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高考时大多数考生数学不及格
一百年前,即1917年高考结束后,胡适主持了北京大学的阅卷工作,当看到罗家伦的国文试卷时,胡适大为赞赏,当即给了满分,并向学校力荐这位考生。可等第一次录取名单出来后,却没有罗家伦的名字。
胡适很奇怪,就问招生处的人,原来,罗家伦虽然国文得了满分,但数学却是零分,自然不能录取。
胡适连忙去找校长蔡元培求情,认为这样的人才不应该被拒之门外。蔡元培也一向主张兼容并蓄,不拘一格,就同意了胡适的请求。于是,一位未来的五四运动主将、清华大学校长,就这样幸运地走进了北大的校门。
也许正是因为这次的经历,后来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罗家伦也给予了跟他相似的考生很多关照,其中最有名的是录取钱钟书。
1929年,钱钟书报考清华大学,国文和英文成绩好得不得了,而数学却差得不得了,满打满算只得了15分。招生办的老师们犯了难,录取吧,数学成绩实在太差;不录取吧,又可惜了这么好的国文和英文,于是就把情况反映到了校长罗家伦那里。
罗家伦一看,笑了,这不就是当年的自己吗?而且这小子数学还得了15分,比自己强多了!于是当场拍板,录取了这位后来被誉为“文化昆仑”的大才子。
在清华大学的招生中,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大科学家钱伟长。
钱伟长被誉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响当当的大科学家,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当年高考时,数学、物理、化学三门加起来总共才考了25分,而国文和历史却考了满分,被清华历史系破格录取。
那小钱后来为什么又成了科学家呢?是因为在他刚到大学的第二天,就爆发了九一八事变,小钱一看,光学好国文和历史有什么用,打仗还得靠飞机大炮啊!于是毅然从历史系转到了物理系,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
相比清华,原本走在前面的北大在这方面就显得魄力不足了,比如对吴晗的态度。
当年,年轻的吴晗在历史方面造诣很深,被胡适收为弟子,胡适当时是北大文学院院长,就鼓励他报考北大。小吴也不负众望,国文和英文都拿了满分,可数学却把这位大才子给难住了,一分没得。当时北大有规定,只要有一门零分,就不能录取。所以虽然胡适帮他说了不少好话,但还是没能帮得了他。
好在当时各大学都是自主招生,考试时间也不一样,所以小吴也没太伤心,转天又继续考清华。要不说牛人就是牛人,小吴在清华的考试中又拿了国文和英文双百,而数学也继续不给面子,仍然是零分。清华虽然也有“零分不能录取”的规定,但到底还是比北大开通一些,破格录取了小吴。
胡适听说后,痛心地说:“北大的考试制度太不合理,像吴晗这样有才华的学生,竟因数学不及格而未被录取,太可惜了!”
这件事也影响了季羡林的选择。当年季羡林是同时报考的北大和清华,不过数学比吴晗稍好一些,在清华得了4分,在北大也得了个位数,但因为国文和英文成绩太牛X,被两家大学都录取了。
小季开始还很纠结,毕竟是两家最好的大学,各有千秋,难以取舍,但一听说吴晗的事,立刻就下了决心,选择了清华。
这就是民国时期的高考,偏科不用怕,只要有一门拿得出手,就肯定有你发挥特长的空间。说到底,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把每个人都培养成全才,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反观现在的教育,真是背道而驰了。
那么,为什么这些大师的数学成绩都这么差呢?
其实不光是上面提到的这几个人,在民国时期,几乎所有考生的数学都很差。在1941年,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国立中央大学、西南联大,联合举行了一次招生考试,请注意,西南联大是由北大、清华、南开这三所大学组成的,也就是说,这六所大学基本上就是全国最好的六所大学,报考的学生也基本囊括了全国最优秀的学生,然而这次考试的数学成绩是怎样的呢?
据当时的《贵州日报》报道,全国共6406人报考,录取了1788人,其中数学得50分以上的,只有43个人。真是惨不忍睹!
民国的学生为什么对数学这么没兴趣呢?这应该从中国的文化传统来找原因。
中国人向来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管是修身养性,还是考科举谋个一官半职,靠的都是诗词歌赋。而数学是个什么东西?在中国人眼里,就是记账、算账,都是伙计干的,师爷干的,我一个堂堂的读书人怎么能干这个呢?太有损身份了!
民国时期虽然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期,但文人的传统还是根深蒂固地存在着,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学生都对数学没兴趣了。甚至可以想象,那些得零分的考生,是否也有故意为之的心理,而主张录取他们的考官,是否也有轻视数学的心理。
总之,数学敢考零分,和考零分照样上大学,都只能发生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今天的人看看就算了,如果你也想跟他们一样,那就死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