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V3000,二战德军最重要的运输载具之一
首先要说的是,IBM并非唯一一家与纳粹德国达成合作伙伴关系的美国企业。像通用汽车、大通银行、标准石油(如今叫美孚石油)以及本期要说的福特,都或多或少地给希特勒的战争机器出过“贡献”。
那到底是什么让福特在这堆“通敌者”里显得尤为突出?这个故事恐怕有些复杂……
汽车大亨的反犹主义立场
亨利·福特的污点多得难以洗清,比如1932年3月罢工运动(史称“福特饥饿游行”)中期间雇人打伤60余名员工、跟Licavoli、LaMare、Tocco等黑帮家族私交甚密、还与多起伤害或谋杀“失业委员会(Unemployment Council,由美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会)”成员的案件有所牵连。
亨利·福特的反犹言论实在太多,比如上图。
《国际化的犹太人》在德国的发售广告。
至于对犹太人,福特的厌恶态度在美国无人不知——1920年,福特出资印发反犹著作《国际化的犹太人》,把历史上、尤其是第一次大战结束后的所有国际问题归咎于“犹太阴谋集团的幕后操控”,鼓吹先从美国打造无犹太人社会。这套读物自然在1923年吸引到某前奥地利下士的注意,而当亨利·福特宣布参与总统竞选时,这名下士又向《芝加哥邮报》的记者表示:
“只要允许,我定当乐意把冲锋队派去芝加哥和其它美国主要城市助选。” (出处:Trading With the Enemy,Charles Higham,ISBN-10: 044019055X)
两年后,进了兰茨堡监狱的奥地利下士同样决定出书,书中直接点名赞扬亨利·福特:“……年复一年,这1.2亿人口之国(美国)的产业越来越多地落入(犹太人)囊中,只有亨利·福特先生一人敢维持独立、对抗他们……”
1925年,福特汽车德国分部在柏林开张。6年后,位于科隆的汽车流水线进入运作,德国区办公总部也同样搬迁到该地。
科隆的福特厂房,盟军轰炸过后。
等阿道夫·希特勒终于以“帝国元首”的身份示人,福特德国分部的作用才真正显现:整个1930年代,福特把来自拉丁美洲和日本的订单统统交给德国分部处理;到1936年纳粹下令禁止外企入口橡胶和其它原材料后,位于密歇根州迪尔伯恩的福特总部连忙派人前往柏林谈判,用加大德国产零件销售比例做条件换取当局解除禁令。
福特最先在德国受欢迎的产品,Tanus G93A轿车
纳粹党同意了,但要在入口的原材料里抽取25%用于其它本地企业,另外还加多一项要求:福特分部所产车辆指标必须能满足军用所需——这并非孤例,全心备战的德国借“民用载具”面目以暗中生产各种日后将用于战场上的装备,例如He-111运输机、大众轿车和欧宝卡车(当时的欧宝属于通用汽车)等。
获颁大十字德意志雄鹰勋章的亨利·福特,这是纳粹德国给予外国人的最高荣誉。
1938年,纳粹当局给福特颁发了一枚大十字德意志雄鹰勋章,上一个得到同等待遇的外国人乃是贝尼托·墨索里尼。
“纳粹的军火库”
1939年4月,福特德国分部向希特勒赠送了总值35000帝国马克的礼物。次年同一时间,在美国本部的同意下,德国分部的内部期刊登载了一首祝贺希特勒51岁大寿的长诗,标题叫《元首》,其开头为:
Wir haben Dir einmal geschworen, Nun sind wir auf Immer Dein. Wie Bche im Strom verloren Münden wir in Dich ein. 我们曾向您宣誓 如今必永守这份忠贞 像与洪流汇合的潮水 我们与您融为一体。
……相比之下,当时的通用汽车海外销售主管 James Mooney也不过是说了句“我们拒绝做任何会激怒希特勒的事情”而已。
V3000卡车对“闪电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改型还包括半履带版本。
到1942年,纳粹德军三分之一的军用卡车都是福特分部生产的。毫不过分地说,在极其注重机动性和运输力的新战争中,福特也是“闪电战”的关键一环。科隆厂房内的员工们非常振奋,有些人还在争执等将来英国投降后,由谁过去英国担任伦敦分部负责人。
事实上战争还没开始,美国本部已全然清楚纳粹方面的需求,就算是法国沦陷的同一年也在为纳粹找渠道输送原材料,还特地委任了一名希特勒铁杆支持者担任德国分部的总裁。
福特德国分部的股票。
纳粹的确从英法宣战的那一刻起就做好了随时全面接管福特德国分部的准备。美国本部为防止这一刻到来,便想方设法讨好前者,开始替换科隆生产线的美籍管理人员,把公司注册名改为更有“德国味”的“Ford Werke(下称FW)”,兼推出只允许德国籍员工入股的制度(继而使得美国本部持有股份降至52%)。
福特同时是英军载具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当温斯顿·丘吉尔曾通过美国政府转达希望福特提高军用载具产量,以补充英军在敦刻尔克大撤退后严重缺乏的地面运力时,福特迪尔伯恩总部以“条件有限”为由拒绝了这个要求;而在另一边,福特雇佣的律师Heinrich Albert则向德国经济部及“敌国财产委员会” 强调,“把福特德国分部取缔会导致第三帝国失去一个重要的获得原材料来源”,甚至乎“FW已成为纯纯粹粹的德国产企,加上公司最大股东所持的独立政见,各方各面都在助长德国经济的复兴。”
客观地讲,福特确实也替同盟国立下功劳,比如Willow Run的B-24组装线。
不管福特如何向纳粹当局施放“善意”也好,德国经济部始终还是决定在同年5年份给FW予接管处理。1999年,当福特发言人Lydia Cisaruk面对公司与纳粹合作的质疑时表示,“迪尔伯恩总部在1941年美国参战后便失去了与德国分部的所有联系,当地的厂房和物业也全数充公”。并强调,“福特先生对美国的参战努力做出至关重要的贡献,全心全意投入一切”。
然而,第三帝国从头到尾都没有对FW实施收归国有的行动,迪尔伯恩总部依然掌握着那52%的股份。不止如此,即使是1942年8月份——珍珠港事件的8个月后——美国本部还在通过维系法国境内的分公司跟纳粹有转账流水(这一情况被美国财政部察觉,调查后还发现亨利·福特的次子埃德索尔参与了整个过程)。
埃德索尔·福特(右1)。
1945年9月5日,美国陆军调查员Henry Schneider的战后汇报中,提到了美军士兵在诺曼底登陆后见到德军版福特卡车的沮丧情形。报告还明确指出福特德国分部从波兰沦陷后就开始全力投产军用车辆,在柏林另外组建了后备车间,而且是在“迪尔伯恩总部的同意之下(…with the approval of Dearborn)”。
美国陆军航空队也注意了福特德国分部很久,多次对其进行轰炸(科隆本身也是重点空袭目标),却无论怎样也无法瘫痪该处。因为FW的厂房只受了轻微损失,到1945年5月都还有最后一次生产记录,此前还帮纳粹制造过V-2火箭用的发动机。
V2火箭的构造图,Ford Werke参与了发动机的生产工作。
是的,亨利·福特可能真的无法直接插手FW那边的业务,但绝非毫不知情:迪尔伯恩方面承认了在战时还能收到来自德国方面的进账,纳粹当局也通过Heinrich Albert向查尔斯·索仁森(1940年代担任美国总部的主管)表达了对福特“支持德意志战争事业”的谢意;1942年5月,福特总部还发过电报要求维希法国境内的厂房统计英军轰炸造成的损失,和安排人叮嘱贝当政府不要对福特的产业怀有“不良打算”;德国分部的管理方也向美国本部保证了那52%的股份不会有任何变动,而他们的确说到做到了。
维希法国福特分部遭轰炸的消息。
如Schneider报告里的另一个形容所指:福特德国分部俨然成了“纳粹的军火库”。顶着福特标志的德军卡车继续四处肆虐,出现在每一条战线上。从酷热的北非到尘土飞扬的顿河平原,哪里都有V3000四轮卡车疾驰而过的轨迹。有时候,它们放下士兵,又运着从当地抓来的平民返回国内……
正义的确缺席了
只要是纳粹攻占的地域,FW的管理人员就会紧随而去,索要无法再直接从美国获得的生产用物料。他们如此高效,以至于远在美国的福特家族也忍不住发贺电,赞扬FW方面能在战时继续达成盈利——战争最终的结局会变成怎样也好,亨利·福特坚信自己一样会有翻盘的资本。
Ford Werke的强制劳工营房,据幸存者回忆其内部卫生条件极为恶劣。
真正教FW头疼的是人力短缺:随着战争的进展恶化,越来越多员工被纳粹征召去东线磕苏联红军,偏偏订单量却一样摆在那,德军在遭受1943年重创后对运输载具的需求有增无减。这时候咋办?答案是学欧宝、西门子、雀巢乃至美极他们呗,去集中营找人回来当强制劳工。
科隆约有300座营地关押从东欧各地掠劫的人口,哪怕是图中这种小孩子。
女性的占比(尤其是前苏联的)也并不低,胸口的Ost标签为“Ostarbeiter(字面意思:东方劳工)”之缩写。
Robert Schmidt,福特德国分部的生产主管,在德国投降后向英国人坦诚了工厂内存在使用强制劳工的记录,比如1941年第一批用于补充空缺的法国籍劳工(约200人,此时本部仍未脱离对德国分部的掌管),等到美国人来审讯他时又表示是盖世太保在督导这些人。而根据W.M.Buchwald,另一名从1930年代就工作于FW的管理人员,“只要有一点点反对,管你是德国人还是外国人,盖世太保照样会下来动毒手打人。”
空袭过后的科隆
值得注意的是,FW所奴役的强制劳工内有很大占比是来自波兰、苏联、东欧其它地区的女性,即使能平安活到战后,她们仍得面对东西方对峙造成的沟通隔绝,无法对福特提起控诉,更长期被世界主流媒体给忽略。
1998年3月,少数仍在世的东欧幸存者们委托律师发起赔偿追索,结果福特以“Ford Werke的战时活动与美国本部无关”为由拒绝。
二战结束后的Ford Werke广告。
福特的事情复杂性就在这里:纳粹德国因对外企不信任所采取的的接管措施,反而保护了福特免受任何形式上的清算。纵使大家都清楚福特与纳粹德国藕断丝连,纵使有美国国家档案部的翻查档案、前党卫军和国防军的订单记录、纳粹党科隆支部与FW的来往文书、维希法国的银行流水、受害者们的集体控诉……只要福特集团抛出那句“美国参战后FW的厂房全被纳粹没收”,事情就不了了之。
其它需要补充的细节
战后,美国政府赔偿了福特公司11万美元,用于重建轰炸中受损的厂区(而此前纳粹德国已给予过70万帝国马克战时补助)。1948年,亨利·福特二世(长子)亲临德国分部庆祝该厂第10000台卡车出厂。
Randolph Paul,战时的美国财政部专员,是他最先发现维希法国的福特分部进账超出战前两番,继而捕捉到福特家族利用法国继续与纳粹德国转账的银行流水。他把详细的流水记录递交给仍未当上总统的哈里·杜鲁门,结果什么也没发生。
Robert Schmidt,德国分部的负责人,美军在简单审讯后便把他释放。为表示对他“业务能力”的赏识,福特家族用重金奖励Schmidt,而他重新回福特上班直到1967年离世。
前Ford Werke强制劳工伊万诺娃诉讼福特集团的卷宗号。
叶莉莎·伊万诺娃,出生于苏联罗斯托夫,被捉入FW时年仅16岁,每天强制劳动12小时,在德国过了连续3年“眼泪很多、食物很少”的日子。1998年3月4日,她拖着一身病痛把福特告上法庭,判决不是胜诉。
2000年3月,在欧宝汽车宣布拨款51亿美元抚恤在世幸存者后,同样被各界抨击的福特公司只好也同意跟随其步伐。
1.3亿美元,这就是福特拿出的数字。1.3亿……这个事情上正义的确缺席了。
如今,福特集团仍在为二战期间的劣迹挽回形象,比如本年2月5日出资赞助犹太人苦难展。
参考出处:
Der Freitag – Neue Dokumente enthüllen die engen Bande zwischen dem US-Autokonzern und den Nazis
Ken Silverstein – Ford and the Fuhrer,The Nation, January 24, 2000
Nazi Holocaust: Financial compensation for Nazi slave laborers
AP/Special to the Free Press:Elsa Iwanowa
Jewish Virtual Library – Ford Werke Barracks for Forced Lab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