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五次大迁徙

在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也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和民系。

两千多年的秦朝时,为了躲避战乱和人口的繁衍,一些居住在河南、山西等中原地区的百姓开始向南方迁徙, 并且在迁徙过程中与南方的少数民族不断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了一支独特的汉族民系——客家人。

何为客家人

直到如今, 世界上有8千多万客家人,在四川、海南、广东、港澳台等地区居住着5千万的客家人, 在马来西亚、越南等地也分布着大量的客家人。中国历史上古往今来的许多名人,如朱熹、文天祥、孙中山、朱德、陈寅恪等也都是客家人。

客家人之所以被称为客家人,是因为他们在迁徙的过程中大多以家族为单位,选择居住的地方也多是受外界干扰较小的山区,同时他们还十分注重对子女的教育。 在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客家人因此不断发展壮大,到如今依旧保有其原来的特色。

如此看来,客家人应当是一个比较庞大的民系。客家人的形成,并不是一次迁徙融合就能出现如此庞大的数量,在历史的记载中, 客家人一共经历了五次大迁徙, 才形成了如今数量如此巨大的民系。那么他们是为何而进行五次迁徙呢?

第一次迁徙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六国的霸业, 为了实现对南方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统治,他派了60多万军队, 实现了”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7年后,为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秦始皇又派了50万军队来到了如今的两广地区”南戍五岭”。

然而,作为一个短命的王朝,仅仅14年的时间秦朝就走向了覆灭。 曾 经派往南方的军队,为了躲避中原地区的战乱,便留在此处定居,而他们成为了历史上的第一批客家人。

客家人第一次大迁徙, 发生在西晋末期和东晋的”五胡乱华”时期。 西晋时,晋武帝为了方便统治,恢复了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到了晋惠帝时,他没有晋武帝那样强力的政治手腕,无力治理朝政的他最终由皇后来干弄朝政。

皇后垂帘听政的局势引起了皇族的不满,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八王开始互相争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给当时的政治经济沉重一击,后来又爆发了人民反晋的斗争,这无疑加速了西晋王朝的灭亡。

面对中原的混乱局面,北方的匈奴、鲜卑、羯等少数民族趁虚而入, 各自据地为王,互相争夺领地。 西晋灭亡后,北方的胡人更加肆意妄为,他们废掉农田,掳汉人当作奴隶。当时的汉人们不愿成为胡人的奴隶,为了生存, 他们开始大批向南迁徙。

一部分中原的居民经过辗转,来到了闽粤赣边区,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又有一部分居民来到了长江流域的湖北、安徽、江苏一带,向东的一部分居民来到了鄱阳湖,或随赣江来到了赣南地区。 其迁移的先锋部队则是来到了如今的梅州大浦,并在东晋时期设立了义昭县。

东晋的政府为了安抚当地迁移的中原居民,专门设立了侨州、郡、县等,并对其十分优待。 这场声势浩大的南迁,一共持续了170多年,有百万中原居民来到了闽粤赣等地区,并与这里的南方少数民族不断融合。

第二次迁徙

唐朝是中原政治、经济、文化十分发达的时期,在唐朝的前中期,百姓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进行迁徙的人也很少。然而,在安史之乱后,唐朝虽然披着繁荣的外表, 其实已经开始逐渐走向衰落。

藩镇割据的局面打破了曾经统一的安乐,祸不单行,当时中原又逢天灾,官府不顾救灾,依旧盘剥百姓,当时一片民不聊生的景象。 为了躲避战乱和官府的压榨,一些百姓选择南迁,携家带口来到南方寻找一片平安之地。

不久之后,黄巢、王仙芝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这场起义辗转来到了十几个省份,而这里正是当初中原居民迁徙所至的地方,为了躲避动荡,一些居民继续南迁,来到了闽赣一带,在客家人族谱上, 还记载了有一些客家人后来来到了福建宁化石壁乡定居。

如此一来,客家人的第二次迁徙使闽赣边的人数激增。这次的南迁虽然比第一次的时间要短,但也 持续了90多年,一直到了唐后的五代时期才渐渐停止。

第三次迁徙

之前所说的两次中原居民大迁徙,其实客家人在迁徙之中还并没有形成一个正式的民系。 一直到了南宋时期,这些南迁的移民才渐渐有了”客家”之称。

公元1127年,面对金人的入侵,宋朝的统治阶级已经十分腐朽,他们最终选择了投投降政策,都城开封也被占领。

宋徽宗、宋钦宗也被留在金营,最后被金主下诏贬为庶人,宋朝皇室的生活用品、玉玺礼器等也被金人洗劫一空,这就是史书中的”靖康之耻”, 而北宋也由此灭亡。

北宋灭亡后, 百万居民随着宋高宗南渡,来到了临安, 建立了南宋。 另一部分居民不愿随高宗南渡, 选择来到了大庾峪,到了南雄、韶州,或是路过洪、吉等州,最终来到了汀州定居。

到了南宋末期,元兵继续南下,文天祥起兵抗元,带领义军来到梅州,客家儿女纷纷跟随文天祥来到梅州, 在闽赣附近与元军交战。

先前居住在这里的客家人也向梅州、惠州一带迁徙,这时的户籍有主客之分,迁入的移民为客籍,从这以后,再迁入这里的入客籍的人大多以 “客家人”自称。

在几百年的历史演变中,中原的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寻得一处安宁之地,辗转流离,最终来到了赣南边一带。 客家人从此逐渐形成了稳定的民系,并在之后不断发展壮大。

第四次迁徙

到了明末,在清军南下来到福建、广东一带时,客家一些有节之士出面反对清军。 后来清朝建立,这些反清失败的客家人迫于当时严峻的局势,不得不继续迁徙, 有的客家人选择继续南迁,有的选择与郑成功一起来到了台湾,有的则外迁来到了湖南、四川等地。

清朝建立后,随着国力不断发展,经历了一段和平时期,居住在闽赣一带的客家人人数激增。当地多为山地,适合耕种的土地很少,人口的增加无疑加重了当地的负担。

为了生活,当地的一些客家人开始选择外迁,来到四川、湖南、广西等地。

恰逢当时清政府推出了”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活动,大批客家人举家来到了四川。 历史上将客家人这次大规模的迁徙成为”西进运动”, 而四川大部分的客家人都是由西进运动迁入。

第五次迁徙

到了清朝中后期,客家人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迁徙。当时国家动荡,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洪秀全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而洪秀全本人,就是一个客家人。

洪秀全就这样,率领着大批客家人,辗转征战,与清政府对立了十多年。

后来太平天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最终陷落。清政府对太平天国早已恨之入骨, 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对大批起义军赶尽杀绝,当地百姓纷纷逃难离开。

在此期间,广东及其附近地区的先住民和后住民矛盾逐渐激化, 最终演变成了”土客械斗”。 为了解决这一情况,清政府决定专门划出台山赤溪地区来安置客家人。

这次巨大的动乱,使许多客家人选择外迁或者是出走海外。 当时恰逢帝国主义侵华,还有一些客家人被诱骗为劳工,漂洋过海来到了马来西亚、美国等地。

以上,是客家人五次大规模的迁徙, 其实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有中原的居民选择南迁,不过是在动荡年代,迁徙的人数激增,被载入史册。

在来到闽赣一带后,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也在不断碰撞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

如今,客家的后裔遍布中国18个省,190多个县市,在世界的5大洲80多个国家,都有客家人生活的痕迹。当初为了躲避战乱,客家人千辛万苦,辗转来到了南方, 因为住在沿海地区,一些勇敢勤劳的客家人继续向海外探索。

有人说,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在近代的一些重要革命中,也有很多客家人的影子,甚至有一些日本学者认为 “客家精神,便是中国革命的精神”。

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客家人虽然经历了多次迁徙,但依旧保有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他们大多勤劳勇敢,富有智慧,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