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前线日本兵的造反
造反?就是叛乱的意思,这大家都明白,但日本兵造反……这听起来可有点儿不可思议。
看过平型关战役资料的朋友大约都有印象,消灭了那么多敌军,愣是没抓住一个俘虏。连伤兵都和八路军的卫生兵拼到死,1937年的日本兵,深受武士道教育影响,在作战中特别顽强。
如此说来,日本兵自己发动叛乱,这种可能性基本应该属于零了。
在缅甸战役里面,有日军师团长擅自撤退被撤职的,但也算不上叛乱,在日军的官方记载中,“皇军”虽然习惯下克上,但大多集中于战略层面,比如发动九一八事变,发动二二六政变等,在战场上叛乱,却极为罕见。1943年山东日军在馆陶发生过叛乱,但那已经是战争后期的事情了。
然而,根据日本老兵的回忆,在1937年的淞沪战场,日军真的发生过一次叛乱,而且在叛乱中还打死了自己的一名大队长!
这件事见于光人社出版的富泽繁所著《陆军下士官兵よもやま物语》(ISBN978-4769803584),其中有一节“壮烈的战死“,描述的就是这一事件。
值得一提的是,富泽繁的这本书,和斋藤邦雄的《陆军士兵よもやま物语》同为一个系列。而且,都因为用漫画的形式铨叙中日之间的战争而独树一帜。只不过,斋藤邦雄的书,主要描述其与八路军的作战,而富泽繁的书,主要描述的是日军和国民党军的交锋。中国军队奋勇抵抗逼得日本兵造反就发生在日军11师团和国民党军在上海的战斗中。
日军记载在山东让八路活捉过一个大队长,这在上海,又让国军逼死一个,要是国共都这么摽着膀子和日本鬼子打……
作为参加过战斗的老兵,富泽描述的中国军队带有他颇为独到的看法。
一般来说,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的战斗,一方面因为广大官兵英勇奋战,付出了重大牺牲而获得我们后人的尊敬,另一方面,也不乏对其指挥系统僵硬,缺乏对下级官兵的体恤而感到扼腕。但是,富泽书中描述,并不是每支国民党军打仗都僵硬的,有些国民党军将领深通中国传统兵法,打起仗来也让日军大吃苦头。
淞沪战役,在中国方面的记载中,是以“血肉磨坊“著称的。在战斗中,参战的中国军队,无论是国民党嫡系还是地方部队,都打得十分顽强,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但巨大的损失也令人深感那场战争的艰辛。
而日军方面在当时的宣传中,很少提到自己的损失,给本国国民造成一种“皇军所向披靡”的印象。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至少,富泽等日军一线老兵并不这样认为,他们眼中,这一仗日军也是伤亡惨重,痛苦不堪。要不怎么会发生叛乱呢?
那么,富泽所提到的叛乱,发生在何时何地呢?
这一事件,发生在1937年秋的江湾之战中,主角,就是日本陆军第十一师团松村大队的大队长松村国元少佐。
富泽在这一段文字中首先提到了日本兵叛乱的背景。在芦沟桥事变一个月之后,日军增兵上海,试图一举消灭在上海的中国守备队(在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也在上海挑起冲突,以迫使中国两线作战,是为一二八事变。这应该属于故伎重演。–萨注)但是,中国军队“战意从未有过的旺盛,使约三千名海军陆战队不但不能围歼敌军,反而陷入苦战,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这样,日军只得不断投入陆军部队,战斗从市内扩展到市外,持续三个月之久。
在这本书的第26页,富泽写道:“此前,与中国军队的战斗,一般都是我军发动猛攻后对方即会退却。虽然也有很多遭到反击的战例,但总体来说战斗规模都不大。但是,上海事变情况却不一样。这一方面是因为遇到的对手是敌政府的正规军,另一方面,也因为中国军队的指挥官,是威名素著的猛将张治中将军。结果,尽管经过苦战夺取了上海,但伤亡也达到两万多人,这是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损失。”
应该说,富泽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例如日军在上海一战的损失,仅其战时发表的伤亡人数,就达五万余人。而且,虽然张治中将军确曾在淞沪前线指挥作战,但战斗扩大之后即被调离。除了蒋介石亲自督战以外,陈诚,白崇禧,冯玉祥,张发奎等都在凇沪承担过指挥责任。张治中将军自己对在凇沪的作战并不满意,比如在作战中未能及时认识到用爆破战术摧毁日军坚固筑垒阵地,造成伤亡过重等,皆在此后被引为战训。而用张将军自己的说法,当时战场攻守也颇受政治掣肘,如果按照计划放开手脚发动攻势,早把那三千日本海军陆战队赶下大海喂鱼了。可惜,其间“中枢”几次反复犹豫,给了日军增援和加固阵地的机会,结果功败垂成。
当然,作为普通的日本士兵,富泽对于上海之战有其独立的看法,比看教科书式的解说,总是有血有肉的多。据笔者分析,为何张治中将军自己不满意在凇沪的表现,但普通日本士兵认为他的指挥起了重要作用,其原因用中国话来说就是“人的名,树的影”。
张治中将军在担任中央军校教育长时,曾经率领第五军和教导总队,在1932年驰援上海,支援十九路军抗战。那一次,十九路军和第五军把日军打得三易统帅。当时日本报纸上把张治中视为“支那猛将”,这种报道,大约富泽当年曾经看过,所以在1937年苦战上海,发现张治中是中方指挥官,就会感叹难怪如此了。
富泽记述道,这次战役中,日军第十一师团十分活跃,战斗中损失也很大。其间一条战报提到该部松村国元大队长,在上海郊外的江湾与中国军队交战中冲锋在前,中弹“壮烈战死”。这一消息,也被日本内地的媒体重点报道。这名壮烈战死的大队长在日本国内民间引发了强烈感动。
作为军人,时在第八教育队受训的富泽,看到这则战报时,却有不同看法。他写道:“看了这篇报道,我当时的想法是:‘大队长怎么冲到敌弹横飞的最前线去了?’如果这是真的,那整个大队当时是谁在指挥呢?这只是个单纯的疑问而已。在我看来,这位大队长勇则勇矣,作为指挥官却多少有些轻率。不过这样一来,对这件事我也就一直保留了一个印象。
不料,几年前,偶然和该大队杉浦中队所属的老兵,曾经亲身参加那次战斗的和田光男先生相遇,提起此事,他却说出了十分令人意外的真相。
应该说不仅是令人意外,对我来说,这件事的答案简直是冲击性的。
这是因为,松村大队长的确是死在淞沪战场上,但是和报道中“被敌弹击中战死”的说法不同,实际上,他是死在了我们自己士兵的枪下。“
应该说,富泽对于松村大队长会在最前线指挥战斗,以至于中弹身亡有看法,显示了他作为一名军人对军事的了解。按照日军建制,一个大队兵力一千余人,要在日本战国时代堪称大军,打一个桶狭间大战绰绰有余。大队长如果自己去冲锋,的确有置全军于不顾的轻率。
但事情也不可一概而论,在淞沪战役中,日军不要说大队长,连加纳治雄,仓永辰志这样的联队长都被打死了好几个。其原因,或者是日军指挥部遭到袭击或炮击,或者是其指挥官到前线观察中方阵地或者鼓舞士气的时候被某个中国神枪手盯上。要是松村大队长因此而死,也并非奇怪的事。
只是这位大队长并非以上任何一种情况。他的死,和部下的杉浦中队长颇有关系。
以前,我曾经采访过一个日本老兵重信,他提到当年日军中有些军官依仗权势,凶恶横暴,经常把部下的生命视若草芥,但普通日本兵在“皇军”中被《战阵训》束缚,根本不敢对其不满,只有到战后,才一想起来就恨得咬牙切齿。这位松村大队长就是这样一个重信口中的“混账马鹿”。
而杉浦中队长,却是一个性格温和,略有点儿窝囊的军官。
这两个人配合在一起,在日本的文化背景下,不用说也可以猜到会发生什么–日本社会至今仍有以强凌弱的文化遗存,这种文化的特点是在弱者面前强者会越发凶狠嚣张。假如弱者敢于反抗,还可以得到“有骨气”的评价,如果逆来顺受,那会认为“不成器”而越发受到欺压。而这种对于弱者的压迫,别人也会认为是对其的“鞭策”而给与理解。
这种文化战后受到严厉抨击,但仍然死而不僵,在日本的公司等处不时可见,可想而知在战时的日军中又是何等强势了。
所以,杉浦在松村手下,也就成为最受气的中队长。但是,这个最逆来顺受的部下,却成了给松村大队长招魂的角色。
富泽在书中记述道:“和田所属的中队,指挥杉浦中尉是一名坚决执行命令,但懂得体恤部下的军官,因此深得军心。因为他执行任务没有怨言,松村大队长认为其老实好指挥,所以总给他最不好完成的任务。在连续的作战任务之后,杉浦率部刚刚归队,大队长连一句‘辛苦了’这样的问候都没有,又派该中队出发,–‘杉浦中队,即时对XX 地中国军阵地搜索攻击。’
考虑到部下的状态,杉浦中队长恳求道:
‘大队长,能不能略作休整再出发作战呢?‘
结果,得到的回答却是一顿训斥:‘你,没听到长官的命令么?要拒绝执行军令吗?’
这种事在松村部队属于家常便饭,在部下中也有人经常会说:‘这个松村大队长,好像和我们中队长有仇似的,老是这样。中队长的处境真是不好啊。’
集合出发的时候,杉浦中队长向疲惫不堪的部下致歉,说:‘真是不好意思,可命令就是命令,诸君奋发努力吧。’
虽然部队刚刚经过苦战,但因为杉浦平时对部下比较好,又作为军官难得地向部下道歉,杉浦中队的士兵们很受感动,也就勉力接受任务出征了。
但是,这次任务应该说确实颇为轻率–派杉浦中队出击的时候,日军大队部显然对攻击目标到底有多少中国军队一无所知。
于是,杉浦中队长率部向其有宿命之缘的江湾出发了。江湾是中国军队主力集结的要点之一,我军仅仅用一个中队去攻击,想一想也是无谋之举,但这就是松村大队长给杉浦中队的命令。
中国军队方面,显然对日军的攻击严阵以待。杉浦中队直接冲向了中国军队的正面阵地,让人想起了投火的飞蛾。
结果,一交手杉浦中队就陷入了中国军队的交叉炮火之中,整个队形被打得一塌糊涂,士兵们成片地倒了下去。
应该说,江湾对日本兵来说实在是个不祥之地。在十九路军抗战中,在江湾诞生了日本著名的“爆弹三勇士”。说的是三名日军士兵江下,作江,北川举着爆破筒,对中国军队的铁丝网发动了自杀式的攻击。结果,三位勇士成了神– 中国军的阵地,还是没有被突破。
直到很多年以后,三位勇士的战友才吞吞吐吐地承认–这三位勇则勇矣,却还没勇到这种程度。他们之所以“自爆”成功属于责任事故,关键问题在于工兵犯了错误,给他们的爆破筒导火索短了半米……
在寻访甲午战争遗物时,萨发现“爆弹三勇士”的雕像,至今保留在靖国神社门前。其“英勇事迹”被在这种地方树碑立传,看来,这三位是没地儿喊冤去了。
如同“爆弹三勇士”的被自杀之谜需要很多年的时间才能浮出水面一样,松村大队长的死,也是几十年后才被证实。所幸当时当事人不少还健在,从参谋到士兵,有很多证人,倒是没有把它埋进历史长河。
却说杉浦中队冲锋中遭到重大杀伤,那位倒霉的杉浦中队长也首当其冲–“运气不好的杉浦中队长胸部中弹,在激战中,不等卫生兵进行救护就壮烈地死去了。
接替杉浦队长指挥的代理指挥官片冈少尉发现除了撤退别无他法。伤亡惨重的官兵们只好带着中队长的尸体撤了下来。
回到驻地,片冈少尉连忙赶到大队部,向大队长汇报。得到的回答是–‘什么?杉浦战死了?那小子不是后背上被打中挂掉的吧?’
听到这样冷酷的话,片冈少尉只得努力地回复到:‘是很英勇的战死阿,阁下。请去面对英灵吊唁一下吧。’
匆匆看了一眼,松村大队长道:‘这个样子啊,不看也罢。快快把他收拾了吧。’“
按说,因为严酷的军纪教育,在当时的日军中,上司无论怎样说,下级都不敢反抗。但是,松村忘了,他虽然看不起杉浦,这个中队长在自己的部队里却是深得军心。更重要的是,杉浦中队的那帮士兵,刚刚在和中国军队的窝囊仗中见了血,精神极为亢奋,虽然在中国兵面前吃了败仗但枪里的子弹还顶着火呢!
于是,当松村大队长回到大队部的时候,日军中罕见的一幕出现了。
“杉浦中队的一部分官兵,举着打开保险的枪冲进了大队部。当时,大队长正在和参谋们谈话,看到士兵进来,感到不快的大队长还问了一句:‘你们来这儿干嘛?’
话音未落,‘嗒嗒嗒。。。嗒’
士兵们手中的枪冒出了火光,大队长哼了一声就被打倒在地,气绝身亡了。
惊呆的参谋们慌乱地站起来,发现士兵们的枪口又指向了他们。
被血刺激得发狂的士兵对着参谋们喊道:‘我们就是要向侮辱杉浦中队长的长官讨还一个公道,我们反正也要被军法审判没法活了,拉着你们一块儿死算了!’
参谋们‘……’
结果呢?
结果什么也没有发生–松村大队长这样一个“混账马鹿”,活着的时候或有积威,但参谋们也一样对其没有任何好感。所以,他们连忙制止了士兵们蛮干,然后……松村大队长就“壮烈战死”了。
也许,当时的中国军队方面江湾的阵地指挥官看了战报也要挠头–我什么时候打死他们一个大队长啊?
对和田他们这些日本兵,这显然是不重要的了,反正,日本陆军也不能到中国那边核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