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慈禧的夺权与固权

内容摘要:慈禧太后是晚清统同治、光绪两朝的最高统治者,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太后”,长达26个字,显示了她对荣誉的看重,她以“听政”、“训政”名义统治中国达四十七年。本文主要从慈禧的生平论述慈禧对权力的追求,发动政变夺权与不择手段巩固权力,联系其经历的重大事件,包括辛酉政变、甲午中日战争、戊戌政变及八国联军侵华加以阐述。

国内外学者对慈禧的看法褒贬不一,如周国平认为:“当权者一开始不想改革,没有办法了才同意。慈禧太后是坏人,是一个彻底的坏人,她是中国的最后一个女皇帝,是真正的女皇帝。她没有做什么好事情,有的改革是她没有办法了才同意的。”“慈禧太后废科举是被迫的,怎么是她的功劳?废科举是一种维新运动,清朝末年像康有为这样的人不是一个,有很多人。他们是进步的知识分子,他们立志要改革。广义来讲,清末的改革都是维新运动,主要是学日本的明日维新,因为明日维新搞成功了。”

但日本畅销小说家浅田次朗则认为:中国人对慈禧的评价太狭隘,英国人是丑化慈禧的源头。“中国人看历史人物喜欢做一个好坏之分,得出一个绝对性的结论来,好像历史人物只有好人与坏人之分。……

我认为,中国对慈禧太后这个人物的评价比较狭隘,比较死性。还有些书喜欢说她把人塞在缸里,或者和宦官有什么不干不净的关系,还有吃东西的时候非常奢侈,她在中国基本上就是一个恶女的形象。”

他认为慈禧作为政治家冷酷无情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与中国历代皇帝相比并没有发现她有什么地方做得更残酷,慈禧能让本早就结束的满清王朝活了30多年,是了不起的。而丑化慈禧的源头便是20世纪出版的、英国作者埃德蒙-白豪斯写的《西太后治下的中国》一书,其中编造了一些关于慈禧的传说来毁谤和贬低慈禧,以找到一个消灭清朝的理由,因为在当时的英国,做什么事情都得经过议会通过,它想要消灭清朝总得找理由,而且战争经费也必须议会通过,所以,他们就编了这本书来毁谤和贬低慈禧。

慈禧的权力欲极强,我认为慈禧所做的一切都只有一个目的,那便是巩固她的权力,而且是不择手段的,下面从慈禧早期的生活、夺权及巩固权力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慈禧的早期生活

慈禧性叶赫那拉,小名兰儿。叶赫那拉,是满族中最古老的一支。清太祖努尔哈赤,曾娶叶赫那拉族之女封为皇后,生子皇太极,即清太宗,因此叶赫那拉族在清代是一个地位显赫的家族。慈禧父亲名惠征,属镶黄旗满人。镶黄旗不仅是满洲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而且位在八旗之首,上三旗均为皇帝亲兵,由此可见,慈禧的家族在当时和皇族的关系也是极为密切的,不过,惠征只出任过几任地方行政机构,没能爬到清朝统治集团的上层中去,在担任山西潞安府的知府,升任直隶霸昌道道台,调任福建汀漳龙道台后,死在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台的任上。

慈禧是惠征的长女,从小便跟随她的父亲奔走南北,这不仅使她过惯了贵族官僚家庭宝贵荣华的生活,而且也使她学会了不少封建地主阶级官场中尔虞我诈、世故虚伪、逢迎拍马等本领。因此父亲的突然死亡以及家境的骤然变迁,驱使她怀着迅速摆脱现状的强烈欲望,去寻找一个平步青云的途径。不久,慈禧便有了机会。1851年,慈禧以秀女的身份被选入宫中,封为懿贵人,接着便从懿贵人到懿嫔,再到懿妃,再到贵妃,一步一步往上爬。

慈禧迅速登上皇位,除了早期生活的影响外,还与她从小接受的封建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父亲是封建官僚,母亲亦“颇有才能,娴习礼节,崭然出于众人”,家庭教育给了她极大的熏陶,慈禧入宫时,便“能诗善书画”,“通满文,二十四史亦皆浏览。……故能通古今治乱大势。” 得到咸丰皇帝的宠爱后,为了确保看书的地位,慈禧对宫内其他妃嫔也时时以狠毒手段进行打击陷害。

随着地位的提高,慈禧开始干预起政事来。起初是咸丰帝在宫内批阅奏折的时候,时常让她在旁边侍候,使她得到了参与处理国事的机会,后来也向咸丰帝出谋献策。在策划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施展其反动“才能”的同时,也逐渐滋长了她篡夺政权的野心。于是,咸丰帝早死后,慈禧便积极地进行秘密策划,准备发动政变了。

二、篡权上位

1856年,英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然后英法联军进逼北京,火烧圆明园,逼得咸丰帝仓皇逃往热河,命其弟恭亲王奕訢留守北京。到1861年,咸丰帝在热河病死后,慈禧与八大臣展开了夺权大战。先帝遗诏,由年仅六岁的载淳继承帝位后,由八大臣赞襄政务,因而也就使他们获得了清王朝的实际统治大权。然而,早就怀有篡权野心的慈禧,把“世传受命之宝”的玉玺以及“御赏”印和“同道堂”印都夺到了自己的手里,牵制了肃顺等人的权力,但是慈禧并不满足于这个权力,要摆脱八大臣对她的限制,达到独揽大权的目的,就必须推翻咸丰帝的遗命,于是慈禧积极组织力量,策划政变,与王奕訢密谋,勾结外国人,确定了除掉肃顺等八人的政变计划。

慈禧一方面积极制造舆论,又故故意做出处处造就肃顺等人的姿态,以造成假象。一方面,她又积极策划捉兵权,又设下圈套,夺去八大臣手中的军事指挥权。10月26日,慈禧让肃顺护送灵柩,走得比较缓慢。载垣、端华等人从慈禧先行,于11月1日到达北京。当天,慈禧就同奕訢见面,积极进行布置。大学士贾桢、周祖培等立即上疏,坚请太后临朝听政。手握重兵的胜保,更是气势汹汹地说:“昔我文皇后虽无垂帘之明文,而有听政之实用。为今之计,非皇太后亲理万机,召对群臣,无以通下情而下国体”。在这种情况下,满朝文武噤若寒蝉,谁也不敢反对。第二天,慈禧立即发布早已在热河写好的上谕,宣布解除载、端华、肃顺三人的职务,拿交宗人府议罪。最后,慈禧将肃顺斩首,载垣、华赐令自尽,其余五人及一批支持肃顺等人的官员、太监,则分别革职和充军。慈禧不仅公然否认咸丰帝的遗召,还将“擅改谕旨”的罪名,返加在政敌头上。

肃顺等人被除掉后,慈禧就连忙安排“垂帘听政”了。11月11日,载淳登上帝位,上“母后皇太后”徽号为“慈安皇太后”,“圣母皇太后”徽号为“慈禧皇太后”。12月2日,两宫皇太后正式实行“垂帘听政”。至此,慈禧便实现了她的野心,完全掌握了清王朝的最高统治大权。

三、不择手段巩固权力

慈禧上台以后,便一起把政权牢牢抓在自己的手里。她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权的问题展开的。为了达到维护和巩固她的统治地位的目的,慈禧对外投降,对内镇压,并且施展阴谋诡计,排除异己,搞掉政敌,心狠手辣,甚至连自己的亲生儿子和外甥也不放过。她先对付深受外国侵略者重视的奕訢,他协助政变有功而“大权在握”,“擅揽一切”。慈禧既要利用他帮助卖国,以获取外国人的支持;又怕他权力过大,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因此,她便玩开权术,先是借口奕訢“信任亲戚,内廷召对,时有不检,罢议政王及一切职任”:后由于诸王和大臣上疏力争,慈禧又以奕訢“深自引咎,颇知愧悔”为由,命他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并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只是不再有议政王之名。

选后时,同治帝选中慈安看中的阿鲁特氏,使慈禧与慈安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同治帝成婚后,慈禧不得不在表面上将政权交给他,但实际上仍然干预朝政。慈禧采取各种手段迫使同治帝就范,不仅虐待皇后,还断去皇后到同治帝的近路,让两地唯一通路经过慈禧寝宫,使帝后不常相接近。不久同治帝死,光绪帝立,慈禧进一步虐待皇后,至使她于次年“吞金以殉”。在逼死亲生儿子,虐杀儿媳之后,慈禧便对慈安下手了。本来健康的慈安在吃了慈禧派太监送来的食品后便猝死了。

1886年,光绪帝年满十六岁,慈禧不得已而从“听政”退而“训政”,然实质无异。光绪帝十九岁后,慈禧不得不“归政”,但仍然是大权独揽。并将弟弟桂祥的女儿嫁给光绪帝当皇后,以监视他的行动。

慈禧在宫内不择手段排除异己独揽大权,在宫内又走上了一条投降卖国的路线。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慈禧重用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发展一些军用、民用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但慈禧对于任何一点触动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主张和社会进步都是不能容忍的。当改革可能损害她的统治时,她又支持顽固派对洋务派进行牵制,加强集权。以慈禧为首的清朝政府认为农民起义相对于外国侵略更是心腹大患,于是清政府便竭力勾结外国侵略势力,派军队与洋共同“会剿”太平军。随后,慈禧对外国侵略者所走的妥协路线让中法战争中清政府“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八国联军入驻北京,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法简明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其间慈禧又对损害其统治权力的维新运动进行了疯狂的镇压。

慈禧崇尚的是绝对的权威:“我能叫人比恨毒药还恨我,也能让人爱我。我就是要有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