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冲冠一怒为红颜,这才是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的真相

作者 张宏杰

白居易写下《长恨歌》:“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如若能配乐演奏,定能令四座叹惋落泪。

吴梅村吟出《圆圆曲》:“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闭目回味,又是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历代的看官们对爱情故事青睐有加,真相被诸多文人墨客不断进行斟酌修改、艺术加工,最后变得愈加精彩、唯美、富有戏剧性。

可是32岁的吴三桂,身为辽东总督、封疆大吏,为了陈圆圆甘愿遗臭万年?

一、少年吴三桂

吴三桂祖籍在江南水乡高邮,却是在风霜凛冽的辽东长大,他的气质中流淌着南方的秀美和塞外的粗犷。

在读书上,少年吴三桂曾投在董其昌门下,颇以风流自赏,大诗人吴梅村赞曰“白皙通侯最少年”。在武艺上,他师承舅舅祖大寿,骑射本领出众,常常校场夺魁,在辽东小有名气。

十八岁时,父亲吴襄带领五百名士兵在锦州城外被清军围困,少年吴三桂血气方刚,带领二十几名家丁驰出城门,杀到父亲身边。皇太极怀疑明军有诈,下令不要追杀,吴三桂父子才能侥幸回城。

少年的孝勇之举立刻遍闻天下,成为了明朝的道德楷模、学习标兵。连皇太极也对这个后生赞不绝口:“吾家若得此人,何忧天下”。

吴三桂仕途一路坦荡,年仅二十八岁,就做到了镇守一方的宁远总兵,成为青年将领中的翘楚。如果没有后来山海关的故事,文武双全的吴三桂当是古装偶像剧的不二人选。

二、兵败锦州

崇祯十一年,清军南下,明朝只能拆东墙补西墙,把正在围剿李自成的洪承畴调来总督辽东军事。吴三桂在山海关-宁远-锦州防线的最前沿——锦州,迎来了他的新领导。

新领导洪承畴文章学问名满京师,却并不是那种只能纸上谈兵的书呆子,他放下毛笔跨上战马,关内生擒闯王高迎祥,把闯将李自成打得只剩下十八骑败走商洛。

洪承畴来到前线后针对满洲人羽翼已成、实力颇丰的现实,决定采取屯田久驻步步为营的策略,逐步把满洲人赶回老家。吴三桂把洪承畴当做当做己的偶像,也当作了大明王朝的拯救者。可惜洪承畴这个战略构想,遭到朝廷的激烈反对。

皇帝派出一个太监高起潜到前线监军,谕旨里流露出愈来愈明显的怀的和杀机。崇祯十五年,被逼无奈的洪承畴仓促出战,结果兵败被俘,吴三桂带兵突围后退守孤城宁远。

吴三桂万万没想到,他的偶像洪承畴投降了,启蒙恩师兼舅舅祖大寿也投降了。读着舅舅亲手写的劝降信,他感觉脸上火辣辣的不舒服的“投降”两个字如鲠在喉,确实难以下咽。

崇祯十七年(1644年 甲申年),李自成西安称帝,立国号大顺,一路所向披靡,直逼京师。崇祯惊慌失措,急封吴三桂为平西伯,火速回京勤王。

吴三桂在回京的路上心中却波涛起伏,回忆起他的前辈的:

蓟辽督师袁崇焕,13年前被崇祯皇帝以“擅自与后金军议和”为名凌迟处死。宣大总督卢象升,4年前被清军包围,终因炮尽矢绝,战死于巨鹿。三边总督孙传庭,5个月前被李自成围困,战死于渭南。

如今死神终于向辽东的吴三桂,他要不要做明朝最后一个殉国的督师呢?

三、归降李自成

细说起来,吴三桂最不该背叛大明,他忠孝仁义,位至伯爵,流传着”白皙通侯最少年”的美名。一旦投降,所有的一切随即灰飞烟灭,并留下一个千古骂名永载史书。

可是吴三桂作为一个资深朝廷体制中人,自然最清楚大明王朝这艘大船已经到处漏水,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都是殉葬。如果就这样死了,值得吗?

他奉旨率骑兵从宁远(今辽宁兴城)抵达山海关,距离是110公里,用了8天。又从山海关到达唐山丰润行军140公里,用了3天。

这是后世争议最多的地方,明朝最强骑兵——关宁铁骑日行50里,这是入京勤王的速度吗?很显然,吴三桂在等待,他等的这个良机终于到了——北京城破、崇祯自缢,此时吴三桂距北京城尚有160公里。

他摆出一副对朝廷尽职尽责的姿态,在行进的路上等待着大明朝的灭亡。如今效忠的对象已经不存在了,他就有了道义上的行动自由。他率领大军奔回山海关。这座依山傍海的雄关,将是他用来换取后半生前程的砝码。

其实山海关不只是一个关,而是七座城池通过长城连接,形成的一个防御体系。长城从西边险峻的燕山开始,一直修筑到渤海,强调一次,是修到了海水中。

这道防御系统几乎完美,熬死了努尔哈赤,又熬死了皇太极,多尔衮也只能望城兴叹。

这段长城一直保留到了今日,就是秦皇岛市的老龙头景区。果然,明朝覆亡后的第十天,李自成的信使到了。带来了封他为侯的檄书和四檄两犒师银子。

他做出了选择——归降大顺李自成,因为在文化认同感上,中原的李自成总是要比关外的满清要强得多。

四、再降多尔衮

吴三桂交接完山海关防务,正要赶赴北京拜见李自成。直到此时一切都在吴三桂的计划之中,直到一个变故的发生,使吴三桂掉转马头,与李自成决裂,归附满清。

清代张廷玉编纂《明史 李自成列传》记载:吴三桂“至滦川,闻爱姬陈沅被刘宗敏掠去,愤甚,疾归山海”。民国时期赵尔巽编纂《清史稿》也直接引用了这句话,只字未改。爱姬指的是陈圆圆(又名陈元、陈沅),在古代,姬比妾的地位还要低,一袋金币、一纸书文就可以给姬赎身,在士大夫之间相互赠送也是常事。

32岁的吴三桂,在官场上、战场上和情场上已经混了十多年了,难道只有这般格局吗?在天下扑朔迷离之时,为了一个唱曲的“姬”,果断向白山黑水称臣,杀向刚刚拜谢的李自成?

这似乎有点牵强,幸好甲申年足够跌宕起伏,足够翻天覆地,很多明末文人都能在私人笔记中留下了些许笔墨:

谈迁的《国榷》记载:吴三桂讹闻父襄遇害,即日自玉田还山海关。

冯梦龙的《甲申纪事》记载:将吴总兵父夹打要银,止凑银五千两,已交人。

钱士馨的《甲申传信录》:刘宗敏听说“沅、寿从优人潜遁”。向吴襄要人,吴襄说已送至宁远,刘宗敏就把吴襄抓了起来。

彭孙贻的《平寇志》记载:吴三桂路上遇到了吴府里逃出一个“苍头”(即仆人)和一个“姬”,报告吴襄在京城受难。

以上文献都出自明末文人之手,却没有一个人记载吴三桂为了陈圆圆出卖山海关,甚至也没有提到陈圆圆被刘宗敏霸占,只是说“姬”、“沅”逃走了。

那么清史的结论又是从哪里来的呢?鉴于满清入关后文化极端不自信,惯于删改史书,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雍正一朝对叛臣吴三桂的刻意丑化。

五、历史的真相

既然不是为了爱姬,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吴三桂放弃李自成,回头选择了关外的蛮族呢?

先对比一下李自成的大顺国与皇太极的满清,李自成声称“吃他娘,穿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老百姓不纳粮,大顺政府开支怎么办,士兵的军饷怎么来,只能抢。抢富农乡绅,抢皇室宗亲,抢高官显贵,史载:“士大夫惨加三木,多遭酷拷死”、“权将军檄征士绅大姓,备极惨毒,酷索金钱”。

他仍旧用流寇的方式统治天下,国家财政、军队粮饷全靠劫富济贫维持,根本没有完整的税收体系,水泊梁山式的统治怎能成就一个庞大的帝国?

反观关外的满清,正如忽必烈一反爷爷成吉思汗的弑杀一般,皇太极也一改父亲努尔哈赤劫掠屠城的风格,发出召令:

“归降之明人,即我民人,凡贝勒大臣有掠归降地方财物者,杀无赦”。同时尊奉孔子,建中央六部,设置谏臣言官。

两相对比,李自成把天下当成了别人家的,闯进来便打砸抢烧,快意恩仇。关外的蛮族却一副大明王朝的继承者的模样,在院子里修修补补,仿佛是要正儿八经地过日子。

吴三桂自幼熟读历史,岂能不知谁将是天下之主。他最终返回山海关与多尔衮兵合一处,他的马蹄踏着同胞的鲜血从关外一直打到云南,最终入缅甸擒杀永历帝。

他终于得到了回报:封平西王,藩云南,这岂是一个爱姬能换来的!我们可以从民族大义上唾弃他引清军入关,也可以从纲常伦理上指责他弑君叛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吴三桂决然不是多情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