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朝鲜主动打过日本么?

来源:地球知识局

近代以来,朝鲜半岛被日本实际统治长达半个多世纪,外加明朝时期丰臣秀吉的侵朝战争,旧时的日本-朝鲜关系总给人留下朝鲜被动挨打的印象。

近代历史给我们的深刻印象是“日本强朝鲜弱”但真的一定如此么。

其实在历史上,朝鲜半岛上的各类势力也曾多次主动进攻过日本。这些行为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由于半岛政局动荡,新罗南部的流民与海盗曾频繁袭击日本列岛多地。

到了14世纪末和15世纪初,此时的高丽和李氏朝鲜又有三次主动进攻日本,其中以第三次对日作战最为知名,甚至被日本单方面判定为侵略活动。

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都是多山地形

而古代政权实际动员规模较弱

山高水远,相互之间难有真正的强弱之分

(底图:shutterstock)▼

反击倭寇

1419年,大明永乐十七年,李氏朝鲜第四代君主(朝鲜王朝第二任国王)李祹即位,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朝鲜世宗。

朝鲜世宗是朝鲜半岛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君主,其在位期间正值朝鲜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在他的倡导下,由一批学者创造了今日朝鲜族通用语言文字——谚文。

谚文取代汉字在朝鲜花了很长时间

对朝鲜人来说确实意义重大

(图:shutterstock)▼

今日半岛上的后世子孙,至今仍尊称其为世宗大王,就连目前韩国的行政首都,也被命名为世宗特别自治市,在汉城的光化门广场上,也仍立有世宗大王的雕像。

光化门前的世宗大王

(图:shutterstock)▼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世宗在位期间朝鲜真的就平安无事。

就在世宗即位的第一年五月,数千名倭寇入侵了朝鲜庇仁县,之后又侵犯了海州,杀死及掳走朝鲜军民达300余人。当时朝鲜的太上王,已经退位的太宗李芳远得知后,命令自己的儿子世宗下旨征讨对马岛的倭寇。

庇仁县和海州其实都在朝鲜半岛的西海岸

倭寇从对马出发绕了一圈劫掠

也是以京畿周边富庶地区为目标

(底图:shutterstock)▼

对马岛地处日本九州的西北端,距朝鲜半岛的釜山仅有50公里,是一个孤悬海中的小岛。这里土地贫瘠,不适农耕,长期以来通过与半岛的贸易来换取粮食等物资,和半岛经济联系的紧密性甚至远超日本列岛。

对马岛卫星图,其实这里曾经是一个岛

但由于人工运河,目前对马岛分成了三个

(图:shutterstock)▼

虽然对马岛在经济上的联系与半岛紧密,但是他们在文化以及政治上更认同日本,人口构成也是和族为主。此时,对马岛介于日本和朝鲜之间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倭寇进犯朝鲜的跳板,许多倭寇均以此为大本营,对朝实施侵扰活动。

对马岛地形崎岖,经济价值不高

不过由于是日本朝鲜之间的跳板,战略价值重大

(在图中找找将岛一分为三的小运河)

(图:google map)▼

然而,这一时期日本内部派系众多,倭寇只是一方势力,其他地区又各成多股势力。朝鲜也深知当时日本列岛的局势,不想树敌过多以及再加深与室町幕府(足利幕府)之间的矛盾,所以也分别对待各方势力。

即使位高权重如幕府将军

也无法真正掌控那些对马海盗和倭寇浪人

朝鲜如果以幕府为对手,显然也是找错了对象

(图:wikipedia)▼

朝鲜方面采取的策略是,公开宣称对对马倭寇予以反击,但对于掌控九州全域的探题(室町幕府设置的九州统辖机关),以及世代统治对马的宗氏家族保持友好及克制的态度,在战争前做出诸多努力来维系与二者之间的联系。

例如当月,世宗命下属官员款待了九州探题派到朝鲜学习佛法的一众僧人,向他们传达了朝鲜准备进攻对马的意图,使之不致惊慌。

这相当于对周边大佬发一个声明

我们要征对马,不过只针对对马的法外倭寇势力

(底图:shutterstock)▼

也是在当月底,世宗又令下属官员致书当时的对马守护(此时对马岛的名义统治者,实际统治者已是倭寇),先是强调了朝鲜一直以来对对马以礼相待、供其所需的抚育之恩,接着列举了倭寇自1380年以来对朝鲜的屡屡侵犯,进而谴责倭寇忘恩负义,对朝鲜以及明朝上国的大逆不道。最后又着重强调,朝鲜此次征讨仅针对对马的倭寇势力,对于一直以来向朝鲜输城靠拢的对马宗氏,朝鲜将继续保持亲善。

倭寇是个长期问题,非一战所能解决

属于那种难以根绝但必须经常打击的问题

描绘中国王朝与倭寇海战的画面(18世纪)

(图:wikipedia)▼

后来,朝鲜又分别向来朝献礼的九州使节礼节性地传达了希望他们约束对马倭寇的意愿,希冀战火不开。

到了六月,世宗为了不使战争规模扩大,再次宣旨于三军都统使:“九州使节不知国家征讨对马岛本意,必致疑惑。我国兵船发行后,遣还九州使船,谕以不干九州之意。”

在安抚日本诸侯的同时,世宗也积极联系着帮手,主要是其宗主国大明。在讨伐对马倭寇之前,朝鲜就曾向明朝汇报倭寇的动向,明廷根据朝鲜的消息,命令沿海卫所严加防卫,后来的望海埚之役大胜就得益于朝鲜的及时情报传递工作。此时,面临同样的倭寇威胁,宗主国欣然和藩属国之间形成了联防关系,原则上支持世宗征讨对马岛。

长期的倭寇祸患,大明和朝鲜都深受其扰

而对马是倭寇的众多重要基地之一

朝鲜亲自征伐,大明自然是颇为乐见的▼

终于,朝鲜方面准备停当,并发布了讨伐对马的檄文。在这份檄文上,朝鲜更是明智地将大明拉下了水,列举倭寇的一条罪行就是“将犯上国之境”,暗中包含了讨伐倭寇的举措也是为明朝尽忠之意,期望明朝在战争中能予以支持。

己亥东征

打仗之前的一切繁文缛节流程形式走完之后,战争正式展开。这场战争因爆发在己亥年,朝鲜方面称之为己亥东征(己亥征倭役)或第三次对马岛征伐,至于日本方面,则将其称为应永外寇(日本应永26年)。

六月中旬,世宗派遣三军都体察使率领从京畿、忠清、全罗、庆尚征集的舰船227艘、兵士17000人从巨济岛出发进攻对马。

三道大军齐聚巨济岛,直扑对马

(底图:bing map)▼

他们在对马的尾崎浦登陆,这里是对马倭寇的一大据点。在此的倭寇看到朝鲜的十艘先遣船,还以为是自己人劫掠半岛沿海大胜而归,还准备酒席以接风大军。然而等朝军靠近,倭寇才发现是敌方压境,只得慌忙四逃。

大致在这个位置,对马岛靠近朝鲜方的一侧

(图:NASA/google map)▼

朝鲜大军一路推进,并设置栅栏以阻断对马岛对外交通,示意朝军要长期驻守对马。

但身经百战的对马日人也不是轻易就能打败的。其后不久,朝军左侧在糠岳遭到了日人的伏击,四名将校命陨,右侧也遭受伏击,仅以小胜告终。

多次挫败加上远征对国力的消耗,朝鲜人很快就发现情况不妙。于是仅仅到了七月,他们就班师撤回巨济岛,己亥东征就此草草了事。

至于撤兵的原因,双方记载颇为有趣。朝鲜一方的记录是太宗向军队下达了七月多暴风,众卿尽力即可,不必久留海上的指示,并提到九州方面想要修好的事情。日本一方的记载则是,对马军大败朝鲜左军,朝鲜军队无心恋战而撤走。

其实这次战斗究竟谁是赢家或许已经很难考证了,毕竟双方都遭受了巨大损失。战后朝鲜一度有再征对马的动向。九州方面为了试探朝鲜的虚实,以请大藏经为借口,向朝鲜派出了一众使团。

朝鲜其实也不想继续开战消耗下去,为了缓解战后两国的紧张关系,同时了解日方的真实意图,朝鲜在给予日本大藏经的同时,也决定向日本派出回礼使,使节则是朝鲜半岛知名外交家——宋希璟。

战后之“战”

宋希璟一行先到达对马岛,告知对马守护朝鲜无意取其领土后,向京都进发,因为这里是当时日本实际统治者——幕府将军足利义持所在地。

足利义持,室町幕府第四代将军

其执政期间与明朝、朝鲜关系都不太好

也因此纵容倭寇浪人为祸沿海

(图:shutterstock)▼

其实在战争之后,日本朝野上下就流传着这次事件是大明和朝鲜联合发起的军事动作。日本人之所以有这种认识,与前两次元朝令高丽协助征日的“元寇事件”不无关系,甚至他们认为这是第三次“元寇袭来”。

虽然和元朝的战争已经是一百年前的事儿了

但当时也是在日本本土的大战

且这种“反侵略战争”无疑能提升将军的权威

(图:wikipedia)▼

而此时的明日关系又给朝日之间蒙上了一层阴影。足利义持的父亲足利义满在掌握日本实权的时候,与明朝交好。但是等足利义满去世后,足利义持放弃了向明朝称臣朝贡的做法,并断交。在这种形势下,日本对宋希璟一行的到来充满了猜忌。

从日本的角度看

朝鲜这次操作仿佛就是在给大明打前站,真不可不防

(底图:bing map)▼

宋希璟一行到达京都后,明确否认了与明朝联合用兵的谣言,毕竟朝鲜仅想借用明朝的旗号威吓日本而已,并不想真的引发全面大战。因为如果大战真的发生,就会像前两次元朝征日一样,半岛沦为炮灰。

双方沟通清楚,打破了日方的疑虑,但对日方阐述兴兵理由是因为倭寇对明朝的侵犯,却使日本感到不悦。因为日方一直想与朝鲜直接对等交流,加入宗主国大明的因素后,心里很不是滋味。

另一件涉及外交辞令的事则更让日本恼火。作为接受明朝册封的藩属国,朝鲜在给其他国家的外交文书中,一律使用当今圣上的“皇明永乐”年号。接待朝鲜使节的日本人看到如此情况,强烈要求将“皇明永乐”更改,以实现朝日双方直接交涉,从外交文书上瓦解明-朝联盟。

日本人的思路一致很清晰

很早的时候就蠢蠢欲动想当东亚大家长

直到清末,先脱亚入欧,转过身就要大东亚共荣▼

然而,宋希璟义正辞严地拒绝了日方的要求,还因此被日本人囚禁于住所数日。但宋希璟并未屈服,在日本各种小手段尽失的情况下,书契最终原封不动的交予足利义持。

此后,朝日关系逐步重建,对马也获得了对朝鲜的贸易权利。1443年,嘉吉条约(癸亥条约)签订后,日朝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朝鲜历史中的前期倭寇问题至此基本获得解决。

这也成为了朝鲜最后一次登陆日本本土,并获得一定规模胜利的历史事件。

而一百多年后,就是海峡另一边动手了

大明救朝鲜于亡国之际,孰轻孰重已经很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