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狱20年,父亲特赦后第一次见面喊我“同志”

“周同志,你来啦!”这是杨公柱出狱后与女儿说的第一句话,当时女儿周德蓉怔怔地看着他,内心酸楚又心痛。

28年了!周德蓉又见到了父亲,想到他带来的痛苦,想到幼年的不幸皆来自于他,周德蓉怨恨的情绪又充满胸腔。

父亲杨公柱是一名老兵,一位国民党老兵。对于他,周德蓉了解得很少,也不愿去了解。周德蓉真正开始了解父亲,是在他年迈之际,是在他去照顾那些抗战老兵的时候。

老兵说起父亲时,激动又崇拜,听着他的诉说,那真实的战斗场景似乎就在周德蓉的眼前,听着那些战场上的事,周德蓉了解了父亲曾经的光辉,也体会了这些年父亲的不容易。

刺杀鬼子,台儿庄立大功

杨公柱,出生在1907年,那是一个动荡年代。年少的他认为当兵才能救国,所以进入了黄埔军校学习,他是黄埔军校10期的炮科生,也是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打仗需要胆大心细会复盘,杨公柱在八年抗战中,就是靠着这个才活了下来。

在众多战役中,台儿庄战役的一个鬼子,给杨公柱上了深深的一课。那时战争进入到白热化阶段,军队正与鬼子拼刺刀,这时候需要的就是眼明手快!

当时他与鬼子同时把刺刀刺出去,幸运的是自己的刺刀较长,抢先深深地刺入了鬼子的身体。而他的刺刀却刺入了杨公柱的胸口,好在不深,否则就是另一种结局了。

鬼子也不是吃素的,他大叫一声伸手就把刺刀拔出来,然后,似乎想与杨公柱同归于尽似的,猛然扑过来。见到此情景,杨公柱身子灵巧的一转避开了,而鬼子竟扑到了杨公柱背后的另一个想要偷袭他的鬼子的刺刀上。

见到这种好机会,杨公柱毫不犹豫地“扑哧——扑哧——”解决了两个鬼子。

战斗结束后,杨公柱回忆与鬼子拼刺刀时的场景,思索着鬼子行动中是否有破绽,而自己需要如何应对。就是这样每一场战斗都总结,慢慢的他打仗的水平越来越好,在八年抗战中,立下了不少军功,一路升职到中央直属独立炮团团长。

女儿降生,两岁后即分离

1945年的8月,抗日战争结束了,杨公柱的女儿周德蓉也随之来到了这个世界。

此时,杨公柱移防昆明。8月15日正是杨公柱妻子临产的日子。可没想到,一群士兵逃了出来,后面的排长准备端着枪扫射。杨公柱情急之下开了几枪,他的妻子受了惊吓,孩子一下就生了出来。

原来是这群士兵的排长要抓逃兵。因为孩子的诞生,杨公柱并没有怪罪这位排长,还救下了这22名逃兵的命。恰逢15日又是日本投降的日子,这对杨公柱而言可谓是双喜临门——作为战士的他收到了日军投降的消息,作为丈夫的他终于升级当了父亲。

杨公柱希望自己的女儿贤良淑德,再加上他的老家在四川,就为孩子取下了德蓉二字。若是没有什么意外,这一家人便会其乐融融的一起生活。只可惜天不遂人愿,周德蓉仅仅两岁之时,她的父亲就不见了踪影。

原来,抗日战争结束没有多久,内战就开始了。对于内战,作为国民党高官的杨公柱是有所察觉的。

杨公柱去往南京开会,顺便申请了退役。因为他不想加入内战。但是,由于杨公柱本人是国民党高级军官,而其夫人又是共产党的后代,所以很容易让人怀疑。所以,但杨公柱去了以后就没有回来,甚至还有人传言说杨公柱带着另一个女人去了宝山。

1952年,在家中玩耍的周德蓉被冲进来的邻居吸引了注意力。邻居告诉周德蓉的母亲,在外逃亡了4年的杨公柱回来了。七岁的周德蓉被母亲拉着怯怯地叫了声“爸爸”。

原来杨公柱为了保全妻女,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自己逃走了。之后,杨公柱就放出自己和女人出走的谣言,而这一切也是瞒着妻女展开的。

到了1952年,天下总算太平了许多。杨公柱这才回来找自己的妻女。但是又怕妻子早已改嫁,就躲到了邻居家,让邻居帮忙来找自己的妻女。

杨公柱回来了,一家人也团聚了。杨公柱终于可以再次感受作为父亲的快乐。他骑着摩托车带着女儿去西山兜风。伴着鸟语花香的周德蓉,永远忘不掉这一刻,这是她童年最快乐的日子。

锒铛入狱,女儿心生隔阂

周德蓉的快乐,在1955年11月的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中结束,那是来抓父亲的,杨公柱安慰的看了周德蓉一眼就被带走了。

其实这事早有预警,杨公驻很早就开始写自诉材料,还将周德蓉的两个弟弟送回了四川老家,以躲避祸害。但是,年幼的周德蓉当时并不理解大人的事,只有十岁的她,只记得母亲的哭泣与担忧,只记得在法院外晕倒的母亲。

1955年,杨公柱以旧军官身份被判劳教。周德蓉的母亲进了法院,却被人扶了出来。后来的人说是因为法官让周德蓉的母亲向杨公柱说一些想说的话,但是母亲还没说就晕了过去。

记忆之中,周的母亲与杨公柱见过一次。母亲见父亲时,哭得稀里哗啦,母亲说父亲是个好人。但是周德蓉却不这样认为,她不喜欢父亲。父亲肯定是因为做了不好的事才被关进监狱,家里也被父亲连累。

父亲的名字与杜聿明的名字放在一起,周德蓉以为父亲叛国了,做了对不起人民的事。

杜聿明

在那个年代,杨公柱留给周德蓉的或许是国民党旧部的女儿,也让周德蓉十分的难为情。不管周德蓉怎么努力,在别人眼里,她永远都有一个国民党的父亲。最终周德蓉选择与这个父亲一刀两断。

除了父亲以外,周德蓉还有一个革命家外公,她毅然决然地选择改姓。将原来的杨姓改为周

后来周德蓉遇到了自己可以托付终身的人,他是一名解放军。此刻的周德蓉便带着母亲离开了让她伤心的云南昆明,逃离父亲的阴影一直嫁到了河南。

周德蓉实在没法原谅自己的父亲。自打父亲入狱之后,每每旁人问起,她总是回答杨公柱死了。

过去的酸楚历历在目——母亲为了生计找了一份搓麻绳的工作。因为工作艰苦,母亲的双手一直伤痕累累。也因为父亲的缘故,十岁的周德蓉便受尽了冷眼。

1956年春节过后,三个妹妹染上了肺炎,相继去世。周德蓉的母亲开始胡思乱想,每次买的东西,周的母亲都会惊恐地说:“有毒!”有时,又嚷嚷着去跳大观湖。

1957年母亲病重,周德蓉变卖家当总算是救回了母亲。

首次见面,一声同志追悔

1955年到1975年,转眼二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周德蓉已经到了而立之年,在广播里听到杨公柱被特赦了。有人到了周德蓉河南的家中,通知周德蓉去办理接收手续。

但周德蓉狠下心来,没有过去接收父亲;同时也不允许母亲和弟弟们过去接收。后来父亲如何,周德蓉不关心,她忙着照顾母亲,照顾自己的家庭,好像父亲不存在一样。

杨公柱出狱之后,便接受安排,被送回了四川老家安置。虽是老家,可是也陌生了。杨公柱在四川没有口粮,也没有工作,生活困苦,可是他不愿意去麻烦女儿。自己对她们母女的亏欠,更让他不知如何去面对她们。

后来杨公柱辗转还是回到了昆明,这里有他的战友,有他的同学,靠着他们的接济,日子也能勉强过。就这样过了几年,长时间的困苦生活,使得杨公柱的身体有些吃不消,在1984年,因为生病住院,杨公柱给女儿发去了一份电报,他怕看不见女儿最

接到电报之后,周德蓉很是犹豫,但最后还是和母亲商量着去看看父亲。到了医院,见到瘦的皮包骨头似得父亲躺在病床上,周德蓉有些后悔,他毕竟是自己的父亲啊。

“周同志,你来啦!”

听着父亲陌生又客气的声音,周德蓉艰难地说了句“你病了?”

从杨公柱入狱后,这是他们父女间的第一次对话,周德蓉记得很清楚,因为那句“同志”,既亲切又陌生,它有着太多的感情。

杨公柱的病虽然急,但好在不严重,在医院调养好后,周德蓉决定接过照顾父亲的责任。杨公柱毕竟年纪大了,不能再这样居无定所了。但是杨公柱却和妻子商量,他们俩回北京居住。

虽然接回了父亲,但是周德蓉与父亲的接触并不多,每年也就只有过年过节时,匆匆见一面。

这样过了十几年,杨公柱已经有九十多岁的高龄了。2000年,周德蓉实在放心不下他们老两口在北京生活,把他们接回了昆明。面对父亲,周德蓉的心里始终有着隔阂,而父亲对自己也十分的客气,平时说话都是慢声细语。

了解父亲是一个偶然的事情,那是2001年,有媒体说要采访父亲,周德蓉便帮忙在一旁做记录。这是她与父亲,最亲近的一次接触了,也是通过这次的接触,她了解了父亲光辉峥嵘的岁月。理解了母亲为什么在她小时候总是跟她说:“你的父亲是个好人,他打过鬼子。”

那时候年轻不肯信母亲的话,现在想想每每总是后悔,后悔自己为何不对父亲好一点,为何不早点接他过来生活。

安定下来的父亲,陆续会有一些老战友来看望他,他也会时常去看看那些没有人照顾的老兵,给他们送些生活用品。因为杨公柱年纪大了,这些跑腿的事情,周德蓉都会帮着父亲去做。

女承父志,关爱退伍老兵

后来,为了孩子的高考,周德蓉举家迁到昆明。之后,与父亲杨公柱的关系也日益密切。即便父亲年事已高,但杨公柱还是积极地融入到周德蓉的生活之中。

在他人眼中,杨公柱是一个博学多才、受人尊重的人。

老兵万云鹏曾被邀请进京参加抗战70周年的阅兵仪式。他告诉周德蓉,招募远征军之时,杨公柱不忍东北学生上战场杀敌,便情不自禁地拥抱了他们。又一次,一个不认识的老兵来探望杨公柱。父亲杨公柱一眼就认出这个老兵是警卫队的,老兵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

杨公柱参加过多次抗日战争。据他回忆八年抗战中他七次负轻、重伤,身上留下了七个弹痕。

有一次,他的腿部负了重伤,医生说要锯掉大腿才能保住性命,杨公柱一听腿要没有了,心想这可不成。于是偷偷从医院跑出来,靠着惊人的毅力、顽强的生命力,他活了下来,腿竟然也保住了。

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胜利,杨公柱荣获一枚抗战将领纪念章,历史还了杨公柱清白。

在昆明电视台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晚会上,99岁的杨公柱受邀参加,他独自上台,唱响了抗日的红歌。此刻,周德蓉才知晓,母亲没有骗她,父亲的的确确是个大英雄。他没有背叛祖国,也没有背叛人民。

2006年四月,白天还拉着女儿说话的杨公柱,晚上就离开了人世。

在杨公柱的葬礼上,他的老战友们前来悼念。周德蓉这才知道父亲一直在帮助和他一样的老兵。周德蓉看着这一张张苍老的容颜,想到他们与父亲类似的境遇,内心无比心疼起这些老兵来。

同时,周德蓉心理默默决定,一定要完成父亲杨公柱的心愿,也为了尽到自己未尽的孝道。周德蓉决定接过父亲的接力棒,照顾关爱年纪大的老兵们。

父亲虽然去了,但他的战友自己一定照顾好,让这些无依无靠的老人,晚年生活有保障。

07年开始,周德蓉成为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特邀员。黄埔军校1到10期的老兵都是她负责照顾,对于这些健在的老兵,周德蓉尽心尽力满足他们生活上情感上的需求,就像父亲还健在时一样,经常给他们送米送菜送肉,经常陪他们聊聊天。

接触他们越多,周德蓉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的老兵,生活困苦需要救助。

以一个人的力量是很微小的,好在她在09年结识了送老兵回家的媒体人孙春龙,在孙春龙的帮助下在云南建立了老兵服务工作站,为有自理能力的老人送生活用品。年龄太大的,就会安排送进养老院,费用由孙春龙基金会出。

每天照顾这些老人,周德蓉觉得这既是为父亲尽孝,也是一种重要的责任。

结语

周德蓉在照顾老兵的时候,一直说自己是幸运的。一是幸运自己大半生的内心隔阂,被这些老兵开解。二是自己一直不愿面对的父亲,原来是这么的正直善良。那些年自己对父亲的误解,在这照顾老兵时,慢慢消散。

那些苦难的岁月,虽然磨砺着自己,但是它也在磨砺着父亲,能与父亲在有生之年和解,能有幸在父亲的晚年去照顾他,让父亲没有孤苦无依的走完这一生,是周德蓉最大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