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人们为什么厌恶“专家与学者”?
2022-10-03
现在这个社会,各行各业都有专家,人们一旦做精了某项工作就成了这个这个领域的专家。在过去那个知识匮乏的年代,一提起知识分子,那人们总是肃然起敬。但是现在很多人已经不再相信这所谓知识分子们的权威,他们甚至对某些观点感到鄙夷和不屑。
有人说,专家和学者本质上是什么样的人,人们才会给予什么样的评价,而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就正是持这样的观点。
许多人认为,专家和学者越来越不被人们信任,是因为真正的知识分子中混进了一些“南郭先生”,他们坑蒙拐骗败坏了专家学者的名声,但是叔本华则觉得专家和学者们被污名化是必然的。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社会的现状和对专家学者的看法吧。
专家的本质
所谓专家教授是指在某一方面有较高造诣的专业人士,”专”就是指的专业的技能或者这个专业全面的知识学术,而学者一般是指拥有较高的学历和做学位的人。但是现在有很多的网友戏称专家为”砖家”,戏称教授为”叫兽”。
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认为这些人只是活在书本里,提出的见解和观点往往不能和社会实际相结合,那些生活中的事情往往不是他们所认为的那么理想化。
有些专家提出要发放”生育基金”来鼓励生育,以降低人口的老龄化,而有些人则认为要少生优生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同一件事情对于不同的专家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些专家们好像都有自己的依据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但是民众关心的却是生了孩子能不能养得起。
专家学者们往往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他们的阶级与普通人并不相同。站在他们的高度上来说,生活是没有疾苦的,人是没有感情和冲动的个体,一个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新生命只是出生率的一个数据。
他们眼里只有经过统计和调查得来的冰冷数字,然后根据这些数字分析出一个方向,再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是他们并不能理解人情和人性,说他们一句”书呆子”毫不夸张。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研究者、专家们不论男女老少都是在获得新颖的观点和获取信息。在书本上他们当然能获得一些观点和信息,但是有些东西不经过实践是不能够用于生活当中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些扎在书和数据里头搞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文人相轻
现在有很多的民间人士能够写得一手不亚于书法大家的字,很多乡野老人可以画得一手不逊于丹青大家的画,网友们评论戏称”高台藏鼠辈,乡野卧麒麟”。
那些本来是一个纯粹学者的人,在那个领域取得了被人认可的成就之后就变成了不能质疑的权威。他们用自己在这个领域的权威和辈分去打压那些提出不同观点的新人。
比如在2009年的一次考古行动中,对于一些其他学历史的人对这个考古中挖掘出来的墓存有的疑问,那些国家邀请的考古专家们都以这些人不是专业人员、他们不是干考古的等等理由拒绝回答。
而且在2010年,更是有一位考古研究所所长提出了”非考古专业不要论考古”的话,但是他自己在回应他人对某个考古观点的质疑时,又引用了古文字学者和历史学者的观点。
现在的专家们好像对自己同行学者的观点很是不屑一顾,很少有人能够有”求同存异”的胸怀。而且这些在某个领域拥有绝对话语权的”专家学者”们,也越来越趋向于利益,他们依靠自己的学术地位换取社会地位和经济价值。这种风气也正是专家学者们越来越不被社会上的人所信任的原因。
伪专家
就像前文所说的,也确实有一些”老鼠屎”坏了知识分子这锅汤。有的高校教授,已经在社会上有了地位和名誉,但是并不代表这些人就有道德。他们有的像娱乐圈明星一样,在媒体和摄像机前高谈阔论以博取更高的名气和愚弄那些不理解某个理论和真相的民众。
他们自以是社会精英,殊不知真正的行家在像看跳梁小丑一样的看着他们上蹿下跳。还有一些师德败坏的教授在有妻有子的情况下,用自己”知识”和”教授”的外衣去欺骗无辜单纯的女学生。
他们有的欺骗学生自己没有家室,有的用评优评先和毕业来威胁,这些被家长保护着羽翼之下的姑娘们还没有看过人世间的太多险恶,往往被玩弄而不知。这一类的教授们称之为人都不配,更遑论称他们为专家学者。
除此之外,还有频频爆出的学术造假。这个问题似乎在如今不算罕见,国内知名高校教授被曝出论文抄袭时不时发生。本科毕业生毕业答辩时有”答辩潜规则”,考研时有”考研潜规则”,论文有”枪手”和抄袭,我们的高学历人才似乎也被造假的社会风气所侵染了。
除了那些私德败坏的”伪专家”之外,还有一些自以为是的真票友。这些人往往关注这个行业或者这个领域很多年,对这个领域有着很深层次的了解,但是他们往往也并没有涉及这个领域,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就不够充分,他们觉得自己已经足够了解这个东西,就可以超过那些专业人士。
就像网友戏称的”贴吧里面人均专家”,他们评判着排球教练不应该这样排兵布阵,吐槽着历史学家胡说八道。他们觉得自己看篮球几十年了,就可以超越人家专业教练的水平,自己研究收藏几十年了,就可以说故宫的学者”不识货”。这些人对专家学者的批判就多半是有对自己认识不够充分的原因在里面了。
叔本华也未尝不是在哲学领域的一个专家,他的观点也是可以合理质疑的。我们应该对事物有足够的认识,对知识有更多的储存,既不要盲目的去迷信专家,也不要口出狂言的去抨击他人。
这个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既有真正精益求精追求学问的专家,也有贻笑大方的学者,如何去评判,那就全靠我们自己的认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