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起兵一年多就死了,为何安史之乱后唐朝一蹶不振?

唐朝被公认为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朝代之一。从618年李渊称帝,到907年朱温篡唐,唐朝历经两百多年,而中间又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两段,前一百多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文成武德……令后人津津乐道,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一百多年的历史却名声不显。那么,唐朝后一百多年发生了什么,或者说面临着什么样的困境呢?

图-唐朝都城长安(今西安)位置

安史之乱,也称天宝之乱,是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发动的叛乱,成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唐玄宗后期奸臣当道,奸相李林甫、杨贵妃之兄杨国忠等人轮流把持朝政,培植党羽,排斥异己,循私误国。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而交恶,成为安史之乱的导火索。

公元755年12月,安史之乱爆发,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率15万叛军以讨伐杨国忠为由于范阳(今北京)起兵。由于唐朝承平日久,叛军所过州县少遇抵抗,大多望风而降,叛军很快控制了河北,进而攻破洛阳。唐玄宗在洛阳失守之后自断臂膀,斩杀坚守潼关天险的大将封常清、高仙芝等名将,并再次轻信杨国忠谗言,命令坚守潼关的名将哥舒翰出关进攻叛军,造成唐军大败,长安失守。唐玄宗逃亡四川,太子李亨即位,是为唐肃宗。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等以不足万人之众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十月之久,避免了江淮半壁江山落入叛军之手。

安禄山因眼疾而双目失明,变得暴躁无比,常打骂杀戮侍从,军师严庄与安庆绪、宦官李猪儿不堪忍受,合谋于757年正月诛杀安禄山,立安庆绪为帝。朝廷派李光弼、郭子仪等平叛,叛军内讧,史思明杀安庆绪,又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内讧不断,注定不能成事。公元762年,唐肃宗驾崩,唐代宗即位,代宗为迅速平定叛乱,对安史叛将采取妥协拉拢之策,册封投降的叛将田承嗣、李怀仙、李宝臣为魏博、卢龙、成德三镇节度使并加以安抚。

藩镇割据

由于魏博、卢龙、成德这三镇均在黄河以北,也被称为“河朔三镇”,“河朔三镇”对朝廷表面臣服,暗地里却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三镇的赋税、军队、人事更是自成一体,朝廷无从干涉。此外,一些参与平叛的将领也趁机邀功请赏,因此唐朝藩镇的设置遂由边镇扩展至内地。巅峰时期,大唐藩镇数量一度达到四十八个之多,藩镇不听朝廷号令,或是藩镇之间因为利益之争而大打出手,或是藩镇联合起来对抗朝廷。这便是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面临的最为严峻的形势——藩镇割据。

朝臣党争

如果说藩镇割据的局面使朝廷如鲠在喉的话,朝廷内部愈演愈烈的党争,则使唐朝更加束手无策。早在唐宪宗时期朝廷的党争就已十分严重,唐宪宗几次整顿,均无力解决。宪宗死后,继位的皇帝更加弱势,最终出现了影响朝政四十多年之久的党争。党争的一方以牛僧儒为首,被称为牛党;一方以李德裕为首,被称为李党,所以又被称为“牛李党争”。这两派从出身到政见,并无大的区别,他们之间的斗争完全是为了争权夺利。文宗时,两派之间相互倾轧,已经到了水火不容、是非不分的地步。一派得势后,必定全盘否定另一派的政策,大力排挤另一派,因此朝廷朝令夕改,将局势弄得错综复杂。

宦官擅权

在牛、李两派的幕后,都有宦官的影子,事实上唐朝后期,比党争更为严重的问题正是宦官擅权。宦官擅权始于东汉,在明朝更是如雷贯耳,然而唐朝的宦官权力最大,造成的危害也更严重。因为唐朝的宦官握有军权,并且其掌握的是朝廷直接控制的最精锐的军队—神策军。从唐德宗将神策军的军权交给宦官开始,宦官的权力逐渐膨胀,不断将朝廷的其他军队纳入掌控,到了唐宪宗时,已经控制了朝廷全部军队的宦官仍不满足,不断染指朝政,最终架空了皇帝。文宗试图铲除宦官,扭转这种局面,但不幸失败。“甘露之变”后,宦官完全把持了朝政,甚至可以操纵皇帝的废立生杀。宪宗、敬宗均死于宦官之手,敬宗后的八个皇帝全是由宦官拥立。宦官胁迫皇帝,欺蔑朝臣,贪污纳贿,无恶不作,使得中晚唐的朝廷乌烟瘴气。

图-俯瞰西安古城钟楼

唐朝经历“贞观之治”、“永徽之治”、“治宏贞观”、“开元盛世”,国力在天宝年间达到鼎盛,但是藩镇割据、朝臣党争,宦官擅权三者互相作用,一起把唐王朝推向了万劫不复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