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秦者胡”、“亡秦必楚”,秦朝亡国谶言有何特征?

文:北庵文史客

谶言,也称谶语,或单称谶。谶言是建立在人类原始思维上的感知和想象的基础上的一种神秘的历史文化现象。

谶言一般是巫师或方士等以谶术制作的对人世历史的发展进程作出先兆式的隐语、预言或启示,其实质就是就是借助神意来表达人们对未来的某种预言或愿望。“亡秦者胡”“亡秦必楚”等秦朝亡国的谶言大多数人认为是早有征兆,这几乎已成共识。

但仅从这些表面的言论并不能证明秦朝败国者、灭秦国者就是因为这些谶言而实现的。谶言的存在也具有一定历史意义及作用,是统治者稳固政权的一种方式,也是反对统治者推翻政权的一种有力形式。

秦朝亡国谶言作为一种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舆论宣传工具被秦末反秦者使用,对于谶言的吻合度也有诸多机缘巧合性。

一、“亡国谶言”自社会矛盾开始,至秦亡而终

追溯秦朝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秦朝从一开始发展就是在和戎族的战乱斗争中不断壮大的,在与戎族的斗争中,秦族难免会受影响,沾染了戎族野蛮等习俗,这也为中原各国瞧不起、鄙视秦国提供了理由,这也使秦国在各国心中成为了野蛮与落后的象征。

《商君书》中有“秦能取其地,而不能夺其民也。”这体现了秦国虽然占领他们的土地,却不能占领他们的人民,这是为何?

1、秦朝强于变法,但暴政为国家动乱埋下一颗“毒瘤”

秦朝原本是边陲小国,在最开始就被中原各国看不起,更有“秦夷”之说。秦国是通过战争不断壮大国土的,在和戎族的长期战斗中沾染了戎族的习俗,这也使秦国被中原各国鄙视。

公元前356年,秦国启动商鞅变法开始逆袭之路,版图迅速扩大;公元前307年,击败韩国、楚国;公元前278年,攻陷楚国首都郢都,楚王被迫东迁;公元260年,于长平之战击败楚、韩联军;秦国的势力日益强大,逐渐崭露头角。但仅从这看并不能真正体现秦国的综合实力。

《商君书·徕民篇》就记载了长平之战时期一位秦国大臣进谏秦王时的话:“自魏襄以来,野战不胜,守城必拔,小大之战,三晋之所亡于秦者,不可胜数也。若此而不服,秦能取其地,而不能夺其民也。”

秦国只能占领六国的土地却不能占领外国人。这是源于秦国的政策,秦国启用商鞅变法过于暴力,国法与百姓相对立,无法收复人心,百姓无法忍受秦国的暴虐法律,使得外国人千方百计逃离秦国。

2、腐败暴戾的统治推动了亡国谶言的传播

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有:“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也就是早就说明了族灭秦王朝的不是因为天下人,而是因为自己。

吏治腐败加剧了社会对立矛盾,统治阶级盛行奢靡之风,“阿房阿房亡始皇”这句谶言反映的正是当时社会各阶级人民对统治阶级奢靡之风的不满,统治阶级痴迷于享乐挥霍,全然不顾社会发展中人民的需求,从而为秦朝亡国谶言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中,秦朝的思想文化专制也助推了谶言的传播发展。

但在一开始秦朝的思想并非是绝对独裁的,是由于当时秦始皇并未采取儒家思想被儒生记恨所以抨击秦王朝,在各界人士的蛊惑下实行了“焚书坑儒”。

文化的独裁促使其余学派加入反秦队伍之中,使秦朝亡国谶言进一步发展壮大。秦朝没有找到适合当时社会条件的政策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二、秦朝亡国谶言种类多,起因复杂

秦朝亡国谶言种类繁多,在这背后伴随着诸多因素,但他们都有一个目的——推翻秦朝政权。在分析说明秦朝亡国谶言时需要考量大量历史记载,在现有的历史记载中最为代表性的秦朝谶言莫过于“亡秦者胡”“亡秦必楚”。

1、六国之人轻视秦人,并以“胡”呼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亡秦者,胡也。”“亡秦者,胡也。这则谶言在秦朝具有重要的舆论推动作用。秦始皇派遣卢生等人访求仙山,卢生带回的《录图书》记载了这则谶言。

有这个谶言的时候秦始皇以为“胡”指的是匈奴,就召集人士开始修建长城以防御匈奴,秦始皇认为这样就能避免亡国,使之可以世代相传。其实匈奴的战争基本都是以获取资源为目的的,对秦朝灭亡并不会造成实质性的威胁。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东巡的路上突然暴毙,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密扶植胡亥登基,后被楚国灭亡,便又有了“亡秦者胡”中的“胡”是指胡亥一说,但这之间都有种种的机缘巧合性,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从上面所记载也可以换种思路分析,秦国在六国之中自始至终地位都不高,都被人鄙夷、轻视,“胡”或是当时对秦朝自身的称呼,因为秦朝当权,百姓不敢公然反抗,便另寻途径,表达希望秦朝灭亡的愿望。

“亡秦必楚”:这则谶言的意思是说灭亡秦朝的一定是楚国。楚怀王被骗入秦后,因拒绝割地最终客死他乡,《史记·楚世家》载:顷襄王三年,怀王卒于秦,秦归其丧于楚。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

楚国因此对秦国产生深切仇恨,楚歌中也有很多体现了对秦国不满的诗歌。楚南公不屈服的精神根植楚国传统文化,为后世楚国反秦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2、秦朝亡国谶言特征多样

(1)诅咒型谶言特征:“亡秦者胡”就是典型的诅咒型谶言,其用“鬼神天意”作谶言,用一种物质载体作依托,在当时也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2)造神型谶言特征:其在于对事件相关人物的神话,对秦朝的命运进行预测,对下一任统治者的预测。楚歌中就记载了大量的楚国灭秦国的语录,其也是通过“天意”表明的谶言,其相对诅咒型谶言较为模糊。

(3)模糊型谶言特征:它更加具有神秘性,更多的是存在不确定性,“东南天子气”这则就是模糊型谶言也成为反对中央专制的重要精神武器。

谶言作为一种神秘的历史现象隐秘地将历史串联在一起,因此也常被“心怀不轨”者利用。比如陈胜吴广起义前就利用“大楚兴”、“陈胜王”的谶言为“揭竿而起”造势,并以星火燎原之势快速发展了起来,差点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三、秦朝亡国谶言是阶级矛盾的自然表现

秦朝亡国谶言具有重要的舆论宣传作用,其传播发展与秦朝政权走向灭亡之间具有重要联系。而它的传播和发展与当时的秦朝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

秦朝的社会矛盾尖锐,出现了各种关于秦朝亡国的谶言,正是因为当时秦朝统治者没有正确处理社会矛盾需求从而有了谶言传播的社会条件。

为了达到亡秦的目的,反秦者针对当时的社会条件制造传播亡秦的谶言。其对改变当时人民的思想观念及官员的对政权的支持力度具有重要意义。谶言可以通过对当时现实社会事物的分析提出一个相对较为准确的言论,而对于为何谶言总是能应验?

这也体现了历史的神秘性。本身的谶言难以判断真伪,但它似乎总能将历史隐秘地串联在一起,这也使历史更加神秘多彩。

1. 不同阶层人群加速了亡国谶言的传播

秦朝的法令森严,谶言更是会给秦朝的统治带来不利影响,那么在这种严管的情况下是如何进行谶言传播的?谶言的传播绝对不是通过普通的渠道,这里面有诸多因素。在不同的因素下形成的各方势力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推翻秦王朝的统治。

六国贵族群体是传播秦朝亡国谶言的重要渠道,秦朝统一后,六国贵族虽然失去了权利,但还存在着一定的社会地位。秦国统治者也没有过多的在意,但在其势力凝聚后,对秦朝灭亡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富商也是传播谶言的渠道之一。

秦国重农抑商,商人地位低下,但其人脉广阔,这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渠道。这些传播渠道都促使了秦朝的灭亡。

2.谶言是唯心主义的产物,因其功能产生了“市场”

谶言作为一种具有较强鼓动性的舆论宣传工具,对秦朝亡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秦朝亡国谶言的最终目的我们从字的表面就可得知是为了使秦朝灭亡。

谶言是一种神秘的历史文化现象。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不足的社会背景下,人们不能科学地认识和把握世界,人们便用巫术的方式预测“天意”,从而实现自己的愿望,指导自己实践。

从哲学意义上来说,谶言是一种唯心主义、非理性的言论,它认为神是万物的主宰,甚至把君王认为是上天的孩子,是上天派来的拯救人类的。

正因为如此,谶言被历代的统治者当做稳固政权的宣传工具,而谶言并非只有统治者使用,也被那些为推翻王权的反统治者运用,谶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迷信发展而来的,它不具有科学理论性。谶言与政权的更替具有重要关联。

结语

虽然秦朝亡国谶言传播已经过去两千多年,但是谶言却从未在历史中消失,每个朝代的兴起和灭亡都伴随着神秘的谶言出现。唐朝的《推背图》至今仍未完全破解,刘伯温“神预言”的《烧饼歌》掀起了无数学者的研究和吹捧。

虽然秦朝社会背景与我们现在不同,但秦朝亡国谶言在传播中暴露出的各种弊端也都在警示着后人,处理好舆论现象对每一个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合理分析秦朝亡国谶言,用正确的方式使舆论发挥积极作用,是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参考资料:

1.司马迁《史记》

2.杜牧《阿房宫赋》

3.司马光《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