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木真崛起前的蒙古什么样?
文/孙秀玲摘自《一口气读完大元史》
1206年的大漠之南,中国大地上依旧是“三足鼎立”之势:江南有汉族人的南宋,北方有女真人的金朝,西部有党项族的西夏。
而大漠之北的这一年,4月16日,在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河畔,蒙古族的权贵们召开了“忽里勒台” (大会),推举44岁的铁木真为大可汗,尊称“成吉思汗”,正式建立了蒙古国。
尔后,这个强悍的民族,凭借着金戈铁马,以气吞万里之势入主中原;不仅改写了中国的历史,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元朝,还在广袤的东亚大地上演绎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剧,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关于蒙古民族的起源,学术界莫衷一是。不过,现今多数学者认为,蒙古民族的族源出自东胡。司马迁在《史记》中说: “在匈奴东,故日东胡。”匈奴原是中亚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西汉时期东侵至黄河河套地区,被汉朝军队击溃之后,主体部落逐渐西迁。而遗留在河套以东与匈奴同一族源、讲不同方言的零散部落则被统称为“东胡人”。
东胡人的势力历经了无数次的起起落落之后,到公元4世纪中叶,迁徙到鲜卑山(今大兴安岭)一带,又被称为“鲜卑人”。这时的鲜卑人分为两支,其中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流域一带的称为“契丹”;而活动于今呼伦贝尔地区的一支则称为“室韦”。室韦被当时的突厥人称为“达怛”(鞑靼)。
到了隋朝时期,室韦分化为5大部分: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怛室韦、大室韦。各部又分为若干分支,其中,大室韦的一个分支,在《旧唐书》中被称作“蒙兀室韦”, “蒙兀”一词被学者们认为是“蒙古”的同名异译,因此我们也就在这里找到了“蒙古”一词的出处。
蒙古的正音是“忙豁勒”、“蒙古勒”,意为“以蒙部族为总中心的至高无上的天国蒙古”,因为在蒙古人的眼里,他们是“天命所生”,是吉祥的象征,是不可战胜的。
作为大室韦的一个分支,这时的蒙古族还只是由捏古斯和奇颜两个氏族组成的小部落,居住在今天我国黑龙江省额尔古纳河岸的山野森林中,从事狩猎生活。
大约在公元8世纪,也就是唐朝中期,他们离开山林,“逐水草而迁移”到了漠北,在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和层绿边河(今克鲁伦河)上源的不儿罕山,也就是今日蒙古国境内肯特山一带,和原来生活在那里的突厥、回纥等讲突厥语的部落杂处在一起。
安定下来的蒙古人,也逐渐由狩猎部落过渡为游牧部落。随着年轮的转换,生活在这一带的匈奴、突厥、蒙古等各民族长期互相通婚,彼此的语言、习俗都有了变化,民族的界限也已不再明显。
经过若干年的繁衍生息,蒙古部落也已从原氏族里又演变出乞颜、札答兰、泰亦乌等许多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的大小不一的后代部落。
同时,草原上还有其他与蒙古族血统相近的部落。比如,生活在锡林郭勒北部的塔塔儿部;在呼伦湖东南,贝尔湖至哈拉哈一带的翁吉刺部;居于色楞格河下游的蔑儿乞部;叶尼塞河下游的斡亦刺惕部。此外,还有以鄂尔浑河上游为中心的克烈部(属于突厥语系),靠近阿尔泰山的乃蛮部,以及漠南的汪古部等等。其中,塔塔儿部势力最为强大。
公元916年,大兴安岭一带的鲜卑后裔契丹人崛起,建立了契丹国,并于947年定国号为“辽”。契丹国建立后雄踞北方,蒙古草原上的诸部纷纷归降,皆为契丹属部。但是,契丹人横征暴敛,令下属各部不能忍受,频频激起反叛。在难以计数的混战中,蒙古部落在漠北地区逐渐锻炼成为一股比较强大的势力。
时光飞逝,公元1125年,盛极一时的辽朝被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消灭了,蒙古草原各部转归金朝统辖。这时,大漠上的蒙古各部除了从事畜牧业外,也开始有了简单的手工业、锻冶业和木器业。而居住在南边的蒙古部族已经学会了农业生产。不过,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同时带来和平的环境,为了生存,各部之间不断地相互攻杀,彼此掠夺奴隶、牲畜和有限的牧场。
对于金朝的统治,除汪古部外,草原上的蒙古各部时服时叛,不断袭扰金朝的北部边境,其中塔塔儿、蒙古二部尤其活跃。
在此期间,蒙古各部推举了哈不勒为首领。据记载,哈不勒生得雄健异常,力敌万人,深受族人尊敬,更令邻部慑服,因此被推为蒙古部酋长。
金朝为了强化统治,常常制造祸端,挑起草原各部的争斗,使之互相敌对、记仇积怨,彼此争战不休,借以削弱蒙古各部的势力。
时至金朝第五任皇帝完颜雍统治时期(1161~1189),金朝还每三年派兵到蒙古草原上剿杀一次,称为“减丁”。加之草原部落之间的混战、掳掠以及连绵不断的仇杀,使得整个草原社会哀鸿遍野,陷于动荡不安之中。
1162年,在风起云涌的大草原上,哈不勒的次子“把儿坛把阿秃儿”的第三子也速该,因出类拔萃成为蒙古部的首领。这一天,也速该与塔塔儿人鏖战取胜,洗劫了敌方的马群和财产,还俘获了敌将铁木真。得胜班师,也速该回到迭里温•孛勒答合(今蒙古国肯特省达达勒县境内)的家中时,正逢妻子诃额伦生下一子,这是他的长子。也速该大喜,为了纪念这个喜庆的日子,就以俘获的塔塔儿部大将铁木真之名为自己的儿子命了名,这个婴儿就是后来震惊世界的成吉思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