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希和1283号文书:中世纪粟特间谍眼中的大唐北疆报告

来源:冷炮历史

公元20世纪初,法国学者伯希和在自己的东方之旅中,从敦煌莫高窟拿走了大量文书。此后,这些珍贵材料就成为史学界研究西北中国各封建势力的最佳载体。其中,由日本方面解读的第1283号文书,就记录着一则关于财富、神话和间谍行动的传奇故事。

伯希和与友人的合影留念

1283号文书的具体内容,源自某位本地君主的亲自下令。他要求5名前往唐朝北部边疆的商人,同时搜集沿途的各种见闻和情报。当时,这类商贾被唐朝人形象地称为贾胡。由于经常活跃在多个大跨度区域,所以都能使用多门语言,并在各地都有自己的职业下线。至于要具体汇报的内容,也不乏驻军兵力等要害内容。

由伯希和带出莫高窟的手稿运送驼队

值得一提的是,1283号文书简直就是一张从北至贝加尔湖、东至日本列岛的国际地图。根据负责探查的5位贾胡描述,后人甚至能反向推测出其君主的统治区域,大概就位于凉州附近的某座小城。当时的凉州虽在名义上属于李唐地盘,但在基层却始终处于粟特集团的治下。这位君主可能就是本地粟特商团的领袖,并附带有唐朝中央册封的官职。只是由于相关记载匮乏,无法进一步考证出更多劲爆内容。

唐朝时期的凉州与河西走廊地图

关于第1283号文书的创作时间,也可以从前人留下的字里行间找到答案。由于作者明确提及驻扎山东的成德军节度使张忠志,后来又改名叫李宝臣,所以应该是安史之乱的作品。当时的唐朝已步入动荡不安的特殊岁月,对商路的保护力度完全不若以往。这或许就是粟特人急于弄清沿途兵力的主要动因。毕竟,直到21世纪的今日,重视商业的国家往往也是探查情报最犀利的群体。

唐朝的凉州 生活着大量拥有自治特权的粟特定居者

令人惊讶的是,伯希和发现的这枚文书并非用粟特文或汉字书写,而是比较非主流的藏文。这足以说明发现的部署报告原件,而是一份由第三方抄写的复制文档。学者们普遍推测,可能是暗藏在凉州的吐蕃间谍,用高价向粟特领主购买情报。或者是这名粟特领袖,精于在各势力间寻求平衡,所以主动将手中的机密透露给吐蕃人。第三种可能,则是他迫于无奈且贪恋财货,所以半推半就的为当时控制河西地区的吐蕃赞普充当眼线。但无论起因究竟是什么,这个世代经商群体的探查能力还是值得后人肯定。

使用藏文书写的 伯希和1283号文书

当然,因为文书的信息分别来自5位贾胡,所以会存在各自的不同之处。但他们都依照方位来进行逐个描绘, 尽可能拼凑出完整的唐朝北部边疆实况:

我们(粟特贾胡的出发地)的国家其名为hor,在突厥语中叫做铜之城。

在hor的东方,是突厥的12个部族,包括阿史那、贺鲁、舍利吐利等部落。但并无统一的可汗领导,只有部兵6000多人。

突厥12部的东方,是汉人称为“奚子”的蛮族部落。突厥人则称呼他们为tatabi。奚人的风俗是将祖先的头盖骨用金银装饰,拿来当作宴饮用的酒杯,以示对祖先的追思。

一直有密切联系的契丹与奚人

在奚人的正北方,是强大的契丹部落。这一带都属于契丹可汗的领土,他们的食物和习俗都与吐谷浑类似。语言也相差不多,家畜还都是牛、羊、马之类。只是与隔壁的吐谷浑人时战时和,没有固定的长期关系。

从奚人的地方再往北走,居住着养猪的哈喇毗迦尔族,他们生活在河谷中。还有多拉葛族,种植小米和人参。他们的北方还有用桦皮做房屋的5个部落。

从哈喇毗迦尔族居住的地方,向北一直到黑水河南,这里地广人稀,交通阻绝,冬天大地被严寒冻得干裂,人们养殖各种牲畜,生活的非常幸福。

哈喇毗迦尔族的东方则居住着鞑子,他们用鱼骨做房屋的梁柱。富人用鱼皮做房子的蒙皮,穷人则用桦树皮。

生活在唐朝边界东北方的 靺鞨

奚人的地区再往东,是被突厥人称为“貘勾丽”的居民。汉人则称呼为高丽地区。当地人的下巴紧贴着胸部,喜欢吃人肉,并有将年迈老人互相交换后杀了吃的风俗。主要由唐朝山东的总管大臣张忠志(李宝臣)管理。

从高丽再往东,是赤裸身体到处活动的蛮族百济。百济再向南,是黑皮肤白眼睛、有着一头卷发的蛮夷。他们在海里像鱼儿一样游泳。 以上就是hor东方及东北方的国家情况。

hor的正北方是九姓的突厥部族,汉人称之为“九姓铁勒”。他们在汗王的牙帐前的土地上竖立着9面旗帜。其中最强大的部落是回鹘,其王为药葛罗氏。九姓的可汗在即位时要得到唐朝认可,并被册封为回鹘大都督。九姓铁勒兵马众多,光是回鹘1个部落就有6000胜兵。

九姓铁勒的土地广大,其东北为契骨部。他们居住在桦树皮房子里,向回鹘进贡青鼠毛皮。

正北方是燕然七部,彼此虽有联系但互不统属,他们用桦树皮做帐篷,饮用桦树树干流出的乳白的汁液,而且这种液体只有雌桦树才会分泌。由于人口众多且国力强大,时常和回鹘相争战。

曾在草原具有绝对地位的 回鹘人

燕然七部的西边是斛薛族,也是一个强大的部族,和回鹘人经常打仗。

斛薛族的地盘再往西,是人数很少且分散的鞠部落。他们住在山上的茅草房里,用驯鹿运送货物。身上穿着草原老鼠、野兔的毛皮,毛皮上涂抹着黑焦油。他们平时吃老鼠和兔子肉,并挖野百合的根来吃。没有吃的时候,连啄木鸟藏在树洞里的食物或干燥的老鼠粪也吃。他们也会向回鹘进贡毛皮。

燕然七部的北方是黠嘎斯族。他们有水晶色眼睛和红头发,养殖几乎所有牲畜,并培育有巨大的马匹。

从这里再往北,就是一望无际的巨大山脉以及沙漠(萨彦岭)。曾有射摩可汗带兵企图通过,但却失败了。

唐朝贵族墓葬中的骆驼壁画

关于射摩可汗穿越巨大山脉向北进军的故事,据说是去征讨天帝的两部落。行进到一半时,被困在山里。2名士兵跟着母骆驼的足迹,找到1个看守骆驼的妇人。那妇人把他们藏了起来。不久一群狗打猎回来,闻到了生人气味。那妇人叫2个士兵出来对着狗儿们跪拜。狗儿们于是准备了10头骆驼驮着粮食和水送给他们,又指点了两人回家的方向。他们也因此走出巨大山脉并回到了突厥地。

神狗是天狗的后代。最初有一黑一红两只狗从天而降,和一匹母狼作伴,可是没有后代。后来从突厥人家抢了一个女儿结为夫妇,生子是狗,生女是人。互相婚配,渐渐壮大了。红犬的后代名叫格斯尔古舒(突厥语红色小狗),黑犬的后代名叫哈喇古舒(突厥语黑色小狗),这个部落家畜和财产都由女人支配使用。

巨大山脉以北,有身体庞大的巨人。他们身高5-6尺,箭和食物与其他王差不多。喜欢树敌,与人争吵,死后也不举行葬礼,所以没有墓穴。族中的长者非常敬畏神明。黠嘎斯人派使者去的时候,巨人们说“你这样的矮子会被狗叼走”。于是一把扛起使者进了帐篷,让使者趴在背上和巨人王讲话。

又听说,巨大山脉的北面还有一个牛蹄者部落。人都长着公牛蹄子,浑身毛茸茸的,而且吃人肉。巨人的北面再没听说有人类居住了。 这是hor正北面的情形。

回鹘与葛逻禄的对峙

在回鹘西北部有拔悉密部落,这个部落和回鹘、葛逻禄共谋打败了原来的突厥大可汗。拔悉密部可汗成为突厥大可汗,但又被葛逻禄和回鹘联手击败,成为葛逻禄的属部。但一些拔悉密部太过强大,让葛逻禄人不能收服。

九姓铁勒的正西就是葛逻禄,其中三部有军队8000人,经常和突骑施或大食打仗。

在葛逻禄和回鹘之间有葛剌三部。他们族信仰摩尼教并接受摩尼教众援助,经常和回鹘打仗。在葛剌东北有伊毗乐古尔部族有1000兵力。在葛剌的西北有佩切涅格人有兵力5000人。

在更远的西方有突厥骄马部。这部族人口众多,生活康乐,专门出有名的突厥花毛骏马。这就是hor西方地区的情形。

莫高窟壁画中的摩尼教形象

从这份文书的内容看起来,在萨彦岭以南-高丽地区以西的地方,具体描述相对准确。可能是因为粟特商人经常活动在上述地区。至于萨彦岭北和高丽以东的百济、新罗、日本等地,则多以道听途说的传闻为主。

此外,在这些汉史较少描写的地区,同样活跃着一个以粟特人为主的商业网络。他们会通过凉州、营州等商业枢纽,和中原的商业网络相衔接。而活跃于此的数千乃至数万粟特人,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有幸见识过几乎所有远东族群的粟特人

那么,这份文书是否对吐蕃的西北战略有指导作用呢?从后来的军事部署来看,他们一般是围绕着唐和回鹘两个地区最强对手展开攻略。同时,吐蕃也向契丹、葛逻禄等部族派遣使者和商队,增强了政治和军事联系。这些行动的决策确定,也许就有伯希和1283号文书的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