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愤青到首相,这个日本人为何能改变整个东亚格局?
在东亚近代史上,有一个名字是无论如何抹不去的,他不仅深深影响了日本。也影响了中国和朝鲜。进而改变了整个东亚的格局。
1
1909年10月26日上午9点,一列专列驶入中国哈尔滨火车站。
俄国财政大臣科科夫佐夫登上了列车,和在列车上的伊藤博文握上了手。对于这位日本前首相的到访,俄国方面非常重视,科科夫佐夫在寒暄后发出了邀请:
“稍后有宴席款待公爵。如蒙阁下能检阅我的仪仗队,我将十分荣幸。”
伊藤博文回答:
“能在哈尔滨一睹贵国军队的威仪,非常高兴。”
伊藤博文随即下车。此时车外的俄国仪仗队已经奏响了乐曲,在科科夫佐夫的陪同下,伊藤博文按顺序检阅了俄国军乐队、仪仗队、各国领事团、中国仪仗队。
9点30分,整个检阅进入尾声,伊藤博文开始折返。此时,他们经过了专门赶到车站的日本欢迎队伍,那些日本民众兴高采烈地挥舞着太阳旗,喊着欢迎的口号。
伊藤博文微笑着向他们摆手,点头。
然后他就看到一个30岁左右,蓄着胡须的青年从队伍中忽然闪了出来。
他是日本人吗?他想干什么?伊藤博文脑海中闪过的疑问,很快被这个青年的下一步行为解答了:
他掏出了手枪,对准了伊藤博文——“砰”!“砰!”“砰!”
刚刚走下火车的伊藤博文
2
1841年10月16日,伊藤博文出生在日本的长州藩(今日本山口县)。
伊藤博文的父亲叫林十藏,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民,后来被一个叫伊藤武兵卫的下级武士收为义子,所以也跟着改名叫了“伊藤”。
伊藤博文从小贫苦,但非常调皮捣蛋,且能言善辩,张口就来,所以在当时的小伙伴中有“胡说利助”的绰号(他幼年名为伊藤利助)。有一个事例颇能看出他的性格:一次两队孩子玩军事游戏,伊藤担任首领的那一队眼看就要落败,结果伊藤把对方引入一堆枯草堆,然后就在上风口直接放火。结果,差点被烧死的孩子们到伊藤家告状,伊藤的家长只能带着他去挨家挨户道歉。
彼时的日本,其实和中国一样,正陷入痛苦和迷茫之中。
1853年,日本经历了“黑船事件”——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舰队强行闯进江户湾,用大炮轰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西方列强的入侵,给包括伊藤博文在内的所有日本人都造成了强烈的震撼。伊藤博文在17岁的年纪就去了炮术传习所学习军事,但他对纯粹的军事并不是非常感兴趣——与“术”相比,他对“道”更感兴趣。
所以,他对自己的私塾老师吉田松阴的理论非常尊崇。吉田松阴这个以思想影响日本近代一代人的理论家,主张“尊王攘夷”,主张“天皇至上”,以及主张“海外扩张补偿论”(即日本打不过欧美的话,就从中国和朝鲜身上得到补偿),这些思想后来都被伊藤博文贯彻始终。
青年时期的伊藤博文
当然,当时年少气盛的伊藤博文还是会经常陷入一种狂热的情绪中。在21岁那年,他和十几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锯断了英国公使馆四周的木栅栏,潜入使馆区域后扔了一堆自制燃烧弹,然后逃回自己住处,彻夜饮酒狂欢,庆祝“攘夷”成功。
不过,伊藤博文很快就发现自己的“愤青”行为其实非常幼稚。
因为他之后就真正明白,日本究竟有多落后。
3
1863年,伊藤博文前往英国留学一年,彻底改变了想法。
在英国,伊藤伯博文亲身感受到了西方文明在多方面对东方文明的领先。他开始认识到,凭借一股冲动和热情的“攘夷”其实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只有虚心向西方学习,韬光养晦,才能最终实现民族独立。
1864年,伊藤博文回国,思想已经发生了完全的转变。当时正值日本著名的“下关事件”爆发前夕(英法等四国舰队攻击日本下关海峡两岸的炮台,准备用武力让坚持“攘夷”的长州藩屈服),伊藤博文力劝长州藩藩主毛利敬亲与其浪费力量去打一场不可能获胜的仗,不如把“尊王”先放在首位,先完成日本的统一,再慢慢富强。
虽然毛利敬亲没有听伊藤博文的劝告而强行开战,最终只能赔款道歉,但“尊王”这件事最终还是在三年后做成了。1867年10月,幕府将军德川庆喜被迫提出了“大政奉还”,而明治天皇宣布“王政复古”——日本开始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而“明治维新”也就此开始。
此时的伊藤博文才26岁,但已经开始在明治政府里展露头角,担任了“外国事务交涉员”,后来又担任过大阪府判事(相当于首席法官)、兵库县知事(相当于省长),而他跟随的上司,是木户孝允和大久保利通——他们都是“明治维新”的标杆性人物。
在这个过程中,伊藤博文主要做了这样几件事:
第一,向木户孝允提出了废除诸藩,建立“府县制度”,进一步加强日本的中央集权。为此,伊藤博文草拟了“国是纲要”,详细规划了日本如何建立府县制度,统一兵力、财力,大力发展教育;
第二,顶住方方面面的极大压力,全权代表政府向英国东阳银行贷款100万英镑,在1872年9月修成了日本的第一条铁路(东京—横滨)。在此基础上,日本的铁路开始大发展,由此迈入交通近代化;
第三,在赴美国进行细致考察的基础上,在1871年主导了日本新货币制度的建立和发行;
第四,历时两年访问欧美十多个国家,充分了解了西方工业发展后,回国后领导工部省,开始大力发展日本的工业。在他主事期间,包括三菱会社、长崎造船厂等一大批工厂和企业开始崛起,甚至开始与美国、英国等轮船公司开展国际航运竞争。这些措施为后来日本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奠定了扎实基础。
从治国到交通到经济到工业,伊藤博文可以说是全程参与并主导了很多改革和创新,但属于他的高光时刻还没有到来。
1881年,“明治三杰”西乡隆盛、木户孝允和大久保利通相继过世,年仅40岁的伊藤博文年富力强,已然成了日本政坛当仁不让的元老和中流砥柱。
他决定进一步改造日本。
4
1880年代的日本,可以说是“有实无名”。
所谓“实”,就是经过“明治维新”,日本的国力迅速提升;所谓“名”,就是它的国际地位依旧不高,各种当初的不平等条约依然存在。而欧美列强拒绝修改条约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日本法律不完备,时机不到。
于是,伊藤博文有了一个最重要的任务:让日本拥有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宪法。
为此,伊藤博文专门考察了英国、法国和德国。对于日本一开始全面对标的英国,伊藤博文却发现这个国家的宪法不适合日本,因为英国的国王或王后虽然有地位,但对国家却根本没有统治权,“与本国国情不符”。而德国的宪法是最受伊藤博文青睐的,因为“君主亲掌立法行政大权,不经君主许可,一切法律不得实行”,“邦国即君主,君主即是邦国”。
1889年2月11日,伊藤博文一手主导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即“明治宪法”)颁布。这部宪法以1850年《普鲁士宪法》为蓝本,分七个章节,共76条。宪法的第一句就是:“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之。”
明治天皇
事实上,这部《明治宪法》最鲜明的特色,就是突出天皇的“皇权”,把天皇构架为不可侵犯的“神”。根据宪法规定,日本由天皇总揽立法、司法、行政之统治权。此外,行政各部的官制、陆海军的统帅、宣战的公布、条约的缔结等,都属于天皇的大权。
在这部宪法中,“皇权”是“明线”,伊藤博文还埋了一条“暗线”,那就是“军权”。
伊藤博文本身就是一个军国主义者,他在这部宪法中大大强化了军权,并且让“军权”与“皇权”直接划了等号,即“天皇统率陆海军”和“天皇决定陆海军的编制及常备兵额”。 在这些条文的规定之下,宪法规定的所谓“内阁”和“议会”其实都是摆设,军权代表天皇的意志,只要天皇愿意,军部就可以把连同政府在内的一切职能机构一脚踢开,将整个国家变为“战争机器”。
在宪法出台后,伊藤博文成为了日本的第一任首相(内阁总理大臣)。
而他主导的这部“明治宪法”的出台,让日本从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一个现代化国家,但与此同时,也为它接下来的武力扩张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凶恶的豺狼,终于要露出獠牙了。
伊藤博文
5
1894年日本发动的中日甲午战争,伊藤博文是全程的幕后策划者。
伊藤博文想动中国很久了,但一直迫于羽翼未成,不敢贸然动手。1884年,朝鲜爆发“甲申政变”(这件事回头我们单开一篇),日本试图由此挑战中国对朝鲜的宗主权,但被当时在朝鲜的袁世凯以霹雳手段迅速化解。
在那次事件之后,伊藤博文第一次在中国遇见了比自己年长18岁的大清头号权臣李鸿章。李鸿章在和伊藤博文会晤后回报朝廷,对伊藤大加赞赏:“伊藤久历欧美各洲,极力模仿,实有治国之才,专注通商睦邻、富国强兵之政,不欲轻言战事、吞并小邦。大约十年内外,日本富强,必有可观。”
而伊藤博文回国后也总结了中国当时进行的“洋务运动”,观点有两个:第一,“三年后中国必强”,第二,日本“对此事直可不必虑”。因为伊藤博文认为,中国的改革会从内部遭到巨大阻力,几年之后,中国会“又睡觉矣”。
所以,伊藤博文当初给出的策略是:
“此时只宜与之和好。……速节冗费,多建铁路,赶添海军,发行钞票……三五年后,我国官商皆可充裕,彼时看中国情形,再行办理……惟现实则不可妄动。”
十年之后的1894年,日本终于等到了时机,在那场对赌国运的“甲午战争”中,日本人笑到了最后。
虽然蓄谋已久,但伊藤博文在甲午战争中却是“克制派”,他反对一路打到北京。当然,这并非是他爱好和平,而是担心如果日军进攻北京,会引来西欧列强的干涉。所以按照伊藤博文的策略,日军一方面派兵占领台湾,一方面攻打威海卫,全歼北洋舰队,随后就迫使清廷投降——后来事态的发展,确实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甲午战争之后没多久,中日关系反而进入了“蜜月期”。清朝被“打服帖”之后,迫切希望能学习日本崛起的经验,事事以日本为师。而日本出于共同对抗沙俄等各种目的,也乐于和清廷礼尚往来,甚至愿意“传授”一些改革经验。
伊藤博文成了其中代表。
1898年,刚刚内阁被解散的伊藤博文到访中国,受到了隆重接待。时值“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甚至提出请伊藤博文担任中国的“首相”,至少也要入阁担任“顾问”。而当时热情高涨的康有为还向光绪提出过一个更加疯狂的计划:中日合邦!
伊藤博文当时在中国和在亚洲的地位,可见一斑。
康有为当时不仅提出过“中日合邦”,甚至提出过“中日美英合邦”,共同选出百余人作为内阁代表。
但当时伊藤博文已经看出了“维新派”只是口号叫得响,并没有实力,所以一直与康有为等虚与委蛇。
事实上,他当时的目光已经放到了一个更有操作性的东亚国家身上了。
6
这个国家,就是朝鲜。
相对如同大象一般的中国而言,精致可口的朝鲜一直是日本更想率先得到的美食。
甲午一战,清朝彻底失去了在朝鲜问题上与日本叫板的能力,而通过日俄战争,日本又把一直阻碍自己染指东北亚利益的俄国一举打趴。
事实上,当时在亚洲已经没有国家有能力阻止日本吞并朝鲜了。
1906年,伊藤博文来到朝鲜,身份是朝鲜的第一任“统监”——日本在朝鲜设立了“统监府”。这个机构名义上是指挥在朝鲜的日本官吏活动,但事实上它还接管了朝鲜的外交权,所以其实就相当于一个“总督府”,而伊藤博文就是朝鲜的第一任“总督”。
伊藤博文 (左)与长谷川好道(右)一同坐上马车准备前往统监府
伊藤博文其实在来朝鲜前,就策划了对朝鲜明成皇后的暗杀(其实是直接派人追到宫里去砍死的,因为这位皇后一开始亲中,之后亲俄,一直反对日本殖民),在到任一年后,又抓住机会迫使朝鲜签订“日韩新约”,剥夺了朝鲜政府的政权并解散了朝鲜的军队,使得朝鲜彻底被日本控制。
在这样的形势下,日本国内要求直接吞并朝鲜的呼声越来越高,但伊藤博文却站在反对一方,他认为“吞并”这件事千万急不得,要从长计议。
伊藤博文和当时朝鲜太子李垠在一起。李垠的父亲是高宗,他在位时改国号为“大韩帝国”。
但是,他对朝鲜的各种控制和手段,已经激发了千千万万谋求朝鲜独立的革命志士的万丈怒火。
其中的一个,就叫做安重根。
7
现在,回到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1909年10月26日,在哈尔滨火车站对伊藤博文连开三枪的,正是朝鲜人安重根。
安重根
安重根出生于1879年,长期以来一直是谋求朝鲜独立、反对日本侵略的革命党骨干。在经历了多次失败之后,安重根最终决定牺牲自己,刺杀伊藤博文——在很多朝鲜人看来,伊藤博文就是导致朝鲜沦陷的罪魁祸首。
安重根当时为表决心,切断自己无名指一节,用血写下了“大韩独立”四个字。
在经过周密的安排之后,安重根混入了当天在哈尔滨火车站欢迎伊藤博文的队伍,并在适当的时机站了出来,举起了手枪。
当时安重根怕打错人,还向伊藤博文身边陪同的几个日本人也开了枪,但那几枪都没有致命,真正造成致命伤的,只有在伊藤博文身上的三枪:
一枪击中左肺,一枪击中左腰,一枪击中腹部。
枪击案发生后,医生随即对伊藤博文进行了抢救。但由于伊藤博文内脏出血太多,再加上已经68岁,所以回天乏术,在上午1 0点宣告医治无效而死去。
当了解到刺客是朝鲜人后,这位一生也堪称叱咤风云的伊藤博文,说出了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句话:
“马鹿!(笨蛋)”
安重根在1910年3月26日被判处绞刑。图为临刑前五分钟的安重根。
【馒头说】
可能会有人问,伊藤博文临终前最后一句话,为什么是“马鹿”?
因为当时伊藤博文在日本国内是力阻吞并朝鲜的,当他得知自己是被一个朝鲜人暗杀时,难免会觉得对方是“笨蛋”。而事实是,伊藤博文被刺后一年,日本果然吞并了朝鲜。所以后世也有一些人,据此说安重根才是真正导致朝鲜被吞并的罪魁祸首。
但真的是这样吗?
伊藤博文在朝鲜时,已经把一个主权国家完全肢解了:外交,军事,政府职能全部废除,这和实际上的吞并有什么区别吗?伊藤反对吞并,只是不想太急而已,难道还指望他“大政奉还”?
由此说两句伊藤博文这个人。
毫无疑问,在亚洲近代史乃至世界近代史,伊藤博文都是一个可以留下自己名字的政治强人。作为日本的第一任首相(他曾三次组阁),日本的迅速崛起和伊藤博文是分不开的。如果从“兴国”的角度来看,他确实堪称亚洲乃至全世界都应该敬仰的伟人。
但换个角度来看,伊藤博文的“兴国”,有相当一部分是建立在侵略别国的基础上的。在他的眼里,日本的利益至上无可厚非,但其他国家的主权和独立,其实是不存在的。而且他奠定的日本第一部宪法和他的一些理念,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日本后来举国被绑上军国主义的疯狂战车,最终冲向悬崖。
这些毫无疑问给他的一生功绩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不仅仅是折扣,他还因此送了性命。
所以,一国之相,尤其是像日本这样国家的首相,不仅仅有义务带领人民让本国振兴和进步,也承担着与周边国家和睦关系的责任,对历史和未来都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这段话,说在这几天,好像也没什么问题。
本文主要参考来源:
1、《伊藤博文分析中国改革:将遭到内部巨大的阻力》(雪珥,《中国经营报》, 2015年02月10日)
2、《逆淘汰:中国历史上的毁人游戏》(程万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1年1月1日)
3、《伊藤博文在哈尔滨被朝鲜人安崇根刺杀身亡》(张燕 ,《法制晚报》, 2004年12月28日)
4、《他一手把日本变成亚洲霸主 为何死后拿不出来区区10万元》(“勇哥读史” 百度百科“TA说”,2017年10月13日)
5、《伊藤博文政体思想剖析》(杨爱芹,《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1月)
6、《1909年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 值伊藤与俄臣谈侵略》(《济南时报》,2014年1月20日)
7、维基百科、百度百科“伊藤博文”词条,“安重根”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