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茂渊:张爱玲真正的“母亲”,苦等初恋50年,终从伴娘变新娘
1991年,在美国离群索居的张爱玲,收到来自中国的一封书信,那一年,张爱玲71岁,几乎不与任何人往来,却仍将自己的住址,留给了写信的人。
看到“坏消息”三个字时,她那早已平静如水的心“咯噔”了一下,周遭骇异的寂静突然变得刺耳起来,滋滋响着,像是一张唱片唱完了,还在继续磨下去。
滚烫的泪水掉落在信纸上,字迹也随着眼泪的汪洋氤氲开来,隔着无边无际的大海,有时候空间和时间一样使人淡忘……
张茂渊
1925年,两个一句英语都不会说的年轻女子,带着一份力争分得的家产,远赴英国,寻找一种叫作“新女性”的梦。
那一年,张茂渊24岁,对于一个出生在没落封建旧式家庭的女子来说,24岁还没有出嫁,已经算是一个“异类”。
幸运的是,她在十几岁的时候就遇到了自己的知音——她的嫂子、张爱玲的生母黄逸梵。
于是,为了解救身陷家庭琐事的黄逸梵,也为了为自己找一个伙伴,张茂渊以留学需要监护人陪同为由,与黄逸梵一同踏上了开往英国的邮轮。
在英国,张茂渊和嫂子一起见识了西方世界。作为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姑娘,除了新鲜事物外,更令她憧憬的是那种书本中才有的“自由恋爱”。
可命运有时候就是如此雄辩,如此不置可否,令张茂渊始料不及的是,她的爱情,还是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破碎。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
关于张茂渊与李开第的故事,始终流传着一段浪漫的传说:
在与黄逸梵同去英国的邮轮上,张茂渊邂逅了李开第,由于同是上海人,李开第对两个初次远行、晕船呕吐的女子照顾有加。
在一个美丽的黄昏,映着海平线的晚霞,李开第将一方红色的霞帔搭在了张茂渊的肩上,随后朗诵起拜伦的诗歌。
漫漫海上朝夕相处的这个男青年,深深打动了张茂渊的心,于是,两人坠入了爱河。
可是,当李开第得知她是没落的晚清遗少后,不愿继续与她交往,徒留张茂渊独自黯然神伤。
以上的故事就是流传最广的版本,而这个版本很大程度上源自张爱玲的一篇文章。
文章中说,她的姑姑有一块一直派不上用场的淡红色披霞,曾经拿到当铺去估价,当铺出价10元,她嫌少,便拿回了家。
张茂渊与李开第
可每隔一段时间,她都要拿出来看看,总想着能派上点用场。结果每次都觉得怎样搭配都不够完美,只得无奈叹气说道:“看着这块披霞,使人觉得生命没有意义。”
于是,后世就经由这块“没有用武之地的披霞”,演绎出了一场在船上的浪漫爱情故事。
可现实中的生活,往往比故事要乏味得多。
事实上,那时候张茂渊从英国学成毕业,先于黄逸梵回国,经朋友介绍,才认识了在英国安利洋行工作的李开第。
自此,两人互生爱意,奈何当时李开第早已有父母安排的婚约在身,纵是两情相悦,也只能与张茂渊以好友相称。
诚然,无论有着怎样的开始,故事的结局却如出一辙。
1932年9月,李开第在上海大华饭店举办婚宴,迎娶新娘夏毓智。张茂渊受邀参加婚礼,而她的身份却是“伴娘”。
张茂渊
不得不说,张茂渊的确是一个洒脱大方的女子,哪怕在李开第结婚后,她仍与李开第夫妇保持了密切的交往,甚至和夏毓智成为了好朋友。
李家的女儿李斌,自小就戏称张茂渊为“张伯伯”。而张茂渊也曾尝试将目光转移到其他男子身上,却无一令她的心再起波澜。
此后,这位“大龄剩女”就同哥哥张廷重一家住在一起。
也许是初恋的失意,抑或是性格使然,曾经活泼好动的张茂渊变得不苟言笑,也很少像从前那样,同张爱玲姐弟俩嬉闹玩耍。
事实上,回国后的张茂渊,除了李开第夫妇外,平时的人际交往很少,唯一的娱乐便是和相熟的朋友去仙乐斯舞厅跳舞。
大多时间里,她同所有接受过西式教育的“剩女”一样,高冷地寄情于洋行这份看起来还算体面的工作。
就这样,“新女性”渐渐变成了“老姑娘”。
张爱玲与弟弟张子静
1930年,留洋回国的黄逸梵,因同丈夫巨大的价值观分歧而离婚,张茂渊也借此离开了那个沉闷的家,同黄逸梵一同搬进了位于法租界的白尔登公寓。
这座公寓的居民几乎都是外国人,让这座现代建筑显得“洋气十足”。
凭借着丰厚的家族遗产,两个人各自租了一个大套房,买了一辆白色汽车,雇了一个白俄司机,还请了一个法国厨子,日子过得既洋派又阔气,俨然是两个阔绰的“小富婆”。
张爱玲对于白尔登公寓,有着深刻的印象:
“我对于声色犬马最初的一个印象,是小时候有一次,在姑姑家里借宿,她晚上有宴会,出去了,剩我一个人在公寓里……街上过去一辆汽车,雪亮的车灯照到楼窗里来,黑房里家具的影子满房跳舞,直飞到房顶上。”
然而,随着逐渐懂事,张爱玲对于“到白尔登公寓去”这件事,充满了矛盾。
左起:张茂渊、张爱玲、黄逸梵
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既喜欢投奔到母亲与姑姑那里,又时刻感到不该拖累她们。
没有收入的黄逸梵坐吃山空,而张茂渊又在投资上一败涂地,两人曾经的阔气渐渐失去了底气。
在同黄逸梵离婚后,张廷重不仅没有戒掉抽大烟的毛病,反而变本加厉,打上了吗啡,整个人浑浑噩噩、意志消沉。
哥哥的不争气,常常令张茂渊蒙羞,在性格和观念上,她与哥哥本就是两路人,可从情感上说,一家人终究是一家人,打断骨头连着筋。
自从发现哥哥被吗啡折磨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后,张茂渊当机立断,把他送进了中西疗养院戒毒,不管怎么说,作为妹妹,她也尽到了应尽的义务。
后来,出院康复后的张廷重,娶了孙宝琦家的七小姐孙用蕃为妻,婚礼上,张茂渊和张爱玲坐在一起,对于哥哥续弦这件事,她最担心的是她的宝贝侄女。
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
事实上,之前也是她在白尔登公寓的阳台上,把这个“噩耗”告诉了张爱玲——你要有继母了。
可是,在为张爱玲担忧的同时,张茂渊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这个新进门的“嫂子”将会成为她和哥哥彻底恩断义绝的导火索。
更令她没有想到的是,黄逸梵再次出国后,她将不得不接过“做母亲”的职责,照顾张爱玲,并与孙用蕃斗智斗勇。
1932年,对国内生活极度失望的黄逸梵再次赴欧,留在国内的张茂渊则成了她在国内的“委托人”,负责照顾张爱玲姐弟俩的生活。
张廷重另娶新欢,黄逸梵的用意不言自明。
作为名媛界赫赫有名的孙府七小姐,孙用蕃自是不愿活在黄逸梵的阴影下,她要重新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1935年,在孙用蕃的建议下,全家人搬到了位于泰兴路的大别墅,张家的大动作,引起了张茂渊的警惕。
张爱玲的继母孙用蕃
她担心孙用蕃会在居住环境上亏待张爱玲姐弟,为此特意自掏腰包给两个孩子各自买了一张床、一个衣橱、一张写字台和一把椅子,并亲眼看着两人安顿好后,才放心地离开张家。
一次,张爱玲姐弟俩在度假途中得了感冒,高烧不退,张茂渊得知后十分担心,她怕孙用蕃这个继母不会给他们及时治疗。
于是,她立即请了一个外国医生,开车赶到张家,并亲自当翻译告知病情。
医生开过药后,她又亲自叮嘱佣人服药的各种注意事项,一切安排妥当之后,才同医生一起离开。
姑姑对姐弟俩关心的点点滴滴,自小早熟的张爱玲全都看在眼里,对张爱玲来说,姑姑渐渐替代了母亲在她心中留下的空缺。
那个时候,张爱玲最常去的就是姑姑家,她任何小小的心愿,在姑姑那里都可以得到满足。
张爱玲和姑姑张茂渊(右)
对于一个长期生活在继母阴影下的孩子来说,但凡她在父亲、后母那里受了委屈,姑姑总是一边倒地帮助她,这也成为张爱玲童年时光中为数不多的温情。
唯一能谈得来的黄逸梵不在身边,李开第也是别人的丈夫,对于张茂渊这样一个“异类”而言,生活过得似乎有些过于平淡。
而此时,一桩家族财产官司,不仅令她突然打起了精神,也将她与哥哥本就摇摇欲坠的关系,推向了深渊。
时间退回到1912年,张家的老太太过世,那时张廷重16岁,张茂渊11岁,因兄妹俩均未成年,两人名下的遗产便交由二哥代为保管。
如今,张茂渊已近而立之年,生活又日趋拮据,便想着把遗产拿回来自己打理。于是,她便发动哥哥张廷重,一起向二哥提出了这个要求。
“分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件麻烦事,何况是这样一个没落的大户之家。
张廷重(中)
遗产中一批价值不菲的宋代典籍的归属,引发了家族矛盾,二哥认为这部分理应归他,张茂渊却认为应该三人均分。
最终,兄妹三人竟分成了三个阵营,各自请了律师,闹到了法院。
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张家二哥发现张茂渊态度坚决,而张廷重却暧昧摇摆,就想了一条“离间计”,私下给了张廷重一笔钱,让他撤诉。
正当张廷重利益熏心之时,孙用蕃也顺水推舟,每天给丈夫吹枕边风,劝他接受二哥的安排。
与此同时,张家二哥又通过律师花钱买通了法官,这场官司的结果,不说自明。
事后,得知真相的张茂渊气得大骂张廷重是叛徒,她本想着,就算他们兄妹二人的关系难以调和,但作为亲兄妹,他也不会帮着外人,谁承想,他是如此不争气。
张茂渊
如果说这场官司,让张茂渊与张廷重变得水火不容,那么后来张爱玲所挨的那“一记耳光”,则成为了让兄妹俩决裂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一天,因为家庭琐事,张爱玲与继母孙用蕃吵了起来,张廷重护妻心切,打了张爱玲一记耳光,并把她囚禁在昏暗的地下室里。
张爱玲的贴身女佣心疼她,便偷偷打电话给张爱玲的舅舅黄定柱,那时候,黄定柱与张茂渊隔街而住。
接到电话后,黄定柱赶忙跑到街对面告诉了张茂渊,于是,一姑一舅一起来到张家,为张爱玲求情,进而又提到黄逸梵同意张爱玲留学之事。
本来张廷重就是一肚子火气,听闻张茂渊提到让女儿出国留学,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当年,她母亲就是因为在国外学了些“不三不四”的观念,才会抛夫弃子闹离婚,如今难道还要让女儿走她的老路不成?
左二张廷重,右二黄逸梵,右一张茂渊
结果,没等张茂渊说完,张廷重就是一顿大骂,加之孙用蕃在一旁煽风点火,兄妹俩竟从口舌之争发展到了扭打一团。
张茂渊的眼镜被打碎了,脸被碎片划伤,鲜血直顺着额头流下来。黄定柱见状吓坏了,忙拉着张茂渊去医院。
张茂渊愤愤地留下一句“从今以后我再也不踏进你家的门”后,就再也没回来。
这场闹剧,最终以张爱玲离家出走,投奔姑姑和恰巧回国的母亲而告终。
此时的黄逸梵和张茂渊早已不是过去那两个“小富婆”,乱世之中,家境落败的速度比翻书还快。
两人虽仍住在高档的公寓中,却早已卖了车,辞了佣人,过上了“孑然一身”的生活。
而此时的张爱玲,在自己的不懈努力和母亲姑姑的经济支持下,终于得偿所愿,拿到了英国伦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
可有时候,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因欧洲战乱,1939年,张爱玲不得不放弃远赴英伦的计划,转而进入香港大学学习。
那时候,李开第刚好被派往香港工作,为了回馈张茂渊对自己的一片痴情,李开第接受了张茂渊的委托,担任了张爱玲在香港的监护人。
张家这些年的大事小情,李开第多少是知道一些的,因此对于张爱玲这个“侄女”,他始终照顾有加,张爱玲也亲切地称呼他为“Uncle K.D”。
在香港的那些日子,李开第总是隔三差五买一些营养品带给张爱玲,在那个物资紧俏的年代,张爱玲甚至还能偶尔喝到牛奶这样的“奢侈品”。
一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李开第全家离开香港到重庆避难,他才将张爱玲托付给一个信得过的朋友照顾。
张爱玲
1942年,当张爱玲从香港回到上海时,母亲黄逸梵早已再次踏上了欧洲的土地,在上海,黄逸梵始终找不到认同感和活着的意义。
于是,张爱玲只得和姑姑张茂渊一起,搬去了常德公寓。在那里,两人共同度过了十个春秋。
在常德公寓的这十年,是张爱玲如日中天的十年,这位当时红遍上海滩的女作家,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有趣的是,姑侄两人住在一起,张茂渊却是一个连书报杂志都要张爱玲押着她看的“懒人”,尽管她不喜读书看报,但张爱玲的作品,却是篇篇过目。
因为战乱,张爱玲在港大没有正式毕业,想转去上海圣约翰大学继续修读,不管怎么说,至少也要拿个文凭回来,才不枉苦学了那么多年。
可是,张爱玲的稿费不足以支付自己的学费,张茂渊的日子过得也是捉襟见肘,于是张茂渊只得让张爱玲去找她的父亲“要钱”。
“你父母的离婚协议上,议定你的教育费用由父亲承担,你在港大三年他都没出过一分钱,这次该他负责了。”
父女俩多年未见,张廷重也没有为难她,后来,张爱玲顺利进入了圣约翰大学,此后更是靠写作在上海迅速走红,拿到了丰厚的稿费。
张茂渊常对张爱玲说:“不知道你从哪里来的这一身俗骨,反倒是你父母,纵有缺点,好像都还不俗。”
是的,相较于张爱玲这种文艺女青年的多思多虑,张茂渊则简单得多,没钱了就工作,赚了钱就花,所以她一直不大明白,张爱玲为什么那么有名了还在乎钱。
多年以后,张茂渊才明白,张爱玲不是在乎钱,而是不想因“没钱”而受到别人的接济,欠下还不清的“情债”。
张爱玲
在常德公寓生活的十年时间里,张茂渊过着社会关系极其简单的日子,除了张爱玲外,平时走动的,也只有两个亲戚,一个是李开第,另一个是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
每次李开第过来,张茂渊都会让张爱玲出去买来李开第最喜欢的臭豆腐招待他,李开第也常借工作之便,开着车带她们出去吃饭、喝咖啡。
而张子静的到来,则完全是另一番待遇。很长一段时间,张子静都觉得,因为自己是继母带大的,姑姑对自己多少有些偏见,所以总是保持着距离和警惕。
有时候,姐弟俩说话晚了,张茂渊也不愿留张子静在家吃饭,相较于对张爱玲的关心,这样的冷淡到底是因为经济的拮据还是感情的疏离,恐怕也只有张茂渊自己知道了。
后来,因为反对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恋情,姑侄两人也闹过一些小矛盾,可令张爱玲没想到的是,最终偏偏还是因为这个男人,连累的家人。
胡兰成
抗战胜利后,由于胡兰成的汉奸身份,张爱玲受到牵连,一度停止了写作,生活也陷入了窘境。
1947年,张爱玲痛悟,在给胡兰成写了一封断交信后,便与张茂渊一起搬离了常德公寓。
在一段时间的居无定所之后,张茂渊和张爱玲搬进了重华新村,用张子静的话说,这是姑姑住过的房子里,成色最差的。
1952年,张爱玲迫于压力,不得不离开内地,去了香港。为了避祸,姑侄两人约定不再通信。
朝夕相处十年的两个人,突然间天各一方,没人知道,张茂渊的心里此时到底有多么的空落。而这音信一断,竟是二十个春秋。
自此,张茂渊真正成了孤身一人。张爱玲走后,张子静自然是不会再来了,来看望张茂渊的,也只剩下了李开第一个人。
张爱玲
时间久了,周围的邻居都知道张茂渊对李开第的情愫,大家便称她为“李小姐”,随了李姓,却依旧是小姐。
时光荏苒,岁月未必静好,十几年的光阴,十几年的动乱,张茂渊独自承受着这一切。
也许,连她自己都没有想到,人生迟暮之时,竟然还能够与心爱之人再续前缘。
1965年,李开第的妻子夏毓智病逝,弥留之际,夏毓智拉着张茂渊的手,对她说:“对不起,你和开第的事我都知道,这辈子耽误你们了。”
两个女人久久抱在一起,再没说什么话,一股热浪顺着彼此的脸颊往下流,不知道是她哭了,还是她哭了。
转年,68岁的李开第又被下放劳动。当时,李开第的儿子不堪受辱,选择了自杀,而女儿李斌远在广州,最多只能给父亲提供经济上的援助。唯一陪伴在他身边的只有张茂渊。
晚年的张茂渊与李开第
那时候,已近古稀之年的李开第,每天都要穿着长筒塑胶鞋在弄堂里打扫卫生,疲惫不堪。张茂渊也不避嫌,同他一起打扫,一干就是十年。
不得不说,如此痴情的女子,这世间又能有几个呢?
1979年,李开第平反。在女儿的极力支持下,他终于决心与张茂渊结婚。那一年李开第81岁,张茂渊78岁。
独守空房50年,她终是没有白等,尽管霜染青丝、青春逝去,她总算是尝到了做新娘的滋味。
彼时,国际大环境也日渐宽松,张茂渊与大洋彼岸的张爱玲取得了联系,将自己的婚讯告诉了她,姑侄二人阔别20年后,又恢复了书信往来。
后来,因张茂渊的身体每况愈下,写给张爱玲的信,就由李开第执笔。
令张茂渊感到欣慰的是,已过花甲之年的张爱玲,似乎告别了年轻时的高冷孤傲,走向了温情。
为了报答姑姑和“Uncle K.D”曾经对自己的照顾,她不但将自己作品的国内版权委托给李开第处置,并将所得稿酬,也全部赠予了二老。
左二李斌,左三张茂渊,右一李开第
除此之外,张爱玲还不止一次从美国汇款到国内,接济姑姑、姑父的生活。
滴水知恩要涌泉相报,何况姑姑对自己的爱,是一笔永远也无法估量的“债”,就算用一生去偿还,恐怕也还不清。
相较于生母黄逸梵,张茂渊则更像是张爱玲的“母亲”,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张茂渊,就没有后来的张爱玲。
1989年春节,张茂渊随李开第到广州,在女儿李斌家过年,那是她这辈子第一次体会到“家庭美满”,而那时的张茂渊已患乳腺癌五年。
两年后,张茂渊因乳腺癌过世,走完了她90岁的跌宕人生。
张茂渊去世后四年,张爱玲被发现死于美国家中,人生的最后几年,她离群索居,几乎不与任何人联系。
张爱玲死后,在她的家中,除了14箱送给宋淇夫妇的遗物外,还有两封未寄出的家书,一封是写给姑父李开第的,另一封是写给李斌的卡片。
她为这对父女,每人准备了一个小钱包作为礼物,礼物虽轻,却寄托了张爱玲这辈子最后一点温情。
斯人已去,说再多与光同尘的话,也抵不过死后那无尽的空茫。
不知张茂渊与张爱玲那两颗饱经蹉跎的心,是否能在另一个世界里被抚平?
所幸那袭爬满了虱子的华丽的袍子,终于消失在时间的荒野,再也瞧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