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一河南女大学生,怒扇65岁蔡元培耳光,她是谁?结局如何

蔡元培,即使是不熟悉历史的人,也一定听过他的名字,作为中国教育革命的先驱者,蔡元培为中国教育的改革做出了重大贡献,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思想先进的学子,毛主席评价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泰斗,却在65岁那一年,被一女学生当众扇了巴掌,究竟是什么原因,会使学生当众掌掴老师,老师还毫无怨言,一个劲的为她开脱?

蔡元培

蔡元培出生于1868年的浙江绍兴。蔡元培从小就聪慧过人,与整日在田间街巷打闹的毛小孩子不同,蔡元培对读书产生的极大的兴趣,25岁便中了进士,开始踏足中国文政界。蔡元培思想兼收并蓄,忧国忧民,常为民请愿,蔡元培的人生,不出意外,应该会在满清朝中作为士大夫奋斗一生。然而,动荡年代,时局多变。

马关条约签订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惨败,北洋水军全军覆没,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场战争给了蔡元培一个当头棒喝,他深刻认识到现行政策的闭门造车和腐朽不堪,开始认同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意识到接触西方先进思想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并开始向西方世界先进的“民主”和“科学”学习,思考结合当下的国情,怎么才能做到融会贯通,但是,仅靠他一人之力又怎么可能撼动得了偌大空虚的清政府?

1904年,在几经“救国”无果后,蔡元培不得不无力地承认——封建与愚昧已深根中华大地,只有民主与自由,才能解救劳苦大众,拯救中华民族!至此,蔡元培开始从事反封建活动,并在同年于上海秘密组织建立光复会。

光复会

1905年,蔡元培的光复会思想与孙中山的宗旨不谋而合,光复会合并至同盟会。

1907年,40岁的蔡元培,自感肚子里除了封建糟粕外毫无进步,又感政治与革命非其所长,毅然辞去了同盟会要职,远渡重洋,前往德国寻找民族自救与思想解放的方法。留德的四年间,蔡元培真正意义上贴近并认识、了解、掌握了西方先进思想与知识,蔡元培真正做到了融会贯通,总结出了一套适用于中国教育的方案。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国民党元老亦是挚友陈其美的催促下,蔡元培返回中国。

1912年,蔡元培担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就任教育局局长期间,蔡元培在教育工作方面的才干发挥得淋漓尽致。蔡元培第一次提出中国应该学习西方民主自由兼容并包的先进教育制度,打破教条主义,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培养一批中国新思想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陈独秀

1916年,蔡元培成为北京大学校长,更是决意要把中国教育事业搞起来!于是,蔡元培以北京大学为中心,进行中国教育的思想与文化改革,并最终建立起了一个影响了整个民国,乃至整个民族思想解放的北京大学。当时陈独秀在上海办《新青年》,影响了众多中国人的思想启蒙。蔡元培看到后,惊为天人,认为北京大学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才!便三顾茅庐,请陈独秀赴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将北京大学乃至整个民族的思想革新教育工作全权交给他。

1923年,蔡元培因不满教育总长彭允彝破坏法制的行为,愤而辞职。在1927年起南下任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司法部长和监察院。蔡元培在南京政府任职期间依旧心系家国,在蒋介石对共产党进行围剿滥杀时,多次站出来呼吁:国民党当局应当继承孙中山的高尚人格,以德服人,停止滥杀。然而一介文人,在残暴统治面前的呐喊,是显得那么的无力,就这样,蔡老在发现无法组织蒋介石的血腥统治后,愤然辞去了国民政府的一切职务,只是脱身受阻,还是不得不在教育部门挂了个虚职,从此之关心与国民的文化教育与科技工作。

张学良

1931年,9月18日,沈阳,日本关东军炸毁了沙俄修建的南满铁路并嫁祸给我方军队,并以此为借口,向我国的沈阳北大营并发起轰炸。当时镇守北大营的是张学良部队,面对日军的挑衅,张学良却实行“不抵抗政策”!如此一来,日军仅仅用了300人就歼灭了北大营8000人守军!如此轻松便攻破了国门,日军乘胜追击发起更猛烈的进攻,张学良趁机撤到锦州。此时国民政府致电张学良:“无论如何,必须积极抵抗”。然而张学良再一次将政府命令压下,继续施行“不抵抗政策”。就这样,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日军轻而易举就拿下了整个东三省的政权。这个结果举国震惊,各地纷纷举行游行示威声讨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让日本归还东三省。

游行队伍

东北三省沦陷的消息传到北平之后,激起了社会各界的愤慨。当然也传了北平学生薛迅这里。薛迅原名薛声豫,1910年生于河南省开封市,家境贫苦,15岁时父母双双离世,自此成了一名孤儿。后来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当地的一所高中,但因为没钱交学费薛迅只能辍学,到了一家面粉厂的子弟小学当教员。

1927年,薛迅考入北京国立女子大学,再次因为没钱交学费耽误了读书,被勒令停课。1929年,薛迅又奋发努力考入了北平大学的艺术学院。为了不再重蹈覆辙,她只能一边打工一边学习。而随着新文化思想的传播,薛迅在校期间阅读了大量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书籍,深受里面进步思想的影响,后来还如愿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中的一员,听到东三省沦陷消息的时候,薛迅才加入共产党不到1年。

1931年12月7日,气愤不已的薛迅组织了2000多名北平学生到南京向国民政府讨说法!这么多人想要从北平快速抵达南京,最好办法就是乘火车,但他们都是穷学生,既没有钱也没有武器,于是他们找到火车站商量,火车站却没有任何答复,无奈之下,薛迅想出了一个办法,她振臂高呼,拉上学生们就朝轨道上躺去,以此方式来逼迫火车站同意他们上火车。

就这样,2000多名学生在火车站卧轨露宿了三天之后,火车站终于同意他们乘车南下,这就是著名的“南下运动”。

抵达南京之后,学生们立刻分为了两个派别,一派是负责唱白脸的请愿派,另外一派是施压国民政府,唱黑脸的示威团。而薛迅作为发起人,自愿担当起了吃力不讨好的“示威团”的领头人,带领着大部队一边游行示威,一边堵门施压,在示威团的“逼迫”下,请愿团这边很快就得到了南京政府的接见,并很快达成了一致。

然而接受讯息不及时的薛迅正率领着示威团,群情激昂地冲进了政府的中央大楼。撞上了正在开会的国民政府的领导们,蒋介石此时就因其不抵抗政策和剿共政策,引起了声势浩大的民愤与南下运动,此时正在大楼里面进行引咎辞职的报告,本就是焦头烂额。会议上的领导们都被这突如其来的乌泱泱的学生们给吓得不行,一个个都不敢露面。

国民政府的领导们都不好请,更不好得罪,请谁出来解决这件事呢?大家的目光就落到了空挂虚职的蔡元培蔡老身上,就这样,蔡元培不明所以地就被推了出来,再配上个司令官陈铭枢,来负责镇压学生示威团。

蔡老此时已是65岁高龄,自持文人风骨,且一生都在钻研教育事业,自然不愿与学生发生冲突,便由陈铭枢与示威团的学生们舌战辩论,陈铭枢本就是个武夫,怎么如何辩得过伶牙俐齿的薛迅,三言两语就败下阵来。

蔡元培

蔡元培看着这些年轻的孩子,明知这个时代读书不易,却不以读书改变国运,而是意气用事,跑到大街上游行示威、做这样无用且粗暴的举动,联想到自己忙活了几十年的教育,作为老师看着这群满身愤慨的学生只觉得痛心疾首,孩子们不好好读书,却在这里示威游行,是国家教育的失职啊!

因此,他并不想跟薛迅争个输赢,只是站在更理智的角度,语重心长地劝道:“你们作为学生。当下最要紧的任务是好好读书,唯有读书是改变现状的最佳方法,你们这样耽误学业实在太可惜了!”但是被愤怒冲昏头脑的学生们根本听不进蔡元培的话,不仅如此还有人用木棍一棒子砸在了蔡元培的脑门上,陈铭枢也被打倒在地上。

薛迅

这时为首的薛迅失控地冲到了蔡元培的跟前,响亮地给了他一个耳光,现场也变得更加混乱,警察不得不朝天开枪明示,枪声一响,示威团以为警察要逮捕他们,几人一拥而上将蔡元培架起当人质,蔡元培并不记仇,而是怕学生们在拉扯中受伤,大喊道:“不要怕,开的是空抢,你们不用这样。”

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混乱当中,无人理会。随后,学生们架着蔡元培闹闹哄哄就往门外拖去,蔡老年老体弱,也无心与学生们拉扯,只随着他们一路拉扯到了郊外,警方才将蔡元培给解救出来。之后薛迅被警察逮捕,但由于学生要求释放薛迅的意愿强烈,蔡元培也跟着说情,为了避免再次冲突,警方很快就把薛迅给放了。

多年后,蔡公谈及此次遭遇,毫无怨恨,有的只是深深的无力,他十分自责懊悔道:“今日在场青年之粗暴如此,实为我辈从事教育者未能努力所致!”

“南下运动”之后,薛迅就回到了北平担任妇女部长一职,正式进入中共党员的日常工作当中。新中国成立后,干劲十足,能力优秀的薛迅被任命为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等要职。一次她去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汇报结束后跟主席闲聊谈起以往的经历,毛主席连连称赞:“你是女中豪杰啊!”然而想到冲动之下打了蔡公的薛迅,每次谈到这件事都羞愧不已,始终不能原谅自己,此后薛迅更是常常自省,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告诉自己不要被情绪左右了自己的判断力。

解放初期,薛迅为河北省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本人更是清正廉明、务实负责。此外,生活本就不富裕的她还一力承担了亡兄留下的5个孩子的抚养权,毫无怨言,尽心尽力,可见其重情重义。1978年9月,68岁的薛迅在北京去世,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中。

在那个动荡混乱、内忧外患的时代里,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很难保持冷静去看待国土被人拱手相让的事实。何况当时的薛迅只是个满腔爱国热情却深感无力改变当下时局的女学生,她的义愤填膺和冲动行为都表达着中国青年对国民政府不作为的愤怒。

在冲突中,她气愤之下打了蔡元培老先生一巴掌,但蔡老对她没有一丝的责怪,反而是对学生们的行为深感痛心,没能让学生们在校好好学习,而是为了国家四处奔走,是他之过,是国家教育之过。蔡元培和薛迅,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却怀着同一颗爱国之心对彼此深表歉意!同时更加奋力地为国奔走呼告、解放思想,不愧对任何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