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后,朝鲜究竟从中国获得了多少经济援助?
文:鸢飞九天
位于东亚,夹在中国、苏联和日本之间的朝鲜半岛,一直是一个十分悲催的国家。为何这么说呢?如果将韩朝加起来,这个半岛的总人口已经突破7,000万,无论放在哪里都算不上小国,然而,他们却十分不幸的生在了“东亚怪物房”。
朝鲜周边的三国,没有一个国家是他惹得起的,因此,虽然独立很早,但是,朝鲜却一直生活在大国尤其是中国的阴影之下。
当然,作为小国并非毫无优点,由于本身并不具备威胁大国的能力,因此,在某些特殊时候,作为小国的朝鲜也能够左右逢源,在大国的竞争之中捞尽好处。
例如,在中苏关系破裂前后,朝鲜作为小国,就充分利用自己社会主义阵营一员的优势,在中国与苏联之间两边下注,两边获益,赚的盆满钵圆。
那么,朝鲜究竟从中国获得了多少经济援助呢?
其实,早在中苏关系颇佳的蜜月期间,中国就曾对朝鲜进行了大力援助,且不说中国付出了39余万伤亡、帮助朝鲜复国的抗美援朝战争,即便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之后,考虑到战争本身爆发在朝鲜半岛,朝鲜损失惨重的情况,新中国不顾自身经济上的困难,仍给予了朝鲜大力援助。
而且,相比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苏联对于中国和朝鲜的援助大部分是有偿付费的不同,中国给予朝鲜的援助,绝大部分都是无偿的。
抗美援朝胜利之后,驻扎在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建设活动,在志愿军撤出朝鲜之后,志愿军将所有建设成果,全部无偿赠给了朝鲜。 志愿军对朝鲜的建设有多大呢?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杨勇在报告中说到,8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志愿军一共帮助朝鲜修筑公共场所881座,房间45412间,大小桥梁4263座,水渠2295条,还有大量其他各类民生设施。除此之外,志愿军还节衣缩食,为朝鲜提供了2126万斤粮食、58万件衣服和其他各类物资。
除了志愿军的援助之外,新中国还决定,在1954年至1957年年间拨款人民币80,000亿元,无偿赠给朝鲜,作为其恢复经济国民经济的费用。与此同时,1950 年 6 月至 1953 年底中国援助朝鲜的 72900 亿元,也都被免除了。
不仅如此,1954年到1956年间,中国花费自己的钱收养了22,735名朝鲜难民儿童,同时,负责教育这些儿童的7186名朝鲜公民和其家属,都由中国负责赡养。
中国派往朝鲜援助工作的中国专家,只收取与中国同等工资,这比之苏联派往中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专家费用相差悬殊。
除了人员援助,1954年,中国曾向朝鲜提供13万吨粮食的援助,1955年,这个数据则为15万吨,而到了1957年,经过反复谈判,中国再次为朝鲜提供了15万吨粮食。
中国的援助有多大?在朝鲜战争结束后的前几年,中国对朝鲜做出的援助,甚至已经超过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总和。
不过,如果说中苏蜜月期间中国对于朝鲜的种种援助,是因为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团结和承担国际主义义务的话,那么,在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之后,中国对于朝鲜的经济援助,更多的,则是算的是“政治账”。
从1958年开始,由于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在中国领土上建设长波电台、中苏论战等诸多矛盾,中苏关系基本破裂。
在中苏关系破裂之后,由于在新中国刚成立时就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因此,中国的外交环境变得十分被动,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盟主,再加上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对于苏联经济和军事中的依赖十分严重。
因此,随着中苏关系急转直下,中国也在社会主义阵营被孤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之下,位于朝鲜半岛北方的朝鲜,地位变得日渐重要起来。
中国重视朝鲜的支持,不仅仅是因为中国需要一个同一阵营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还因为朝鲜半岛极端重要的地缘因素。
正如1950年时美国进攻朝鲜半岛,新中国根本无法忍受一样,如果随着中苏关系破裂,朝鲜彻底倒向苏联,那么,对于中国而言,显然也是极为被动的。
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开始极力拉拢朝鲜,甚至为了获得朝鲜的支持,对于朝鲜的援助出现了尽己所能和宁愿自己亏本也要援助的特点。
那么,在中苏关系破裂之后,中国究竟援助给朝鲜多少经济援助呢?
观看朝鲜地图就可以发现,朝鲜直接与中国和苏联接壤,因此,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不同于远在欧洲的东欧诸国,朝鲜天然就具备了在中国和苏联之间左右逢源的机会。
1958年8月3日,朝鲜政府代表团来到北京后,向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工业设备和长期贸易协定援助的要求。
当时的朝鲜提出:要求中国为其援建3个年产量为1万锭的绢织厂、一个年产100万套的轴承厂、一个年产1.5万吨到3万吨的制糖厂、一个年产10万吨的面粉厂。
与此同时,还要求中国提供日产30吨的造纸设备6台、锅炉和发电设备4台、各类冶金设备29台、选矿设备97台、大型机床20台、针织机50台、机车7台、磨砂车100台等等要求。
对于这些要求,中国基本上都给予满足。除此之外,例如100万吨焦炭、大量棉花、粮食等援助,一直在源源不断的运往朝鲜。
在中苏关系更加糟糕的1960年,恰逢也是中国经济最为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在中国国内面临严重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中国依然竭尽所能地向朝鲜提供了大量援助。
1960年,中国向朝鲜提供了4.2亿卢布的长期贷款,帮助朝鲜建设如橡胶轮胎厂、无线电通讯器材厂、生产日用必需品轻工业企业等各类设备设施工厂。
除了工业设备设施,由于朝鲜资源并不丰富,就连最基本的工业原材料,也在朝鲜的索取范围之内。
以煤炭为例,当时中国自身的煤炭产量发生严重困难,全国煤炭缺口高达数百万吨,但是,中国为了维系朝鲜钢铁厂的煤炭供应,1月20日,国务院专门下达紧急通知,要求各部门保障对于朝鲜的出口煤。
当时,中国从黑龙江、辽宁、山西、河北等多地调拨,向朝鲜运输煤矿,每天紧急向朝鲜提供出口的煤炭高达6500吨。由于国务院将把对朝鲜煤炭出口当成了一项政治任务,因此,当时全国各地各部门都全力以赴的支援朝鲜的煤炭进口。
在最为困难的时期,为了支持对于朝鲜的煤炭供应,中国甚至不得不削减国内企业的用煤数量。
当时中国对于朝鲜的援助有多么的诚心?不但朝鲜需求的煤炭被全力供应,就在朝鲜毫无计划的突然要求增加煤炭供应时,中国依然不惜打乱自己的生产计划,紧急调拨数万吨煤矿提供给朝鲜。
不仅如此,为了保证朝鲜使用的舒心,中国还对质量有严格的要求。有一次,金日成访华时曾与周恩来总理会谈提到中国出口给朝鲜的煤炭有掺杂石头、亏吨等现象,周总理十分重视,并承诺“做个协议,设备质量不好,货物质量不好,介入人员工作不好,请随时通知,我们随时调换”。
中国对于朝鲜援助的竭尽全力和真诚,对比苏联动辄收费,且总是喜欢用旧机器敷衍来看,自然形成鲜明的对比,再加上中国不惜自己吃亏,亏本也要援助朝鲜,朝鲜对于中国的需求胃口越来越大。
1961年底,朝鲜副首相李周渊曾秘密访华,其主要目的,就是向中国寻求经济援助,当时朝鲜提出了紧急订货钢管3000吨,第2年贸易再续25,000吨和10万个纱锭的需求。
然而,当时中国的经济不但十分困难,中国的工业实力也远不足以提供如此多的援助。即便如此,在中国的钢管也需要从苏联进口的情况下,周恩来总理依然答应给朝鲜提供一半。
而朝鲜提出的10万纱锭,由于中国确实没有能力拿得出来,中国甚至不惜让朝鲜拆除了位于河北邯郸地区刚刚建设完成的第三、第五棉纺织厂,当时,两个新建工厂126,000锭棉纺织全套设备,全部被拆除运往朝鲜。
当时间进入1962年时,中苏关系的矛盾愈发尖锐,尤其是在中国发动对印自卫反击战时,苏联不但没有站在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一边,反而偏袒印度,这令中国更加不满。
而此时,苏联共产党召开二十二大之后,金日成对于苏联的报告也十分不满,再加上苏联对朝鲜无止境的索求愈发冷淡,苏联与朝鲜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日趋消极。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进一步加强了对于朝鲜的援助。
虽然此时中国的经济依然困难,但是,在1962年度1月份召开的中朝相互供应货物谈判之中,中国仍慷慨地将朝鲜1961年对中国贸易的欠款一笔勾销。
随后,中国对于朝鲜贸易谈判更是极为慷慨:
“凡是我们办得到,又是朝鲜需要的,我们一定办,朝鲜需要我们技术或其他问题没过关的,就向你们谈清楚,待以后过了关再办,我国今年情况比去年好,相信明年会更好,但还有些困难,为了满足朝鲜的需求,我们尽量挤”。
确定了这样的基调,朝鲜对于中国的索求自然更加庞大。在谈判中,朝鲜希望中国能够援助给朝鲜更多的砂糖、棉纱、钨砂、设备设施、粮食等涉及军工民生的所有商品。
与此同时,它们还希望中国能够接受进口朝鲜的石墨电极、炸药和石墨等产品——这些都是苏联不要的,中国也用不着的产品。
简单的说,朝鲜对于中国的进口需求是:希望中国能够大量且廉价的提供给他们关于军事民生所需要的所有产品。而朝鲜出口给中国的产品,则是将苏联原先计划购买,后来不要的,从而抵消对中国援助。
可以说,在朝鲜的如意算盘之中,朝鲜对中国的贸易占尽了便宜,然而即便如此,由于当时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原则是经济要服从政治,因此,为争取朝鲜,中国对于朝鲜的这些要求都基本予以满足。
当时对朝鲜的经济援助中国有多吃亏?例如,1963年10月,朝鲜突然向中国提出了用3万吨大米换6万吨小麦的要求,因为朝鲜觉得,朝鲜的大米在资本主义国家卖不出去,希望中国能够购买他们滞销的大米,换来他们缺少的小麦。
而当时,中国的小麦连自己都不够供应,如果想要援助给朝鲜,中国只能在国外购买,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如果按照朝鲜的要求换大米的话,中国要至少亏损16万英镑的外汇。
这对于当时外汇极其紧缺的中国而言,代价是十分大的,然而即便如此,中国依然同意了朝鲜的要求,而且没有要求朝方补偿任何外汇亏损。
也许朝鲜也看到了中国不惜代价经济援助的决心,朝鲜在中朝贸易时,往往狮子大开口,或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
例如,在履行协定时,朝鲜经常经根据自身的需求,任意更改计划或提出新的要求。1963年4月,朝鲜突然提出要求中国撤销援助给他们的金笔厂、闹钟厂、制罐车间和油墨厂4个项目。
原因是,朝鲜觉得他们需要集中力量建设军工企业,解决吃穿住用问题,然而,这些项目按计划已经完成了设计,大部分设备在中国都已经制造完成,一旦取消,这些设备将无处可用,势必造成极大的损失。
然而即便如此,中国依然同意朝鲜撤销这4个项目,而费用则中国自己承担。至于在中国对于朝鲜的援助中,朝鲜任意改变援助货物种类、数量,改变交货时间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对于朝鲜提出的一系列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中国都想方设法将其满足。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之后,中国与苏联的关系仍未有丝毫缓解。因此,中国对于朝鲜的援助也没有丝毫的放缓。
例如1965年12月中旬,中国外贸部副部长就曾向朝鲜提出,无偿提供50万吨小麦、30万吨石油和300万美元的自由外汇。至于中国向于朝鲜提供的其他援助,更是难以数计。
然而,即便中国已经竭尽全力向朝鲜提供援助,但是,受限于当时有限的经济和工业实力,根据中国外交部的统计,中国与朝鲜的贸易额,依然在朝鲜与苏联的贸易额之下。
1962年,苏联与朝鲜的贸易额为1.52亿卢布,占据朝鲜对外总贸易的40%,而同年,中国与朝鲜的贸易只有九千多万,不到1亿卢布。
在中国竭尽全力向朝鲜提供援助和贸易之后的1964年中,朝贸易总额份额也只占到35%,依然在苏朝贸易份额之下。
如果再考虑到苏联先进的工业实力和强大的军事武力,朝鲜本身又是苏联一手扶持的事实,苏联对于朝鲜的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因此,在中苏关系破裂之后,中国对于朝鲜不计成本的援助,虽然一定程度上拉拢了朝鲜,也获得了一些政治上的收益。但总体而言,中国对于朝鲜的政治影响力仍十分有限。
在1960年到1964年,苏联不再愿意对于朝鲜进行大力援助之后,朝鲜确实更多的靠拢中国,并对苏联展现出一定的冷淡态度。
然而,从1965年2月,柯西金访问朝鲜并开始重启对朝鲜的援助之后,朝鲜与苏联的关系迅速升温,朝鲜对于苏联的靠拢显然没有任何顾忌,更没有考虑到一贯对他们大力援助的中国。
很显然,作为一个小国,朝鲜从始至终只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对于中国的援助更没有多少感恩之心。
在中苏关系破裂之后,朝鲜采用灵活的外交政策,成功的为自己争取到大量援助。左右逢源的朝鲜因此赚得盆满钵圆。
那么,朝鲜战争结束之后一直到70年代,中国究竟给苏联提供了多少经济援助呢?
也许,韩国的一个统计资料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据韩国统计,从战后到7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家对于朝鲜的援助一共为20.43亿美元,仅1950年到1960年就有16.53亿美元,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无偿援助。
那么,这些援助中中国占据了多大的比例呢?中国占的份额为30.75%,仅次于苏联的40%。虽然韩国统计的这个数字并不一定精准,但从中也可看得出中国对于朝鲜的援助之大。
也正是得益于朝鲜在中苏两国之间纵横捭阖,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朝鲜在70年代进入其历史上最鼎盛时,当时的朝鲜甚至已经实现了农业70%以上的机械化。而同时期的中国,甚至连温饱都没有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