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遗孀请求归还房产,不料已被拆除,结局如何?
文:大胃王
2016年的秋天,一位89岁的老太太在儿子的陪同下回到了故乡长沙。天心阁、西园北里、营盘街、韭菜园、开福寺,这些熟悉的地点似乎将记忆拉回了70多年前,那时她还是待字闺中、无忧无虑的青春少女。
在长沙一家宾馆里,当地记者见到了这位气色红润、仪态端方的老太太,她笑着招呼人们入座,岁月仿佛丝毫没有带走她与生俱来的高贵和优雅。
这个女人的名字叫王玉龄,是国民党将领张灵甫的遗孀。
民国名媛 青年守寡
1928年,王玉龄出生在长沙一个书香世家。王家祖辈官至尚书和两江提督,家境优越。
在长沙福湘女校就读时,王玉龄就是远近闻名的美人。然而因为父亲去世得早,母亲管教严厉,容貌出众的她并没有与同龄人产生爱情。
1945年下半年,原国民党74军张处长的太太突然邀请王玉龄去长沙一家有名的美发店烫发。名为烫发,张太太实际上想为这位妙龄少女牵红线。
在这里,她遇到了自己未来的丈夫,时任国民党74军副军长的张灵甫。
当时的张灵甫已过不惑之年,对青春美貌的王玉龄一见钟情。
王玉龄也倾心于张,不惜违背母意,和他结为夫妻。
1945年秋,两人上海金门饭店举行了婚礼。
因为时间紧迫来不及筹备,张灵甫穿着借来的西装,王玉龄穿着大一号的鞋子结了婚。婚礼结束的当晚,两人就坐上了前往南京的火车,在火车上度过了他们的新婚之夜。
婚后二人住在今南京白下区二条巷51号的别墅里,别墅面积约300平方米。
解放战争爆发后,张灵甫奔赴前线。
1947年5月,张灵甫的部队在孟良崮战役中被华东野战军一举歼灭,他本人也死亡。而此时,距离王玉龄生下儿子张道宇还不到一个月。
张的随从杨参谋回到南京,带回来一封绝笔信,王玉龄才得知丈夫确切的死讯。
她出嫁时不到17岁,守寡时刚刚19岁,此后终身未改嫁,一生都在孤寡中度过。
在回忆起和先夫的爱情时,王玉龄曾说道:“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也不像现在这些男孩女孩说爱不爱的。他死后,我一直很后悔,连一句亲热的话都没有讲过,在他最痛苦、最绝望、最无依无靠的时候,我没有跟他在一起。”
虽然悲痛欲绝,但她还是强打起精神继续生活,抚养儿子。
张灵甫死前曾写信给妻子,信里提到要把二条巷51号的房产送给妻子。当时王玉龄觉得房子登记在夫妻俩谁名下都没有区别,所以没有办理过户登记手续。
1948年6月,王玉龄才向当时的国民政府南京市地政局提出了过户申请,并提交了赠与文书、房屋的所有权证明、图纸等材料。
南京地政局于当年6月14日出具一份“申请文件收据”,确认收到了以上材料。
飘零半生 索回房产
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国民党在战场上节节败退,王玉龄还没来得及拿到产权证,就带着老母亲和儿子离开南京,途径厦门去了台湾。
张灵甫死后被国民党追赠陆军二级上将,作为他的遗孀,王玉龄在台湾靠着抚恤金度日。
1952年,25岁的王玉龄在在台湾陆军长官孙立人的帮助下,只身前往美国求学,后获得美国国籍。
毕业后,她先在罗斯福医院做了两年会计,后在一家五星级饭店任职,最后在美国航空公司工作多年,直到退休。
1973年,周恩来总理给王玉龄写信,邀请她回祖国大陆探亲。
在犹豫了一阵子后,王玉龄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并在人民大会堂得到了周总理的亲自接见。
王玉龄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周总理非常平易近人,是那种几分钟以后就会让你把他当作老朋友的人,什么话都可以对他讲。”
在这次会面里,周总理对王玉龄说:“灵甫是一个很好的人,当时是我没有做好工作,没有把他争取过来。”
这句话让她感动不已。
从那时开始,王玉龄几乎每一年都会回国探亲,周总理去世之后,就是邓颖超大姐负责接待她。当时能享受这个待遇的,除了她以外只有杨振宁教授一个人。
解放后,张灵甫原先购买的南京二条巷51号房屋一直由政府代为保管。
1983年,城乡建设部发文规定:“凡中央和国家领导人邀请来大陆的国民党高级军政人员的代管房产……本人回来定居并要求发还房产者,祖遗房产和原有房产(包括部分接管没收的房产),应当迅速发还,不可借故拖延。”
得知了这个政策后,王玉龄于1984年3月在美国做了律师公证,委托堂兄王胜林代她前往南京办理取回房产事宜。
王胜林在向南京房管局说明情况后,工作人员向其口头承诺:“王玉龄本人什么时候回国,房子就什么时候还给她。”
然而就在王胜林离开后不久,南京房产局就因城市改造需要通过了拆除这栋房屋的决定,并在备注里写道“该张(张灵甫)眷属在解放前夕离开大陆下落不明”。
1985年,儿子张道宇听说了南京二条巷51号的房屋被拆除的消息。
从这时起,王玉龄走上了漫长的申请补偿之路。
在新中国建立35周年之际,身在美国的王玉龄曾应邓颖超的邀请回国,并登上天安门城楼,与很多国家领导人和国内外友人一起参加庆典。
当碰到邓颖超大姐时,对方问她:“有什么问题或者要求?请提出来,我可以帮助解决。”
王玉龄本想就南京房屋一事请求帮助,但是那个时候邓颖超的身体状况已经很差了,“说话经常不连贯,常常听不懂,在会上讲话也时时需要秘书的提醒”。
在这种情况下,她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
此后,王玉龄母子曾多次向南京的房管部门申请补偿,但后者以房屋产权属于张灵甫而非王玉龄为由拒绝了这一要求。
暮年回乡 落叶归根
1996年,王玉龄携母回国定居,住在长沙广济桥下的鸿园小区。
母亲在长沙生活了五年后与世长辞,王玉龄再一次送走了至亲,伤心良久。为了完成母亲落叶归根的遗愿,她将母亲的骨灰掺上玫瑰花撒到湘江之中,随滔滔江水流逝而去。
因为丈夫的悲惨结局,王玉龄不让儿子从政、参军。张道宇成年后在上海经商,王玉龄也随着儿孙在上海定居。
据张道宇介绍,2005年9月,他和母亲王玉龄应中共中央统战部的邀请,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活动,并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接见。
当听到胡锦涛主席发表讲话,肯定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时,王玉龄深受感动,专门为香港一家报纸撰文,名为《尊重历史 走向未来》。
儿孙事业有成,王玉龄唯一的心事就只剩下了处理丈夫遗留在南京那套房产的补偿事宜。
她觉得此前一直是情理的诉求,现在需要拿出一些证据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为了证明产权属于自己,她专门委托杨波律师前往南京查阅相关历史档案。
杨波律师在2011年底四处奔波,先后前往南京市房产档案馆、南京市住建委、白下区档案馆、白下区房管局等部门查询档案,获取了一系列当年的资料。
其中最为关键的证据有两组,一是南京市房管局于1950年9月4日制作的登记表格,载明了张灵甫将此房赠与王玉龄;另一处是南京市委统战部于1998年11月16日向江苏省委统战部做的汇报,称“该房产系张钟麟(张灵甫原名)所购,赠与王玉龄,解放前为其自住。”
国军抗战将领遗孀索要房产三十余年的事情引起了媒体的注意。
各执一词 多年未果
2012年3月27日,记者陪同杨波律师来到了南京市住建委私房政策办公室。办公室负责人任鹏表示,认定房屋产权只能凭借产权证明,王玉龄没有产权证,因此法律上无法认定这套房屋属于她。
但是杨波律师告诉记者,在无法找到原南京市地政局原始档案的情况下,是可以根据解放后房产登记档案进行认定的:“尤其是1950年房管局的档案,是非常接近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的。如果当时没有确实的证据,房管局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登记呢?”
记者翻看了相关档案,发现不同档案对产权人的记载有所不同,有的写着张灵甫,有的写着王玉龄。
对此,杨波解释道,张灵甫向妻子赠予房产是家庭内私事,并未对外公告,解放后王玉龄远在台湾,工作人员在登记时因为不了解情况所以记载有所偏差。
如今房子已经拆除,原物返还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作为张灵甫的继承人,王玉龄有权享受房屋拆迁的利益。
任鹏表示,根据相关政策,补偿标准为每平方米近600元,这栋300平方米的房子只能得到17万元左右的补偿款。
任鹏提到的政策依据,是建设部在1992年发出的第44号文件。这份文件规定对解放前赴台人员的代管房产,在确定了所有权人以后,“可承认其产权,但不发还原房,对其残值给予适当补偿”。
因此,南京行政部门认为,二条巷51号房屋不能发还,只能根据残值作价补偿。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任鹏说:“这类房屋的补偿标准就是这样,我们也是按照政策办事,南京的标准最开始每平方米只有100元,现在还是一路加上来了。”
杨波律师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南京住建委的操作过于机械。
他解释说,王玉龄早在1984年就委托家人向南京房管部门提出了归还房屋的申请,按照当时的政策,这套房产还没被拆除并且是可以原物返还的。
虽然1992年政策发生变动,但是依据“从旧兼有利”的法律原则,即使房屋客观上已经不存在,那也应该按照市场价进行补偿而不能作价补偿,不能让王玉龄承担有关部门工作不当的不利后果。
对于17万元的补偿款,王玉龄显然无法接受,她感叹过:“我已经等了快三十年了,我的生命已经没有再一个三十年可等了。”
此后,王玉龄与张道宇也曾试图采用诉讼的途径解决此事。但遗憾的是,这件事一直没有圆满的处理结果。
2021年10月9日晩上10:30分,王玉龄女士在上海家中安详仙逝,享年94岁。
结语
作为娇生惯养的名门闺秀,嫁给张灵甫似乎是王玉龄的人生一道明显的分水岭。丈夫死后,年纪轻轻的她带着老母幼子生活,担起了整个家庭的重任,守寡终身。
晚年的王玉龄经济上并不拮据,之所以执着于拿回南京二条巷51号,也许是因为这里承载了她和丈夫短暂却又甜蜜的回忆,这是她一生中再未有过的美好。
这位昔日名媛和她曾经居住的51号房屋的坎坷经历背后,折射的是上世纪中国的动荡历史。
参考资料
[1]张灵甫别墅被拆 遗孀索偿27年未果.现代快报.2012.3.29
[2]王玉龄 风雨人生 传奇佳人.济南日报.2007.7.13
[3]不仅是张太太,她更多是王玉龄.潇湘晨报.2016.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