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六兵变”始末

1936年2⽉26⽇凌晨,⼀伙激进的⽇本少壮派军⼈对⾸相官邸、陆军省、内务省和参谋本部等⽇本重要军政机关发起突然袭击,杀死多名政府⾼官,占领了⽇本的政治和军事中枢。他们企图以这种极端⼿段实现法西斯军国主义体制,达到向海外扩张的野⼼,这便是当年震惊⽇本的“⼆⼆六兵变”。

⼋⼗年后的今天,重新梳理、反思这段历史,对于中⽇两国关系的发展以及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疑有着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本政府与军队的奇怪关系

当时⽇本政府与军队的关系⾮常奇怪,军队不归政府管理,作为政府⾸脑的⽇本⾸相⽆权指挥、调动国家的军事⼒量。那么⽇本军队归谁领导呢?⽇本宪法规定,军队置于天皇的统帅之下。对于这种奇怪的现象,战后曾任⽇本⾸相的吉⽥茂在《激荡的百年史》中⽆奈地说:“如果天皇和政坛元⽼对军队不能发挥实际的领导⼒量,那么,就没有⼈可以统辖⽇本的军队了。”

⽇本政府与军队的这种关系,造成的⼀个恶果就是没有⼀个政治家能够限制军⼈的对外侵略,所以在⽇本常常有如此怪诞的现象发⽣:在外交纠纷中,往往是⽇本政府持⼀个态度,⽽军队则是另外⼀个态度。1931年9⽉18⽇,驻扎中国东北的⽇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了震惊世界的“九⼀⼋事变”。三个⽉后,⼀位温和的政治家⽝养毅出任⽇本⾸相,他对关东军此举⾮常不满,马上派早在同盟会时期就与中国有着良好交情的萱野长知来到中国,与国民政府举⾏秘密谈判。虽然后来谈判遭到⽇本军部破坏,但⽝养毅随即⼜采取削减军费等措施遏制军队的狂妄与蛮横,不仅如此,⽝养毅还主张“拒绝承认满洲国”,甚⾄决定将东三省交还中国。

作为⼀名⽇本政治家和政府⾸脑,⽝养毅⾃然要为⽇本政府和国民谋利益,在这⼀点上,他与那些好战的⽇本军⼈并⽆区别,他之所以反对关东军发动“九⼀⼋事变”,主要是担⼼⽇本此举会引起西⽅各国的制裁;另⼀⽅⾯,⽝养毅还害怕这样会把中国推向苏联⼈的怀抱,⼀旦中国与苏联结好,很可能就会联合起来进攻⽇本,那样⽇本就离亡国的⽇⼦不远了。

但⽇本军部并未领会到⽝养毅的良苦⽤⼼,他们对⽝养毅的“卖国⾏径”⾮常不满,1932年5⽉15⽇,⽇本海军中的⼀伙“⾎盟团”(右翼军⼈团体)成员闯进⾸相官邸,将⽝养毅乱枪打死。

⽝养毅之死让整个⽇本⽂官集团从此噤若寒蝉,再也不敢发出任何反对的声⾳,⽇本军⽅从此成为了⼀匹脱缰野马。

兵变的起因和结局

⽇本军队内部其实也存在着尖锐⽭盾,军⽅⼀直存在着“皇道派”和“统制派”两⼤派系。所谓“皇道派”就是军队中的激进派,以右翼团体“天剑党”和“⾎盟团”为主体,成员⼤都毕业于陆军⼠官学校,属于军队中的少壮派;⽽“统制派”则是军队中的保守派,成员以担任重要职务的⾼级将领为主,⼤都是陆军⼤学毕业,属于⽇本军队中的精英阶层。

“⼆⼆六兵变”中的政变部队

以“皇道派”为主的少壮军官认为国家⾯临的主要问题是⽇本偏离了“国体”(指以天皇为中⼼所构成的国家秩序),特权阶级欺瞒天皇,篡夺权⼒,剥削国民,导致⽇本⾛向衰落。“皇道派”认为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以“明治维新”为蓝本,再来⼀场新的维新,达到“清君侧,除奸恶”的⽬的,将国家权⼒还给天皇,以此来恢复⽇本的强盛与繁荣。

1934年后,由于“统制派”得到⽇本军队⼤多数中上级军官的⽀持,他们与“皇道派”的⽃争逐渐占据了上风。掌握权⼒的“统制派”趁机打压“皇道派”,他们借军队⼈事调整的机会,通过转⼊预备役、调离枢要部门、转任战地军官等⽅式,剥夺了⼀⼤批“皇道派”军官的实权,甚⾄连“皇道派”头⾯⼈物真崎甚三郎也被免除了陆军教育总监之职。在这种背景下,“皇道派”与“统制派”的⽭盾⼀触即发。

“⼆⼆六兵变”事发之前,驻扎在东京的⽇本陆军第⼀师团突然接到⼀个命令,要他们⽴刻调往满洲(中国东北地区)前线。⽇本军队有⼀个惯例,驻防东京的近卫部队⼀般不外调出国,⽽第⼀师团恰恰⼜是“皇道派”的重要基地,第⼀师团官兵因此怀疑“统制派”耍了个调虎离⼭之计,⽬的是将他们赶出⾸都,于是他们决定⽴即动⼿发动军事政变。

2⽉25⽇深夜,东京遭遇了⼏⼗年未遇的罕见⼤雪,在这个⿊云密布的雪夜,⾹⽥清贞、村中孝次、安藤辉三、野中四郎等青年军官率领第⼀师团步兵第三联队、第⼀联队等部⼀千余名官兵迅速集结,于26⽇凌晨时分杀进了⽇本⾸相府、内务省、陆军部、警视厅等国家要害部门,杀死、杀伤⼤批政府官员,并向全国发出通电,呼吁⽇本军⼈响应“起义”。在这次兵变中,⽇本⾸相秘书官松尾传藏、内务省⼤⾂斋藤实、⼤藏省⼤⾂⾼桥是清、陆军教育总监渡边锭太郎等多名政府和军队⾼官被杀,负伤者⽆数,⾸相冈⽥启介藏于密室侥幸逃脱,捡了⼀条性命。

兵变发⽣后,裕仁天皇发布了镇压叛乱的命令,并下令成⽴戒严司令部,调动军队平叛。带头叛乱的野中四郎绝望⾃杀,其他叛乱⼈员群龙⽆⾸,陆续向政府⾃⾸。叛乱平息后,经⽇本军事法庭审判,此次兵变的主谋和元凶被判处死刑,其他参与叛乱的军官则分别被判处死刑、终⾝监禁和有期徒刑。

关于“⼆⼆六兵变”还有⼀种说法,有学者认为天皇⼀直想利⽤“皇道派”这批底层爱国主义者(当时的⽇本爱国即等于爱天皇)来获得更多实权,所以任其发展,不加制⽌,直到后来担⼼兵变者会拥⽴他的弟弟为天皇,才决定镇压——这也属⼀家之⾔。

兵变被平息后,以东条英机为⾸的“统制派”在⽇本军队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他们得到⽇本四⼤财阀的⽀持,确定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基本国策,⽇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体制得以确⽴。“统制派”主张侵略中国,不久“七七事变”爆发,卢沟桥的枪声震惊了世界,⽇本军国主义也从此踏上了⼀条不归路。

令⼈深思的是,“皇道派”发动兵变时所追求的⽬标,譬如军部独裁、国家政权法西斯化等,在兵变失败后反⽽得以实现,可见在本质问题上,“皇道派”和“统制派”是⼀脉相承的,都是彻头彻尾的军国主义分⼦。

中国留学⽣眼⾥的“⼆⼆六兵变”

当时在⽇本有为数不少的中国留学⽣,与⼀般中国⼈相⽐,他们对⽇本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情况⽐较熟悉,对这场兵变的认识也⽐较深刻。当时中⽇两国关系⾮常微妙,绝⼤部分中国⼈对⽇本的对华政策极为反感,所以⽇本政府很重视中国⽅⾯特别是留学⽣对“⼆⼆六兵变”的反应和看法,专门派⼈在中国留学⽣中进⾏调查。

关于这场兵变的起因,中国留学⽣分歧不⼤,⼤都认为是⽇本军部和政府、军队内部“皇道派”和“统制派”之间⽭盾激化的必然结果。但对于兵变对中国以及中⽇关系的的影响这个问题,则存在着不同看法,⼤体上可分为乐观派、悲观派和观望派三种意见。

⼀、乐观派。他们认为⽇本政府平息叛乱后,军⽅⼒量遭到削弱,对华政策相对温和的⽂官集团将会崛起,中⽇关系的前景应该⽐较光明。乐观派认为:“以镇压此次事件为契机,(⽇本)政界的⼒量将会⽐以往更为增强,甚⾄可能会出现⼀股牢固统⼀的势⼒,故在将来的对华⽅针上,以往⽂交武攻的⼆重外交将会得到清算,正确的⼀元化外交能够最终实现,为中⽇关系带来好转的迹象。”

⼆、观望派。他们认为兵变后⽇本和苏联很有可能在中苏边境发⽣冲突,因为⽇本和德国签有秘密协定,届时德国⼀定也会参战,德国会从欧洲向苏联发起进攻,使其陷⼊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到那个时候,中国政府除保持中⽴之外别⽆他选,将会陷⼊⾮常难看的局⾯。鉴于这种看法,观望派认为“⼆⼆六兵变”对中、⽇、苏三国在东亚的相互关系上影响巨⼤,但究竟会怎样,还有待观察形势的发展,观望派希望中⽇关系不要因此遭到破坏。

三、悲观派。这⼀派对形势的分析⽐较到位,他们认为现在掌权的⼴⽥内阁实际上与此前的冈⽥内阁⼤同⼩异,即便拥有政党的⽀持,但仍会被军部左右。军部已成为⽇本政坛的主导⼒量,只要军部肆意妄为,⽆论哪个内阁执政,对华关系都将⽆法让⼈期待。他们还分析说,万⼀⽇本军⽅以此次事件为契机,开始推进积极的扩张政策,那么近在咫尺的中国将⾸当其冲成为⽇本⼈的靶⼦,中⽇关系的未来不可想象。

事实证明,悲观派和观望派对局势的分析⼤体准确,兵变之后的⽇本,完全控制在⼀群疯狂的军国主义分⼦⼿⾥,⽽当时的⼴⽥内阁已经沦为⽇本军部的傀儡,正如《⽇本侵华内幕》⼀书所说:“政党内阁已告寿终正寝,(军⼈)⽤恐怖⼿段,将站在反对军部⽴场上的政党及政党政治家打到,以切断国政的(安全)防堤,军部的这种⾏动,已经没有⼈能够加以正⾯阻⽌了。”

如果说“九⼀⼋事变”和“⽝养毅之死”让⽇本军队彻底摆脱了政府羁绊的话,那么,“⼆⼆六兵变”则使⽇本军部成为⽇本的实际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