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德海战:一场没有旁观者的战斗,留下的谜团至今未解

作者:水手

10年前,澳大利亚官方曾经宣布,在西澳大利亚海域发现了二战时期沉没的澳皇家海军巡洋舰“悉尼”号,以及与之同时沉没的德国海军辅助巡洋舰“鸬鹚”号。这一消息不免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到66年前那场奇特的海战中。

“悉尼”号。(图片来源于网络)

澳德军舰不期而遇

1941年11月19日下午,澳大利亚皇家海军巡洋舰“悉尼”号,在沿距西澳大利亚海岸大约150英里航线巡航时,与一艘不明国籍的大型舰只相遇,该舰是经过伪装的德国辅助巡洋舰“鸬鹚”号。此时,双方都丝毫没有意识到,一场残酷而激烈的海战即将在它们之间爆发。那么,这两艘相互敌对的军舰是如何在此相遇的呢?

德国作为海上军事强国,其海军战略战术有其独到之处。在一战中,德国海军就采取了利用伪装的军舰,袭击敌国商船队的战术。这一战术,在二战中再次被广泛运用。“鸬鹚”号就是运用这一战术取得不俗战绩的军舰之一。

该舰原是货船“斯泰尔马克”号,1938年下水,为执行伪装偷袭任务,德海军将其改为军舰。它长164米,宽20.2米,满载排水量8736吨,最高航速18节。装备有15公分炮8门,3.7公分反坦克炮2门,2公分防空炮5门,还有多具鱼雷发射管,携带水雷320具。另外,还装备一艘可以发射鱼雷的汽艇,以及2架水上飞机。该舰的设计十分诡秘,各种炮平时在舰上设备的掩蔽之下,战时可快速显露出来。鱼雷发射管被升起的旗帜掩盖着,另有2具竟藏在左右舷水线以下。

“鸬鹚”号在投入作战以来,多次出没于波罗的海、大西洋、印度洋等海域,利用伪装和突然袭击,击沉和俘获了多艘敌国商船。1941年11月19日,为搜寻新的猎物,它驶入西澳大利亚海域。

澳大利亚皇家海军的“悉尼”号轻型巡洋舰,也是一艘具有相当战斗力的军舰。它由英国斯旺·哈特和维克汉姆·理查森公司联合建造,后转卖给澳大利亚政府。它于1934年9月22日下水,1936年8月2日在英国朴次茅斯服役。该舰长169.2米,宽17.3米,满载排水量7198吨,最高航速32节。该舰的武器装备包括8门6英寸炮、4门双管炮塔炮、4门高射炮、3挺四联装5英寸高射机枪。还有8具21英寸鱼雷发射管,以及一架飞机等。

“悉尼”号成军后,作为英国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巡洋舰中队的成员,曾与意大利海军进行过多次战斗,创下了击沉一艘驱逐舰,击伤多艘的战绩。1941年2月,它返回澳大利亚,执行本国的护航和巡逻任务。11月19日,它与“鸬鹚”号不期而遇。

1941年2月,“悉尼”号巡洋舰驶入悉尼港。(图片来源于网络)

短暂而激烈的海战

“鸬鹚”号舰长西奥多·安东·迪特默斯。

“鸬鹚”号舰长西奥多·安东·迪特默斯是一位资深的海军军官,他于1921年4月参加海军,曾在多艘军舰上服役,参加过挪威战役,也到过澳大利亚,作战和航海经验都十分丰富。当他于下午4时发现“悉尼”号时,曾想快速躲避,但发动机的一个活塞出现故障,航速无法超过14节,只能一面实施伪装与欺骗,一面做好战斗准备。

与迪特默斯相比,“悉尼”号舰长约瑟夫·波奈特更不是等闲之辈,他于1912年12月就进入澳大利亚皇家海军学院学习,在多艘军舰上历练若干年,几次出任舰长。1941年5月,他担任了“悉尼”号舰长。当他发现“鸬鹚”号后,立刻意识到必须对其进行仔细盘查,于是,他命令“悉尼”号快速阻截“鸬鹚”号。

在“鸬鹚”号左舷前方,“悉尼”号发出灯光信号,要求对方升旗表明身份。“鸬鹚”号装出顺从的样子,开始升旗。可迪特默斯故意将旗缠到烟囱上,使人难以辨认。在“悉尼”号再次要求下,“鸬鹚”号才完全将旗挂好。

波奈特看到,眼前的这艘船是荷兰货船“马六甲海峡”号,这正是他熟悉的一艘船。然而,经验告诉他,不能轻易相信眼前看到的,必须作进一步的证实。于是,他命令信号兵发出一个“马六甲海峡”号惯用的密码,看“鸬鹚”号如何反应。

实际上,迪特默斯根本不懂这个密码的含义,他意识到伪装已无济于事,一场厮杀不可避免。此时,两舰相距1500米,平行以14节的速度向前行驶,这是舰炮射击的最佳机会。迪特默斯凶相毕露,命令升起德国旗,同时快速露出武器,各炮一齐射击,两枚鱼雷也飞出了发射管。此时是5时30分。在第一波的攻击中,“悉尼”号的舰桥、指挥塔以及军舰中部均被击中,在此后一波比一波猛烈的攻击中,“悉尼”号的舰首炮塔被击毁,飞机遭重创,引起燃料燃烧,大火迅速在甲板上蔓延。

在突如其来的袭击面前,波奈特沉着指挥,实施坚决反击。他用舰尾炮塔炮猛烈还击,击中了“鸬鹚”号的烟囱、发动机舱和电气设备舱,引起无法控制的大火。
就这样,在海战开始的5分钟之内,两舰都受到了致命的打击。“悉尼”号舰首开始下沉,“鸬鹚”号大火无法控制,随时有引爆水雷的危险。15分钟后,“悉尼”号竭尽全力向“鸬鹚”号发射4枚水雷,但都未击中,它不得不冒着“鸬鹚”号的炮火,向南退去。“鸬鹚”号发动机彻底损坏,失去了机动能力,但射向“悉尼”号的炮火依然猛烈,直到6时25分,“悉尼”号从视野中消失,“鸬鹚”号才停止了射击。

“悉尼”号全家福。

战斗持续了不到一个小时,海上便恢复了平静。“悉尼”号向南挣扎着行使了大约10英里,再也动弹不得。舰体慢慢下沉,舰上的火焰随着海水的涌入逐渐减退。10时整,舰上最后一缕火光消失了,“悉尼”号沉入了2400多米深冰冷的海水中,舰上645名官兵无一生还,舰长波奈特此时距他的42岁生日还有一个多月。

战斗结束后,“鸬鹚”号的大火越烧越旺,迪特默斯决定弃船。他命令舰员登上舢板,向澳大利亚方向划去。12时30分,“鸬鹚”号发生猛烈爆炸,舰体旋即沉没。在这场战斗中,“鸬鹚”号的393名舰员,有78人葬身海底,其中包括在以往袭击商船中俘获的两名中国人。后来,这些幸存的德国人,都成了澳军的俘虏。舰长迪特默斯作为战犯一直被关押到战争结束,德国政府则授予他骑士十字勋章。1976年11月4日,他在家乡去世,享年74岁。

海战留下难解谜团

这是一场没有旁观者的战斗,由此留下了60多年都难以解开的谜团。在此后的若干年中,人们对海战的经过、“悉尼”号沉没的原因,以及舰上官兵死难情况,众说纷纭,使这场海战成为澳大利亚战争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事件。

关于“悉尼”号沉没的原因,有人认为,作为货船的“鸬鹚”号,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将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悉尼”号击沉,后者的沉没一定另有原因。甚至有人直接提出,日本潜艇参与了海战,“悉尼”号的沉没是日本鱼雷袭击的结果。还有人提出,“鸬鹚”号本身也携带着可以发射鱼雷的汽艇,“悉尼”号的沉没就是汽艇所为。

当然,反对的意见也不少,有人辩驳道,在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前几天,日本不大可能轻易对一艘与己无关的军舰发动攻击,并且也没有日本潜艇当时出没这一海域的任何记载。“鸬鹚”号本身具有发射鱼雷的能力,没有必要施放小型舰艇参与鱼雷发射。

关于“悉尼”号没有生还者的问题,有人认为,日本舰艇参与了猎杀幸存者的行动,也不排除“鸬鹚”号派出小型舰艇对落水者的猎杀。

上述争论关系到战时国家政策以及国际关系等重大问题,必然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极大兴趣。

在澳大利亚学术界,一批研究成果相继问世,如1984年出版的《“悉尼”号:事实,幻想与欺骗》,1993年出版的《“悉尼”号:损失和论争》等等。澳大利亚官方对此也非常重视,国会成立了专门委员会,长期研究和讨论这一问题,试图揭开事情的真相。

一方面,他们积极制订和实施寻找两舰残骸的计划;另一方面,指定专人进行长期的调查和论证。1999年,澳大利亚战争回忆录官方撰稿人理查德·皮埃温和卡瑞特,根据多年的研究和调查,写成一文,发表于《战争时代》第7期上,文章对诸多问题进行了解释和说明。

悉尼”号轻巡洋舰部分残骸。

与此同时,国会的专门委员会也完成了长达4710页的研究报告,公开了包括调查201名证人所获资料、战争遗物在内的大量证据。但是,尽管如此,仍然没有令人信服地解答所有疑问。不过,随着两舰残骸的发现,以及对其全面考察和深入研究工作的展开,笼罩在这场海战之上的谜团,终将会被一一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