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丹战争:德意志统一的序幕之战,自此百年德国走上战争之路
文:WarOH协虎
回首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爆发的源头都指向了一个让人百感交集的名字——德意志。在历史上,这个国家其实还有另一个别称——普鲁士。
昔日的普鲁士,以战争之王震撼世界,而今日之德国,则以精密的工业和精细的态度享誉全球。近代百余年来,若想要在世界之林中找出一个典型,那德国照此说来当之无愧。
就此而论,若想知道为何德国能在近代如此“耀眼”,我们就不得不从历史中去寻找答案;而若论德意志民族崭露头角的源头,那就不得不从普鲁士与丹麦间的一场战争说起。
一、羸弱的邦联
其实,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150多年前的世界,我们却翻遍整张世界地图,也找不到一个叫做”德国”的国家,为什么呢?原来,那个时候德国尚没有实现统一,在今天德国坐落的那个地区,当时存在着多如牛毛的大小邦国,虽然它们的国民都讲着同一种语言——德语,但政治上、外交上、军事上,它们却是相互独立的。
▲1815年至1866年间的德意志地区,红色线内的诸邦国组成了一个松散的政治实体——德意志邦联
相互独立的状态,为英、法、俄等欧洲强权干涉德意志地区的事务提供了便利,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成为了德意志民族实现自立、获得统筹性发展、追求地区话语权的阻碍因素。虽然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就有德意志的有识之士对德意志统一的前景展开探讨,然而时至19世纪初,这一问题的解决在实践上还看不见开展的端绪。
虽说形势较为凄迷,但德意志也并非完全没有促统的先天条件。18世纪,在德语邦国林立的德意志地区,存在着两个略有资本参与强权政治游戏的实力强邦,它们一个名叫普鲁士,一个名叫奥地利。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在应对由法国大革命扬起的战乱风暴的过程中,普、奥屡与英国、俄国等结成同盟,历经七次规模不等的反法战争,它们终于制服了好战的法国,使其在之后蛮长的一段时期里,不敢在欧洲轻启战端。
法国在最好战的时期,固然有给包括普、奥在内的德意志地区留下过创伤,但事实上,法国占领者在德意志地区的施政,也给德意志地区带去了促统的契机,其中最具意义的,莫过于在多个德语小邦国内唤起了当地民众的民族意识,使他们更倾向于促说本邦统治者向普、奥两强邦靠拢。随着普、奥两邦威望的增长,德意志统一中最现实、最核心的问题——没有主导力量得到了解决。
鉴于外国势力的插手是阻碍德意志实现统一的最大障碍,因此,当普、奥决意推动德意志走向统一时,它们便不可避免地要同一些国家发生冲突。哪一个国家会是德意志统一过程中首先被敲打的呢?那当然是较弱的国家。环顾彼时与德意志政治事务有牵扯的国家,北面与德意志地区接壤的丹麦无疑是最好的开刀对象。
二、普丹矛盾的源头:石勒苏益格
1848年至1851年的第一次石勒苏益格战争(英:First Schleswig War)期间,南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施泰因两地的德语族裔因反对丹麦政府的统治遭到镇压,这使德意志人的反丹情绪持续高涨。整个1850年代和1860年代初,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施泰因两地的局势一如既往地动荡,这给在前一次战争中遭受了挫败的普鲁士提供了实施新一轮介入行动的”使命感”和坚定信念。
▲1849年,一支在镇压德意志人作战中获胜的丹麦部队,在哥本哈根街头受到民众的夹道欢迎
如果说第一次石勒苏益格战争期间的外交情势于丹麦有利,进入1860年代后,那可就不了。
1856年,曾在第一次石勒苏益格战争中积极采取干涉姿态的俄国在对阵英、法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吃了败仗,被迫中断它对中、西欧事务的染指;英国、法国此时正将主要精力放在海外拓殖事业上,因而无暇回师援助丹麦。此时,与普鲁士关系微妙、一直欲与普鲁士争夺德意志事务主导权的奥地利这次选择摒弃成见,与普鲁士共扛德意志民族大旗,对丹麦作战;而在一直被丹麦视为”老大哥”的北邻瑞典,它的国王虽号召援丹,但议会却不同意拨兵,这使得丹麦毫无疑问地陷入了孤立。
1863年9月,丹麦推出了一部新宪法,其中列明了这么一条对德意志人民族情感起刺激作用的条例:石勒苏益格是丹麦版图上不可分割之一部。宪法推出后的次月,为了表达对该宪法的不满,德意志地区中的两个小邦萨克森和汉诺威在普、奥两强邦的支持下派兵12000名进驻荷尔施泰因,以对丹麦施加军事压力。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萨、汉两邦军队恫吓丹麦之际,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七世去世。接继弗雷德里克七世登位的是来自格吕克斯堡家族的克里斯蒂安九世,成为国王以前,他曾在第一次石勒苏益格战争期间从军对德意志人作战。
因为该段历史,德意志人打心底里不认为克里斯蒂安九世的即位有助于改善丹麦与德意志诸邦的关系,加上克里斯蒂安九世即位后对新推的宪法签名使之生效,这更进一步地激化了德意志人对丹麦的敌视。根据1852年普、奥、英、法、俄、丹、瑞典7国签订的《伦敦协议》(英:London Protocol),时任的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七世以个人名义享有对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劳恩堡的统治权,然而由于弗雷德里克七世没有子嗣,因而这就意味着,他离世后,丹麦要迎来王朝的更迭。王朝更迭后的丹麦,其国君因血脉上不与弗雷德里克七世相承,因而不能继承对石、荷、劳三地的统治权。
▲克里斯蒂安九世
因而,丹麦政府以立法形式宣称要对石勒苏益格实施兼并,引起了德意志人的普遍不满。其中,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政府更以丹麦此举与1852年伦敦协议的精神不符为由,向丹麦提出外交抗议。丹麦人自古就将石勒苏益格这块地区认作是古丹麦的核心发祥地,并以石勒苏益格南部地区存在着维京时代都城赫德比(英:Hedeby)的遗址和达内维尔克(英:Danevirke)要塞工事的遗迹,对丹麦于此地的领有权进行佐证。针对德意志人在石勒苏益格问题上说三道四一事,丹麦政府表示这不可接受。
三、踏向武力的第一步
由于围绕石勒苏益格问题的争论相持不下,普鲁士和奥地利当即展开军事动员,准备对丹开战。1864年2月1日,普、奥向丹麦政府递交宣战书,同日,普奥联军渡过基尔运河和艾达河,向丹麦军控制下的石勒苏益格境内展开进击。
普奥联军初期战斗颇顺,但进入4月以后,由于丹麦军退守迪波尔堡垒、弗雷德里西亚要塞等防御工事,普、奥两军不得不面对可能需付出重大减员代价的攻坚战。4月18日,普奥联军以伤亡1201人的代价,取得了迪波尔堡垒攻袭战的胜利,这为战事的后续进展撕开了缺口。4月28日,面对奥军的连日围攻,战力不支的丹麦军弃守弗雷德里西亚要塞,至此,陆上战事基本结束。
在海上,丹麦拥有强于普、奥两国的海上战力,因而丹麦一度寄望其海军能够扭转战局。5月9日,丹麦海军以优势兵力,在黑尔戈兰岛以南的海域对正在航行、由3艘战舰组成的普奥联合舰队发动攻击。一艘奥地利军舰中弹起火,但在激烈的交火过后,丹麦舰队也被迫撤退,因此从战果来看,这场海战没有赢家。
▲(油画)1864年5月9日,丹麦舰队(远处)对普奥联合舰队发动攻击,一艘奥地利军舰中弹起火
普、奥、丹三国间进行的战争,是继克里米亚战争之后又一场发生在欧洲的多边混战。鉴于战事的扩大会动摇英国治下和平(英、拉丁:Pax Britannica)的稳定性,英国决定出面调停,促使交战双方早日停战。5月12日,在英国的斡旋下,普、奥、丹三国派代表坐到了谈判桌旁,开始进行停战谈判。丹麦方面一度推出数个妥协方案,但由于普、奥两国坚持丹麦必须无条件放弃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施泰因,谈判无果而终。
为此,普奥联军于6月26日重开攻势,这一次,两国攻打的重点是日德兰半岛东南部对出的阿尔斯岛。7月1日,阿尔斯岛沦陷,丹麦方面深知再战不利,遂提出全盘接受普、奥两国此前提出的停战条件。见开战时的既定目标已经达到,同时也由于担心扩大战争会引发英、法、俄或者瑞典等的干涉,因此,普鲁士和奥地利决定见好就收。
▲1864年6月末,丹麦阿尔斯岛,普奥联军对丹麦军据守的一处高地发动围攻
10月30日,丹麦与普鲁士、奥地利签订《维也纳和约》,在这份和约里,丹麦声明将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以及劳恩堡三地永久让予普、奥。德意志统一通过这场战争迈出了实践的第一步,然而,”战利品”分配的不均以及长期围绕德意志事务主导权的明争暗斗,又使普鲁士、奥地利间出现新的摩擦。摩擦的持续激化,将这对在德丹战争中并肩作战的同种裔盟友带到了分道扬镳的路口,并最终让它们在促统一的战场上重新相遇。
普丹战争7年后,普鲁士陆续在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法国,最终主导德国北方邦联独当一面,形成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规模。而这,则成为了德国在历史上真正意义的统一。自此之后,德意志帝国在数度明主的带领下走向强国之路,甚至在20世纪上半叶以一国之力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堪称历史上一个鲜明的小国逆袭之旅。
只可惜,依靠武统取得的统一误导了这个民族,让他们又再度以武力的方式回馈了昔日的强邻,燃起遍地战火,生灵涂炭。如今,世界的秩序虽不再总需要以战争的形式来做最后的交流,但历史的悲痛回忆却时刻鞭策着我们昔日那惨烈的一面。惟愿和平的曙光照耀世间每一个角落,让世间的人们都能生活得和平与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