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一世之死:战败的沙皇,只有死路一条

作者:战争艺术001

尼古拉一世
01
1855年2月18日,沙皇尼古拉一世在冬宫服毒自杀,死前,他愤怒且绝望。
在世界史上,尼古拉一世虽然不如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女皇那样有名,但他绝对是俄国历史上最有存在感的沙皇之一。
从1825年到1855年,尼古拉一世在位30年,他对内实行严酷的专制统治,把沙俄君主专制推向了顶峰,对外疯狂扩张,极大地扩张了俄国版图,同时镇压欧洲革命,充当欧洲宪兵,肆意干涉欧洲各国内政外交,使俄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达到了顶峰。
凭借这两个“顶峰”的“丰功伟绩”,尼古拉一世在历届沙皇影响力排名中,怎么也能挤进前三。
英国外交大臣克拉林顿,在议会演讲时,是这样评价尼古拉一世的:
“当我年轻的时候,支配欧洲大陆的是拿破仑。现在的情形是这样——显然,拿破仑的地位被俄国沙皇占有了。最低限度在这几年中,他用各种计划和各种方法,成为了欧洲大陆的立法者。”
这么牛逼的一个人物,为什么要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理由很简单——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败绩已显,尼古拉一世亲自部署的欧巴托里亚战役又遭遇惨败,他接受不了失败,以自杀保留体面。
恩格斯说过:为了在国内实行专制统治,沙皇政府在国外应该是绝对不可战胜的;它必须不断地胜利,它应该用沙文主义的胜利狂热,用征服愈来愈多的地方,来奖赏自己臣民的无条件忠顺。
俄罗斯人的民族性格,崇拜强者,膜拜强权,他们骨子里需要一个强大的统治者,需要一个战无不胜的大帝。
软弱、无能以及失败的沙皇,在他们看来根本不配做沙皇,不配得到臣民的效忠和拥戴。
俄国人可以忍受沙皇的残酷压榨,可以忍受苦逼的日子,却无法忍受沙皇在国外打败仗。
克里米亚战败,是俄国几百年扩张史上遭遇的最严重挫折,它也意味着俄国从欧洲大陆霸权的顶峰跌落了下来。俄国评论家巴高金认为,克里米亚战争战败是俄国50年来推行的政策所结下的最苦的果子。
这个最苦的果子,无疑是尼古拉一世培育的。
所以,尼古拉一世自觉地自杀了。
02
尼古拉一世生于1796年,他是沙皇保罗一世的幼子,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即后来的亚历山大一世和康斯坦丁大公。
1801年,保罗一世因政变被杀,长子亚历山大继位,1825年,亚历山大一世在亚速海边休养时,突然驾崩,还有一个说法是亚历山大一世没有死,他看破红尘,诈死隐居了。
俄国宫廷很奇怪,很多事情都是迷,尤其是关于沙皇的疾病、死亡、政变、乱伦、奇怪的癖好等不光彩的事情,就没一个定论。
不管亚历山大一世死没死吧,沙皇的位置空了下来,大哥亚历山大一世无子,二哥康斯坦丁又没有权力欲,自愿放弃皇位,于是尼古拉继任了沙皇,称尼古拉一世。
青少年时期的尼古拉
相比哥哥而言,尼古拉一世性格强势,喜欢玩弄权术,一看就是会来事的人。
果然,尼古拉一世刚一继位,十二月党人发动起义,他们本可以冲进冬宫拿下沙皇全家,却因为没有果敢的领袖人物,迟迟不见行动,只是集结在参政院广场上,要求尼古拉一世主动退位。
尼古拉一世缓过神来后,调集炮兵部队炮轰广场,然后派出骑兵部队冲锋,血腥镇压了这次起义。上位之初,就遭遇这样的事情,这对尼古拉一世触动很大:总有刁民想害朕。
他发誓:只要我一息尚存,革命就不会进入俄国。随即开始拉清单,对参与起义的人展开大规模搜捕和惩罚。
十二月党人的主体是贵族青年,因此尼古拉一世不信任贵族阶层,总担心他们叛乱,他只相信军队。
尼古拉一世从小不爱读书,学习垃圾,但痴迷军事,他接受的教育,是普鲁士军国主义和国家警察制度那一套东西,长大后,又长期在军队服役,因此他对军队有特别的感情,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有在兵营里才快活。
在他看来,兵营“是很严格的,有绝对的法律性,没有推论,也没有反驳,事事井然有序。谁不先学会服从命令,就不会发号施令”。
仇视革命,钟情军队,两个因素一结合,尼古拉一世的统治具有强烈的军事专制色彩。
他以治军的模式治理国家,左右亲信都是军人,几乎没有一个文人,他喜欢绕过正常的国家机关,派亲信到全国各地执行特殊任务,或者以几个亲信组建特别委员会,替代国家职能部门。
大臣会议、国务会议、参政院在他手里都成了摆设,因为他最讨厌审议、磋商以及任何程序上的拖延。他设立了规模庞大的沙皇办公厅,凌驾于正常国家机构之上,直接处理国家事务,还扩大了警察权力,加强了政治特务活动,专门对付有革命思想的人和对他不忠的人。
在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用于军队和警察,整个俄国笼罩在厚厚的专制恐怖之下。
在专制集权这一点上,尼古拉一世可类比大清王朝的雍正皇帝,利用军机处和密折制度,集权力于一身,总理天下庶务,把秦制君主集权推向到了顶峰。
尼古拉一世
03
搞定国内的事情后,尼古拉一世把目光投向了外国。
不扩张的沙皇,是不合格的沙皇,对不起沙皇这个头衔。
尼古拉一世认为大哥亚历山大一世的外交政策太谨慎,他制定的新外交原则是奋发、果决、猛进。通俗点说,就是要大干猛干,理直气壮地对外扩张,不要畏畏缩缩。
把近东纳入势力范围,占领君士坦丁堡,拿下黑海海峡控制权,是历代沙皇的夙愿,既然叫夙愿,那就是没搞定。尼古拉一世立志超越各位先帝,搞定这个目标。
近东,是相对中东、远东而言的地理概念,指距离西欧较近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指欧洲的巴尔干国家、亚洲的地中海沿岸国家。
1826-1828年,尼古拉一世发动了对波斯的战争,吞并了里海西岸大片土地。
战争刚一结束,他又马不停蹄发动了对土耳其的战争,12万俄军大破20万土耳其军队,俄军长驱直入,占领土耳其重镇阿德里亚堡,威胁君士坦丁堡,逼迫其签订了城下之盟。
俄国从土耳其手中夺取了大片土地,并获得了一系列特权。
理论上,俄军这次可以灭了土耳其,之所以适可而止,是因为英国、法国以及奥地利也觊觎土耳其。如果做得太过火,可能引起这三国的干涉。
当时的欧洲,英法俄是三巨头,奥地利次一点,德国和意大利四分五裂,没什么话语权。
土耳其这个西亚病夫,是列强们共同的菜,谁也别想独吞,尼古拉一世虽然强势,也不敢独霸而引起公愤。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垂垂老矣,腐朽不堪,1831年埃及总督起兵反抗土耳其苏丹,苏丹马赫穆德二世顶不住,向英法求援,遭到拒绝。
尼古拉一世主动向苏丹提供帮助,俄国陆军开到了君士坦丁堡,俄国海军停泊在土耳其海峡,协助土耳其军队镇压起义。
当然,俄国人的帮助从来不是免费的,趁你病要你命,狮子大开口,这些都是常规做法。
1833年,俄国和土耳其签订了同盟条约,根据条约的秘密条款,土耳其承诺在战时封锁海峡,不让其它国家军舰通过,俄国军舰则可以自由通过海峡出入黑海。
对此,奥地利首相梅特涅讽刺说“土耳其帝国政府成了出类拔萃的看门人”——俄国掌控了土耳其海峡,土耳其政府成了看门狗。
19世纪是英俄争霸的世纪,俄国要维持欧洲大陆霸权,要寻找出海口,走向海洋。
英国奉行大陆均势政策,千方百计联合欧洲其他国家削弱俄国大陆霸权,堵住俄国出海口。
俄国的南下政策,损害了英国的殖民利益,一旦俄国冲出土耳其海峡,整个地中海、印度,都将受到威胁——这是英国利益生命线。而且,两国在波斯、阿富汗的冲突也很激烈。
土耳其海峡是阻挡俄国南下的天然屏障,英国无法坐视俄国独霸海峡的控制权。
于是,英国召集包括俄国在内的欧洲主要国家到伦敦开会,搞了个伦敦公约,规定:列强采取一致行动,保证土耳其不受侵犯,和平时期禁止一切外国军舰通过土耳其海峡。
意思很明显,土耳其是大家的菜,不许独吞,这是列强达成的共识,尼古拉一世虽然很不情愿,但不得不吐出独霸海峡的特权。
04
时间流逝,一晃十年。
上次独霸土耳其海峡受挫后,尼古拉一世对此耿耿于怀。
解决问题要抓关键,关键就是英国。如果不搞定英国,俄国就无法控制土耳其海峡。
1844年,尼古拉一世亲自去了一趟英国,与首相、外交大臣谈笑风生,谈论的主题是如何瓜分土耳其:你老说土耳其是大家的菜,那你倒是分菜,分到碗里的菜才是自己的菜,我已经等不及了。
尼古拉一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土耳其是垂死的人了。我们可以竭力去保全它的生命,但不会有什么成效。它不得不死了,所以它一定会死的。这将是一个紧要关头。我预料,我不得不出动我的军队,那时奥地利也会这样做。在那种情形下,除了法国我对谁都不担心。法国想要什么?我怕它在非洲,在地中海,甚至在东方,都想得到很多东西······英国难道不应当把自己的全部力量放在有事的地方吗?
翻译过来就是,咱哥俩把土耳其瓜分了吧,搞个协定,时机成熟了就动手,等法国和奥地利掺和进来了,就迟了。法国人野心很大,你要小心。
英国首相和外交大臣静静听着尼古拉一世的讲话,未置可否,没有表态。
有时候,不表态也是一种表态。
你说了这么多,不就是想要海峡的控制权吗?我偏偏不如你的意。维持现状,挺好的。
1848年,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而欧洲大部分国家还处于君主与贵族专制的统治之下,这种体制束缚了资本主义发展。为了打破旧体制,平民阶层和自由主义者揭竿而起,欧洲各国爆发了一系列武装革命。
前面说了,尼古拉一世最听不得“革命”二字,一旦各国君主专制政体崩溃,俄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将不复存。而且,别的国家都革命了,俄国也很难独善其身,到时候就是俄国人将起来革沙皇的命。
所以,俄国必须协助欧洲各国扼杀革命。
尼古拉一世出动40万大军,帮助奥地利和普鲁士摆平了起义,充当了欧洲宪兵的角色。
拿破仑颠覆欧洲秩序的时候,俄国掀翻了拿破仑,欧洲革命颠覆欧洲秩序的时候,又是俄国镇压了革命,俄国岂非欧洲的救世主?
尼古拉一世的声望达到了顶点。
奥地利皇帝约瑟夫还是个孩子,没有俄国的帮助,他能不能搞定革命都是未知数,普鲁士力量有限,翻不起大浪,没有俄国镇场子,说不定也在革命中翻车了。
法国经历了革命的重创,拿破仑三世刚刚上台,政局不稳。这个拿破仑三世是拿破仑的侄子,与英国关系很不好,英法似乎没有合作对付俄国的可能。
尼古拉一世环顾一周,感叹道:天下英雄,唯英吉利与俄罗斯耳!
俄国太猛了,已经没有谁能阻挡它瓜分土耳其、拿下海峡控制权。
尼古拉一世决定大干一场。
05
1853年1月,尼古拉一世找英国驻俄大使西摩尔谈话,主题和十年前一样,商量瓜分土耳其。此后,类似的谈话又进行了3次,看得出来,尼古拉一世确实等不及了。
同年6月,英国外交大臣罗塞尔给尼古拉一世发了一份密件,逐条批驳尼古拉一世的提议,警告如果它一意孤行,可能引起欧洲战争。
今时不同往日,尼古拉一世自认为欧洲大陆已没有对手,英国虽然厉害,但也只海上厉害,陆地上你能奈我何?不管英国同不同意,他都要干,他已经忍够了。
动手之前,还得个理由。
理由嘛,只要想找,没有找不着的。
巴勒斯坦小镇伯利恒,有一座圣诞教堂,是耶稣诞生之地,也是基督教的圣地。
信奉天主教的法国,信奉东正教的俄国,都想要这个教堂的钥匙。
这表面上是一把钥匙的控制权,实际上是教权之争以及法俄两国的权力之争。
巴勒斯坦当时属于土耳其帝国,土耳其苏丹左右为难,权衡良久,他把钥匙给天主教徒。
尼古拉一世怒了,正想着怎么收拾你呢,你送上门来了。
尼古拉一世派缅希科夫为全权代表出使土耳其,缅希科夫名义上是来解决钥匙争议的,实际上是来挑事的,他态度极其猖狂,训土耳其苏丹就像训孙子一样,土耳其大臣在他看来就是一个屁,想怎么骂怎么骂。
骂完爽完之后,缅希科夫提出了要求:土耳其境内1200万东正教徒接受俄国保护,两国缔结一个类似于1833年的条约——当海峡看门人,限5天之内答复。

希科夫
你这是来谈判的,还是来劝降的?
土耳其即使再垃圾,也不敢答应这样的条件啊。
缅希科夫很大气:这次我是穿便服来的,下次我要穿军装来了,再见。
1853年11月1日,俄国向土耳其宣战,尼古拉一世叫嚣:1854年的俄国能够表现出它依然像1812年那样强大。
1812年,俄国击败了拿破仑的入侵,尼古拉一世的叫嚣,明显是喊给法国听的。
傻子都知道,土耳其把钥匙交给天主教,拒绝俄国的要求,背后肯定有法国支持。
的确,这一次法国不仅要给土耳其出头,它还与英国达成了和解,一起对付俄国。
拿破仑三世想通过对俄战争,摧毁反法的维也纳体系,从俄国手中夺回欧洲大陆霸主的位置,恢复拿破仑帝国的荣光。
英国还是老政策,支持欧洲大陆强国相互对抗,同时极力阻止俄国控制土耳海峡。
都要对付俄国,暂时合作一下吧。1854年3月,英、法对俄宣战。
英法结盟后,奥地利和普鲁士动摇了,欧洲革命时,这两国受过俄国的帮助,但现实利益面前,过去的恩惠算个屁。
俄国要是赢了,还不狂上天?哥俩以后没好日子过——奥地利将被俄国三面包围,普鲁士的统一大计必将被俄国压制。哥俩虽然没有参战,但陈兵边境,牵制了俄军,实际上偏向英法。
此外,意大利的撒丁王国(这个王国后来统一了意大利),也支持英法。
欧洲主要大国几乎都反对俄国,俄国在国际上极其孤立。
06
别看俄国到处秀肌肉,什么欧洲大陆霸主,世界老二。
实际上这都是虚的,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外强中干。
经济上它是落后的农奴制,政治上它是腐朽的君主专制,体制决定了它指挥体系和军事技术的落后。
尼古拉一世钟爱军队,但他太过集权,强调盲目服从,手下将领都变成了奴才,他们谨小慎微,缺乏主动的进取精神,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官僚主义现象严重,指挥体系无能且低效。
军队技术装备上,俄国军舰以风帆战舰为主,蒸汽船很少,陆军的95%还在使用一个世纪以前的老式滑膛枪,射程只有150米左右,精度很低。开战前,俄军甚至连一幅克里米亚半岛的完整地图都没有。莫斯科以南没有铁路,俄军运输仍依赖马车,效率极其低下。
反观英法联军,战舰基本是蒸汽船,陆军装备了远程大炮和新式线膛步枪,步枪有效射程可达500米,精度更是碾压俄军;运输方面,英法从大西洋往克里米亚运兵比俄国从圣彼得堡往克里米亚运兵还要快。
战略战术方面,俄军的作战思想大体停留在拿破仑战争时代,远远跟不上时代。
恩格斯说,俄国所面临的是一个生产落后的民族对几个具有现代生产的民族的一场毫无希望的战争
总之,俄国的落后,是全面的落后,指望吃老本打赢新式战争,无疑痴人说梦。
一批一批的俄国士兵开赴克里米亚,原始的运输补给方式远远不能满足军队需求,很多士兵还没有抵达战场,就死于饥寒、疾病和恶劣的天气。侥幸抵达战场后,又要面对英法联军的凶猛的火炮绞肉机。
俄军伤亡超过50万人,脆弱的经济濒临崩溃,一战就打回了原形。
战争还没结束,尼古拉一世就是自尽了,他无法面对灾难性的后果。
死前,他把烂摊子交给儿子亚历山大:为俄罗斯服务吧。我本想把最困难、最沉重的担子挑起来,把一个和平的、一切安排就绪的、幸福的王国交给你,但上帝作了另一种安排。
一个穷兵黩武的帝国,野心很大,却力不从心。一个专制狂妄的沙皇,盲目自信,误判形势,高估自己的实力,低估对手的反抗意志,以及西方大国的战争决心,最终吞下最大的苦果。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俄国这次没有搞定西亚病夫土耳其,反被英法打的满地找牙,回过头来,俄国在东亚病夫大清王朝身上找补偿,趁太平天国运动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轻松攫取了大片土地和特权。好一招伤害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