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黄巾起义不是农民起义!它是太平道教分裂之后的附属产物
几乎就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起义军便扩展至五十万人以上,波及全国七州二十八郡,整个东汉境内可谓是遍地烽烟。这场起义便是著名的黄巾起义了!
这场起义是后汉三国的开端,正是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曹操、袁绍、刘备、孙坚、孙策、吕布等一个个让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但是,这些并不是今天我们要谈的重点,我们着重来聊一聊黄巾起义背后的东西。
一、黄巾起义的幕后黑手——太平道
对于黄巾起义,往往大家会把它的发生单纯的归结为东汉政治腐朽,国家土地兼并严重,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但是却忽视了“太平道”这一道家教派在此次起义当中所发挥的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一论点,这里我们列出如下几点证据:
一是起义领袖同时也是宗教领袖。黄巾起义的领袖是张角,实际上他当时是东汉太平道的第二号人物,被称为大贤良师;第一号人物大家也熟悉,就是于吉,他是教宗,后来在江东被孙策所杀。而张角身边的核心起义骨干也就是他的两个兄弟张宝和张梁,皆是太平道的首脑人物。而起义之后,张角、张宝、张梁三人同时也成为了黄巾军的三大首领,而他们的称号同样富有明显的宗教领袖色彩:天公将军、地公将军、人公将军。
二是起义组织同时也是宗教流派。在起义之前,各地起义军都是以太平道教徒的身份散布在各个州县,在此期间他们皆是通过宗教组织的形式开展活动,从而不断扩展信徒壮大势力。当起义爆发,这些原本看似无害的教众在顷刻间拿起武器,变成了敢于反抗朝廷官兵的起义军。
三是起义口号富有宗教内涵。与后世的农民起义不同,黄巾起义并没有针对百姓苦难的现实提出“均田赋、等贵贱”等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政治口号,却以一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宗教谶语作为起义的核心口号,由此可见此次起义实际上是以宗教教义来凝聚人心。
通过上述三点,我们可以看出黄巾起义背后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宗教元素,那么所谓的“太平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实际上,广义的太平道是指东汉末年兴起的以《太平旧经》为纲领的多家道教流派,其中以“方仙道”为主,他们既供奉黄帝又供奉老子,往往通过各种方式与上层贵族结交,力图使统治者以老子的“无为、黄老之术”作为国家的施政纲领。那么这一教派又是如何走上对抗朝廷的道路的呢?
二、张角崛起,太平道的分裂
一是民间百姓存在广泛的信教基础。道家方士一系列的理论发展到东汉实际上已经较为完备,不过却始终长期局限于上层统治阶级之间传播,而在民间的普及程度却始终不高。毕竟又是炼丹、又是吃药……一般老百姓可花费不起。但是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黑暗,老百姓长期处于悲惨的命运之下,在物质难以保障的情况下,某种精神上的慰藉已经成为了广泛的社会需求。
那么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巨鹿人张角原本只是“太平道”中一个普通一员,却在此时明智的将教会信徒的发展转向民间,从而使得“太平道”在穷苦老百姓当中得到迅速的传播。而张角本人则是借着这个机会“水涨船高”,迅速跃居为太平道内的二号人物,仅次于当时的教宗于吉。
二是篡改教义,为教派分裂埋下伏笔。《三国演义》当中开篇及谈到:巨鹿人张角被南华老仙授予天书三卷,称为《太平要术》。那么我们前文又提到太平道实际上是以《太平旧经》为纲领的一系列道教流派,那么《太平旧经》和《太平要术》是什么关系呢?
实际上《太平要术》也叫《太平新经》,这本书的作者不是什么“南华老仙”而就是张角本人。太平道要在民间发展,其教义中必然要体现百姓的相关诉求,极具政治眼光的张角于是开始篡改《太平旧经》中的内容,以迎合社会底层百姓而逐步完善形成了《太平要术》,不过在历史上这本书不叫《太平要术》而应当称为《太平新经》。那么既然核心教义张角都能篡改,这就使得太平道内的分歧开始越来越明显化了。
三是无为与有为,太平道内截然不同的两种思想。太平道内的思想体系因为《太平新经》和《太平旧经》的存在开始出现明显的分歧。其中于吉一派继续信奉《旧经》当中的无为黄老之术,而张角一派则开始以《新经》当中的教义为纲领,开始崇尚有为,把朝廷政治的黑暗称之为“苍天已死”!
正是在“有为”和“无为”两种争论当中,太平道开始出现了两种不同的阵营。崇尚“无为”的实际上是把希望继续寄托在统治者一方,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而是国家重获生机;而崇尚“有为”的一方,则开始发动底层老百姓与政府对立,推翻东汉王朝的思潮也开始逐渐的萌芽。于是在“改革”和“革命”两大阵营形成的同时,太平道也走向了分裂。
三、黄巾起义,成也太平道,败也太平道
一是迅速在底层百姓中赢得认同。张角一派的太平道由于其思想的积极性而迅速获得广大底层百姓的认同,这就为后续的“黄巾起义”奠定了思想上和群众上的基础。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使得张角一派逐渐取代于吉一派成为了太平道的正统,进而促使其发展进一步极快。而于吉晚年却只能被挤兑得远走江东,逐渐远离了东汉政治中心。
二是迅速发展遍及各地的宗教组织。随着张角一派的迅速发展,各地太平道的宗教组织开始纷纷兴起。自此,张角一派开始迅速建立起了以“三公将军、八方使者、三十六渠帅”为骨架的黄巾起义的整体框架。正是在这一整套框架的运行之下,张角的势力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这种单纯的“势力”又开始在这种框架逐步的转换成为现实的“战斗力”,从而使得张角一派从单纯的宗教组织逐步转变成为武装组织。于是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了!
三是分裂也使得力量的分散。然而现实中爆发的黄巾起义实际上并没有达到张角的全部预期。按照他的想法,首先是“八州并起”,即幽、冀、荆、杨、兖、豫、青、徐等八州教众同时起事,然后于吉起于江南,张鲁起于汉中。如此一来,整个东汉统治核心基本上全部陷入黄巾起义的包围之中,大半国土也将顷刻间烽烟四起,如此则夺取汉室政权则确实存在可能。
但是由于太平道的内部分裂,于吉被张角逼往江南却并未能参与起事。汉中张鲁是“五斗米教”起家,虽然与太平道同源,但是眼看张角逼走了于吉自然也是心生芥蒂,而没有积极响应黄巾起义。然后,青州和徐州实际上太平道信徒多为于吉一系,自然也没有和张角的起义相呼应。所以“黄巾起义”实际上只做到了幽、冀、荆、杨、兖、豫“六州同步”,而且由于信徒唐周泄密,起义不得不提前发动,朝廷一方已经有所准备,己方则是仓促发动,自然效果大打折扣。
四是起于底层却也被底层所局限。起义之后,义军将领多为社会底层百姓出身,无论是战术素养和战略眼光都要远逊于汉朝的朱儁、皇埔嵩、卢植等名将,所以在实际交锋当中却是连连失败。故而黄巾起义汇聚教徒几十万之众整体虽然声势浩大,但却遭到朝廷官兵中央突破,整体分割之后逐个击破,再加上地方豪强武装的全面围剿,在仅仅过了八个月时间之后便被基本平定。
综上所述,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实际上不是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它是由太平道一系宗教在特定时期推动的一次具有宗教性质的全国性暴动。其之所以能够成功发动,既有外部因素提供的环境和土壤(东汉朝廷腐败,百姓民不聊生),同时真正推动其发生的内因则是太平道内部思想层面的分化。虽然此次暴动的高峰期仅仅持续了八个月,但却对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予以了最为沉重的一击!自此,东汉王朝开始走向末路,而精彩纷呈的三国时代则逐渐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