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拔弩张:日本变革期的日俄外交(1858-1896)

文:萧西之水koremizu

普恰金外交与萨哈林岛争论

19世纪末期,随着鸦片战争结束,俄国人重新将着眼于东方。

早在1843年,海军少将叶夫菲米·普恰金(ЕвфимийПутятин)就向沙皇尼古拉一世请命,希望率领3艘船只出海远东,负责与清朝、日本进行交涉。但由于俄土战争持续不断,尼古拉一世也不希望妨碍到中俄恰克图贸易路线,远征之事业逐步拖延。

由于尼古拉一世拖延,日本大门最终先由美国打开:1853年7月8日,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Matthew Perry)抵达江户湾浦贺港。事实上早在1852年,俄国就通过外交系统得知佩里要去日本,这就让尼古拉一世不得不重启普恰金计划。

1852年11月,普恰金(升任海军中将)以“帕拉达”(Паллада)为旗舰,率领4艘军舰从喀琅施塔得(Кронштадт)出发,途径英国朴茨茅斯港修理,绕好望角、跨印度洋前往日本。为了展现俄国人绅士一面,普恰金没有直接开入江户湾,而是前往传统通商港口长崎。

1853年8月22日(嘉永6年7月18日),在佩里来航1个半月之后,普恰金也抵达长崎,向江户幕府长崎奉行大泽安宅递交国书。不过由于长崎与江户之间路途太远,俄土克里米亚战争又随即爆发,为防英国军舰袭击,普恰金在1月23日离开长崎前往上海。

1854年1月3日,普恰金重新回到长崎,与江户幕府代表川路圣谟、筒井政宪先后会谈6次,虽然未能达成通商协议,但双方约定,如果日本与其他国家达成协议,那么俄国必须获得同等条件对待。获得承诺以后,普恰金扬帆回航,并于10月21日乘坐新旗舰“蒂亚娜”来到箱馆。但当时,箱馆拒绝与俄国人单独交涉,船队只好在12月3日来到幕府新开放港口下田,川路圣谟、筒井政宪也在这里继续等候。

双方会谈过程中,1854年12月23日,一场地震突袭日本(安政东海地震),谈判不得不中断,普恰金下令避难的同时,也要求随军医生为受灾日本人诊疗,获得幕府好感。俄国在地震中损失了旗舰“蒂亚娜”,幕府迅速在1855年4月仿制西洋船“户田”送给俄国。

由于共同面对天灾,日俄两国谈判也颇为顺利。1855年2月7日,双方缔结《日俄和亲条约》(日俄下田条约),规定双方北部国境以择捉岛与得抚岛为界,萨哈林岛则不设边境,定为两国国民混住之地。从18世纪以来争执数代人,日俄边境终于得以划定。1857年10月27日,普恰金又来到日本,对条约制订追加条款;1858年日本同时与美、荷、俄、英、法5国同时缔结通商条约,给予5国领事裁判权与片面最惠国待遇。

也正是从1858年开始,俄国相继与中国签署《天津条约》(1858年)、《瑷珲条约》(1858年)、《北京条约》(1860年),总共放弃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虽然对于中国人而言,丧失大片领土是一段国耻,然而从俄国角度看来,清朝并没有实际占有这些区域主权(事实上古代东方社会也没有主权概念),《尼布楚条约》废掉了雅克萨城才是不平等条约,这一次只算是“收复失地”,所以海参崴才改名“胜于东方”(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兰泡改名“报喜城”(布拉戈维申斯克)。

随着俄国在东北亚彻底压倒清朝,日俄之间缓冲带也逐步消失。1861年3月14日,俄国海军中尉尼古拉-比利廖夫(НиколайБирилёв)率领舰队突然进驻日本对马岛,要求租借对马岛芋崎地区作为俄罗斯远东不冻港。虽然英国在7月介入谈判并迫使俄军在9月退兵,但日俄矛盾激化也使得萨哈林岛“不设边境”也变得很不现实。

1862年,江户幕府勘定奉行竹内保德前往圣彼得堡谈判,日本方面主张以北纬50度为界,俄罗斯则提出以北纬48度为界,俄国明显想攫取萨哈林岛更多土地所有权。

消息传回国内,局势一度又陷入僵持,由于长州藩反抗使得江户幕府面临崩溃,日俄国境事宜也暂且搁置。1866年4月,萨哈林岛久春内村(北纬48度与50度之间)日本巡逻衙役遭到俄国士兵拘捕,促使箱馆奉行小出秀实提议接受北纬48度国界方案。1867年2月6日,小出秀实来到圣彼得堡再度谈判。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由于极为重视远东,不但不满足于北纬48度国界,更进一步提出萨哈林岛整体都属于俄罗斯,提出愿意以得抚岛等4座千岛群岛岛屿来换取萨哈林岛整体主权。双方交涉多次却毫无进展,最终决定搁置争议,在3月30日签订《日俄间萨哈林岛暂行规则》,继续将萨哈林岛定为无国界状态。

但萨哈林岛不能总是无主之地,而随着日本开启明治维新,俄罗斯帝国与日本帝国之间也走入新时代。

明治政府崭露头角:千岛萨哈林岛交换

1869年,俄国将萨哈林岛定为流放地,大量罪犯涌入,治安环境迅速恶化,迫使日本不得不想办法解决,于是本武扬粉墨登场。

熟悉幕末史自然对这个名字不会陌生,就在1868年,萨长倒幕军队占领江户城不久,旧幕府海军指挥官本武扬就率军北上,直奔虾夷地建立政权,获得大量幕府旧臣支持。直到1869年5月18日,本武扬最终在萨长军队包围下宣布投降,旋即成为阶下囚。

按理来说,“逆臣贼子”不应该再度启用,怎奈明治政府人才有限,本武扬曾留学荷兰,学习大量国际法知识,又对北海道事务颇为了解,不用可惜。1872年1月6日,本武扬获得特赦,负责北海道矿山开发。

恰好也在1872年7月,秘鲁商船“玛利亚-卢兹”(MariaLuz)进入横滨港修理,英国官员发现船上有231名中国苦力,便怀疑这艘秘鲁船在搞奴隶贸易,要求日本仲裁。外务卿副岛种臣响应英国号召,勒令秘鲁船停航并将中国人送回清朝。不过事情没有结束,1873年2月,秘鲁海军部长访问日本,要求日本谢罪并赔偿损失——这次仲裁就放在俄国圣彼得堡举行,日方代表则是通晓国际法的本武扬。

但除去日本秘鲁争议之外,本武扬还承担着与俄罗斯帝国谈判千岛与萨哈林岛交换的任务。

事实上围绕萨哈林岛,日本国内分为两派意见,激进派副岛种臣认为应该尽快划定萨哈林岛边界,但北海道开拓次官黑田清隆认为,明治政府在北海道地区的开发都捉襟见肘,目前无力与俄国在萨哈林岛一争高下。随着1873年日本爆发“明治六年政变”,副岛种臣随西乡隆盛等“征韩论”一派下野,日本的萨哈林岛国策就从“分割”变为“放弃”,准备倾注全力开拓北海道。

1874年3月,本武扬来到圣彼得堡,一方面协调仲裁案,一方面与俄国外交部亚洲局长斯特列姆霍夫(Стремухов)谈判,希望能够获得全部千岛群岛,日本可以将萨哈林岛整体让予俄国。

1875年5月7日,日俄两国签署《千岛萨哈林岛交换条约》(圣彼得堡条约);6月,俄国自认为在谈判之中得利,便在日本秘鲁争执之中拉偏架,提出“日本方面措施并未违反一般国际法与相关条约,不无妥当”,驳回秘鲁要求。8月22日,条约在东京获得天皇批准生效,11月10日以太政官布告第164号形式发布。

从陆地面积而言,萨哈林岛无疑比千岛群岛大得多,日本似乎吃亏,然而从鄂霍次克海沿岸地形来看,萨哈林岛本身却多少有点鸡肋:只要出兵占领符拉迪沃斯托克与远东沿海州,萨哈林就立刻会变成一座孤岛,攻守都很尴尬;但千岛群岛却把守着俄国进出鄂霍次克海的航路,势必对俄国造成牵制。对于日本而言,虽然名义上丢失不少领土,却可以在事实上捞到不少好处。

皇太子尼古拉遇刺

经历克里米亚战争失败(1854-1856),俄国在黑海方向难寻突破;紧接着第九次俄土战争(1877-1878)虽然取胜,却也在英法等国抵触下无法继续扩大巴尔干半岛影响;1881年3月1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俄罗斯帝国处于空前难关之中。

亚历山大二世由于在任时期废除农奴制、倡导资本主义改革颇负盛名,但也因为思想言论管制放开,也给了民间激进派以刺杀之机。大体因此,新即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锐意加强专制统治,重新钳制思想言论不说,还强行在波兰、芬兰等地推行俄语,压制天主教与新教徒,强行要求中亚鞑靼人信仰东正教。

同一时期,日本也面临困境:1882年、1884年,朝鲜王国相继爆发针对日本人的壬午军乱与甲申政变,清军两次出兵朝鲜均收效显著,逼得日本不得不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后退;内务方面,1870年代开始爆发的自由民权运动如火如荼,日本舆论反对萨长藩阀统治呼声愈发增强,见解促使国内右翼激进分子增多,对外仇视逐步加重。

虽然在1889年日本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1890年日本成立帝国议会,开启众议院大选,但仇外思想却愈发难以压制。随着1891年俄国开始修筑西伯利亚铁路,矛盾也进一步激化。

1891年5月,俄国皇太子尼古拉(后来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为出席西伯利亚铁路开工仪式来到远东,为了加强日俄关系而专程来到日本,在日本皇族有栖川宫威仁亲王接待下游玩京都。

不过5月11日中午,尼古拉刚从滋贺县厅用餐出来、乘坐人力车通过大津町,担任警备任务的滋贺县警察部巡查津田三藏突然冒出来,抽刀将尼古拉头部砍出一道9厘米伤痕。尼古拉慌忙跑下人力车,夺路而逃,津田三藏在后面追杀,被同行的希腊乔治王子(ΓεργιοτηΕλλδα)与车夫向畑治三郎一起制服。

威仁亲王吓了一跳,不敢怠慢,立刻拍电报邀请明治天皇紧急来到京都以示诚意。5月12日晚上,明治天皇乘火车抵达京都,并在5月13日早晨探望尼古拉皇子。天皇虽然亲自致歉,但尼古拉皇子也不打算继续访问东京,而是回到神户,乘船回归俄国。

聊起津田三藏这位警察官为什么要刺杀尼古拉,如今史学界诸多纷纭。根据当时审讯情况来看,津田三藏肯定是不满于俄国咄咄逼人之态,想要给俄国人一个教训;但他也表示,自己“并不想杀人,只是想奉上一刀”。不管结论如何,津田三藏这一刀给日本外交砍出了一桩大事。

有趣的是,就在尼古拉访问之前,日本外相青木周藏曾经与俄国公使迪米特里-谢维奇(Дмитрий Шевич)达成密约,声明日本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法律制度,如若俄国皇太子遇袭,便适用于日本刑法中的“皇室罪”,会受到极刑处决。

这就给日本出了一个大难题:日本刑法第116条规定行刺皇室成员的“大逆罪”的客体只能是日本皇族,外国皇族在日本法律之中仅仅是普通一兵,更何况尼古拉也只是负伤,如果强行定罪,那么日本“法治国家”之名便会蒙上一层灰。

大体因此,宪法制定者、枢密院议长伊藤博文坚决反对,首相松方正义等萨摩阀人马则四处奔走、要求把津田三藏处死以谢俄罗斯。但大审院(最高法院)院长儿岛惟谦却坚持法治国家理念,在5月27日以刑法第292条谋杀未遂罪判处津田三藏无期徒刑。

对于这一判决结果,俄国公使谢维奇当然无法接受,立刻提出抗议,这也使得外相青木周藏陷入两难之地。6月4日,青木周藏与谢维奇的密约公之于众,受到多方指责,青木周藏声称自己受命于伊藤博文,伊藤博文则断然否认,甚至以辞去枢密院议长一职为要挟。最终青木周藏降职为驻德公使。

整件事情过去以后,1891年9月29日,津田三藏突发急性肺炎而死。一种阴谋论认为,日本高层虽然在表面上维持住法治国家形态,但私下里却继续动用私刑——当然,这一说法也是漏洞颇多,毕竟日本人还是拿不准俄国人会不会真急了眼杀过来。

围绕津田三藏事件,由于日俄战争后来爆发,不少人认为尼古拉二世对日本颇有恶感,甚至在公文之中称日本人为“猴子”。但从目前公开的尼古拉二世日记来看,他并没有对日本人展现出特别的恶意。事件过后,日本驻俄公使本武扬也积极周旋,让事件得以平缓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