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1943,东线上空的较量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打响的时候,德国空军(Luftwaffe)的水准远在其对手苏联空军(VVS)之上。苏联飞行员只能以落后的装备去对抗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强大的空中力量。在苏联的武器库中,没有一种歼击机能和梅塞施密特Bf-109的最新型号——Bf-109 F4等量齐观;在攻击机方面,德军的Ju- 87“斯图卡”的攻击精度之高,是苏联的同类产品所无法比拟的;德国双发中型水平轰炸机的速度和载弹量指标毫无疑问是世界一流;而Fw-189 视野广阔、速度快、自卫火力凶猛,在那个时代的侦察机中无出其右。

但是苏联人并没有被吓倒,而是奋起直追:其军用飞机的性能提高很快,考虑到战争初期苏军一溃千里,主要工业基地丢失,这一成就是在苏联人将其航空工业从西部千里迢迢搬迁到东部的前提下完成的,可谓殊为不易。伊留申的IL-2在1941年6 月入役后表现杰出,被公认为二战中最优秀的强击机;双引擎的Pe-2轰炸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IL-2攻击机

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由波利卡尔波夫设计的形体短粗的I-16和双翼的I-153曾引领风气之先,但到战争爆发时已经落后,处于被Mig-3、LaGG-3和Yak-1取代的过程中。后3种飞机性能与德军1939至1940年的主力战斗机Bf-109 E类似,但与F系列比则明显不及。这样,战争初期在技术装备上,苏联和德国大约有一年多的差距。而西方盟国紧急运来的装备——无论是英制的飓风,还是美制的各种型号的P-40“小鹰”甚至P-39“飞蛇”,也不能改变这种状况:单就飞行性能而言,这些西方产品都比不上Yak-1。

梅塞施密特Bf 109 战斗机

在训练水平和战术上,德方也也明显占优。同时代的德军战斗机飞行员在分配到部队时至少拥有250小时的飞行经验,而苏联飞行员却大多只有8至10个小时的飞行记录,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在战争可能爆发的压力下,1938年后苏联空军急剧扩展,这时数量而不是质量被放在了第一位,二是由于“肃反”的压力,一切训练事故都可能被解释为“反党、叛国分子的恶意破坏”使当事人遭到严惩,这让各航校首先注重的是不要出事故而不是强调从实战出发进行训练。由于飞行时间过少,普通苏联飞行员的个人技术远不如他们的德国同行。在苏德战争爆发时,德国空军由莫尔德斯等人发展出的“四指队形”已经历了多年实战,再结合Bf-109优越的垂直面性能,德国人已有了一整套成熟的空战战术。而苏联空军在1941年到1942年中期仍然主要采用三机V形编队而不是德式那种松散的双机编队,这样飞行员在飞行时必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保持队形上,从而降低了空战时的灵活性。此外,德方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但常常被人忽视的优势:他们的所有飞机都装备有无线电收发设备,与之相比较,在战争头2年,大部分苏联飞机的无线电基本不管用。而只有在空中能进行即时交流的前提下,复杂的编队战术才有实现的可能。装备缺陷、疏于训练,再加上战术落后,红色空军在战争初期损失惨重也就不难理解了。为了弥补损失,苏联人不得不简化飞行员的培训课程以求迅速填补一线部队的缺员,但这些训练不足的菜鸟又更容易在空战中败北:苏联空军陷入了可怕的恶性循环之中。

东线德国空军的另一个特点加大了他们的优势,那就是拥有一批战争史上空前、恐怕也是绝后的精锐飞行员群体。这些后人所称的“空战精英”个个身经百战,他们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西班牙内战中开始崭露头角,又在法国战役、不列颠空战中和西方盟军进行了激烈较量,对这批顶级人物以及他们那些缺乏历练的战友而言,苏德战争的头2年成了他们赚取经验的最好舞台。明了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东线空战的特殊性。

在德国飞行员中,执行过1000次战斗任务的不在少数。而同期英国皇家空军和美国陆航的顶级王牌,大多在出击150次后就会退出一线战斗。1941至1943年,这些德国尖子面对的,往往是只在飞行学校里飞了十来个小时,驾驶着过时飞机、刚刚参战的苏联菜鸟。“空战精英”在东线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西方盟军在战争中从未遭遇过如此大规模的王牌群体,而苏联空军从战争第一天起就面对这样可怕的压力。

苏联空军初期的一个重要弱点就是侦察机太少。在20世纪30年代搞出R-5和R-Z后,苏联人没有继续开发新型号的侦察机。到苏德战争爆发时,R-5和R-Z这些双翼机已完全过时了。苏联人只好用歼击机和轰炸机来执行侦察任务,后来他们发现Pe-2最适合这个角色。本张照片上的飞行员是亚历山大•特卡琴科(Aleksandr Tkachenko),他是红军中最著名的侦察高手。战争爆发初期即已参战,到1944年,他在第13航空侦察团(13 ORAP)共执行了175次航拍侦察任务,于1945年2月23日荣获“苏联英雄”称号。特卡琴科于1980年3月26日去世。

在德方的优势面前,苏联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和超强的工业生产潜力。战争的头一年半,尽管面对的局势是如此绝望,但是红色战鹰们拒绝屈服,到1942年下半年,他们首先争得了数量上的优势,不过就飞行员的平均质量而言,也差不多跌到了最低点。以至于在1941至1942年间,“火焰突击”——也就是撞击敌机以求同归于尽,成了红军飞行员常用的攻击手段之一。

到了1942年末至1943年初,德国第6集团军困在斯大林格勒的冰天雪地中等死的时候,苏联空军的现代化终于大体完成。歼击机的主要机种为LaGG-3、La-5、Yak-1和Yak-7B,强击机团以重甲的IL-2为主力,轰炸机部队也换装了Pe-2 中型昼间轰炸机和IL-4中型夜间轰炸机。一些老式飞机——主要是双翼的U-2,被改装为夜间轰炸机,负责在夜空中袭扰,让敌人整晚都不得安宁。这种战术是如此有效,以至德国人也如法炮制,从1942年秋季起,把他们过时的双翼机也拉到前线执行同样的任务。

当然德国人也研制出了更新更好的飞机。在1942年年中,Bf-109 F4的后继者Bf-109 G2入役,到了年底,Bf-109 G6也出现了。从1942年秋季起,重装甲、强火力的Fw-190 A被越来越多地部署到东线。一开始,Fw-190只作为战斗机使用,但到了1943年春,攻击机部队也装备了其对地攻击型号。此外,面对红军的坦克洪流,德军还增添了两种专业反坦克飞机——双引擎的Hs-129和Ju-87的G型。

打坦克专用机,HS-129攻击机

到1943年夏末,所有驱逐机单位都离开了东部战线。德军的驱逐机联队装备的是双发的Bf- 110。长期以来,这种战斗机被认为是一种不太成功的产品,但其实作为一个多面手,Bf-110干得很不错。刚开始他作为一种单纯的战斗机使用,后来又承担起夜间战斗机、对地攻击机和侦察机多种角色。事实上,由于多个战区对其需求急迫,才导致驱逐机联队被调离苏联。不过,仍有一些Bf-110留在了东线,作为侦察机和夜间轰炸机使用。

1943年,苏德空军有过两次大规模的较量:一次是在春天的高加索西北部,即所谓的库班大空战,另一次则是夏季的库尔斯克战役。这两仗打下来,苏联空军中保守和落后的因子彻底消失了。到1943年春,德国空军在战争前4年积累的压制敌人的先进方法及手段,苏联空军在付出大量的鲜血和生命做学费后,基本学到手了。

现在对苏联人而言,主要工作是在战争中积累先进战术的运用经验,并提高飞行员的训练水平。到1943年底,这一目标基本实现。而同年随着La-5FN的入役,意味着不亚于德国同类产品的战争利器,红军飞行员也终于获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