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批评清政府会是什么下场?
文|陈事美
作为新闻媒体,报纸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监督批评,尤其是对政府的监督,是现代文明的标志。这样的监督从晚清时候已经开始。
晚清报纸的身份比较复杂,有土有洋,有商有民。一些大报都是外国商人在投资,有英国商人、也有日本商人。商人办报,大都以赚钱为主。在改良思想盛行的时期,中国人自己也办了很多报纸,但不以赚钱为目的,主要以宣传改良思想救中国为主。
商人的报纸想赚钱,一般不会故意与清政府过不去,毕竟和为贵,有些事情还需要政府照顾。真正可怕的是,尤其是让清政府害怕的,是那些不以赚钱为目的的报纸。他们要批判、要启蒙、要改变,这些都触及到了清政府的利益。报纸批评清政府,那结果会是怎样呢?
1878年7月19日,上海最有影响力的《申报》以《星驻英使近事》为题目报道了中国驻英国大使郭嵩焘的一些逸事。说郭嵩焘找洋人给自己画像,讽刺郭是一副卑躬屈膝的奴才样。一个多月后,报纸漂洋过海,送到了郭嵩焘的手里,郭认为报纸的报道与事实出入很大,非常生气。
光绪年间的《申报》
那么,这篇文章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是郭嵩焘的画像师泄了密。画像师名叫古曼,古曼的弟弟是一位写手。在得知哥哥给中国驻英大使画像后,他充分发挥想象力,杜撰了一篇文章后,便直接发给《申报》。那时的通讯不发达,更没有网络,所以信息就很核查真伪,只能是作者对自己的言论负责。
郭嵩焘算比较大度的,没有追究《申报》的责任。相比之下,左宗棠就厉害多了。左宗棠是军人,是强人、是硬汉。1875年,左宗棠欲收复新疆。他委托好友,也是中国首富胡雪岩向洋人借款筹集军费。又是《申报》,率先披露了这段秘闻。这个报道其实并不是批评左宗棠的,主要是公开暴露了三个秘密,一是清政府财政没钱,至少是紧张。二是左宗棠与胡雪岩关系不一般。三是清军高官竟然与洋人有勾连,居然要向洋人借钱。
左宗棠当时比郭嵩焘还生气,勃然大怒,把桌子都掀了。他大骂《申报》的编辑、记者狗娘养的。但也只是骂骂,《申报》本来就是英国洋商投资的,想让它关门也很难。如果是中国人办的报纸,估计惹怒左宗棠,必被清政府查封。
以上这两起事件,多少还是就事论事。但不是所有报纸都有这么大的背景,也不是所有报纸都会这么幸运。
1904年,慈禧过七十大寿。大寿庆典铺张奢靡,令人不齿。上海的《警钟日报》发表了署名记者林白手的一幅对联:“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再幸圆明园?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五十失琉球,六十失台海,七十又失东三省!五万里版图弥蹙,每逢万寿必无疆!”此对联明显是讽刺慈禧,发泄对当今时政的不满。由于该报纸属于上海租界管理,慈禧虽然不高兴,但也很难因为这点小事去大动干戈。
由于清政府对民间办报没有太多的限制,导致在清末思潮涌动的时期,大量民间报纸纷纷诞生。这些报纸,不爱报道市井消息、八卦绯闻,专门爱议论时政,惹得清政府非常恼火,强令一些报纸被停刊、报馆关闭,甚至抓人杀头。
还是《警钟日报》,后来胆子越来越大,被革命党人接手后,逐渐成了鼓吹革命排满的前沿阵地。报纸文章中,多充斥着“抵御外侮,恢复国权”的革命口号。
清政府恼羞成怒,最终忍无可忍,致函上海租界会审公廨,也就是相当于租界的法院,要求必须关闭报馆。迫于清政府压力,租界会审不得不将《警钟日报》停刊,报馆关闭,同时没收印刷机器。主笔金少甫、刘师培被逮捕。负责校对的胡少卿被监禁半年,负责发行的戴普鹤被监禁一年半。租界会审公廨警告各媒体,不得批评政府。
清政府严厉打击报纸还要属著名的《苏报》案。1903年,上海《苏报》连续刊登多篇文章,如邹容的《革命军》、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严厉抨击清政府卖国,高呼革命,甚至扬言要建立另一个新中国。
当时各种革命活动已经风起云涌,《苏报》的报道刊发后,影响巨大,让清政府既恐惧又愤怒。因为在清政府看来,这无疑是煽风点火。清政府以“大逆不道、劝动天下造反、煽惑人心、谋为不轨”为名,立即照会上海,使出吃奶劲也要法办《苏报》。
最终,在多方努力下,《苏报》被封,章太炎、邹容被判刑。本来清政府是想将章太炎、邹容二人杀头的,由于外国的干涉才未能如愿。
还是1903年,天津《新闻西报》突然刊发出中国与俄国即将签订密约的消息,还将密约条文进行了公布。报道一出,舆论大哗,举国震惊。清政府震怒,将该报道的记者沈荩抓捕,先是仗笞,后被绞死。
从此以后,新闻环境逐渐恶化。清政府对媒体的管制愈发严苛,痛斥居心不良的媒体是“以笔舌倾动人主,籍报章鼓簧天下”。
为此,清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针对报纸的管理规定,如审查制,报纸在发行前的晚上,截止12点,报纸内容要送审至当地的官署或警署。规定出台后,遭各大报纸一阵批评,大家概不遵守。
没人遵守清政府的规定,法不责众,清政府也非常尴尬。就这样,直到把自己拖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