨们以桌腿为武器武装起来,趁着巡逻的苏军警惕放松,杀死了几名苏军。一个日俘带着一名女日侨用俄语表示自己想要上厕所,站岗的苏军正在犹豫,就被后方出现的日军战俘杀死。随后,暴动者们打开了礼堂的大门,大批日军俘虏涌了出来,开始冲击苏军驻扎的宿舍楼,暴动达到了最大规模。
但是,暴动者们遭到了苏军的坚决还击。虽然暴动者人数众多,但他们基本没有枪支弹药,只能冒着苏军机枪扫射向上冲,与苏军肉搏。日侨们也冲向学校大门,企图趁机逃跑,但苏军没有忽略这里的防御,门口的苏军对着日侨一通扫射,日侨倒下去一大片,剩下的人又仓皇往回跑。最终暴动者们被击溃,仅仅死亡的就有400多人,苏军也有26人被杀。此后,日本战俘们得到了更为严苛的待遇,而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后来“如愿以偿”,真的被送去了西伯利亚。
苏军确实没有严格按照战争公约行事,对待战俘也的确严苛,但是日军自己,在战争中难道就是按照战争公约行事的吗?他们在战争中大量屠杀平民,并强迫平民为他们修建工事,稍有不如意就是一顿打骂。
日本法西斯宣称他们是为了“东亚共荣”,然而在实际中却是将日本人视为“上等人”,对其他民族肆意侮辱压迫,他们在被欺辱的人面前耀武扬威的时候,可曾想过会有今天?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日本自己发动了侵略战争,才会有此一劫。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先从反思侵略战争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