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远舰沉没之谜:原来邓世昌一直是北洋水师舰长事故率第一

文:余吉

摘要:据9月29日央视新闻报道,国家考古人员去年在丹东黄海海域发现的疑似中日甲午海战沉没战舰被确认为清朝北洋舰队的致远舰。说起邓世昌和致远舰,几乎没有几个中国人不知道,这是历史上中国海军最为悲壮的一幕,也是近代中国最低谷的时刻,而随着致远舰沉船被确认,有关致远舰的故事也再次受到关注。

致远PK吉野

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痛定思痛的清朝政府决定大举采购海军舰艇,以对抗列强的坚船利炮。当时英国是第一海军强国,自然最初都是向英国采购舰船。从最早的蚊子船、阿思本舰队到第一批远洋军舰超勇号和扬威号快速巡洋舰,都是从英国购买。但是在这一系列的采购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愉快。所以后续的军舰采购,包括北洋水师两艘最大的主力铁甲舰定远号、镇远号以及济远号巡洋舰都转向从德国订购。也正是从定远和镇远开始,北洋水师的主力舰艇都是以“X远”号来命名。

中法战争中福建水师在马尾海战中全军覆没,因此李鸿章经过清朝批准再向海外购买4艘巡洋舰,最初也是计划全向德国购买,但英国不愿意就此失去中国这个大主顾,全力争取才终于在这4艘巡洋舰中赢得了2艘的订单。

从英国订购的这两艘就是致远号和靖远号(另外两艘从德国订购的则是来远号和经远号),属于“穹甲巡洋舰”,穹就是中间隆起的拱形,和穹甲巡洋舰相对的就是平甲巡舰,平甲巡洋舰就是只有保护机舱的平面装甲,既限制了机舱的空间尺寸,水线以上也没有装甲防护。而穹甲巡洋舰则是将军舰中间部位的装甲提高到了水线以上,两边的装甲则是斜伸到水线以下,形成了穹形,所以叫穹甲巡洋舰。早期的穹甲巡洋舰只在机舱部位有装甲防护,而到了致远号建造的时候已经开始采用全舰装甲防护,所以也被叫作“完善型巡洋舰”,防护能力进一步提高。而致远号舰名则是出自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句“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远舰采用单烟囱双桅杆设计,舰长76.2米,宽11.58米,吃水4.57米,排水量2300吨,动力为2座卧式3缸往复蒸汽机、4座高式燃煤锅炉,双轴推进,最大输出功率7500马力,最大航速18.5节,正常载煤量200吨,最大载煤量520吨,续航力6000海里/10节。

武备上舰首装备1门双联装、舰尾1门单管总共3门210毫米主炮,舰舯部靠前方两侧各有1门单管150毫米副炮,舰首和舷侧各有4门57毫米副炮,2门47毫米速射炮,6门37毫米机关炮,6门11.43毫米六管轮转式加特林机枪(回国后拆除舰首2门,旧译作格林快炮) ,4具457毫米鱼雷发射管。

防护采用拱形穹甲装甲,中部位于水线以上,两侧向下倾斜至水线以下,水线带不设装甲,只是把储煤舱作为防御措施,装甲厚度50.8至101毫米,其中司令塔装甲厚101毫米,炮盾装甲50毫米。全舰编制舰员250人。

致远舰由英国阿姆斯特朗造船厂建造,造价18.21万英镑(约合169.74万两银),1886年9月下水,1887年7月建成,北洋水师派出人员测试验收后于同年9月开回中国,到12月抵达厦门,正式加入北洋水师序列。

一提到致远舰自然就会联想到日本海军的吉野号,致远舰浑身带火冲向吉野的场景,堪称甲午海战中最为经典的一幕。那么作为致远舰的死敌,吉野号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有种说法流传很广,吉野号本来是英国向中国推销的,因为中国海军经费给慈禧太后挪去修颐和园所以没钱买,这才卖给了日本。这是和英国卖给智利海军的埃斯米拉达号巡洋舰张冠李戴了。吉野从一开始就是卖给日本的,但是当时日本财力有限,为了能买吉野号,日本天皇宣布自己每日只吃一餐,省下钱来充实军费,皇太后也捐出了自己的首饰,日本民众大受感动踊跃捐款,还成立了“吉野号募捐会”,最后募集到的银两足足可以买三艘吉野号!

吉野号由英国著名舰船设计师瓦茨根据为阿根廷海军建造的德马佑号巡洋舰改进而来,而德马佑号的设计师就是致远舰的设计师威廉·怀特爵士,所以吉野号和致远舰还是有点血脉关系的,同属穹甲巡洋舰。而且吉野号和致远舰一样也都是英国阿姆斯特朗造船厂建造,所以两舰还是有很大渊源的。吉野号的舰名则是来自日本三大河流之一的吉野川河。

吉野号采用首尾楼船型,干舷较高,外形修长优美,为了前后交通方便,在首尾楼之间特别设计了一具纵跨整个主甲板的天桥。排水量4150吨,舰长109.73米,这一长度甚至超过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定远级铁甲舰,舰宽14.17米,吃水5.18米,动力为2座立式4汽缸往复式蒸汽机,12座高式燃煤锅炉,最大输出功率达到23000匹马力,最高航速23节,是当时世界上航速最快的水面军舰。正常载煤400吨,最大载煤1000吨。

吉野号武备强大,舰首2门、首楼末端主甲板两侧耳台各1门,总共4门152毫米主炮,军舰两舷至尾楼8门120毫米速射炮,这样密集的舷侧火力也是吉野号的一大特色。此外还有22门47毫米单管速射炮,5具356毫米鱼雷发射管,特别是还配备了当时刚刚问世不久的火炮测距仪,使吉野号的舰炮瞄准、测距更为准确、便捷,可以充分发扬炮火威力。

防护上在水线附近纵贯全舰都敷设了穹甲甲板,装甲厚度从45毫米到114毫米。

1892年1月3日开工,同年12月20日下水,1893年9月30日建成,1894年正式服役。

吉野号和致远舰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速度,几乎要快了5节,同时虽然主炮口径不如致远舰,但发射速度快,所以单位时间里弹药发射量也要超过致远舰,排水量更大,舰龄也更年轻,因此整舰的综合情况是占了上风的。

致远舰沉没之谜

现在最常见的说法,就是致远舰冲出队列撞击日军舰队中最为活跃威胁最大的吉野号,结果被吉野号发射的鱼雷击沉。但是现在根据考证,致远舰要撞击的并不是吉野号,因为当时吉野号所在的第一游击队为了打乱北洋水师的队形,不断穿插迂回,位置是在致远舰的后方,要想撞击吉野必须要进行180度的大转向,而且吉野号的速度也要比致远快,想撞都撞不上,所以致远舰要撞击的其实是日军舰队的本队。虽然日军本队的速度要比第一游击队的速度慢,但舰炮火力却要远远超过,仅仅日军舰队的旗舰松岛号主炮口径就是320毫米,还有12门大口径速射炮。向日军舰队本队冲锋要撞击吉野号更为危险!所谓撞击吉野的说法只见于中国,国外无论是日本还是其他国家,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有关的美术作品,都是说致远舰是冲向日军本队。

不管撞击的目标是吉野号还是日军的本队,致远舰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决死冲锋?因为当时北洋水师的旗舰定远舰多处中弹,特别是舰首燃起大火,烟雾弥漫导致前主炮无法瞄准射击,火力锐减,日舰乘机疯狂围攻,为了掩护处境万分危急的定远舰,致远舰这才不顾自己装甲防护薄弱,而且自身多处中弹已是重伤,大口径炮弹也基本耗尽的不利条件,毅然冲出队列,进行同归于尽式的撞击战术。正是致远舰的这种近乎于自杀冲锋的决死行为,吸引了日军舰队的注意力和火力,为定远舰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使定远舰得以扑灭了大火,控制住了伤势,迅速恢复了战斗力。致远舰的这份忠勇与壮烈,成为永载史册的壮举,致远舰这段决死冲锋的航程也被誉为中国海军历史上最为悲壮的航程!

另一个颠覆性的意见是致远舰根本就不是被鱼雷击沉的,因为当时鱼雷性能还是很落后,速度慢射程近,对付固定目标还勉强可用,对高速运动的目标几乎没有什么威胁,何况致远舰沉没时都还没进入日舰的鱼雷射程呢。而且日军方面所有的资料也都没有任何向致远舰发射鱼雷的记载,所以现在学术界也都基本摒弃了鱼雷击沉说,认同是被日舰炮火所击沉,不过有的认为是日舰炮弹击中鱼雷发射管引爆了里面的鱼雷导致大爆炸,有的则是认为被击中锅炉引起大爆炸。致远舰沉没时,全舰252名舰员除7人生还外,包括致远舰管带也就是舰长邓世昌在内245人牺牲。

这次发现致远舰的沉船,如果能够打捞出水,对相关舰体部位进行检测分析,是应该可以找出致远舰如何沉没的正确原因,解开这个延续了一百多年的谜团。

邓世昌的故事

听说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指挥致远舰决死冲锋的壮举,光绪皇帝赐“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师昭忠祠,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清廷还赐给邓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赐给邓家白银10万两的抚恤金。邓家用这笔抚恤金在邓世昌的广东番禺老家为他修了衣冠冢,北洋水师所在地山东威海卫百姓感其忠烈,也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纪念。清末著名文人高邕垂泪写下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也传颂一时。

60年代经典影片《甲午风云》中李默然饰演的邓世昌更是深入人心,成为民族英雄的典型形象,以至于80年代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在官场上都被尊称为“邓大人”。1996年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将新下水的9000吨级训练舰命名为“世昌”号,作为对这位海军英雄的纪念。

邓世昌,字正卿,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今广州海珠区)人。其父邓焕庄是茶叶商人,在生意中认识到学习洋文进而学习外国先进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从小就把邓世昌送进教会学校,向西方人学习英语、算术,这在当时绝对是惊世骇俗的。同治年间清朝开办福州马尾船政学堂,起初只招收福建本地资质聪颖、粗通文字的16岁以下学生,后由于生源不足,招生范围才扩展到广东有英语基础的学生,并将年龄放宽到20岁以上。邓世昌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禀告父亲,在父亲的支持下顺利考取了船政学堂,开始了他的海军生涯。

1874年以优异成绩从船政学堂毕业,因为在航海实习中,表现出色,加上英语流利,深得外国教员的好评。加之年龄在同学中偏大,比较稳重老练。所以受到船政大臣沈葆桢的器重,被任命为琛航号的大副。1875年升任海东云号炮舰管带(即舰长),千总职衔。1877年代理扬武号巡洋舰大副。1878年调任振威号炮舰管带,职衔也升为都司衔守备。1880年初任飞霆号炮船管带,同年夏天,调至北洋水师,任镇南号炮船管带。随后到英国接回超勇号、扬威号两艘巡洋舰,回国途中负责操纵扬威舰,因驾舰回国有功被授予“勃勇巴图鲁”封号,赏戴花翎,并出任扬威舰管带。1882年朝鲜国内乱,邓世昌率舰援朝,挫败日本侵朝计划,获得“勃勇巴图鲁”封号,职衔也升为游击。1887年因接收致远舰回国有功,升为副将,任致远舰管带。1889年晋升中军副将。1891年因治军有方,获得“葛尔萨巴图鲁”封号。1894年9月17日,在甲午海战中殉国,牺牲当天正好是邓世昌45岁的生日。致远舰沉没时,邓世昌落水,部下抛来救生圈被他拒绝,所养的爱犬“太阳”游到他身旁,紧紧咬住邓世昌的衣袖,不让主人下沉,邓世昌无奈之下只好抱住爱犬的头,一起沉入大海。

在中国传统思想里,英雄都是高大光辉的,但是真实的邓世昌还有鲜为人知的一面。首先,邓世昌是那批福建船政学堂学生中年龄最大的,而且入学前就曾有过相当的社会经历,所以比较懂得人情世故,才使他成为北洋水师中唯一一个非福建籍的舰长,要知道福建人素来比较抱团排外,当时海军将领绝大多数都是福建人,所以被称为是闽系海军。能够和福建籍军官们很好相处,被他们所接纳,说明邓世昌的为人之老道,远不是电影《甲午风云》中那样锋芒毕露。同时他也深受上级领导的青睐,当时的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就将他倚若心腹,在北洋水师的各舰舰长中,刘步蟾和林泰曾职衔最高,是总兵(相当于少将),接下来大都是副将(相当与上校),如济远舰的方伯谦,经远舰的林永升,有些小军舰的舰长职衔就更低,如超勇舰舰长林履中就是参将(相当于中校)。而邓世昌的职衔是总兵衔副将,比一般的副将要高,相当于准将。因此他和刘步蟾、林泰曾和杨用霖并称为北洋水师的四大金刚,而且他是这四人中唯一的没有留学海外经历,也不是福建人的特例,可见他为人处世还是比较通达圆熟的。

其次,邓世昌性格上也比较鲁莽马虎,他担任舰长多年,事故率在北洋水师各舰长中是最高的,他担任镇南号炮舰舰长时,曾经因操作失误导致军舰搁浅。在担任扬威舰舰长时,一次煤没有带足,结果在海上漂了好多天,还有一次因为不熟悉水情,贸然操舰导致螺旋桨叶片受损。

而在甲午海战中,战斗开始前北洋水师曾命令各舰把鱼雷扔弃,以免在战斗中被击中而发生殉爆,致远舰由于故障,无法扔掉鱼雷发射管中的鱼雷,邓世昌接到水兵报告后并没有采取积极措施排除故障,而是大大咧咧表示让它去吧,结果这枚鱼雷后来在战斗中被击中后引爆,最终导致了致远舰的沉没。另外,致远舰水密门的橡胶密封圈年久失效,导致水密性能大打折扣,在军舰中弹进水后,无法有效控制进水,加快了下沉速度。作为舰长显然在平时的日常维护中是有失察之责的。

但瑕不掩瑜,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的表现,依然还是中国海军顽强不屈奋战到底的战斗精神的写照,值得我们后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