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光复前后,陈仪是如何在台湾推行去皇民化运动的?

文章转载自:非常历史

台湾光复之路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形成以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以图扩张的大陆政策。1894至1895年的甲午战争是日本对该政策的初步实施。因失败,清廷被迫割让台湾、澎湖,使其成为日本殖民地。

如果说丢失台湾是没落清王朝的腐败所致,那么不久后,取而代之的中华民国政府则给人以另一番感觉。尽管国民政府仍存在种种劣根性,不可否认的是其在外交政策和作为上较之清廷的积极与睿智,体现之一就是在收复台湾方面的努力。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国民党当局发表对日宣战文,将中日之间所订条约全部废止,将对日清算追溯到甲午战争,使台湾地位等同于东北四省和后来的沦陷区。1943年,借开罗会议之机,蒋介石促使美英两国支持中国在战后收回台湾。

中国人民用坚持抗战的鲜血和卓越贡献换来英美对中国的重视,而国民政府通过外交努力,使台湾在战后的归属有了国际法的保障。从这些举措看,台湾光复前,在收复台湾的外交策略上国民党当局似乎无可厚非,而在接收作为方面其表现也差强人意。

陈仪

强制推行国语

《开罗宣言》发表后,国民政府准备收复台湾,成立台湾调查委员会,任命陈仪为主任委员。对日本在台湾的行政体制、经济制度、技术、法规,陈仪认为有可取之处,可以为我所用,而日本文化则是毒害人,必须彻底铲除,而不是容忍其存在。

陈仪两次东渡日本留学,先后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长、福建省主席等职,是国民党内少有的日本通、台湾通。因对日本现代化成就的敬仰,陈仪对日本文化心悦诚服,并以日本文化来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残酷的事实面前,陈仪对日本民族与文化有了新的认识,摒弃了“日本第一”的陋见。

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回到祖国怀抱。台湾情况特殊,行政机构有别于大陆各省,陈仪反对遽然改制,以免台湾社会混乱。受降之后,陈仪将原有的台湾总督府改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其它基本上沿袭旧有的行政制度,以保证接收与重建工作的顺利展开。

日本在台湾推行殖民统治,政治是专制的、压迫的,经济是剥削的、搜刮的,文化教育是奴化的、毒化的。光复以后,陈仪决心使台湾文化彻底摆脱日本的殖民色彩。

台湾既然复归中华民国,台湾同胞必须通中华民国的语言文字,懂中华民国的历史。陈仪期盼一年内,全省教员学生大概能说国语,通国文,懂国史。

针对皇民化,长官公署以一切中国化为号召,组织国语推行委员会,普及国语教育,创立师范学院,积极培养合格教师。

1946年9月14日,长官公署下令中学禁止使用日语。全省铁路、公路、民营公司站名牌以及台北市街巷名称,一律换成中文,并加上注音符号,以各种措施普及国语。被迫改用日本姓名者一律恢复原有姓名,并禁止民间新建房屋沿用日本式。

在日据50年里,广大台胞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大部分台胞均能使用日语日文,对汉字国语十分生疏。光复初,陈仪暂准报纸、杂志附刊日文版,要求台胞尽快摒弃日语日文,改习汉字国语。广大台胞多番指出该政策操切。

陈仪饱受日本文化的濡染,娶有日籍妻子,因痛恨日本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恨不能台胞一夜间洗却殖民色彩。

10月,长官公署“以本省光复已届周年,为推行国语、国文以及执行国策起见,特将本省各种新闻纸、杂志日文版撒除。公告自本年10月25日起撤除本省境内所有新闻纸、杂志附刊之日文版,并令各县市政府遵照。”

陈仪此举严重堵塞了台胞的资讯管道,导致30余万接受日本中等以上教育的台胞,顿成文盲或半文盲。

由于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切身体验,两岸人民对日本文化的感受不一。在大陆军公教人员看来,日本文化毒害人,必欲去之而后快。在台胞看来,50年日本统治,日本文化并非一无是处,亦有合理的成份。何况,要在一年内改用汉语汉文,实在是强人所难。

文化冲突

50年来,台湾与大陆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大陆战乱不断,无暇建设。台湾的现代化程度整体上早大陆半个世纪,具有极大的文化反差。在两个不同社会交接时间,两相歧异没有能加以沟通,发生了许多问题。

许多接收人员不懂闽南语和日语,对日式住房和生活方式不了解,加以度量衡复杂,未公布统一换算标准,市场卖买经常发生不必要的误会。

接收人员的科技水准较差,尤其接收工矿事业单位时,每感力不从心,台胞因接收人员低能腐败,发生恶感。大陆籍官僚没有把握和珍惜广大台胞热望和崇仰的心理。

在陈仪眼中,台湾光复后的去殖民化就是中国化,以中国文化灌输于台湾,变有日本色彩的台湾人为中国人。

在台籍精英看来,台湾的去殖民地化是实现自己当家作主,保持日据时期的廉洁高效、遵守法制、社会安定,发展自由资本主义,而不是把大陆那一套贪污腐化、任人唯亲、低效混乱的东西带到台湾。

鉴于台湾民间对日本文化的依恋,1946年10月15日,在全省县市级民意机关工作检讨会上,陈仪指出,中国人长处是宽大仁爱,日本长处为切实,中国人短处为恋恋不舍,日本人短处为小气,台湾受日本统治五十年,一般人民都习于日本的思想及性格,政府自量最紧要的任务,即为推行心理建设,使台胞首先完全中国化,成为地道的中国人。

陈仪操一口流利日语,却绝不再讲一句。他与台籍精英交谈,需要日语翻译或闽南语翻译在场。

其实,50年后两岸重逢,种种不适应的症状暴露无遗。整体上看,广大台胞反对的是自内地来的贪官污吏,对来服务的外省人,他们是欢迎的。文化冲突完全是台湾人在政治上受歧视、经济上受压榨、文化上受压制造成的,主要责任在陈仪一方。

二二八事件

由于战争的创伤及社会的急遽转型,台湾重建面临着巨大困难。行政效率低下,出现贪污腐败的现象。台币大幅贬值,物价飞涨。台胞积怨渐深。

1947年2月27日,台湾省专卖局职员在台北市圆环查缉私烟,殴打老妇林江迈,误毙路人陈文溪,激起围观民众的不满,要求杀人偿命。

次日,群众示威游行,冲击台北市专卖局、台湾省专卖局,并向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请愿。在请愿过程中,群众与士兵发生扭打,遭到枪击,死伤几人。群众更加愤懑。

经广播电台的不断鼓动,一年半来积压在台胞胸中的苦闷、委屈,终于象火山一样喷发出来。群众在全市搜寻外省人,疯狂报复,不分老幼、男女及职业,凡是街上穿中山装、西装及说国语者,或被殴伤,或被击毙。

陈仪将二二八事件定性为“背叛国家”的暴乱事件。他认为:

“酿成这次事变的主要因素,是日本思想的反动,台湾沦陷半世纪,台胞思想,深受日人奴化教育和隔离教育的遗毒,三十五岁以下的青年,大都不了解中国,甚至蔑视中国和中国人,诋毁中国的一切文物制度,认为件件不如日本,而自忘其祖宗本属中国人,现在自身已经成了中国人。”

他告诉编译馆,要将我国在这八年苦战中坚忍不屈的事迹,以及悠久的历史,广大的土地,仁爱的道德,和固有的文化,编纂一部通俗的读物,要全省每个学校在升旗的时候,由校长或教导主任讲解给学生听,使他们变为一个纯粹的中国人。

针对台胞生活中的日本色彩,陈仪下令:

第一,要交响乐团演奏几首我国最有价值的歌,介绍给本省各学校,不要再唱日本歌;

第二,要体育会尽量将中国式体育姿势介绍过来;

第三,要赶快用中国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作材料,编成故事小说给青少年看;

第四,不论机关学校,都以用语体文为主,应极力避免用文言及深奥的典故。长官公署查禁日本歌曲唱片,各机关、镇公所、各学校悬挂中国地图,禁止穿木屐。

事实上,造成二二八事件的主因,不是日本文化反对中国文化,是长官公署劣政所致。

殖民地回到其母国后,需要去殖民地化。在台籍精英看来,去日本化应是台湾本土化、民主化、高度自治。在陈仪看来,去日本化应是文化意识上中国化。台湾既然回到祖国,台胞是中国人,就应该会说国语,会写汉文,接受中华的传统文化。

南京国民政府各界人士在加速台湾中国化问题上意见是一致的。经二二八事件的重创,陈仪及继任者加速了台湾中国化的步伐,彻底清除日本殖民色彩,强制推行国语国文,甚至闽南语、客家语都遭到限制。日本衣服、饮食、书籍、建筑、礼节等等,都在禁止之列。

矫枉过正,这些做法遭到台湾中年人的抵制,但对台湾青少年,其成效逐渐显现。今日台胞多能操一口标准国语,使用文白相间汉字,拥有一颗纯朴的中华心,言谈举止无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其功效从陈仪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