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和他的夫人、子女后代!

文:趣史录

蒋介石历来注重培植嫡系,陈诚是其培植出来和嫡系中最为成功的代表之一。自上世纪二十年代起,蒋介石便有意培植陈诚,职务上提拨重用,生活上给予关怀,又给陈诚创造了党、政、军多方面的历练机会,甚至蒋介石有一句口头禅,叫“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

经过多年培植,陈诚对蒋怀有报效之心与报恩之情,唯蒋介石之命是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两人义为君臣,情同父子。

“名虽部属,恩深骨肉”

陈诚曾说过,他与蒋介石“名虽部属,恩深骨肉”。而他的儿子陈履安则认为:“父亲始终是蒋介石在关键时刻的重要选择。 ”

尽管蒋介石与黄埔毕业生均有师生之谊,但黄埔军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只有被蒋介石重用并甘愿为蒋效力者,才能成为黄埔系成员。这些人只有忠于蒋介石,才能被发现、提拔并引为亲信。

陈诚,字辞修,1898 年生于浙江省青田县高市镇一个贫寒的耕读之家。1918 年,读过师范的陈诚考进了保定军官学校炮科第8期学习,毕业后参加了广东建国粤军。1924 年经邓演达介绍,陈诚进入黄埔军校出任教官。

陈诚被蒋介石发现并赏识的原因,一是他与蒋介石同是浙江人,且在1923年讨伐冯葆初的战斗中英勇过人,身负重伤,蒋介石亲至医院探视,对其印象深刻。当然,陈诚此时虽引起了蒋的注意,但却还没有发展为蒋的亲信。

1927年8月13日,蒋介石发表《告中央各执监委员书》,宣布辞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一职,取道宁波回奉化老家。时任第 21师师长的陈诚,亦被解除了职务。陈诚深感”党失重心,群龙无首”,于是致函蒋介石,建议其容纳众流,忍小忿以成大谋。

这是陈诚写给蒋介石的一封效忠信,时间是蒋介石复职前夕,可谓是恰到好处。陈诚在信中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决心追随蒋介石,给蒋介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久后,蒋介石亲自接见了陈诚,夸奖他”为有志之官长”,并在复出后提拔陈诚为警卫军司令,负责统辖桂永清、关麟征等三个警卫团和两个宪兵团,随蒋参加二次北伐。

从此之后,陈诚便跟随蒋介石参加了蒋桂战争、中原大战,并屡建战功,职务也从第11师副师长升到了18军军长。蒋介石对陈诚的表现也很满意,曾在日记中写道:”辞修实一将才也,甚有希望。”

为拉拢陈诚,蒋介石夫妇亲自做媒

为了拉拢陈诚,蒋介石除了在职务上予以提拔外,还在生活方面给予关怀。1931 年1 月,蒋介石为陈诚牵线搭桥,将国民党元老谭延闾之女、宋美龄之干女儿谭祥介绍给了陈诚。陈这门婚事不仅提升了陈诚的地位,也进一步拉近了蒋、陈关系。

谭祥的父亲谭延闿是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曾三次出任湖南督军兼省长,后又在广州孙中山的陆海军大元帅府担任过内政部长。

1920 年,谭延闿的结发妻子方榕卿在上海病逝。当时宋美龄刚从美国留学归来,孙中山有意将宋美龄介绍给谭延闿。

对于这个准女婿,宋家也很满意。但谭延闿却拒绝了这门亲事。他说自己在方榕卿病逝时发过誓言,说自己不再续弦,如果娶了宋美龄,对不起死去的方榕卿。

再者宋美龄是受西式教育长大的,两人年龄相差 17 岁,如果让宋美龄嫁给自己这样一个古板的中年人,岂是委屈了她?但不答应这门婚事,又辜负了孙中山的好意,还会得罪宋家。

于是谭延闿心生一计,备了一份厚礼来到宋府,给宋太夫人倪桂珍叩了三个响头,拜了倪桂珍作干娘,顺便就认了宋美龄为干妹妹。宋美龄虽然对这个男人没有爱情,但也为他能替自己考虑而深为感动。这一对干兄妹的关系,比人家亲兄妹还要好。

见谭、宋的婚事黄了,正担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心中窃喜,于是委婉地请孙中山为自己做媒,想娶宋美龄。孙中山便自己给岳母写信,要她征求宋美龄本人的意见。但宋家除宋霭龄赞成外,其他家人都极力反对。

为了做通宋家人的工作,蒋介石便请谭延闿去宋家当说客。

宋家人对蒋介石没有什么好感,但是老太太对谭延闿的话却能听得进去。经过谭延闿的游说,宋家终于做让步,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蒋介石必须要断绝与其他女人的婚姻关系,二是要受洗入基督教。这两个条件,蒋介石都爽快地接受了。

1927 年 12 月 1 日,蒋介石和宋美龄在上海举行了盛大的结婚仪式,谭延闿作为介绍人,出席了这场婚礼。

1930 年 9 月,谭延闿病逝前,嘱托宋美龄为女儿谭祥挑选夫婿。由于两家关系走得很近,谭祥经常看望宋美龄这个干妈,也称蒋介石为爸爸。蒋氏夫妇和谭祥也很投缘,对她视如已出,十分钟爱。

为这么个干女儿择婿,老蒋夫妇还是花费了许多心思的。陈诚虽然在老家娶过一门亲,但蒋介石知道陈诚与原配吴舜莲的婚姻早已名存实亡,于是也将陈诚列为候选人之一。

陈诚与原配吴舜莲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两人根本没有感情。陈诚之所以答应这门亲事,是看上了吴舜莲的娘家陪嫁的嫁妆。他知道有了这笔钱,就可以到杭州继续学业。所以这桩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婚姻,根本不牢靠。

吴舜莲

1925 年,陈诚接到父亲病逝的电报,赶回老家奔丧。此时距他和吴舜莲的上一次分别已整整七年。吴舜莲希望这次能怀上陈诚的孩子,也好将来有个依靠。可是陈诚却借口身上有伤,和妻子分床而睡。

吴舜莲一开始以为陈诚是因父亲过世心情不好,反而对陈诚好言劝慰。但陈诚却对她很不耐烦,吴舜莲这才知道丈夫根本不爱自己。长此下去,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吴舜莲于是拿起一把剪刀,朝自己喉咙割去。

由于剪刀不锋利,加上抢救及时,吴舜莲保住了性命,但陈诚更加讨厌她了。没等吴舜莲出院,陈诚便回到了部队。从此,他便下了离婚的决心。

当时,胡宗南和陈诚都是蒋介石夫妇为谭祥挑选的候选人,而且没有婚史的胡宗南还比陈诚稍占优势。但出于政治目的,蒋介石夫妇最终选择了陈诚,因胡宗南是“天子门生”,陈诚却曾经和邓演达关系密切,蒋介石于是决定利用婚姻关系笼络陈诚。

谭祥见过陈诚,知道陈诚身高不过一米六,一开始对他并不中意,宋美龄便开导她,说陈诚是国军第一主力军十八军的军长(其实彼时陈诚还只是个师长),又说陈诚将来定会出人头地,前程无量,谭祥这才勉强点头答应了。

当时陈诚正在和一个名叫陈德懿的上海女大学生热恋。为了攀上谭祥这根高枝,陈诚把陈德懿骗去美国留学,给了她一笔钱,顺便结束了两人的关系。

但是女大学生好打发,老家的发妻吴舜莲怎么办呢?依吴舜莲的脾气,直接提离婚她肯定不同意,说不定又要自杀。陈诚想来想去,只好发电报给吴舜莲的哥哥吴子漪,要他帮忙。

吴子漪当时正担任十八军的军需处长,而他这个肥缺,正是陈诚帮忙运作到手的。所以吴子漪便先斩后奏,替吴舜莲做主写了一张离婚书,并在上面声明:“舍妹不识字,故由本人代笔,一切由本人负责”。

经过多方工作,吴舜莲终于同意离婚。但她了条件,离婚不离家。陈诚马上同意,还把老家财产全部转给吴舜莲。吴舜莲离婚后,陈家人依然对她很尊重,仍称她为“大奶奶”。

1932 年,陈诚与谭祥在上海结婚,开始了第二段婚姻。从这时起,他成了宋美龄的“干女婿”,迎来了仕途上的飞黄腾达。

跨界党、政、军

蒋介石的黄埔嫡系中,在陈诚之前出任地方大员的有何应钦、刘峙、顾祝同、张治中等人。陈诚虽然在1938年6月才被任命为湖北省政府主席,比以上大佬们出道稍晚,但地位却异常显赫。

他担任湖北省政府主席时,平、津、沪、宁已相继沦陷,国内仅武汉、广州等少数大城市还没有丢失。在当时人们心目中,“武汉能守,则国可存;武汉不守,则国将亡”。

为了确保武汉,1938年1月1日,蒋介石任命陈诚为武汉卫戍总司令,11 日又派其兼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6月14日再兼湖北省政府主席。对陈诚而言,出任湖北省政府主席是其由军界跨入政界之开端。

1938年,蒋介石决定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指派陈诚、陈立夫等人组成筹备委员会,由陈诚任召集人,并兼任三青团中央团部临时干事会书记长。这是仅次于团长蒋介石的重要职务。

陈立夫认为”蒋委员长派陈诚为书记长,是让他成为青年团的领导人物,将来可取党而代之”。

参与三青团的领导,让陈诚在国民党内的势力又高涨了一层。1945年5月,党、团在国民党”六大”中围绕大会选举展开激烈较量,陈诚极力反对CC系操纵选举,反对陈立夫当行政院副院长,以致蒋介石不得不亲自出面干预。

1948年,陈诚因东北惨败而遭党内攻击,心灰意冷的陈诚辞去本职,于10 月6 日移居台湾,决意远离官场。但12 月28 日,蒋介石却任命陈诚为台湾省政府主席。这一任命毫无征兆,在国民党内部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何应钦、胡宗南、周至柔、关麟征等人对这个任命颇为不满,陈诚本人对任命同样颇感意外。

蒋介石之所以急促地任命陈诚接掌台湾,是因为国内败局已定,迫切需要一位忠诚干将为其固守台湾,建立”反攻基地”。而陈诚对蒋介石忠诚不贰,在党政军都干过,在台湾养病时对台湾的实际情况也有一定的了解,在退守台湾战略上又与蒋不谋而合。

陈诚临危受命,但此时的台湾却很不好管理。当时大量散兵游勇涌入台湾,致使社会治安日益恶化,物价上涨,”整个局势业已岌岌可危”。

陈诚向蒋介石建议”扭转颓势,在争取民心。而治安要义,则在不与民争利”。蒋介石甚为赞同,指示陈诚,台湾今后的施政重点不是”行宪”,而是”继续革命”,要把台湾建设为”反攻基地”。

为了强化台湾治安,陈诚以”肃清内奸”为名实施全省户口总检查,宣布全台实施戒严,严禁聚众集会、罢课、罢工及游行请愿,严禁人民携带枪弹武器,构建了一套台湾战时治安管理体制,对巩固国民党在台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陈诚还在台湾实施减租,为蒋介石收买民心;又在台湾进行币制改革,制定了《台湾省币制改革方案》和《新台币发行办法》,发行新台币,停止与金圆券之汇兑业务。

新台币的发行安定了金融,平稳了物价,“对经济建设和民生福利,可谓奠定了坚实不拔之良好基础”。

不过蒋介石虽然信任陈诚,却也对陈诚心存戒心。1949年5月16日,陈诚未经蒋介石同意,由台北飞抵广州参加李宗仁召集的财经粮食会议。

对此,蒋介石极为不安,怕陈诚为桂系所利用。在日记中写道:”甚觉文武干部之骄横,其对余之态度渐不如前,郭(忏)、陈(辞修)皆如此也。”

“家教最好的家庭”

1950 年 3 月, 蒋介石在台湾正式恢复了“总统”职务,国民党混乱的局面得到了安定。不久,陈诚接替阎锡山成为“国民政府”的“行政院长”。

从这时起,台湾开始形成了“蒋陈体制”。 陈诚以蒋介石的左右手身份,出现在台湾的政坛上。 1958 年,陈诚在台湾身兼“副总统”“副总裁”和“行政院长”三要职,成为国民党“二号人物”。

陈诚与谭祥结婚后,夫妻感情很好,两人共生育了六个子女:分别是长女陈幸、次女陈平,长子陈履安、次子陈履庆、三子陈履碚、四子陈履洁。

谭祥性格温存,对人说话从不疾言厉色。陈诚常年在外领兵,谭祥在家主持家务,孝敬婆婆,教育子女,很少抛头露面,也几乎从不过问丈夫的公务。

抗战期间,陈诚在担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北省主席,曾下令全省文武僚属一律不准坐轿子上班。但有位厅长患有严重脚气病,步行上班实在太过痛苦。厅长太太于是找到谭祥,请她向陈诚求个情,准许这位厅长坐一段时间轿子。

陈诚得知此事后,马上答应了。这也是谭祥一生中唯一一次干涉陈诚的政务。

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谭祥随时提心吊胆,直到一家人到了台湾,才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陈诚身上有不少优点,对子女的要求也十分严格,被公认为“家教最好的家庭”。他本人为官多年,但却清正廉洁,要求子女们也要勤劳、节俭、守纪律,孩子们穿着打扮都普普通通,从不以父亲的地位来炫耀自己。他的六个子女中,出了四个业于世界著名学府的博士。

陈诚的长子陈履安,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并获得美国纽约大学电机系硕士,数学系博士,与连战、钱复、沈君山并称为国民党 “四大公子”,任过台湾“经济部长”、 “ 国防部长 ”等职。

陈诚的长子陈履安

陈诚的两个女儿陈幸、陈平,在20 岁左右就获得了美国的全额奖学金,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拿到了硕士学位;二子陈履庆在美国取得了物理学博士;老三陈履碚在伯克利大学取得了统计数学博士; 小儿子陈履洁在纽约取得了精算学博士。

陈诚的两个女儿在台北女子师范附属小学读书时,每天都是走路上学。有一次下大雨,孩子跑到学校,弄得满身泥水。

有人就逗她们说:“你看,有些当厅长、当经理的孩子都坐小汽车上学,你爸爸是台湾最大的官,为什么不给你坐汽车上学呢?赶快回家向你爸爸要汽车坐。”

回家以后,两个女儿就向爸爸提出坐汽车上学的要求。陈诚听了以后问孩子:“你们有脚没有?”孩子答道:“有两只脚。”陈诚又问:“脚是干什么用的?”孩子答:“走路用的。”

于是陈诚笑着说:“我坐小汽车,因为是在替国家办事,是国家给我的一种待遇,你们没有替国家办事,怎能享受这种待遇呢?小的时候学着吃苦耐劳,长大了才能替国家做事,是吧?”

孩子听了这番话,再也不要小汽车坐了。

陈履洁在台北师范上学时,陈诚给他买了一辆旧自行车,履洁非常珍爱,每天放学后都要自己擦车。老师问他为什么不花三元钱送到车店去擦,履洁说:“我爸爸说我们还不会赚钱,应该节省每一文钱,能够自己做的事就自己去做,不假手于人。”

陈履庆眼睛高度近视,按规定可以免服兵役,但他仍然主动与服兵役。他说:“如果我不服兵役,人家如果不说我有近视,只说我是‘副总统’的儿子,那就不好了。”

陈家的几个孩子在美国读书,都是工读生,学费完全是自己打工所得。长子陈履安还曾因为没有学费,不得不停学一学期,待打工挣够了学费再继续念书。

作为长子,陈履安延续了父亲陈诚的事业。父亲去世后,陈履安最终选择了回到台湾。1970 年 8 月,他应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之邀,出任明志工专校长。1972年,在宋美龄的劝说下,他担任了“教育部”专科职业教育司司长,从此步入了政坛。

由于陈履安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不满两岸采取敌对的态度,于是在1996 年退出国民党,还作为独立候选人,与王清峰搭档参选台湾首届“总统”竞选。竞选失利之后,淡出政坛。

2001 年 1 月 6 日,陈履安恢复国民党党籍。他说,他恢复国民党党籍的目的,是呼吁台湾人民应主动投入参与政党,由内部推动改革的方式“自救、融合”。

1996 年 9 月,陈履安第一次回到家乡青田县祭祖。面对夹道欢迎的乡亲,陈履安作了“走遍天下,心在青田”的演讲。晚年的陈履安潜心佛教,提出“救中国、救人心”的理念,希望两岸和平统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延续了父亲那颗爱国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