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臣”当国——刘瑾、魏忠贤与和珅的真实故事
一、刘瑾必须死
正德年间的大太监刘瑾,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坏太监,他和明代前期太监王振和后期的魏忠贤,并称明代三大奸。在这里,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刘瑾到底具体干了什么坏事,为何被明代那帮除了不干正事啥都干的儒官群体恨之入骨:
一,刘瑾委派太监去担任各重要商贸城市的城门官,负责收取商税,并规定每名太监城门官的工作下限:每年必须至少向国库缴纳万钱。这项规定彻底堵住了儒官群体在商税领域的贪污机会,因此令儒官群体痛骂不已。
二,刘瑾发现京师周围的农民生活困苦,农田被儒官群体大量兼并,失地农民沦为农奴,生不如死。于是刘瑾倡导大量建立皇庄,以皇帝的名义收购破产农民的田地,并以极低的地租送给农民继续耕种。有了“皇庄”的名头作为保护,儒官群体再也无法兼并土地,于是刘瑾成为了儒官群体的死敌。
三,刘瑾建立了严厉的官员工作时间制度,规定官员日出入朝工作,日落退朝下班,无故不得旷工。这种严厉的制度简直让懒散的儒官群体无法想象,一时间骂声震天。
四,最关键的是,为了清查各省财政并杜绝贪污,刘瑾取消了各省的财政独立审核权,要求各省的库银必须全部移送中央清算审核。这次大清算查出数以百计的贪官,刘瑾也没有对这帮贪腐成性的儒官们赶尽杀绝,只是把他们统统被扒光了裤子在皇宫门口打屁股,然后撤了几个实在是贪得太过分的职,也就算了。然而儒官们将此事视为奇耻大辱,必欲杀刘瑾而后快。
事情到了这一步,刘瑾当然就没有活路了。正德五年,在儒官群体的集体造谣污蔑之下,明武宗一纸令下,当权不过五年的刘瑾被凌迟处死。然而,吊诡之处在于,前面这四件明明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居然被直接写进了史书,作为刘瑾的罪状。只不过,对于熟悉真正的世情民俗的你我来说,这纸上的罪状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真相,当然是不言而明的事啊!
二、最冤不过魏忠贤
魏忠贤出身京郊的贫苦家庭,娶妻生女之后全家即将饿死,魏忠贤百般无奈,在万历年间被迫自行净身,进宫当了一名小太监。他饱尝人间疾苦,因此不同于宫中其他自幼净身的太监,算是有见识也接地气的那一类。
天启皇帝即位后,魏忠贤得到重用,开始一步步走上权力舞台的中央。天启皇帝在位七年,魏忠贤也因此为大明王朝干了足足七年的实事,比刘瑾多干了两年。魏忠贤的主要事迹包括:
1、着手分化和打击已经结成铁板一块的儒官群体。明末儒官群体结党营私,已经到了罔顾江山社稷的地步,手段如狼似虎,比北方游牧民族的抢掠还要残忍。当然了,熟悉中国古代史的同学都知道,儒官群体的集体贪腐,几乎是中国自汉代之后所有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大明王朝想要续命,就必须打击儒官群体的贪性。魏忠贤干得不错,他很好的利用了所谓东林党与楚党、浙党等内部派系的矛盾,挑动他们相互弹劾攻击,由此罢免了一大批除了贪腐之外啥实事都不会干的贪官污吏,大明吏治为之一清。
2、全面整顿东厂西厂和锦衣卫,并组建皇宫内卫,将内卫人数一步步扩张至过万人,由此建立起直属于皇帝的情报与武装力量。这一点乃是重中之重。大明皇帝在天启皇帝即位时已经近乎被儒官群体架空,魏忠贤重新给皇帝配上了武装力量,并因此让皇帝获得了真正的权威,皇帝可以绕过腐朽的儒官体系,通过东西厂与锦衣卫直接收集政治与军事情报,在做出决策后可以通过内卫直接予以执行。由于魏忠贤的赏罚还算分明,并极大的遏制了儒官群体对武将阶层的欺凌和羞辱,大明王朝的军队也因此还保持住了一定的战斗力。恰恰因为这样的原因,天启皇帝才抵抗住了满清军队在东北的持续进攻,维持了东北防线,虽然进攻乏力,但是也还能维持得住边境的堡垒体系。魏忠贤后死后儒官群体失去制约,大肆贪腐军事物资,并随意屠杀军中大将,大明军队的战斗力因此一落千丈,也因此走上了亡国之路。
3、魏忠贤仿效刘瑾,组建以太监为主体的商税征收体系,确保东南一地的商税牢牢掌控在中央手里。东南一地上缴的商税,占当时大明朝廷总收入的六成以上。富庶的东南支撑起了整个大明财政,整个天启年间,朝廷可以一边在东北跟满清打硬仗,一边还可以在西北受灾时拿出钱粮赈灾,让老百姓有口饭吃,让整个大明王朝维持稳定。魏忠贤死后,东南商税转给贪婪成性的儒官们征收,虽然商人们的税一分钱都没少交,但是中央财政很快就收不到钱了,东南商税占朝廷收入的比值很快就下降到3成以下。这中间的差额,当然就是进了儒官们的口袋。为了弥补财政上的整体亏空,儒官们忽悠幼稚的崇祯皇帝去向西北灾民征税,终于激起了规模浩大的西北起义,并最终带来了王朝的覆灭。
4、天启年间,皇族人口已经膨胀到了惊人的数量,由中央财政直接供养的朱氏子孙已经超过十万人。魏忠贤力主削藩,清查各地藩王人口,削减旁系宗亲,同时降低藩王的爵位和待遇,以减轻财政负担。
就上面这些事,每一件其实都足以引来杀身之祸。天启皇帝死后,傻了吧唧的崇祯皇帝即位,魏忠贤很快就被扫地出门,在被贬斥的半路上,上吊自杀,勉勉强强算是有一条全尸,比死于凌迟的刘瑾要稍微强点。魏忠贤死后,大明王朝就不再有任何人去尝试干实事,大明王朝,自此走向了不归路。
三、和珅与他的商业帝国
和珅是满清朝廷一个非常奇特的存在。虽然他出身权贵世家,不过很小就父母双亡,在亲戚的冷眼中长大,少年时期只能勉强算是能混上个温饱,谈不上富贵。在这种处境之下,和珅不同于其他整天遛鸟玩乐的满族公子哥,他努力读书,精通儒家经典,算是满人之中为数极少的读书人。
22岁的时候,和珅被选去了乾隆身边当侍卫(其实就是贴身秘书),因为文笔通顺,头脑清晰,一步步得到了乾隆的信任。到他23岁的时候,就被调到内务府管布库,这是和珅开创商业帝国的起点。注意,内务府,也就是皇帝的私人钱库,并不是由户部管理的国库。从这一刻开始,和珅开始了自己的伟大事业:帮皇帝管钱、挣钱、挣更多的钱。
公元1776年,年仅26岁的和珅就任内务府总管大臣兼户部右侍郎(皇帝的私人财富总管兼国家财政部副部长),自此走上了权力的顶峰。此后他在宦海浮浮沉沉,屡次遭遇弹劾和贬斥,又屡次起复,不过内务府和户部的大权,始终被和珅牢牢把控,这是和珅能够在权力的舞台站稳脚跟的根本。总体来说,在和珅的一生中,主要干了以下几件事:
1、低价收购或直接没收犯官的土地,充入内务府。乾隆中期内务府下辖的皇庄田地面积约为50万亩,到乾隆晚年增加到了100余万亩。这些皇庄田地,每年可以给内务府带来以百万两白银计的收入。
2、大量开办钱庄、船行与车马行,组建起全国性的金融与物流网络。仅在京城附近,和珅就直接投资开办了百余所钱庄和当铺,以内务府的名义提供信用担保。对当时的商家来说,使用和珅系的钱庄进行资金结算,并同时委托和珅系的运输企业进行货物长途运输,可以免受沿途官僚的沉重盘剥,可以极大的提升商业经营效率。因此乾隆中期之后, 整个东南沿海地区的商贸活动迅速发展起来,并带来了清晰的资本主义萌芽的迹象。到乾隆后期,这套金融与物流网络每年可以给内务府带来超过两百万两的收入。
3、与广州十三行合作,开展外贸进出口活动。和珅的商业帝国当时几乎挣到了整个外贸顺差的一半,每年超过百万两白银。在这样的情况下,乾隆皇帝完全放开了广州地区的外贸限制,和珅系的外贸企业大量采购陶瓷、丝绸和茶叶,通过广州十三行出口到欧洲、日本与东南亚各国。为了就近生产,广州隔壁的佛山地区创办了很多纺织厂和陶瓷厂,石湾陶瓷就此发展成为以出口为导向的区域性陶瓷品牌,并传承至今。
整体来说,和珅一手创建起来的商业帝国,每年能够给内务府带来500万两白银左右的收入,而当时户部国库的总收入也就是3千万两白银左右。内务府的这笔收入极大的改善了乾隆朝的财政情况。乾隆皇帝晚年好大喜功,时不时就随便找个借口打仗,搞大型宴会,没事就下江南游玩,但是朝廷的财政收支情况一直还能维持平稳,内务府每年都能拿出数以百万两计的盈余,拿去补贴户部国库的亏空,这当然是由于和珅系的商业帝国经营有方,生财有道。
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嘉庆皇帝并不喜欢和珅一手打造起来的商业帝国。1796年,嘉庆即位,已经八十岁的乾隆表面上退居为太上皇,但依然一手把控大权,嘉庆只不过是摆在台面上的傀儡皇帝。嘉庆一直忍到1799年正月,乾隆去世,第二天嘉庆就将和珅抓捕入狱,原本想要凌迟处死,后来实在是觉得说不过去,于是赐和珅悬梁自尽。这么看起来,和珅跟魏忠贤的结局,算是一模一样。
和珅死后,他一手打造的商业帝国被全盘摧毁。他购入的皇庄田地被大量卖给权贵;他为内务府创建的钱庄和运输企业,也被全部变卖,所得的数千万两白银收入一次性转入户部所辖的国库,号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他开创的外贸生意当然被全数停止,嘉庆皇帝重启闭关锁国路线,查禁外贸生意。这么一通操作下来,内务府丧失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也无从再补贴户部,因此满清朝廷的整体财政收支水平迅速恶化,并走向了破产边缘,也无法再承担赈济灾民的责任。同时,没有了外贸渠道的欧美各国怨气冲天,开始酝酿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国门。没过几年,满清就要为逼死和珅,付出代价了。
作者:猫猫爱喵喵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