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年轻人,一场大战,改变了中国历史
山海关之战,32岁的多尔衮,32岁的吴三桂,38岁的李自成,三个年轻人,共同奉献了一场改变历史的大战。
战争规模
清朝,全国出动,10余万人马。
明朝,吴三桂4万关宁铁骑,2万其他士兵,一共6万。
大顺朝,20万大军。
伤亡人数
清朝,多尔衮直到战争进入白热化,双方难解难分的时候才参战,捡了个便宜,伤亡不大。
明朝,吴三桂亲自冲锋陷阵,伤亡过半。
大顺朝,逃回去的部队不多,到北京时只剩下3万多人。
将领
清朝
多尔衮(1612-1650),是后金(清朝的前身)的开创者努尔哈赤第十四个儿子,1631年19岁参加大凌河城(辽宁凌海)之战,1635年23岁从蒙古获元朝传国玉玺“制诰之宝”,1636年24岁随皇太极参加朝鲜战役,1640年28岁参加松锦之战,1643年19岁1643年31岁皇太极死,掌军政大权,称摄政王。1644年32岁山海关之战,一战奠定改朝换代的历史。
明朝
吴三桂(1612-1678),1639年担任辽东总兵,1644年32岁山海关之战引清兵入关,被封平西王,1659年47岁镇守云南,独霸一方,1662年50岁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晋封为亲王,管辖云南贵州,1673年51岁反清,1678年66岁在湖南衡州(衡阳)称帝,国号大周,建元昭武,同年兵败病死。
大顺朝
李自成(1606-1645),少年时在驿站当驿卒,1628年22岁因驿站裁员而失业,杀死债主和通奸的妻子,1629年23岁投军甘肃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任把总,同年兵变造反。1630年24岁投靠闯王高迎祥,1633年27岁在河南林县(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1634年28岁于高陵,富平间为明总兵左光先击败,1635年29岁于真宁(今正宁西南)再败明军,迫总兵曹文诏自杀,1636年30岁闯王高迎祥被俘杀后,被推为闯王,于昭化(今广元西南),剑州(今剑阁),绵州(今绵阳)屡败明军,击杀明总兵侯良柱,1637年31岁被总兵左光先击败,只剩下18骑,1639年33岁击败明总兵杨世恩,1640年34岁于房县被明总兵左良玉击败,1641年35岁攻破洛阳,杀福王朱常洵,1643年37岁在在襄阳称“新顺王”,1644年38岁在西安称帝,建国号“大顺”,同年攻入北京,迫使明朝崇祯皇帝上吊,山海关大战失败后转战各地,1645年39岁死于湖北通山县九宫山。
战争进程
山海关自古以来就存在,商朝属孤竹国,春秋战国时属燕国,秦朝属辽西郡,汉朝属幽州辽西郡临榆县。魏晋以后,山海关先后属慕容、拓拔、符氏等少数民族氏族,隋文帝在此初置北平郡,唐朝后更名古城县。辽国设迁民县,金国更名为迁民镇,元朝划归辽阳。
明朝初年,为抵御元朝残余势力骚扰,徐达大规模修筑山海关。山海关的关城,周长约4公里,城池与长城相连,城高14米,厚7米。此后200多年,山海关防御不断补强,到明末孙承宗手里,已经形成山海关防御体系。
山海关往东北30里是中前所城,再往东北30里是前屯卫,再往东北30里是中后所城,再往东北100里是宁远城,这个防守体系有足够的纵深,它好似一条龙,山海关是龙头,宁远是龙尾,满洲几代人也没有击败这条明朝的真龙。
山海关距北京380公里,距沈阳461公里,正好在满清都城沈阳和明朝都城北京之间,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山海关之战前,明朝面对的是双线作战,一面对付关外的满洲人,一面对付关内的农民起义军,可谓苦不堪言。在这种困难的双线作战情况下,明朝依然能如它建国时那般拥有强大战斗力,一方面满洲开国父子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至死也没攻入山海关,另一方面农民起义军也没有建立长久的根据地。
1644年3月,李自成的大顺军已经攻到北京城下。
1644年3月19日,明朝崇祯皇帝在北京煤山自尽,随后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攻占了明朝首都北京,山海关之战拉开帷幕。
山海关之战,中国由北至南的四股势力分别为:
一、东北的满清,领导者是32岁的多尔衮,拥兵10余万,雄心勃勃,虎视眈眈多年,随时准备南下入关。
二、东北与华北接壤的山海关,将领是明朝的32岁的吴三桂,有关宁铁骑4万,驻守边关多年,正在为失去皇帝而左右为难。
三、北京的李自成38岁,有农民军30万,刚打下北京城,来势汹汹。
四、南京的南明朝,比较混乱,暂时没有力量参加这场战争。
李自成拿下北京之后,对明朝旧臣实行“助饷追赃”。规定哪些人在指定的时间内交纳规定的银子,助饷没有多久就迅速发展成为了追赃,那就是不分对象,没有数目,无限度的追要,甚至随时追,随地追。由助饷到追赃,是由尚有几分理性到全无理性的过程。
李自成的大顺军,经过一番“助饷追赃”之后,很多人有了小富即安之心,勇往赴战的士气则低沉下来。
“助饷追赃”并没有提高大顺军的战斗力,反而令前明臣子彻底绝望,同时使大顺军严明的军纪、良好的军队作风被彻底破坏。
在金钱与残虐中寻求最大快感的大顺军,到后来已经完全失控了。他们榨完了权贵的钱,开始任意搜刮抢劫富户和平民百姓,抢掠变成了淫掠,强抢民女的事件也多有发生。而最著名的就是刘宗敏把吴三桂宠妾陈圆圆掠来,占为己有,这个事件可能是改变中国历史的关键事件。
一个月的时间,大顺军由一支劲敌开始堕落,战斗力开始下降。农民起义军的弊病就是没有战略眼光,自以为打下北京就可高枕无忧,自以为打了胜仗就可以为所欲为。
北京城是这样一番景象,那么山海关呢。山海关已经成为孤城,吴三桂处境艰难。
3月28日,吴三桂为殉难的崇祯帝及其后妃治丧,全军缟素举哀。吴三桂对明朝还是有感情的,他在恩师洪承畴和舅父祖大寿都投降了满清,能扛到如今不投降满洲人已说明了这一点(满洲人已经劝降了好几年)。
李自成拿下北京后,派明朝降将唐通等人赴山海关劝降,当然不是空手去,他们带去了黄金数千两,白银数万两,同时还带去了一个承诺,即只要吴三桂投降,立即封侯。
此时的吴三桂,北有满洲人,南有大顺军,他的友军在南方帮不了他。虽然拥有当时最猛的4万关宁铁骑,但没有粮草供应,铁骑也是要吃饭的,绝对不可能为明朝独撑危局。因此,投降是唯一的选择,只是,投降满洲还是大顺朝,它还可以选择一下。
焦虑的吴三桂在接到了父亲吴襄的亲笔信之后,做出了选择,投降大顺军。吴襄的这封信,当然是李自成派人先拟好的稿子,吴襄照抄而已。吴襄的信中说投降李自成,不仅保全一家生命财产,而且不失荣华富贵,更可贵的地方是无论是李自成还是前明朝,都是汉人,天下依然是汉人的天下。
吴三桂帅军前往北京请降,行至永平(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时,父亲吴襄派来得家丁带来了父亲的信,这次是吴襄的真实想法,信中说父亲被追赃勒索,家人也都没有幸免。家丁告诉他,陈圆圆被刘宗敏掠去。吴三桂大怒,从凳子上跳起来,拔出剑大喊:“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天下人?逆贼如此无礼,我吴三桂堂堂丈夫,岂肯降此逆贼!”。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典故“冲冠一怒”。
4月4日,吴三桂返回山海关,将李自成派来的守将唐通部,杀得人仰马翻。这是吴三桂表明态度:向李自成宣战!
随后,吴三桂写了一封给父亲的绝交信,痛斥父亲吴襄苟且偷生,有辱前朝,并表示自此信后就此断绝父子情义,即使李自成将其千刀万剐,火烧斧劈,也不会动摇他与李自成斗争到底的决心。
李自成就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了,他马上安抚吴襄,并责令刘宗敏释放陈圆圆,特派两名使者前往山海关,劝说吴三桂。吴三桂直接斩杀来使,并写下告示,昭示李自成恶行于天下。
李自成拿下北京,远在关外沈阳的多尔衮紧张了,他们满清跟明朝打了几十年的仗,一个山海关始终都拿不下来,而大顺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中国北方,最终拿下北京。从今往后,满洲人又多了一个劲敌闯王李自成,而李自成大顺军的战斗力至少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强大。
多尔衮发布全国动员令,征调兵马迅速集结准备进军山海关。这是满清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男丁70以下,10岁以上,全部从军。另一方面,多尔衮加快招降吴三桂,命令吴三桂已投降的亲朋好友都给吴三桂写信。
4月9日,多尔衮的大军从沈阳出发,穿越辽河平原,向山海关进军。多尔衮此次征调兵马的速度非常快,只是行军却慢,此时的多尔衮,并没有决定打山海关还是打绕过山海关打北京。
吴三桂向李自成宣战,使得李自成决定攻打山海关,在出征之前,他把前明原内阁首辅陈演等一批大臣杀掉,以绝后患。
李自成大军浩浩荡荡前往山海关,他带着崇祯的三个儿子:太子朱慈烺、永王、定王,以及三桂的父亲吴襄,这几个人是李自成手上最有价值的王牌。特别是吴襄,李自成要用他警告吴三桂,如若不降,屠刀就会落在父亲头上,而另外三王,则是要彻底断绝吴三桂之念,如若不行,一并杀之,让他的复辟计划不能实施。
吴三桂得知李自成要来打他,紧张了,要想打败李自成,只能向清军借兵,借清兵,意味着什么他也知道。满清不会白白帮他,此后,他就要受满清挟制,那就会有人说他是投降了满清。这些年来,他们家族的飞黄腾达与对抗清军有关,要是没有满清这个敌人,他哪能有如此成就!此次投清,不但是做了汉奸,更会令以往所有的努力都化为乌有!
清军对投降的明朝将领如何呢?洪承畴松山大战,杀掉满清很多将领,可是如今他投降了,成了人人敬仰的洪先生,他的家人安然无恙;还有舅父祖大寿,当年宁远之战,他与袁大帅一道,用红衣大炮炸死了后金大汗努尔哈赤,那可是皇太极、多尔衮的父亲,此仇不共戴天,但满清是如何做的?他们招降了祖大寿,锦衣玉食,封妻荫子,清室对待降将,竟优待如此!吴三桂不禁想起了皇太极,此人生前极爱我之才,我若投降,后人想起前大汗之言,谁能动我?
吴三桂写了一封信给多尔衮,两个事情,一是借兵,但是以 “亡国孤臣”的名义,以图明朝“中兴”为大帽子,请多尔衮出兵共剿李闯;二是提出划疆而制的方针,提倡成立南北政权,山海关还是归明朝,以山海关为界,清朝为“北朝”,与“明朝”独立。
吴三桂的这封信颇费苦心,他在信中一再申明,此次是借兵不是投降,他自作主张划疆而制,但仍然把住山海关不放,其意图还是为着北京的,他对清军仍有忌惮之意。
吴三桂虽然在信中给自己留了后路,但多尔衮却是何等之人!吴三桂的这个决定,对他来讲当然是个好消息,但中外的政治家都明白一个道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对多尔衮来讲,行进路程只有一条,那就是攻下山海关,直捣北京。
多尔衮深知,自明与清交战以来,因为山海关的存在,自己的先祖们数次进犯北京不得不要绕道费很多周折,也因此数次无功而返,这一切实在是因为山海关的位置太重要了。此次难得山海关守将吴三桂有投诚之意,此刻夺取山海关就是进攻北京的最佳捷径,不趁机下手,还待何时?
多尔衮还给吴三桂回了一封信,这封信中许诺将来吴三桂投降后,一定加官晋爵,恩泽子孙,是一封安抚之信。
4月19日,李自成的军队到了山海关附近。李自成的军队从北面的燕山到南面的渤海排成一列,绵亘二三十里,由山海关向下望去,军队旌旗招展,军马嘶鸣,气势惊人。
吴三桂很着急,李自成军队是自己的数倍,武器也很先进,北京最高级的火炮都被李自成给运了来,要想守住山海关,几乎没有可能。吴三桂派人去李自成军营诈降,以拖延时间。
4月20日,吴三桂发现多尔衮的清军并无实质性的突破时,发出了第二封信,还是两个事情,一是借兵,这次把清军称为义军,帮助明朝“救民伐暴”,二是划疆而治,成立南北政权,以山海关为界,清朝为“北朝”,与“明朝”独立,山海关归北朝。
多尔衮收到信后很高兴,按照吴三桂的说法,山海关归满洲人,等于是说满清王朝的疆域历史性的开拓到了关内,并且随时可以入关南下。多尔衮由慢行军变急行军,4月20日抵达山海关北面,将军队驻扎在北门30里外。同一天,李自成的军队抵达山海关南面。
李自成的先锋部队到达山海关南门,迎接他们的不是投降的吴三桂,而是4万关宁铁骑。他们如一面屏风,堵在南城墙外,大顺军先锋部队刚一靠近,箭如雨下,炮声隆隆,山海关之战正式拉开帷幕!
吴三桂是这么部署的,山海关里6万将士,2万当地民团组织的乡勇和士绅们组织的地方武装负责守城,4万关宁铁骑到城外轮番出战。乡勇和地方武装毕竟不是正规军队,守城还勉强可以,主动进攻时不行的。关宁铁骑相对于大顺军以步兵为主的部队,机动力和杀伤力都是有优势的,一定要把关宁铁骑放到城外才能充分释放这些优势。
于是4万关宁铁骑到城外轮番出战,城外的关宁铁骑保持在2万左右,而大顺军一共有20万。2万对20万,虽然关宁铁骑单兵作战能力强,但敌不过大顺军人多,激战一天损失几千号人,但顺军伤亡则上万。
4月21日,双方全面开战,城里城外,两军以炮相攻,隆隆炮声,久久不绝,而地上尸骨累积,双方损失,都非常的大。大顺军的一些部队甚者登上了山海关的城墙,但还是被赶了下来。4月21日晚清点人数,4万关宁铁骑伤亡过半。
4月22日凌晨,多尔衮到达到离山海关只有四五里的欢喜岭,仍然按兵不动。中午,多尔衮派手下第一谋士范文程去拜见吴三桂,让吴三桂投降。范文程是何许人,他是汉人,但对付汉人的手段空前绝后,杀袁崇焕,招降洪承畴、祖大寿,帮皇太极统一皇权,为多尔衮制定战略方向,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果然,他出马,吴三桂当即表示,马上拜谒多尔衮。
欢喜岭上,大明帝国的英雄吴三桂面对簇拥而来的多尔衮,低下了曾经高贵的头。吴三桂提出双方打退大顺军以后,以黄河为界,划江而治,共分天下,效仿当年南宋与金的旧事。
这是吴三桂最后的底线。后人多以此次会晤后,认定吴三桂已经成为汉奸,其实不然,在这里,吴三桂提出了几个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寻找到崇祯的太子,在南京重建大明政权;然后是以黄河为界,以北归清,以南归大明,两国通好,互不侵犯;这两个条件,依然有复辟的性质,并非完全的出卖主权,说吴三桂卖国,这个说法今天看来很难成立,当此情势,国已不国,其实这个国吴三桂卖与不卖,都不再重要。而这两个条件,基本还是有利于明王朝残余势力的,吴三桂此时用的是“曲线救国”的手段,降清之意,尚未明显。但维护自己道德底线的用意,却再明显不过。
多尔衮痛快的答应了吴的要求,当然,能否兑现,他自己早已经心里有数了。接着,多尔衮提出了他的要求,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与大顺军装束甲仗相似,无法辨认,恐致误伤,要吴三桂命令其将士剃发以相区别,并要按照满族习俗,订立正式盟誓。这个要求真的很过分,剃发,不就说明是完全投降吗,但吴三桂只能黯然接受。
吴三桂回到山海关,马上下令:开城门。山海关的东门开了。过去,东门面对辽东方向的清军,从来没有这样洞开过,如今,东门大开,多尔衮的军队鱼贯而入,最先进关的是两路先锋兵,左翼是英王阿济格,统万余骑兵,从北水门入;右翼是豫王多铎,统万余骑兵,从南水门入。多尔衮自率主力三万余骑兵殿后,从关中门入。而剩余的部队为安全起见,仍留在驻欢喜岭待命。
山海关城门大开,瞬间,一彪人马已经飞驰而至,呐喊声中,飞驰杀人石河,领头的居然是吴三桂本人。吴家军如同疯了一样,发起了第一轮强攻,李自成在高处指挥,大顺军迎头直上,名将刘宗敏也成为马上先锋,领军跑到最前面。
这是石河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一场血战,在吴三桂亲自统率下,吴家军“以一当百”,大顺军同样的勇武不可抵挡,两军实力相当,只顷刻间就杀得血流成河,尸堆如山。吴家军冲破了大顺军的右翼,打开了一个缺口,但紧接着,如同潮水的涨退一般,大顺军又补上了这个缺口,将吴家军杀得人仰马翻。大顺军队人数实在太多,杀了一批,又上来一批,有如海浪冲击般无穷无尽,杀到片刻,关宁铁骑死伤甚多,体力渐渐不支。
多尔衮大部分军马已经进驻关城,这时山海关城内已经一片混乱,直听得杀声震天,炮声不断,百姓惊惶失措,东躲西藏,战场上的炮弹飞丸,有很多已经射进城里,打在了民居与附近的庙堂之上,百姓一片惊慌,呼喊之声不断。清军听得这阵势,群情激奋,战斗的欲望雄雄火起。
不过多尔衮自有分寸,他熟练多年兵法,当然知道“坐收渔人之利”的道理。吴三桂拼死出击,多尔衮正好以逸待劳,抓住大好的时机。
多尔衮站在城头,观看大顺军已经以合围之势将关宁铁骑包在中间,但吴三桂勇悍,竟然在这个情况下依然章法有度,作风顽强,多尔衮对身边急欲出战的诸贝勒、贝子及众将说:“吴三桂厉害,李自成更强,你们不要着急,此时躁进,未免太早。”
战斗从上午一直打到了中午,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已经疲倦不堪,而大顺军也已鏖战半日,处于疲惫状态,但倚仗人多,合围之势终见效果。此时多尔衮下达进攻令,蓄锐已久的清军刀枪并举,箭矢如雨,大顺军措不及防,本来是合围吴三桂的,此时反被合围。李自成见清兵来攻,知此战已不可能获胜,慌忙带着少数人马撤退。
山海关之战,是明、清两个帝国更替的关键性一战,也是李自成大顺政权由胜利转为失败的转折点。从此,大顺王朝走上了结束之路,大明则再也没有翻身机会,大清帝国开始走上正轨。这一战,最大的赢家是多尔衮,最大的输家是李自成,而起了决定因素的是吴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