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国军编制与装备—川康整军
文:醉里挑灯看剑
来自专栏:军事编制与装备
抗战前夕四川与“中央”之间的微妙关系
历代以来,中原王朝一旦发生动乱,则四川地区必定会出现割据政权。清末民初,国家政局动荡,偏居西南的川渝地区同样是风起云涌,各方势力错综复杂,大小内战不断。1933年9月,刘湘击败其最大的竞争对手刘文辉,坐稳了川中第一把交椅,总揽四川军政大权。1933~1935年,为保住四川地盘,刘湘率川军各部积极参与“剿共”。1936年,红军北上陕甘,四川境内战事平息,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派系之间又开始明争暗斗。同时,日本人在华北蠢蠢欲动,民族危机日益加重。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刘湘及川中各将领即通电拥护。但南京政府对各地方派系根本无力驾驭,四川虽然名义上归属中央,实际仍然处于半独立状态。相比于各地的红色政权,蒋对各地方派系同样视为心腹大患,采用各种手段进行分化瓦解,尤其是借“剿共”之名令中央军进入西南各省伺机夺取地方军政大权,例如贵州之王家烈。1935年5月,中央红军自云南北上四川,中央军薛岳、周浑元部即尾随入川,并在蒋的授意下积极插手川中军事。同年10月,国民政府在重庆成立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营,顾祝同任主任、贺国光为参谋长,直接负责军事指挥和川军各部的整编工作,同时还在成都设立中央(黄埔)军校成都分校,刘湘和川中各级将领心中可谓是有苦说不出。
1936年,国民政府将军事重心移向西北,粤桂两省地方实力派却趁机发难,打出“北上抗日”旗号对抗南京。刘湘同样和粤桂两系暗中积极联络,四川的气氛也极其紧张。9月初,两广事件和平解决,最终没有酿成大规模的内战。同年12月,张、杨发动“西安事变”,远在四川的刘湘虽然名义上通电“拥护中央”,暗地却积极联络张、杨,川军各部频繁调动,与驻川的中央军形成对峙,川中局面骤然紧张。1937年初,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东北军、陕军不得不接受统一整编。西北问题解决后,蒋介石将军事重心移向四川,一方面加强对四川的军事压力,薛岳部驻守贵州,万耀煌部进驻汉中;另一方面又给出政治承诺,“中央拟派能够同他合作的人去任省政府主席,甫澄(刘湘)专负绥靖地方的责任,使他便于休养……”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日本人对四川政局同样颇感兴趣,其在四川的秘密机构频繁对外传递情报,甚至试图在成都设立领事馆(最终未得逞)。1937年5月,日本驻华使馆武官喜多诚一访问四川,并在成都与刘湘会谈,询问了“中央军军饷与川军是否一致”,“中央军驻川有多少”等诸多问题,日方此时的举动显然没安好心,蓄意挑拨地方派系与南京政府之间的关系,其恶毒用心昭然若揭。
川康整军的实施
“因外患之日益迫切,军政军令之统一,益不能须臾缓。故四川军队之整理,实整个国家民族之迫切要求,而不可稍容其迟延也。”民族危机的加重,社会舆论对和平统一的呼吁,再加上川省严重的灾情。双方终于达成妥协,四川、西康两省的整军计划正式开始实施。1937年6月初,刘湘致电南京表示接受整军方案,西康刘文辉亦表示附和。6月底,川康整军的具体原则公开发表。川康军队以军(或独立师旅)为单位,直隶于中央,由军委会直接指挥。军队的指挥权、人事任免权统一归属南京,政治上蒋则做出让步,刘湘继续主持川省政务。军政部长何应钦兼任川康军事整理委员会主任,贺国光、刘湘任副主任。7月初,何应钦赴重庆主持整军工作,7月6日,川康整军会议在重庆开幕。不料一天之后,“七七事变”爆发,中日全面开战(日本人真会挑时间)。整军会议不得不提前结束,何应钦匆忙返回南京,剩余工作由贺国光主持,所有整军工作在8月初基本完成。川康军队共裁撤57个团,整编为8个军,2个独立师、9个独立旅和2个独立团,总兵力约20万人。各军以师为基本战略单位,各师又以整理师(乙种师)编制进行整编。
1937年8月川康整军后川军各部情况:
军级长官 军级单位
唐式遵 第21军
下辖第145、146、162师 刘湘嫡系
潘文华 第23军
下辖第147、148、164师 刘湘嫡系
王瓒绪 第44军
下辖第149、150、163师 刘湘嫡系
另附两个独立师:第161、144师、七个独立旅 刘湘嫡系
刘文辉 第24军
下辖第137、138师、独立团 驻西康,抗战时期未参战
孙震 第41军
下辖第122、123、124师、独立团
邓锡侯 第45军
下辖第125、126、127师、两个独立旅
李家钰 第47军
下辖第104、178师
杨森 第20军
下辖第133、134师 该军于1936年划归重庆行营,已经算是投靠“中央”,实际未在1937年整军之列。
全面抗战爆发后,刘湘和川军各级将领积极响应,在民族大义上丝毫无损。8月初,川军各部完成整编后,除少量兵力留守外,主力全部陆续出川参加抗战。刘湘亲赴南京,建议政府机构迁川,并表示中央入川后,自己愿出川指挥作战。1938年初,刘湘病逝于武汉,在遗嘱中激励川军将士抗战到底,争取最后之胜利。350万将士出川抗战,20余万牺牲,其悲壮惨烈可想而知。四川也作为抗战大后方,为艰苦的抗战提供了宝贵的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川人终不负国……
参考文献:
[1]黄天华.“整军即所以抗日”:蒋介石与1937年川康整军会议[J].社会科学研究,2016(05):181-194.
[2]刘颖.何应钦与一九三七年川康整军[J].贵州文史丛,2017(02):69-80.DOI:10.14040/j.cnki.52-1004/k.2017.02.013.
[3]陈默.全面抗战前(1928-1937)国民党军队的编制演变[J].军事历史研究,2011,25(03):6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