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战争:(一)

大鹏人文

(一)日本上位

日俄战争的爆发,有两大诱因。

第一个叫黄俄罗斯计划,第二个叫英日同盟。其中,前者推动了后者的成型,而这两个诱因都来自一个大背景,即英俄大博弈。

1833年至1905年这73年的时间,世界史称之为”英俄大博弈”时期。

英国自开始开拓海外殖民地以来,先后搞垮了西班牙、荷兰,又通过”印第安-法国”战争夺取了整个北美,在印度驱逐了法国和葡萄牙的势力,彻底奠定了世界第一殖民帝国的地位。

俄国人则是通过击败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大军,协助欧洲各君主国镇压国内革命,确定了欧洲大陆霸主的地位。

一个海洋霸主,一个是欧陆霸主。

作为海洋霸主的英国,它的目标是不让沙俄下海。所以它竭尽所能,在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封锁一切俄国可能的出海口,不允许俄国占据常年不冻港。所以,英国人在欧亚大陆的边缘编织了一张大网,来围堵俄国人。

具体部署是:在东亚,保卫香港和马六甲海峡;在中亚,构筑阿富汗-波斯防线,抵御俄国染指印度次大陆及进入波斯湾;在地中海,保卫苏伊士运河及不允许俄舰队通过黑海海峡;在巴尔干地区,支持一切反俄国家,无论它是哪个民族、信仰哪个宗教。

俄国人这边则是针尖对麦芒,在欧洲地区入侵、渗透到芬兰和巴尔干半岛;在中东地区挑起俄土战争,入侵奥斯曼土耳其;在中亚地区入侵布拉哈汗国、希瓦汗国、浩罕汗国(对,就是左宗棠击败的那个)、波斯;在东亚,通过敲诈、威胁、利诱,先后占领了外东北和外西北,并觊觎朝鲜,竭尽全力寻求突破扩张。

英俄两方既有冷战也有热战,斗争了近百年。而日本,则成为了这场大博弈的终结者。

先说说英国是怎么开始注意到日本的。

英国最早开始注意日本,可以追溯到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期间,英国曾有一个宏伟的计划,西边开辟黑海战场,登陆克里米亚;东边由驻加拿大英军发起攻击,占领沙俄的阿拉斯加(当时还没有卖给美国),然后进攻沙俄的远东地区。

为了实现这个计划,英国东方舰队司令詹姆斯·斯特林少将率领英军远东海军先期到沙俄勘察加半岛侦察。詹姆斯·斯特林少将自香港出发,一路北上,路过库页岛时,登岛进行了短暂的逗留,接触了岛上的日本人,然后继续北上,至白令海峡而归。

回国后,他给英政府打了份报告,详细分析了俄罗斯远东地缘,认为日本是对俄作战的重要基地。同时,他还描述日本人坚毅、果敢,有很好的武装潜质,可以用来制衡沙俄。

根据这份报告,1854年10月14日,英国与日本建交。

但签约之后不久,情形为之一变。慈禧上台后,中英关系缓和,清政府开始发起洋务运动,让英国人看到了利用价值。

因为不管是从体量还是地缘来看,中国作为制衡沙俄的棋子远比日本要强得多。而且左宗棠收驱逐阿古柏的作战中,驻阿富汗的英军全程观察了清军的作战,认为中国军队经过西式武装,完全有能力抗衡沙俄。

自此之后,英国开始有目的性地帮扶清朝,包括培养清军海军官员、卖军舰、卖机器设备。

1862年8月24日,在海关副税务司英国人赫德赫德、英国公使馆参赞威妥玛的大力倡导下,清廷开办同文馆,教授中国人学习外语,后来又增加数理化等科目,同文馆最终被并入北京大学。

1865年10月,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在英国人的协助下在南京建立金陵机器制造局,在上海建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这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兵工厂,其机器设备都是从英国引进。

1875年6月11日,李鸿章通过总税务司赫德向英国购买320吨、440吨铁制炮艇各2艘,它们分别于1876年11月、1877年4月抵达中国。自此之后,1875年至1881年之前,清廷购买的2艘巡洋舰、13艘炮舰全部来自英国。

1877年3月,福建船政学堂派出学员14名,赴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校求学。

1879年12月,李鸿章从英国订购1350吨级钢质巡洋舰2艘。

1882年,清廷选择英军海军中校琅威理出任北洋水师副提督。

不仅如此,在中法之战法军封锁台湾海峡的关键时刻,英军宣称保持中立。

1885年1月25日,英国宣布凡远东地区包括香港在内所有皇家海军驻扎之港口,全部对法军关闭。失去香港和日本港口的后勤补给,这意味着法国远东舰队的煤炭、弹药、食物、药品全部必须从越南运输,而当时的越南的后勤保障设施非常不健全,这给在台湾海峡封锁的法国舰队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其实当时英法的关系还不错,所以法政府表达强烈抗议,认为英国名为中立,实际上通过香港向清政府输送军火,英国不予表态。

事实上,自洋务运动发起到1890年前后,英国是非常希望交好中国的。但是,英国的善意并没有换来清政府的感冒,这里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

一是清政府始终认为西方国家都是外夷,一丘之貉,不愿、也不想分析它们之间的利害得失,即使有人分析,像李鸿章,也是用中国古典的人情法分析,像我买你东西,你就应该卖我面子、帮我说话,用这种思维去套用近代国际关系。

除此之外,英国人还烧了圆明园,清政府不管谁掌权都少了一个度假避暑的好去处,自然如鲠在喉。

二是天才外交家李鸿章的神运作。

李鸿章的一贯的外交策略,用形象点的说法就是,不管哪里出了事儿,先向上级(慈禧)汇报,事态严重,无法处理,看样子你要跟你老公一样去打猎了。然后自己再出马,割点地、赔点钱,然后回来告诉慈禧,看看我多牛,这不就搞定了。

他所谓的外交,是建立在为自己挣功名的基础上,所以他不能够在国际上单纯依靠某一国,不然摆平事情的功劳就不是他的了;他也不会从清廷这个国家整体角度出发去处理外交关系,必须要考虑自己的利益和慈禧的态度。

所以,他不管是买军舰、买武器还是借钱,都是首鼠两端,在英、德、俄之间摇摆不定。

例如,先期在英国买军舰,到了1880年之后,为了巴结新兴大国德国,将本来跟英国人谈好的买卖推掉,跟德国签了买军舰合同。

很多人可能会说,人家德国制造质量好云云,拜托,这是1880年,德国自己的海军都没有几艘像样的军舰,李中堂大笔一挥,买了两艘七千多吨的铁甲战列舰。

复原的定远号

况且,这其中有没有猫腻还不好说。

1880年12月2日,清国驻德公使李凤苞代表李鸿章与德国签订订购7000吨级战列舰12艘之备忘录,注意,向一个从来没有造过这种吨位军舰的国家计划购买12艘!

1881年1月8日,德国造船厂迎来了德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军舰出口合同,定远级战列舰。该级舰比当时德国自己任何一艘军舰都要大,俗称练手,而买主清廷,俗称小白鼠。在此之前,世界海军舰艇出口基本由英法两国包揽,而英国占据全球出口份额的80%。

北洋水师原本准备以400万两白银在德国订购3艘7千吨级的战列舰,最终支出409万两,开回中国的是2艘7千吨级的战列舰定远、镇远及2300吨级的巡洋舰济远,其中为定远级战列舰付款340万两。

408万余两总付款中,兵舰本身含军火费用为344万余两,其余64万两为备用金,最后全部花掉了。

1883年1月3日,国子监司业潘衍桐实名举报驻德公使李凤苞在购买定远、镇远二舰中贪污白银60万两。

李凤苞是李鸿章的铁杆儿嫡系。没有证据,我就不说什么了。

而最终让英国下定决定放弃联清想法的事件,叫巨文岛事件,简单说说。

当时的朝鲜分为三派:亲中派,以朝鲜高宗为代表,做派是清朝让干嘛我干嘛;独立派,希望效法日本明治维新,借助日本的力量,推翻清国统治;王后党,在政治上主张坚持东方的价值观,亲美俄,进行渐进式改革,反中、反日。

先是独立派勾结日本驻朝军队政变,被袁世凯镇压;然后王后党背着清朝跟沙俄密约,将朝鲜的巨文岛给沙俄作为海军基地,作为对沙俄支持的回报。

但是不凑巧,密约泄露,英军一看朝鲜要给沙俄暖水港,很着急,于是抢先占领了巨文岛。英国人行动后,朝鲜的王后党又很不要脸的要求清朝履行宗主国义务,驱逐英军。

英国此时的态度是如果朝鲜自己有能力抵御俄国,那么英国支持朝鲜独立;如果朝鲜无此能力,那么英国倾向中国将朝鲜兼并,结束宗藩关系,成为中国领土。

英国人将这个意思告诉了袁世凯,袁世凯转奏李鸿章,认为在清廷可以在英国的支持下兼并朝鲜。这是袁世凯第二次提出类似建议。

但是慈禧认为英军不顾清朝宗藩关系占领巨文岛,是不给自己面子,而且英日是否是一伙儿的李鸿章也摸不透,就拒绝了英国人的提议。

按说拒绝就拒绝,倒也没啥,毕竟清朝不是第一次认怂,可是1887年的巨文岛事件解决后,李鸿章竟然建议慈禧,为了制衡日本在朝鲜扩张,可以联俄制日。

这个方案真的是蠢到极致,截至1890年,英国、沙俄、日本三国中,英国侵占了中国香港127.6平方公里土地,沙俄占据了180余万平方公里土地,日本为0。

此外,当时的日本绝对是一个蕞尔小国,对付这么个国家,竟然还要联俄才能制服?

这就是外交天才李鸿章。

1890年,李鸿章驱逐了北洋水师总教习琅威理,标志着清廷外交路线的转向。

而英国人这边的态度转变,则是两大原因。

第一个就是上面提到过的巨文岛事件后李鸿章开始联合沙俄,其实清日关系对英国而言无所谓,但是你清朝想联合沙俄就很扯淡了,这是逼着英国人选边儿站,任何跟沙俄成为朋友的国家,都是英国的敌人,这个传统英国人坚持了七十年。

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军队孱弱的战斗力,特别是中法之战。

很多人都在说中法之战中国是不败而败云云,其实不管从占的地盘、战略目的、伤亡人数来看,中国都是败了。

战前,越南是中国藩属,刘永福基本占着北越,战后全丢了,一度被法军打到镇南关,好歹冯子材反击,才没把战火蔓延到中国境内。除了越南,澎湖、基隆也让法国人占了。

战前,法国的战略目的是解除越南与中国的藩属关系,将越南变为法国殖民地,战后,目的也达到了,连嘉庆赐给越南的王印都被当场熔毁了。

中法之战中,任何一个局部战场的战损比,不算黑旗军,清军:法军大都在10:1以上,海战更是没法看,整个福建水师都被灭了,马尾船厂都被轰平了,法军0伤亡。除了刘永福的黑旗军,其他清军战斗力真的很让人捉急。

其他一些小事儿。

巴夏礼出任日本公使。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僧格林沁逮捕的英法使团代表巴夏礼,曾遭受清军严酷折磨,使他对清政府的印象非常糟糕。战后,他担任驻日本公使长达18年,极力在英国国内抹黑清政府,抬高日本。并说服英国内阁在日本内战中反对江户幕府,支持明治天皇,为日后英日友好甚至结盟打下坚实基础。

琅威理离职事件。

1877年3月,根据李鸿章向英国买军舰时与英国达成的协议,福建船政学堂派出14名学员赴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校。

这14人启程前,并不知道英国那边儿的入学程序,5月到达英国后,才知道去了先要进行入学考试。

林泰曾、刘步蟾、蒋超英3人后台硬,直接拒考。

剩下的11人参加考试,何心川、张成、吕瀚、黄建勋、林颖启、江懋祉6人不及格;严复、萨镇冰、方伯谦、叶祖珪、林永升5人及格。

8月,在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司长英国人赫德的说情下,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校同意不及格的和拒考的9人进校学习,但是由于9人成绩未通过基础入学考试,所以不允许他们参与任何实操,不许触摸任何舰上设备。

1879年7月,船政学堂这批留英人才回国。时任清国驻德公使兼留学生监督李凤苞对留学情况向李鸿章和慈禧汇报。给刘步蟾的考评为“成绩冠诸生”;林泰曾、蒋超英二人也位列甲等;而顺利完成学业的林永升则评为丙等;对严复这位大神,李凤苞认为其实操有缺,洋文尚可,建议让其去教书。

1879年7月至11月,被清廷录用的几位开始在福建水师实习。船政大臣兼福建巡抚丁日昌是个明白人,通过日常观察,发现他们并不是太懂军舰,于是委婉地向沈葆桢报告,认为这批英才还需要邀请西方海军人士再加以培训方堪大用。

李鸿章当时正在筹建北洋水师,得知南洋不欲重用这批“留学生”,便将这批人全部调去北洋。而李鸿章用人标准只以他的亲信李凤苞所给考评为准,林泰曾、刘步蟾、蒋超英立即被委以正四品管带之职,相当于现在的上校或是准将。

当然,李中堂在选提督时还是坚持了他一贯的任人唯亲的原则,他选用淮军陆军出身、从未打过海战的丁汝昌担任北洋水师提督。

丁汝昌到任后,发现李中堂选用的这些留学英才都不是太懂,他自己也不懂,于是向李鸿章上书,建议邀请西方海军人士作北洋总教习。

3年后,李鸿章聘请英军海军中校琅威理出任北洋水师副提督,年薪7200两,1886年1月加为8400两/年。当时北洋一年的总经费约为200万两。

琅威理上任后,开始对北洋水师进行全面西化的训练,制定了水师操典等规章制度,制定了舰船保养手册等。

但是,以刘步蟾为首的留学诸人屡屡与其为难,琅威理的建议屡屡得不到执行,1890年6月威理被迫辞职。

琅威理回国后,对英国媒体讲述了他在中国的遭遇,英国随后宣布禁止中国学生前往英国海军院校就读。

这一切都让英国人十分失望,产生了换一个抗俄代理人的想法。

而日本的表现,则让英国人眼前一亮。

现在有很多观点认为,日本通过民治维新,国民素质提高,进入西式文明,才博取了自身的地位,扯淡。

其实当时的日本远谈不上文明二字,文明也只是上层文明,下层民众的生活跟日本西化前没有太大区别,当然,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文盲率确实显著下降。

英国人并不在乎你文不文明,能不能打才是关键。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就已经表现出了不错的战力。

1871年10月,一艘琉球客船因台风在台湾搁浅,上岸的66名琉球人因与台湾排湾族原住民发生冲突,有54人被斩首,其余12人被汉人救下,送往福州回到琉球。此后,日本屡屡要求清廷赔偿抚恤死难者、严惩凶手,均被清廷以内部事务、外藩无权插手为由予以拒绝。

看到清廷的态度,1874年5月6日,连艘像样的军舰都没有的日本派西乡从道中将率兵3600人登陆台湾。

过了五个月,当年的10月,清廷才派沈葆桢、唐定奎率兵6500人登陆台湾。

10月31日,清日两国签订《台事北京专约》,清廷赔款50万两白银,日本承诺在12月20日前撤出全部在台日军。

搞不搞笑?

这个锅不是慈禧的,因为条约签完后,恭亲王才向慈禧汇报。慈禧大怒,但是当时的洋务运动都是恭亲王一手主持,慈禧不便动他,但是仍坚持琉球藩属地位不得变动。而恭亲王在《台事北京专约》中陈述向遇害日本国民赔偿10万两,等于承认琉球人是日本国民,这导致日后清廷对于琉球宗主权的归属谈判,处于极为不利的位置。

这一仗日本虽然没有真打,但是其敢于派兵对抗庞然大物的清帝国并让清廷服软,这份勇气这让西方大为震惊。

这次吃亏后,清廷决定找回场子,就发生了长崎事件。

1886年8月,北洋水师定远、镇远、济远、威远四舰结束对俄国的访问后,由海参崴归国,途中停泊在日本长崎进行维修。

8月13日,约500名清兵未经日本政府批准便擅自上岸,吃饭、喝酒、嫖娼。

当天,上岸的清兵与长崎警察、市民大规模械斗事件,北洋水师4人被打死,53人受伤。

8月15日,自觉吃亏的清兵再次登岸,继续械斗,伴随有打砸、抢劫、强奸行为,并袭击了长崎警察局。日本平民受伤人数不详。

长崎事件爆发后,北洋水师英国总教官琅威理立刻发电给李鸿章,要求借口此事,立即将日本海军在港口内予以歼灭,永绝后患。

但慈禧与李鸿章主张先礼后兵,清廷要求日本赔款,日本认为是清国水兵挑衅在先,猥亵日本女性,抢劫日本商店,清廷表示若不赔款便开战。

最终,日本同意赔款37000日元,并承担医药费。

长崎事件令慈禧与李鸿章认为日本果然是一撮尔小国,不足为惧。

长崎事件令日本朝野震动。日本国民认为清国之无法无天、横行霸道、恃强凌弱,已令人忍无可忍,长崎事件后,原先主张日中亲善的政治派别消匿无踪,连七岁幼儿都知道长大以后一定要洗雪耻辱、痛击清国。

但是日本认为,单纯靠自身力量击败清国很难,而在巨文岛事件中清帝国的外交路线发生转变,伊藤博文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开始主动靠拢英国。

日英双方开始慢慢走到了一起。

(二)英日同盟

甲午战争开战前,日本想向英国确认其态度,但是直接问又不太好。于是,日本驻英公使青木周藏开始在英国活动,试图说服英国政府签订一份对日平等的条约。

这个意思就是,我向你要点东西,如果你同意,就说明你对我无恶意,如果你回绝,就说明你根本没拿我当回事儿,我再去找别的列强。

青木周藏的意图很快被英国觉察。英国当时的态度是,反正清廷是烂泥扶不上墙,可以让日本跟清国打一打试试,看看日本的能量到底有多少。如果日本打得赢,英国就扶植日本作为远东抗俄代理人,如果日本打不赢,英国之前也没表态,不至于得罪清廷。

基于这种理念,为了给日本打气,1894年7月16日,日本驻英国公使青木周藏与英国外交大臣金伯利伯爵签署《英日通商航海条约》,内容如下:

英国归还所有在日本租界;

英国取消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
英国公民在日本需接受日本司法管辖及裁判;
英国同意向日本开放30%的关税自主权;
日本同意全境向外国公民开放,解除外国人在日本旅游、工作、居住之一切限制;
签约双方互相承诺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及国民待遇;
本条约有效期12年。

就此,英国成为西方列强中第一个与日本取消不平等条约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承认日本是文明法治国家的外国政府。当然,日本仍未能从这个条约中获得100%的关税自主权,仍有70%的英国进口商品税率需得到英国同意。

当然,虽然此时英国人已经开始偏心眼了,但是表面上还要过得去。

甲午战争前,清廷向西方列强借钱,各国漫天要价,但是英国人借了。

1895年1月26日,清廷向英国汇丰银行借款2865万余两,年息6.5%,20年还清,这是马关条约签订之前唯一肯以市场价借钱给清国的银行。

而甲午战争结束一年内,世界上所有日本邦交国均与日本改约,内容与《英日通商航海条约》基本一致。该条约12年有效期满后,取得了日俄战争胜利的日本,才争取到100%的关税独立自主权,成为一个完全的主权独立国。

之后,就是甲午战争了。因为这里我们讲的是日俄战争,所以甲午战争我就不赘述了,单说说甲午战争的赔款。

不知道都是从哪得到的资料,现在各种自媒体盛传日本获得的甲午赔款大部分用来发展教育。这跟在青岛的下水道找到德国工程师留下的图纸一样,都是坐在家里拍着脑袋想出来的文案。

根据日本方面的记载,甲午直接赔款2亿两白银,后来的赎辽费3000万两白银,延期支付利息1100万两白银。

1、海军购买军舰、武备经费1.1亿两;

2、陆军扩充、购买武备经费3700万两;
3、甲午战争日本军费消耗5127万两;
4、翻新天皇皇宫及恩赏皇族1300万两;
5、在台湾修建铁路、港口、学校、通信设施,投入总计780万两;
6、教育基金:650万两;
7、自然灾害基金:650万两;
8、兴建八幡制铁所:285万两;
9、兴建通信设施:200万两。

其中,海陆军买装备、扩充的主要原因是备俄,特别是八国联军侵华后沙俄擅自发兵占据东三省后,日本在四年内共投入陆海军军费合计3.8亿余日元,折合中国白银2.477亿两,其中1.47亿两来自中国赔款,占比近60%。

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签订后,为了少付利息,清政府向各国借钱去赔给日本。因为条约中有规定,如果清朝能够在三年内支付赔款,则可以返还延期支付的利息。

于是清政府为了不交利息,向俄、法银行借款赔钱。说来也是讽刺,打仗前没人借,打完仗都抢着借。

但是我真的为大清的户部汗颜,泱泱大国,竟然没有个会算账的。

因为日本规定的延期支付利息约为年息1.6%,而向俄、法借款的年息是4.25%,也就是说,借款还不如慢慢还交的利息少。

正是甲午的赔款,让日本海军迎来了跨越式发展。

1895年12月25日,西方圣诞节,日本海军大臣西乡从道大将、海军军务局长山本权兵卫少将、造船大监佐双左仲少将向日本国会提交日本海军史上第一个数字舰队规划,即“六六舰队”。

这个规划的核心是,在1902年使日本海军拥有战列舰6艘、装甲巡洋舰6艘。

三笠号战列舰,日俄战争日本旗舰

这支舰队的目标是,同时对抗沙俄远东舰队和法国远东海军(因为当时法俄已经签署同盟条约,俄国为了对抗英国,法国了防备德国)。

需要说明的是,这十二艘大舰全部外购,日本当时尚无制造如此军舰的能力。

其中,六艘战列舰和四艘装甲巡洋舰全部购自英国,向德国、法国各购置1艘装甲巡洋舰,还有鱼雷艇等小艇63艘,免得自己跟英国太近乎惹其他列强不高兴。

除了以上大舰之外,其他军舰全部在日本本土建造,包括穹甲巡洋舰9艘、炮舰1艘、驱逐舰24艘、辅助船舶17艘,以及扩建造船厂、维修基地。

之所以把舰队完工的时间点选在1902年,是因为当时沙俄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计划于1903年竣工,如果此铁路竣工,沙俄向远东输送兵力的能力相当恐怖,所以必须在此之前击败沙俄海军。

而实际上,日本人高估了沙俄的建设能力,直到日俄战争结束,西伯利亚大铁路贝加尔湖段还没有完工。此外,因为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沙俄在中国境内的中东铁路铁轨被盗抢很多,也是导致铁路延期完工的主要原因。

说来也是悲哀,中国人修的铁路,被中国人破坏,再抓中国劳工去修。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甲午战争日本胜了,但是此时的日本在国际上仍然是一个蕞尔小国。举个小例子,日俄战争爆发的1904年,日本的钢铁产量是12.8万吨,沙俄则是260万吨,而沙俄排在美、德、英、法之后。

更讽刺的是,当时清朝的钢铁产量都比日本多。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小国,敢于将法、俄两大帝国作为假想敌。可见穷人想要变富最缺的并不是物质基础,而是行动和野心。

甲午战争中,日本缴获清军的主力战舰为7300吨镇远号战列舰、2150吨平远号装甲巡洋舰,但是在日俄战争爆发的节点,这两艘军舰都过时了。

甲午开战前,日本已向英国订购1.25万吨富士级战列舰2艘,每艘造价白银630万两。为了完成六六计划,还需购买四艘。

这四艘战列舰日本命名为敷岛级,1.5万吨,全部在英国制造,每艘造价730万两,在当时这绝对是友情价。

这四艘于1902年前全部建造完成,最后一艘三笠号1902年5月18日开回横须贺海军基地,就是现在美国驻日航母驻地。

六艘装甲巡洋舰自1896年10月20日至1898年11月11日陆续订购,其中,向英国订购的为四艘9700吨级,德国制造为9600吨级,法国制造为9200吨级,德法只造船身,舰上武器配备均按日方要求配置,所以,这六艘军舰的火力配备、火炮口径基本一致。

即便是如此,日俄战争爆发前,日本海军吨位仍然小于沙俄远东舰队。为了应急,1903年12月30日,日本从意大利紧急订购了7700吨春日级装甲巡洋舰2艘,每艘造价540万两白银。

之所以没向英国购买,是因为意大利这两艘军舰是现成的,阿根廷跟智利开战,向意大利购买,造好了之后,阿根廷又不买了,日本就直接出钱买下。

这里还得表扬一下鬼子买军舰的这帮人,时间计算的可谓精准。

两舰在1904年1月7日完工,1月9日在英国战舰护卫下由热那亚驶往日本,1月16日穿越苏伊士运河,2月2日抵新加坡,2月8日晚日俄战争爆发,2月16日两舰驶抵横须贺,4月6日加入联合舰队投入战斗。

此外,你可以对比一下,意大利7700吨巡洋舰540万两,英国1.5万吨战列舰730万两,同期俄国自己建造的11536吨战列舰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约为600万两,这么一看,英国对日本真的是很厚道的,基本是以内部价格向日本出售军舰。

除了计算准,少花钱,鬼子的学习能力也是让人叹为观止。

由于日本没有造大舰的经验,所以日本的六艘战列舰均外购,但是日本使用了三年之后,在1905年5月15日,此时日俄战争还没结束,横须贺造船厂开始根据敷岛级的结构放大、仿制2万吨级战列舰萨摩号。当然,舰载武器、动力系统和大部分部件都由英国进口。

以上造舰、买舰让日本海军在8年内从8万余吨膨胀到了26万吨。而这些军舰费用的总支出约合白银1.8亿两舰,其中1.1亿两来自甲午赔款。

在大力发展海军的同时,日本对陆军也进行了扩充。因为假想敌为沙俄,所以日本重点建设野战炮兵和骑兵。

1901年6月27日,日本陆军成立野战炮兵第1、第2旅;1901年11月3日,日本成立骑兵第1、第2旅。

由于人种和营养的因素,当时地日俄双方士兵的体型差距很大。当时的俄军平均身高在1.8米左右,日军仅为1.62米,沙俄士兵平均体重超过日本兵的1.5倍。以至于日俄战争开始前,沙俄远东军事指挥曾经认真地探讨,一个俄国兵徒手可以干掉两个还是三个日本兵,以便确定兵力是否充足,且俄军上下从士兵到军官通称日本兵为猴子。

鉴于这种差距,日军自1900年开始将格斗刺杀确定为陆军必备技能,规定了一整套技术动作,要求每个日军都必须有扎实的刺杀功底,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了二战结束。

通过以上整顿,日本陆军拥有了13个步兵师、骑兵、炮兵各2旅。和平时期陆军常备军兵力17万余人,战时第一期动员后可达到30万人。

日本的迅速崛起,让英国人看到了不需要自己出手就可以对抗沙俄的希望,因为此时英国正深陷在南非的战争。

第二次布尔战争发生在1899年10月11日,到1902年5月31日结束,为期三年。这场战争是英国同布尔人(南非土生荷兰人)为争夺金矿爆发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为了对付只有44万人口的布尔人,英国先后投入了45万军队,军费开支2.5亿英镑。

2.5亿英镑是个什么概念?如果按当时的国际汇率计算,2.5亿英镑折合20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清政府不吃不喝23年的收入。

在南非的战争让英国人疲惫不堪,元气大伤。而此时的沙俄正赖在东北不走,英国非常不希望沙俄在远东地区得到一个不冻港,所以英国决定,将英日关系拿到明面儿上,震慑沙俄,开始筹划英日正式同盟。

1902年1月30日,兰斯多恩侯爵与日本驻英公使林董在英国签订《英日军事同盟条约》,主要内容如下:

1、英国承认整个朝鲜属于日本的势力范围,如果沙俄入侵朝鲜而发生日俄战争,则英国有权保持中立;如果沙俄入侵中国东北,则英日联合对俄作战。2、如果沙俄入侵阿富汗、波斯、印度与英国发生战争,日本有权保持中立,如果沙俄在欧洲与英国发生战争,日本应在远东对俄开战。

3、签约国与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处于战争状态,则另一签约国将自动参战,签约国保证不与敌国单独媾和。

4、条约有效期5年,到期后,如果双方均未提出异议,则条约自动续约5年。

2月12日,英国国会批准了《英日军事同盟条约》。

客观而言,这份条约对双方都算公道,英国是将日本作为兄弟国家来看待的。在与日本利益无涉的中亚地区,英国并不要求日本参与对俄作战,一旦涉及英国核心利益的中国东北(沙俄远东暖水港)和欧洲,才要求日本参战。

这在当时是破天荒的举动,自从英国实行光荣孤立的政策以来,英国从未与任何国家签订同盟条约,这是百年以来的第一次。

3月16日,沙俄拉上法国发表共同宣言,强烈谴责英日同盟,并表示绝无惧于任何威胁。

与此同时,为了备战俄国,英国急于从南非脱身。

1902年4月9日,英国向橙色邦总统斯蒂恩、南非总统沙尔克·汉堡发出议和邀约,并于5月31日签署《弗里尼京条约》,了结了这场战争。

至此,英国人终于能够腾出手来,料理远东沙俄问题了。

(三)黄俄罗斯计划

在整个世界近代史中,单个事件来看,克里米亚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最大。

因为沙俄在战争中的惨败,导致其向欧洲、土耳其的扩张方向完全被堵死,自此之后,沙俄开始不遗余力地向中亚、东亚扩张,而在这两个方向跟沙俄接壤最多、也是受害最多的,就是清帝国。

1858年5月28日,趁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尼古拉·穆拉维约夫率兵500余人于5月初直迫瑷珲,迫使奕山与其夫签订《瑷珲条约》。

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余万平方公里领土划归沙俄;同时承认乌苏里江以东直至太平洋海岸的40余万平方公里为俄、清共管地带。

1860年11月14日,清廷与沙俄签订《中俄北京条约》:

1、 割让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及库页岛共100万平方公里与沙俄。

2、 对于伊犁以北、以西,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领土划界问题、通商问题,由两国另选钦差大臣友好协商。

3、 在西北勘界划地明确之前,清廷同意沙俄在乌兰巴托、喀什设立领事馆。

这个条约的第二、三条是为了占领外西北(巴尔克什湖)做准备。

之后,沙俄趁太平军、捻军起义之际,在新疆煽动各民族叛乱,并暗中支持陕甘起义军,新疆大乱,除了塔城之外全部是失守,同时,沙俄暗中支持中亚浩罕国悍将阿古柏入侵新疆,自己则派兵占领最富饶的伊犁河谷。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沙俄与阿古柏联合,换取沙俄中立,给清朝平定西北叛乱争取时间,清朝先后与沙俄签订了一系列割地条约。

1864年10月7日,对西北已经失去控制的清国,与沙俄在塔城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伊犁以北以西地区44万余平方公里割让与沙俄。

1869年9月4日,清廷与沙俄签订《乌里雅苏台界约》,将原属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地的唐努乌梁海西北地区割让给沙俄。

1870年8月12日,清廷与沙俄签定《塔尔巴哈台界约》,及科布多十佐领、斋桑泊以东以南以北划归沙俄。

以上三处合计共64余万平方公里。

1881年2月24日,清廷与沙俄在圣彼得堡签订《中俄伊犁条约》,沙俄所占伊犁地区11.5万平方公里土地80%划归中国,20%划归沙俄,清朝赔款白银540余万两。

这里说一下,如果没有左宗棠,现在的中俄边界很可能是嘉峪关。

如果你将以上内容串联起来看,就会发现沙俄这些举动并不是偶然的,它的策略就是一旦清廷内乱或外患,就咬一口,占片地,而最终的目的是,在远东地区获取一个暖水港。

而要想获取一个陆路相通的暖水港,就必须将中国东北、内外蒙古、新疆全部占据,这就是现在盛传的“黄俄罗斯计划”。

但是在左宗棠干掉阿古柏后,这个计划出了点问题。

一是当时的清廷正在搞洋务运动,跟英国打的火热,沙俄动手害怕英国干预,毕竟刚刚在克里米亚败了一次;另一方面左宗棠军队在平叛过程中表现出了强大的战力,驻阿富汗英军曾经做过评估,认为左宗棠地军队在平叛过程中地战力并不逊色于沙俄,这一点也让沙俄有所畏惧。

而甲午战争结果,让世界看清了这个帝国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所以,沙俄开始马不停蹄地寻找机会,占据东北。

但是比较搞笑的是,甲午战争失败后,整个清廷竟然认为,要想保住统治地位,必须联合沙俄制衡日本。

这里我要解释一下。

日本在甲午战争中,曾经大量散发“驱满兴汉”的传单,这让清廷十分恐慌。对于清廷而言,沙俄就算把整个长城以北的地方全占了,无所谓,只要能够制衡日本,就能保住我的统治地位。

这就是清廷最高层一贯的思路,虽然截至此时,沙俄已经侵占了中国接近2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另外说一句,教科书里沙俄占据150万平方公里的说法及其不严谨,实际远不止这个数。

我根据现在俄国及哈萨克斯坦地行政区划测算地晚清实际割地面积为197.02万平方公里,再加上蒙古的156.65万平方公里,所以,近代失去土地最多的国家真的不是土耳其,就是中国。

近代失地示意图

按照这种思路,1896年3月28日,清廷派李鸿章去沙俄,以参加尼古拉二世加冕礼的名义去更沙俄结盟。

6月3日,经过一个月的秘密会谈,李鸿章与沙俄外长阿列克谢·洛巴诺夫签订《中俄密约》,内容如下:

1、如果日本进攻清国、沙俄、朝鲜,则清、俄均需参战,且签约国不得单独与日本媾和。

2、为便利俄军参战,清国允许沙俄在黑龙江、吉林建设中东铁路,由沙俄全权建设和管理,且无论在战争时期、和平时期,该铁路管辖权均属于沙俄。

3、战争时期,沙俄海军可自由停泊清国任意港口;

4、沙俄物资经由中东铁路运抵海参崴,无需向中国政府纳税,沙俄物资经由中东铁路运抵中国,中国政府应给予减免1/3关税之优惠待遇。

5、本条约有效期15年。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对比一下上面的英日同盟条约,在我看来,李鸿章签的这一份是爹与儿子的条约。当然,沙俄是爹,而清朝则是认贼为父。

这是卖国,赤裸裸的卖国。

要知道,在1896年这会儿,英日同盟还没有签订,如果清廷这时候联系英国,给予英国以上条件,英国绝对先跟中国签一个中英同盟条约,把中国当儿子保护起来。

再者,清廷是让李鸿章去谈判,签署同盟条约,并没有让李鸿章把整个东北拱手送给沙俄,可以说李鸿章参与的几乎所有外交谈判清廷都是吃亏的,东方俾斯麦到底是褒奖还是嘲讽真的很难说。

中东铁路

1897年8月27日,按照密约规定,中东铁路开始动工,当时在松花江、阿什河交汇处有个小渔村,满语意为打渔泡,音译为哈尔滨。沙俄工程师尼古拉·谢尔盖耶维奇确定以哈尔滨为中东铁路工程局所在地,并作为中东铁路枢纽站。

五年后,这个城市成为了东北第一大城市,市民半数是俄国人。

中东铁路开工后,对英日的刺激很大。英、日均明白,清、俄之间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关系,很可能是睡一个被窝儿了。

对英国而言,此时看清朝就像看一个挥霍一空、流浪街头、沿街乞讨的白痴富二代,不仅可怜,而且憎恶。

对日本而言,终于明白如果清朝还是这一堆白痴当政,清朝这块大肥肉很快会被沙俄吃光,所以他们开始一心一意扶持中国的立宪、革命势力。

1897年11月1日深夜,鲁西南巨野县的两名德国天主教牧师38岁的弗朗兹·奈斯、34岁的理查德·汉勒被30名义和团成员杀害,在教堂的另一名牧师28岁的乔治·斯滕兹侥幸逃生,巨野、曹州一带当晚有3座教堂被焚毁。

消息传到德国,德国朝野狂喜,终于有占地盘的借口了。11月6日,德国海军总司令提尔皮茨命令德国远东舰队司令官冯·迪德里希斯少将立即占领青岛。

不仅德国这边高兴,沙俄这边也很高兴。1897年12月14日,俄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官费多·杜巴索夫少将奉命率兵舰5艘驶入旅顺口,声称特来帮助中国抵御德国之入侵。

清国守将宋庆上报北京,清廷命令不得抵抗。

需要说明的是,从1889年至戊戌变法,清廷的最高统治者、外务决策者是光绪,不是慈禧。

1898年3月22日、26日,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连续上书光绪,要求清廷放弃联俄抗日的卖国政策,认为只有联英抗俄才能挽救中国、才能保住东北。

光绪未予理睬。

1898年3月27日,李鸿章与俄国驻华代办亚历山大·巴甫洛夫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将旅顺口及周边海湾3168平方公里租借与俄国25年,同时,清国军队无俄国同意不得在辽东半岛此驻军。

俄军占领旅顺后,对周边环境进行考察。

当时与旅顺毗邻的有一个叫青泥浦的港湾,港阔水深,是天然的良湾。根据俄国人的记载,青泥浦每年1月-3月有结冰期,需要破冰船,但港湾水深要深于旅顺;旅顺口结冰期虽然一般不到1个月,但是是浅水港。

根据两处港湾的不同特点,俄军决定同时建设。

除此之外,俄国人还给这两处重新命名,将旅顺口更名为亚瑟港,将青泥浦更名为达里尼,Dalniy,俄语意为远方。从此之后,这个港湾就有了新的名字,大连。

开始建港后,俄国人发现劳动力十分难征,因为清政府限制汉人进东北,所以当时的东北是地广人稀,于是俄国人要求清政府放开汉人入关。

清政府被迫同意俄军要求,大批汉人开始涌入东北,是为第一波闯关东。

清政府这一系列精彩操作,看得英国目瞪口呆,沙俄没费一兵一卒,就在远东得到了暖水港。要知道,西亚病夫土耳其当年为了封住沙俄出海口,那可是豁出血本跟沙俄干,而在东方,一切都是那么容易,那么神奇。

作为对沙俄占领旅大的回应,英国要求清政府租赁威海卫。1898年7月1日,庆亲王奕劻与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爵士在北京签订《威海卫租赁公约》,内容如下:

1、清国将威海卫、刘公岛共750平方公里租借与英国,租期时长与俄国占领旅大保持一致,也就是沙俄占多久,我就得占多久。

2、清军亦可在威海卫驻扎,威海卫开辟为国际自由港。

这里我不是替英国人说话,只是客观说一下,在近代所有帝国主义国家中,英美是最厚道得。像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总共花费军费约合1263万两,但是英国认为在途耗费不应计入清朝赔偿范围内,所以只核算在清朝战斗中得耗费,让清朝赔付了852万两。

在俄国统治期间,旅顺口成为远东第一军事要塞,大连成长为新兴商业重镇,吸引了20万汉人至此谋生。

曾经我一度非常非常疑惑,连康有为这种政治白痴都看得出来,联俄就是卖国,为什么外交奇才李中堂就看不出来?

后来苏联解体后,公布的一部门密档中或许有答案。其实答案很简单,李鸿章收钱了。

根据俄罗斯官方解密档案,李鸿章收取了沙俄160万卢布贿款,有60万确定是李鸿章本人领受,另100万由俄华道胜银行转汇给李鸿章养子李经方。户部左侍郎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张荫桓收取了30万卢布,俄国另向东北各级官吏行贿60万卢布。

这就是《走向共和》中怒斥列强的李鸿章,大公无私的李中堂,多亏他野心小,不然之后东南互保时他真当了总统,能把中国卖个底儿朝天。

《旅大租地条约》签约后,俄太平洋舰队司令部迫不及待地由海参崴迁至旅顺口。

1903年7月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沙俄远东总督府、阿穆尔州州政府亦由海参崴迁至关东州。这个关东州是当时沙俄的租借地,包括今天的旅顺和大连,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

至此,沙俄已经实际控制了东北全境,开始准备正经过日子了。只待一个借口,就可以将整个东北全部吞下,变成沙俄的领土。

很快,这个借口就来了,它的名字叫八国联军侵华。

说起八国联军,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攻击北京的那伙儿,其实在北京的并非联军主力,至少对沙俄并不是。

当时的俄军兵分两路,一路由陆军大臣库罗帕特金中将率兵20万于1900年7月12日入侵中国东北,一路由关东军总司令兼太平洋舰队司令官阿列克谢耶夫海军上将率兵13150人参与进攻北京、天津。

也就是说,对沙俄而言,跟随联军攻击北京只是个幌子,占据东北才是目的。

8月25日,吉林将军长顺向俄军投降;

8月28日,俄军攻陷黑龙江首府齐齐哈尔,黑龙江将军寿山饮弹自戕;

10月1日,俄军攻占沈阳,盛京将军増祺被俘;

10月中旬,东北俄军在山海关与关内俄军会师。

其整个八国联军总和,也就27万人,沙俄一国占了21万人。

除此之外,沙俄对境内的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进行了种族灭绝的大屠杀,沙俄远东阿穆尔总督尼古拉·格罗德科夫中将将海兰泡的5千多中国人几乎全部杀光;滨海边疆区军事总督尼古拉·奇卡戈夫中将在江东六十四屯至少杀害中国人2千余人。

然后,就是辛丑条约了。围绕是否割地,是否瓜分中国,列强展开了激烈的博弈。

当时的八国主要分为三派:

第一派,沙俄和法国。他们主张:俄国占领黄河以北,法国占领长江以南,中间地区由德国占领,再割让一些零碎地区给英美日。

当时的法俄关系正浓,之前法德俄就联合干涉还辽,英日同盟签订后,法俄更希望拉拢德国对付英国。

第二派是英、美、日。他们主张:反对侵占中国一寸领土,希望以赔款了结此次纷争。

虽然都反对割地,但是他们反对的理由不尽相同。英国当时已经是世界第一殖民帝国,对再占领更多的殖民地兴趣并不大。同时,由于有统治人口众多的殖民地(印度)的经验,起义不断,所以英国并不想沾染中国这个烂摊子。而且中国的存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俄国的扩张,所以英国反对。

日本当时的情况是,如果要割地,俄国肯定要东北和蒙古,而这两片地方日本更想要,但是当时的日本尚无胆量跟俄国人一较高下,所以既然不敢打,就索性谁也别占。

第三派是德国,德国对远东没有太多兴趣,虽然它也想要殖民地,但是中国距离德国太远了,当时德国的海军也未成气候,只想保住山东。而剩下的奥匈、意大利两国因为三国同盟的原因,完全以德国主张为主张。

三方势力经过长期谈判后,最终德国判断俄国占领中国如此广大地域,必然惹怒英国,遭致一场恶战。而德俄、德英关系都不错,一旦开战,德国必然要选边站,德国两方都不想得罪,所以不应置身其间。

最终,德国选择支持英美日,反对瓜分中国。英美日、德奥意达成一致,俄法同盟顿时孤掌难鸣。但俄国虽暂时放弃夺取北中国,仍坚持要求清国割让东北三省,法国则要求清国认可广东、广西、云南三省为法国势力范。

最后英国拍板,整个长江流域(名义上是英国势力范围)、黄河流域不能动,长城以北为俄军势力范围,但是俄军不能在东三省长期驻军,一年以内必须撤出。山东为德国势力范围,福建为日本势力范围,云南、广西为法国势力范围,广东为英国势力范围。

1901年5月10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辞职。伊藤博文是个比较理性的人,他一直反对对俄开战,认为日本根本无法战胜俄国,日本只要能够保住朝鲜就可以了,染指东北没有希望。

但是沙俄占东北实在是太简单了、太无耻了,这让日本朝野群情激愤,认为内阁不作为,所以伊藤博文辞职了。

6月2日,主张对俄强硬的前陆军大臣桂太郎出任日本首相。

1902年1月30日,《英日同盟条约》在伦敦签署。这个条约针对谁,沙俄心里一清二楚。但是此时沙俄尚无底气在远东与英日同时决战,因为西伯利亚大铁路尚未竣工。

1890年12月24日,沙俄决定建设自莫斯科至海参崴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总长度 9700公里。其中,由莫斯科至乌拉尔铁路是现成的,实际需要新建的是乌拉尔至海参崴段,全长7690公里。

起初,沙俄预计工程总造价合白银3.3亿两,但最后实际支出超过14亿两,所以迟迟未能完工。

为了给铁路竣工争取时间,沙俄决定采用拖延战术,蒙骗英日,拖到铁路竣工。

1902年4月8日,沙俄发表声明,表示将在12个月内从中国奉天、吉林两省撤军,18个月内从中国东北撤出所有驻军。

转眼一年过去,到了俄军兑现诺言的时候了,1903年4月8日,俄军却仅从山海关、锦州撤退,其它地方纹丝不动,反而加紧修建旅顺港,并持续向东北增兵。

1902年7月13日,位于中国境内的中东铁路全部修缮完工。

1902年8月12日,沙俄宣布成立远东总督府,辖区为中国东北、阿穆尔州、关东州、滨海边疆区,关东州总督兼关东军总司令阿列克谢耶夫海军上将出任首任远东总督。

这个总督府将中国领土与沙俄远东领土一起管辖,一点不把自己当外人。

不仅在中国行动,沙俄还想染指朝鲜。根据之前日俄的协定,双方均不得在朝鲜驻军,保证朝鲜的独立完整,但是沙俄却无视约定,在朝鲜境内的鸭绿江南岸的龙岩浦修建军事基地。

鉴于沙俄的无耻行径,日本桂太郎内阁认为不能再等,必须开战。开战之前,日本派人联系沙俄驻日公使罗曼·罗森,要求沙俄立即从东北和朝鲜撤军。

1903年10月3日,沙俄回复日本,答应了以下条件,沙俄就撤军。内容是:日本应承认整个东北属于沙俄;沙俄承认朝鲜北纬39度线以南为属于日本;朝鲜北纬39度以北至鸭绿江的中间地区,属于双方缓冲区,双方均不得介入。

三天后,日本回复,日本的底线是:沙俄承认朝鲜半岛全境属于日本势力范围;南满为双方缓冲区;沙俄可以占领北满,此外,沙俄可以保留关东州租界。

从当时的实力对比来看,日本提出的条件相对合理。但是沙俄吞并东北的决心已下,当即拒绝了日本的条件。

开上帝视角来看,我们真的应该感激沙俄的自信,如果沙俄退一步,日俄战争就不会爆发,沙俄就会像占据海参崴一样占据整个黑龙江流域,哈尔滨的名字可能就是东方莫斯科了。

经过了戊戌变法的混乱和八国联军侵华,此时的清帝国刚刚稳定,慈禧重新执政,李鸿章已死,内阁实际掌权者为庆亲王奕劻,袁世凯开始崭露头角。

因为李鸿章之前的一系列神操作,沙俄已经实际占领了整个东北,就差一个接收文件了,如果此时再联俄,无疑是自掘坟墓。而之前沙俄出兵占领东北,已经实际上将中俄密约撕毁,不要说联合作战了,现在你都开始打我了,联盟已经无从谈起。

基于以上观点,庆亲王奕劻主张联日抗俄,只有日本获胜,中国才有可能保住东北,或者可以将辽东给日本,守住北满。

袁世凯出于一贯的反日思路,是的,你没有看错,袁世凯对日本十分厌恶,且他自己经营朝鲜、东北多年,对沙俄战力十分清楚,并不相信日本能够击败沙俄,所以主张按照国际法,选择中立,待双方快分出胜负时,再选边儿站。

慈禧采纳了袁世凯的主张,向俄日两国递交照会,表示若在东北发生战争,清国政府将保持中立。

1904年1月13日,日本驻沙俄公使栗野慎一郎向沙俄外交大臣弗拉基米尔·拉姆斯多夫伯爵递交最后通牒,限1月31日前答复,以日本之前开户的条件为限,逾期不答复,视同宣战。

当日,明治天皇发布动员令,日本实行初步动员。

2月5日晚,日本陆军第一军司令官黑木为桢大将率军出发,准备登陆朝鲜;日本海军东乡平八郎率联合舰队出发,奔赴旅顺,寻求与沙俄太平洋舰队主力作战。

在军事部署的同时,日本借助英国的关系渠道,开始联系沙俄境内少数民族分裂势力,包括芬兰、波兰、高加索穆斯林国家,提供资金支持,约期共同起事。根据日方的记载,日本驻俄公使馆武官明石元二郎大佐甚至秘密会见了列宁,并向其提供了资金支持。

2月6日,日本宣布与沙俄断绝外交关系。

2月7日,英国宣布依照英日同盟约定,与沙俄进入非常关系,并组织军队撤侨。

大战一触即发。

(四)《英法诚挚协定》

在本次拳击比赛开始之前,我们先来介绍一下竞赛双方的实力对比。

截至日俄战争爆发前的时点:

沙俄国土面积在2400万平方公里左右,日本加上台湾及其他岛屿约为40万平方公里,比值为60:1。

沙俄人口约为1.41亿,日本加上台湾人口约0.5亿,比值约为2.8:1。

沙俄钢铁年产量约为260万吨,日本为12.8万吨,比值约为20:1。

沙俄陆军常备军107万人,日本为25万人,比值约为4.28:1。

沙俄符合动员条件的人数为454万人,日本为160万人,比值约为2.84:1。

沙俄海军总吨位80余万吨,位列世界第3,日本总吨位26万吨,位列世界第8。

从纸面上看,日本没有任何优势,特别是日本陆军的劣势更大,战前俄军当时已普遍配备马克沁重机枪,并开始引进麦德森轻机枪;日本陆军开战前几乎没有机枪,开战后英国开始大量向日本输送机枪。

而沙俄也有自己的问题,由于地盘儿太大,沙俄想要集中力量很难。当时沙俄在远东驻军仅有23万人,其中南满仅为12万人。

沙俄海军的问题更为严重,由于地缘分割,沙俄海军舰队为三大两小:波罗的海舰队共34万吨、黑海舰队共23万吨、太平洋舰队共20万吨。剩余的北海舰队(北冰洋)、里海舰队吨位小、且里海是个内陆海,所以没有实战意义。

1904年2月6日,沙俄远东总督阿列克谢耶夫接到日本的断交的通知,2月7日,英日侨民撤侨。2月10日,阿列克谢耶夫才下令关东州进入战时状态。

之所以这么晚,是因为战时状态就要宵禁,宵禁就不能开灯、不能喝酒、不能聚餐、不能燃放烟花,而不巧,沙俄太平洋舰队司令官奥斯卡·斯塔克中将的太太于2月8日过生日,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情更重要的呢?

于是,经过紧张的筹备,2月8日,驻关东州沙俄主要陆海军军官、有头有脸的人物们齐聚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战列舰的甲板上,为司令官太太庆祝生日。

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战列舰

2月8日当晚,东乡自率第一、第二分舰队开始炮击旅顺港,看着港口炮弹落下产生的巨大水花,在甲板上的绅士们误以为是斯塔克中将为太太准备的生日惊喜,纷纷赞叹不已。而此时,斯塔克中将已经喝得大醉,不省人事。直到日军炮弹落到岸边的建筑物,发出巨大的爆炸声,俄军上下才明白,这不是庆生项目。

其实在当天清晨,日俄就已经开始交火了。隶属于舰队日本海军第四分舰队的2400吨穹甲舰千代田号发现了在仁川外巡逻得沙俄军舰韩国人号(也有翻译为朝鲜人号),立即开炮,韩国人号受伤,躲入美英舰队,是为日俄战争第一战。

与此同时,第四分舰队司令官瓜生外吉少将率领舰队掩护日本陆军登陆仁川。

我之前一直有疑问,为什么日军和朝鲜战争的美军都选择登陆仁川,后来查了一下地图,看到了仁川跟汉城的距离,瞬间明白了。而且仁川地区潮汐变化很大,涨潮时特别适合登陆小艇上岸。

截至此时,被炮击的沙俄军舰、沙俄驻仁川使馆均未向关东州发出预警。

2月8日晚20:50,日本联合舰队到达旅顺口以东44海里的马岛;22:30,东乡平八郎派出鱼雷艇10艘潜入旅顺港。

2月9日凌晨,日本鱼雷艇开始偷袭俄军,但因为之前俄军的基建十分牢固,港内遍布防鱼雷网、探照灯和岸防炮,所以日本总共发射鱼雷16枚,仅命中3枚。

说来日本的运气也是非常不错,虽然只命中了三枚,但这三枚击中的军舰都是重量级的。

第一艘是1901年11月2日完工的俄制6839吨穹甲巡洋舰帕拉达号;第二艘是1901年12月完工的美制12912吨战列舰正义号;第三艘是是1903年8月18日完工的法制13105吨战列舰公民号。

不管是完工时间还是吨位,这三艘在当时的太平舰队中都是重量级的。也正是由于他们的重要性,所以在部署时他们都在最容易出港的位置,所以均遭遇重创。

第一战,俄军就伤了三艘,当时的俄海军司令官斯塔克命令紧闭港口,拒不出战,依仗着旅顺港的强大岸炮;与此同时,他将战况发电给莫斯科,并请求俄本土舰队来援。

尼古拉二世接到电报后,于2月10日对日宣战。斯塔克发的电报自然没有将他给老婆庆生的事情写上,也没说被日本鱼雷艇偷袭的事儿,但是沙俄远东总督阿列克谢耶夫的电报上却将事情原原本本的交待了一遍。

尼古拉二世看完后大怒,当即将奥斯卡·斯塔克免职,并任命当时的喀琅施塔得军事总督、俄海军战神、第一名将斯捷潘·马卡洛夫中将受任为太平洋舰队总司令。

2月14日任职命令下达,3月8日马卡洛夫才到达旅顺,整整走了22天,可见当时沙俄东西方陆路交通的不便利。

在任命马卡洛夫的同时,尼古拉二世下令波罗的海舰队进行整军,准备支援远东海战。

至此,沙俄陆军在等待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完工,沙俄海军在等待波罗的海舰队的支援,而日本的对手渐渐清晰了,它的名字叫时间。

对日本陆军来说,西伯利亚大铁路当时仅剩环贝加尔湖段尚未建成,预计年底可完工,日本陆军必须在全线贯通前彻底击溃沙俄远东陆军,才有与沙俄最后决战的资本。

对日本海军而言,形势更加凶险,如果英国开放苏伊士运河且一切顺利,波罗的海舰队在两个月内便可到达旅顺,到那时日俄吨位将处在1:2左右,日本绝对劣势。

而且虽然日本距离朝鲜、东北近,但是日本的运输也很麻烦,由于船只有限,而且还要运送大型火炮、弹药、后勤物资,所以日本的兵力投送也很缓慢。

面对这种状况,位于旅顺口外的日本海军司令官东乡平八郎可谓心急如焚。

但是,他不知道的是,尼古拉二世所谓的波罗的海舰队东进在当时只是一个幌子,他压根儿就没打算让这支舰队出发,只是为了虚张声势。他当时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法国远东舰队上,因为根据联俄法同盟条约,法军是有义务参战的。

当时法国的远东舰队并不算太强大,总吨位不过五万余吨,并不能形成对日本的绝对优势,但是尼古拉二世希望拉法国人下水震慑日本,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就在法国人紧锣密鼓地讨论是否应该出兵时,英国照会法国,十分明白地告诉法国人:如果法军异动,英国将立即对法国宣战。

随后,法国开始跟英国人谈判,经过一个多月的讨价还价,双方于1904年4月8日签署《英法诚挚协定》,内容如下:

1、法国在全世界一切和英国有争议的地方向英国妥协,主要指中东地区,特别是苏伊士运河;

2、作为回报,英国有保留的表示将来法国入侵摩洛哥王国时,英国将不予干涉;

3、英国同意将西非洛斯群岛(80平方公里)划归法属几内亚;并在英属尼日利亚和法属尼日尔边界、英属冈比亚和法属塞内加尔边界这两处对法国做了一定妥协。

此外,双方虽然没有在条约上写出来,但是都默认:日俄战争期间双方均保持友善中立。

英法之所以能达成这个协定,主要原因是德国。此时的德国跟英法均不是盟友,跟法国还是世仇。比起德国的威胁,日英友谊、法俄友谊都要靠边站。

之前说过,英国是十分想拉拢德国的,毕竟这个新兴的、朝气蓬勃的国家的实力如同秃子头上的虱子一样一目了然,但是德国始终坚持以德、奥、意三国同盟为基础,让英国人当上门女婿。

到了1901年10月,随着英日同盟的签订,英国也有小弟,德国总算是开始妥协了,不再要求英国加入三国同盟。但要求德英日同盟有如下内容:无论德国因何原因与法国发生战争,英国都应对法国宣战。

英国人想了很久,并用了一个很形象且真实的假设:如果今天在德国要求的内容上签约,明天德国就会全面进攻法国;也许不用明天,当晚就能听到海峡对岸的枪声。

虽然德国是英国遏制沙俄的有力筹码,但是一旦德国吞并法国,那么将是比沙俄更可怕的对手。

基于以上原因,英国拒绝了德国的要求,表示英德同盟只能针对俄国,不可针对第三国。

1902年1月8日,德国通知英国,德国将不会加入英德日三国同盟。英德联盟谈判至此关上了大门。

德国当时觉得无所谓,不跟英国结盟,我还有奥匈帝国和意大利这两个铁杆儿,而且跟沙俄关系也不错,都是君主制,还比较容易交流。

但是德国并不知道,极力撮合英德同盟的意大利此时已经开始变心;沙俄会在不久的将来将会要求德国对日作战,而德国的拒绝会惹怒沙俄;奥匈帝国内部的众多民族开始蠢蠢欲动。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英国人的外交习惯:拒绝与英国为盟友等于与英国为敌。

即使是这会儿,德国人还是没有走到绝路上,因为法国也想跟德国和好。

英日同盟条约发表以后,法国感觉法俄虽然结盟,但它俩的海军加起来也打不过英日,陆军加起来也打不过德国(后来的一战证明,英法美俄陆军加起来也只跟德国打了个平手),开始寻求与德国和解。表示只要德国归还阿尔萨斯-洛林,则法国愿意在世界其它所有地方都支持德国,甚至愿意以殖民地作为交换。

面对法国的友善,德国外长冯比洛则告知法国:只要法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承认阿尔萨斯-洛林是德国领土,则德国可以与法国和解。

法国总统埃米勒·卢贝、两任总理皮埃尔·卢梭、埃米勒·孔贝斯都表示法国政府可默认,但无法发表官方声明,这种行为等于法国政府自杀。

德国的答复很简单:没兴趣听理由,只看结果。

至此,法国对法德和解彻底失去了兴趣。

在俾斯麦下台后到一战开始前的这段时间,德国就像一个超级美女,有着婀娜的身段、妩媚的姿态和如象牙雕刻般的脸庞,他引来了众多的追求者,一时间成为国际外交的中心。

但是她太过高冷,她不肯跟沙俄达成盟约,不愿意以英国为主导结盟,不愿意接受穷丑挫法国的追求,而她的长期情人意大利,由于她高冷的态度,已经开始红杏出墙。最终,她变成了大龄剩女,也为一战的失败做足了前戏。

在英法秘密协商时,沙俄并不知情,此时的尼古拉二世还在盼望在越南的法国舰队北上。

在《挚诚协定》签订后,法国人方才告知沙俄,在印度支那的法国舰队无法北上,这引起沙俄人相当不满。沙俄人不是不满法国海军拒绝履约参战,而是从2月10日-4月8日的两个月时间内,法国人一直没有说实话,而是背着沙俄与英国谈条件。

对于这一点,法国人向沙俄做了耐心的解释。

1、若无英国参战,则沙俄单挑日本易如反掌;

2、可以借助这份协定,拉近与英国的距离,为将来与德国开战时,找到可能的帮助。

但是沙俄并不管这一套,敢情被日本人堵在港口里的不是你家舰队,你在这儿说什么风凉话,于是,尼古拉二世开始寻求德国的帮助,他们希望在青岛的德国舰队能够参战。

德国表示非常愿意跟沙俄一起并肩作战,但是因为英日同盟的原因,德国远东舰队一旦参战,将遭到威海卫、香港两支英国舰队的围攻,因此爱莫能助。

其实德国说的是实情,当时的德国远东舰队共有兵舰5艘:7645吨装甲护卫舰凯撒号、5027吨穹甲巡洋舰艾琳号、威廉公主号、2662吨轻型护卫舰阿尔克拉号、1864吨轻型巡洋舰鸬鹚号。这点军力去跟英国远东舰队硬碰硬,无异于以卵击石。

至此,尼古拉二世所有的外援计划都失败。按说他应当审慎判断局势,在日俄双方未撕破脸前,签署一份体面的停战协定,至少为西伯利亚大铁路争取点时间。

但是他没有,他仍然要求波罗的海舰队务必于四月底前出发,支援远东。

他之所以这么执着要打日本,除了公愤,还有私仇。

1891年,还是皇太子的尼古拉二世前往海参崴主礼西伯利亚大铁路开工奠基仪式,顺道访问日本。西伯利亚大铁路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远东的控制,也就是加紧对东亚的侵略。所以这一举动在当时的日本国内引起很大反响,反俄浪潮此起彼伏。

5月11日,尼古拉二世到达日本京都附近的大津县,日本政府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尼古拉二世甚至与前来欢迎的日本艺伎一起跳舞。

14:00左右,尼古拉二世开始巡游,道路两旁的民众人山人海,就在这时,一个叫津田三藏的日本警察突然拔刀刺向尼古拉二世,在他的右额和前胸各砍一刀。尼古拉二世仓皇逃跑,后被救下。

日本内阁要求处死津田三藏,日本最高法院则认为刺杀未遂,罪不致死。

5月27日18:00,以小岛伊肯为首的日本最高法院顶住了来自日俄两国政府的政治压力,拒绝判处津田三藏死刑,而是终身监禁。

尼古拉二世闻讯,大骂日本人是东方猴子。

所以,在他看来,不管于公于私,必须给予日本人以教训。

回头说说日本,其实对于《英法诚挚协定》,日本是很不满意的,认为日本遭到了出卖,违反了英日同盟的规定。

但英国认为:一方面日本有能力击败远东的俄军,而如果沙俄倾全国之力参战,英国必然参战;另一方面英国承诺,向日本提供除了不直接参战以外其它一切援助。

至此,第0次世界大战正式成为泡影,日俄双方开始明白,这场战争注定是两国的单独较量。

在2月9日凌晨联合舰队袭击旅顺口后,俄海军采取坚决避战、固守待援的策略。东乡平八郎无奈之下,决定将273米宽的旅顺内港出口以沉船闭塞,这样,无论是日本陆军在辽东半岛登陆,还是波罗的海舰队如约东来,日本陆海军都不会受到俄太平洋舰队的威胁。

2月24日、3月27日,联合舰队两次尝试闭塞,俄军发动了坚决的反击,严密的岸防炮和海军炮火一齐发出,日军计划失败。

3月27日的闭塞战斗中,日军指挥官广濑武夫少佐亲冒矢石,在甲板指挥,被俄军岸炮击中身亡。明治天皇追赠其“日本军神”封号。

在海军围困旅顺口的同时,日本陆军开始大规模登陆朝鲜。

2月5日晚,黑木为桢率第一军登陆朝鲜。

2月12日,清帝国宣布中立。

2月21日,木越安纲23旅进驻汉城。

2月23日,林权助与朝鲜署理外务大臣李址鎔签订「日韩议定书」,朝鲜成为日本的半保护国。

至3月29日,日本陆军第一军各部分别在仁川、南阳湾、牙山湾、元山、釜山、南浦完成登陆,基本控制了朝鲜全境。

在日本第一军登陆朝鲜时,沙俄远东陆军也在积极布防。当时在中国东北境内的沙俄陆军约为28万人,其中在黑龙江有10万余人,在鸭绿江边布防的有2.5万人,在海参崴有7500人,在辽东半岛的沈阳、辽阳有8万人,在旅顺、大连有3.8万人。

除此之外,基本建成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已经开始运营,只有环贝加尔湖路段尚在建设中,平均每天可以向远东输送1000人。

日本控制朝鲜全境后,开始策划对辽东半岛的进攻。日本陆军部计划分为两路,一路攻击鸭绿江,一路在辽东半岛海上登陆,这两条路线日军都很熟悉,十年前的甲午战争他们就是这么打的。负责攻击鸭绿江的是刚刚提到的登陆朝鲜的黑木为桢第一军,负责登陆辽东半岛的是奥保巩第二军。

(五)陆上初战

此时,因为围困旅顺的日本联合舰队迟迟无法歼灭沙俄舰队,而东乡平八郎的闭塞计划也失败,所以日本陆军的辽东半岛登陆计划迟迟无法实施。
然而,命运女神再一次向日本人微笑。
1904年4月13日,俄太平洋舰队旗舰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战列舰出港侦察,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远东海军司令马卡洛夫亲自登舰出海。上午9:43,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误入日军雷区,军舰触雷,发生了惨烈的爆炸。该艘军舰被拦腰截断,俄海军第一名将、战神马卡洛夫和太平洋舰队参谋长米哈伊尔·莫拉斯少将均阵亡。
按说这种事情应该高度保密,但是沙俄远东方面却将这个消息明文发送给莫斯科,被日本截获。日本陆军部判定,海军司令官阵亡,沙俄远东舰队必然不敢出击,登陆辽东半岛可行,于是日军大本营于4月18日下令登陆辽东。
作为对登陆辽东的配合,日军决定同时强渡鸭绿江。1904年4月下旬,日本第一军工兵部队建造完毕10座1490.5米长的浮桥,准备在10处同时渡过鸭绿江,以令对岸的沙俄守军分散部署,防不胜防。
4月25日21:45,西宽二郎第2师开始在丹东展开渡江态势,是为战略佯攻,吸引沙俄守军。与此同时,井上光12师、长谷川好道近卫师团在上游的九连城渡江。
日均的打算是,丹东方向佯攻,吸引住俄军主力,然后从九连城方向渡江的日均绕道俄军后侧包抄。
沙俄方面负责鸭绿江防线的是第二西伯利亚军团司令官米哈伊尔·扎苏里奇中将,他手下有俄军2个步兵师和骑、炮兵各1旅共2.5万人。
日本第一军总人数约为4.25万人,负责攻击鸭绿江的在3万人左右,侦察得知日军兵力后,扎苏里奇十分不屑,认为日军这点兵力想要渡江简直天方夜谭。所以在日军攻击前,他并没有认真准备,只是修筑了一些简易的阵地工事。
同时,由于他的错误判断,他完全被西宽二郎的佯攻所蒙骗,将主力聚集于丹东地区。4月27日3:00,日军第一军第12师在九连城渡江;4:00,近卫师团渡江;4月29日5:00,两个师团渡江完毕,开始向丹东的俄军后方迂回,包抄俄军后方两翼。
从某种程度上讲,日军的预定战术失败了。因为他们实在是过高的估计了俄军的战斗力,负责佯攻的西宽二郎第二师稍微冲了冲,沙俄军队就开始后撤,导致日军在两翼负责包抄的两个师未能截住俄军。
鸭绿江战役,俄军伤亡2100余人,600余人被俘;24门野战重炮仅带走3门;日军伤亡1036人。
5月1日17:30,扎苏里奇率部撤往凤凰城,他致电尼古拉二世,叙述了第二西伯利亚军团是在如何寡不敌众的情况下英勇作战、顽强拼搏,保住了有生力量。你看过这份文件,那么你会发现如果去掉最后撤退的那一段,你会认为这是一场俄军的大捷。
尼古拉二世看后非常感动,当即下令给扎苏里奇通报表扬,并给了他一枚勋章,这是他在战争期间第一次获奖,之后还有两次。
这个举动的后果十分恶劣,相当于在俄军内部树立了一个反面典型。因为沙俄远东总督库罗帕特金元帅的命令并不是让扎苏里奇保存有生力量,而是让他不得后撤一步。结果他不仅抗命,还受到了表彰,导致日俄战争期间其他将领纷纷效仿,临阵退缩者层出不穷。
这次战役后,扎苏里奇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成了彻彻底底的恐日派,在今后的辽阳会战中,他还有更精彩的表现。
扎苏里奇的擅自撤退令库罗帕特金元帅很是不满,他向尼古拉二世要求派遣他的嫡系乌克兰第聂伯罗总督、沙俄陆军名将费奥多罗·凯勒中将至远东担任他的主要助手。这个费奥多罗·凯勒是当时沙俄陆军第一名将。
5月5日,根据阿列克谢耶夫的建议,尼古拉二世命阿列克谢耶夫总督赴沈阳,亲临战场指挥;其关东军总司令兼职由第三西伯利亚军团司令官阿纳托利·斯托塞尔中将接任;由刚刚到达东北的费奥多罗·凯勒出任第三西伯利亚军团司令官,实际还兼管扎苏里奇的第二军团。
这样,费奥多罗·凯勒伯爵成为辽东半岛俄军的前线最高指挥官。
费奥多罗·凯勒到任后,开始实地勘察日军部署,经过对东北地形的分析和比较甲午战争日军的行军路线,他判定已经渡过鸭绿江的日军必然在海城集结,然后攻击东北重镇辽阳和沈阳,切断南北满洲之间的联系。
基于这个判断,他命令俄军分为三大部,一部在海城、营口、大石桥、盖州一线构筑阵地,阻击金州半岛日军北上;一部进驻本溪、辽阳以南、岫岩以北的千山山脉各隘口,以阻止日第一军西进;第3师第1旅第9团进驻连山关摩天岭,阻断两部日军会师。
从布置上来看,费奥多罗·凯勒的计划是万无一失的,先是分别阻击日军两部,然后在日军必经之路摩天岭上打下一颗钉子。
但是,此时俄军的状态却是他计划之外的。
由于之前鸭绿江战役的战败,加上俄军伤病而东北的基础设施差,无法妥善处置伤员,俄军减员十分严重,且从上到下弥漫着恐日心理;此外,在之前的撤退中,俄军丢弃了大量的重武器和辎重,军械不整。
在这种情况下,摩天岭之战打响。
6月24日,日第一军西宽二郎大将率领他的第2师1.1万人由凤凰城向摩天岭进发。
6月26日,沙俄负责调配军力的发报员误将摩天岭的俄文字母拼错,导致进驻摩天岭的俄军第9团以为要换防,撤出摩天岭。
四天后,6月30日,西宽二郎率军到达摩天岭,惊讶的发现竟然没有守军,日军兵不血刃占据了摩天岭。
得悉日军占据摩天岭后,费奥多罗·凯勒立即部署沙俄军队反攻,他从三个军团抽调了第9步兵师1个整师,第3师大部、第2、第6、第22师各1团,另附3个炮兵团,共26600人,由他亲自率领,于7月4日开始全面反击,决心夺回摩天岭。
7月8日晚,第一军军长黑木为桢大将亲率近卫师团增援摩天岭。为了保证行军的秘密性,黑木下令全军不许穿皮鞋、胶鞋等任何能发出声音的鞋子,黑木大将自己也换上草鞋行军。
7月10日5:15,近卫师团出现在俄军右翼后方,激战至10:00,在日军的疯狂冲击下,凯勒将军终于下令撤退。
7月13日,阿列克谢耶夫总督、库罗帕特金总司令严令费奥多罗·凯勒必须夺回摩天岭。此时的凯勒也是红了眼,向库罗帕特金总司令又要来了第3师第2旅、1个哥萨克骑兵,加上手中能调动的2万余人,不计成本的再次对摩天岭发起总攻。
当时的日军基本上没有轻机枪,重机枪的配备数量也远不如俄军。但是日军的火炮配备与俄军相仿,加上之前在鸭绿江战役中缴获的俄军重炮,对俄军有火力优势。
7月16日深夜,俄军大规模冲向摩天岭,但是日军守军十分顽强,坚守不退。俄军在一天内先后发动了六次大规模冲锋,均被日军击退。
7月17日16:30,杀红了眼的凯勒亲自到阵前督战。然后,日本人有一次得到了幸运女神的青睐。一枚日军炮弹准确地落在了凯勒临时搭建的指挥所旁,凯勒当即被放倒,当天重伤不治身亡。后经检视,凯勒身中弹片竟然高达36处。
搞笑的是,放倒凯勒的野战榴弹正是来自日军缴获的沙俄军队火炮。凯勒挂掉的消息不胫而走,俄军军心大乱,全线撤退。
至此,摩天岭战役以日军获胜告终。
 摩天岭激战的同时,在大连登陆的日军第二军也在与俄军激战。
根据日军之前制定的两路分进计划,日本第二军在奥保巩大将的率领下计划登陆皮口,皮口今天隶属于大连市,日军选择在此登陆,就是为了从陆上夺取旅大。
但是海军方面坚持自己的封闭塞口计划,表示无法抽调兵力掩护日本陆军登陆,导致原本计划在4月27日与鸭绿江战役同时发起的登陆方案推迟。
日本陆海军的矛盾由来已久,日军将领皆出身封建幕府时期的武士、门阀,本来就互相攻伐。而在建军过程中,双方都希望国会多多给自己拨款,军费预算向自己倾斜,而争取财务预算的最重要指标就是谁对日本的强大贡献更大。
这种成见与宿怨,导致陆军统帅明知海军已无法消灭太平洋舰队,但依然观望;而东乡与山本权兵卫直到万不得已,才向陆军开口,要求陆军配合,从陆路攻克旅顺。
5月2日晚,东乡平八郎组织日本联合舰队实施第三次闭塞战,再次失败。东乡平八郎终于明白无论计划多么周详,海军官兵如何视死如归,要想使相当数量船只安全到达旅顺内港出口并完成自沉是不可能的,而且即使自沉成功,旅顺口长达27公里的开阔海口也不可能完全阻挡俄军军舰出入。
在这种情况下,一向高傲的东乡平八郎终于服软,表示海军放弃自己原定的作战方案,配合掩护陆军奥保巩的第二军登陆作战。
5月3日,奥保巩亲率第1、3、4师共38500人及第1野炮旅一部登陆皮口,至5日全部日军登陆。
在从日军登陆期间,旅大地区俄军最高将领关东军总司令阿纳托利·斯托塞尔中将、海军最高将领太平洋舰队代理总司令维特杰夫特始终犹豫不决,要不要主动走出旅大要塞,攻击日军。
因为此时鸭绿江战役的结果已经开始在俄军中流传,俄军已经认识到日军并非一群猴子那么简单,由之前的蔑视变为恐惧。最终两人一致认为,还是龟缩在旅大要塞中比较安全。
奥保巩第二军登陆后,关东军总司令斯托塞尔将旅大地区的所部3.8万人一分为二:第4东西伯利亚步兵师师长亚历山大·福克少将率领1.8万余人驻守金州、大连,斯托塞尔自率2万人驻守旅顺。
这个金州就是今天大连的金州区,是当时沙俄租借地关东州的首府,所谓“关东州”,大致就是今天的大连市,名字来源于山海关以东。
金州、大连地区的布防是:斯托塞尔以4千余人驻守金州,同时在金州以南1公里的一个名为“南山”的高地增加了一个团的兵力,由第5团团长尼古拉·特列季亚科夫上校指挥。这个南山位于金州与大连中间,是连接两地的必经之路,自1900年开始修筑要塞,有90mm-150mm榴弹炮16门,十分坚固。
福克少将率领其余1.4万余人驻守大连,作为金州和南山俄军的总预备队,斯托塞尔命令福克将军,当南山危急时,福克必须从大连增援。
5月24日晚,奥保巩第二军开始猛攻金州,5月25日上午,伏见宫贞爱亲王第1师攻占金州。
之后,日军开始进攻南山,特列季亚科夫上校的抵抗极为英勇,凭借坚固工事和重机枪,日军尸体遍布南山,日军数次进攻被打退。
奥保巩看到南山久攻不克,就开始另辟蹊径,决定绕开南山,向大连方向迂回。
5月26日下午,日军小川又次第4师达到大连西侧,并持续迂回,在此驻守的俄军福克师长发现后,担心大连被包围,于当天18:00撤出大连,逃往旅顺,由于决定仓促,俄军未炸毁任何炮台、仓库,也丢弃了绝大部分重武器。
5月26日19:20,坚守南山的特列季亚科夫上校得到大连守军撤退的消息,这样南山就变成了一座孤堡,为了避免被包围,他也决定跑。
整个金州、南山战役,俄军共伤、亡、被俘1616人,日军伤亡6198人。日军缴获俄军火炮78门。
特列季亚科夫上校率军南撤的过程中,与沿途日军发生多次交战。5月27日下午16:00,南撤的俄军击毙了第1师第1旅第1联队第9中队第1小队少尉小队长的乃木胜典,他爹是日俄战争的主角之一,乃木希典。
乃木希典的成名战是在甲午战争中,他当时还只是个旅长,率第二军第1师第1旅在半日之内攻克了当时号称远东第一要塞的旅顺口。
之后,他被提升为师长,参加了日本接收台湾的乙未战争,1896年出任台湾总督。1901年,功成身退,回家种地。1904年5月2日,在栃木县那须盐原老家种地的乃木希典被征召,出任刚刚成立不久的日军第三军军长。
比较有趣的是,将乃木希典推上神坛和赶出名将行列的战役,都是攻打旅顺。
 
5月29日,乃木希典率领第三军开始在广岛登船,前赴金州半岛。在出发前,他自己打造了三口棺材,抬棺出征,之所以是三口,因为他的两个儿子都在军中。
他的妻子乃木静子为他送行,他俩在分别前收到了前方战报,他的长子乃木胜典在金州南山之役腹部中弹,于5月27日下午阵亡。
乃木希典当场晕眩,他的妻子乃木静子安慰她的丈夫:“为国尽忠,何憾之有?”但乃木希典登舰后,乃木静子悲痛欲绝,呕血不止。
6月6日,乃木希典在大连湾登陆,第一时间跑到儿子的坟前祭奠,写下一首诗:“山川草木转荒凉,十里风腥新战场;征马不前人不语,金州城外立斜阳。”
再说说沙俄这边儿,福克将军逃回旅顺后,效仿在鸭绿江败逃的扎苏里奇中将,给尼古拉二世写了一份精彩纷呈的战报,除了自己保存有生力量战略后撤之外,其他无不表现俄军顽强战斗,歼敌无数。
尼古拉二世看后十分感动,没有惩罚他的逃跑行为,并在当年12月12日提升他为陆军中将,获颁勋章。
在金州、南山失守之后,在辽东半岛的俄军被分割成两大部分。以辽阳、沈阳为中心的北部,和以旅顺为中心的南部,双方的陆路联系被割断。
5月27日,沙俄远东总督阿列克谢耶夫与远东俄陆军总司令库罗帕特金元帅召开军事会议,就是否主动出击打通陆路联系、将日军赶下海进行讨论。
阿列克谢耶夫认为绝不能让旅顺成为孤城,必须派营口的第一西伯利亚军团南下,击溃日本第二军,打通与金州半岛的联系。
库罗帕特金元帅通过一系列的会战,鸭绿江战役、摩天岭战役、南山战役等,俄军战力并不如日军,在双方力量均势的情况下,应当固守待援。
他还分析了双方的力量对比,沙俄第一西伯利亚军团仅3.5万人,而日本奥保巩第二军首批登陆即有4万人,后续部队正源源而来,第一西伯利亚军团要将日军逐出金州半岛谈何容易?他强烈主张等到8月份以后,西伯利亚大铁路预期竣工,届时辽东俄军总兵力将到达30万人,那时方可与日军决战。
双方争执不下,争吵激烈,险些动手。而他俩一个是总督,一个是总司令,谁也压不过谁,最终,相持不下的二人致电圣彼得堡,要求尼古拉二世来做终极裁决。
尼古拉二世对前线战局并不了解,他收到的战报都是俄军英勇作战,杀得日军溃不成军,所以他采纳了阿列克谢耶夫的意见,要求南北夹击,打通辽东陆路交通线。
6月5日,沙俄第一西伯利亚军团3.5万人进抵金州附近的瓦房店,司令官为乔治·斯坦博格中将。除了本部军队,还额外配备了一个哥萨克骑兵旅,斯坦博格中将计划于6月9日对金州的日军第二军展开总攻。
由于之前驻守大连的福克将军仓皇南撤,未能炸毁大连的基础设施,导致日军占领了一个完整的、防御坚固的、港口基础设施完备的大连港。在登陆后的几天内,日军后续部队源源不断的登陆大连。
当俄军到达瓦房店时,日军第二军已经全部完成登陆,兵力达到41000人。
除此之外,乃木希典的第三军此时也已经部分登陆,他们在旅顺以北安营扎寨,谋划攻击旅顺。
也就是说,此时双方的态势是,俄军第一西伯利亚军团3.5万人在最北边的瓦房店,日本第二军在中间偏北的大连,日军第三军一部在中间偏南的旅顺外,最南边是旅顺俄军。
6月9日,进驻瓦房店的沙俄第三军接到总司令库罗帕特金的来电,要求其原地固守,取消攻击计划。因为根据沙俄情报,此时的日军第二军、第三军军力大增,已经超过沙俄进攻军队的力量。
而日军这边得知俄军进驻瓦房店后,决定发起进攻,将俄军赶出关东州。这次进攻的主力为日军第二军,还补充了第1野炮旅216门重炮,在其后方有乃木典希的第三军作为策应,所以日军信心十足。
这次日军的策略还是正面牵制,侧翼包抄,以第3、第5师做正面强攻,以第4师向瓦房店以北迂回至俄军背后。
6月13日晚,日军开始总攻瓦房店。激战至6月15日中午,日军第4师迂回到了瓦房店俄军的身后,准备完成包围。俄军斯坦博格中将获悉这个消息,于6月15日11:30下令俄军全线北撤。但是日军第3、第5师疯狂发起不间断冲锋,一旦此时俄军脱离阵地,就不是北撤了,而是大溃败。
就在斯坦博格中将一筹莫展之际,6月15日下午15:00,暴雨突降,冲锋的日军不得不暂停,俄军终于能够喘口气,开始组织北逃。
整个瓦房店战役,俄军伤亡3772人,日军伤亡1100人。
6月15日,奥保巩第二军击退西伯利亚第一军团,攻占瓦房店。
以上,日俄战争陆上部分第一阶段战役全部结束,在已经进行的鸭绿江战役、摩天岭战役、金州南山战役、瓦房店战役中,日军完胜。
对这四场战役,我们可以总结如下。
1、日军全部为攻势作战,全部为运动包抄战,战术执行十分到位。
2、俄军全部为消极防守,唯一一次主动出击还是固守待援。
3、当日军进攻兵力跟俄军相当时,俄军大概率溃逃。
4、俄军指挥官面对日军的包抄战术唯一的办法就是跑,虽然这可以保存有生力量,但是丢失了大量的武器,并被对方压缩了战略纵深。
瓦房店战役,也是俄军有可能击败日军,解旅顺之围的唯一一次机会;此战,俄日两军在金州半岛的总兵力是很接近的,俄军有7万余人,日军不足8万人。
当然,这一系列战役的结果对俄军也不完全是不利消息,日军通过初期战役分析,只要双方兵力比达到1:1,就可以完胜俄军,所以在之后的旅顺攻坚战中,日军也按照这个比例配备兵力,导致了惨烈的失败。
好了,到这里,我们可以将日俄战争分为三个战场。第一个是陆上辽东半岛北部的辽沈战场;第二个是陆上辽东半岛南部的旅顺战场;第三个是海上战场。下面我们就不以时间为序,分战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