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闻鼓:宋朝时期老百姓向皇帝上访的“绿色通道”
一
在电视剧《包青天》里,开封府衙门口放着一面大鼓,供老百姓击鼓申冤。有冤情的老百姓只要敲响这面大鼓,包大人就会升堂审案,为老百姓昭雪冤情。
在宋朝,这面大鼓真实存在,正式名字叫“登闻鼓”,设置于宣德门南街的西廊。朝廷还配备了专门管理登闻鼓的机构,叫登闻鼓院。登闻鼓院位于宣德门南街的北廊。当老百姓前来敲鼓后,登闻鼓院的官员就会出来接待老百姓,并将他们带到皇帝面前。
那么,哪些人可以前来敲击登闻鼓呢?谁都可以。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乡野百姓,只要你是大宋子民,均有权敲击登闻鼓。所表达的诉求,不一定非得是军国大事,“凡言朝政得失、公私利害、军期机密、陈乞恩赏、理雪冤滥,及奇方异术、改换文资、改正过名,无例通进者”。
这就意味着,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够举起棒槌,“咚咚咚”地敲响那面直达圣听的登闻鼓。
北宋名将高化曾经向宋仁宗抱怨:“每进文字,须诣登闻鼓院,与农民等。”他觉得自己奏报朝廷,居然跟一帮农民混在一起,很没有面子。
二
登闻鼓制度不是宋朝的发明,早在先秦时期,登闻鼓就出现了。然而,登闻鼓制度做得最好的,还是非宋朝莫属。原因也很简单,宋朝的登闻鼓制度门槛最低。
由于敲击登闻鼓的门槛太低,不免闹出一些有趣的故事。
那还是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的事情。有一天,赵匡胤听到有人敲打登闻鼓,以为民间出了什么大事,便唤他进宫来。敲打登闻鼓的是一名开封市民,叫牟晖。牟晖见了皇帝,诉说冤情,却并不是什么大事,而是他家的猪跑了,找不到,便来找皇帝诉苦。
赵匡胤没有生气,耐心地听牟晖讲完,完了还赐给他一千钱,算是补偿。事后,赵匡胤还给宰相赵普下了一道手诏:“今日有人声登闻来问朕觅亡猪,朕又何尝见他猪耶?然与卿共喜者,知天下无冤民。”
由此看来,赵匡胤并不觉得这位找猪的开封市民是在浪费自己宝贵时间,相反还颇感欣慰和高兴,因为这说明天下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冤情。
除了请皇帝帮忙找猪,还有人请皇帝为他们安排工作。
在宋真宗在位时期,1004年的一天,有100多名落榜的考生来敲打登闻鼓,恳请皇帝给他们安排差事。他们说:“素习武艺,愿备军前役使。”看样子是要弃文从武。
宋真宗便亲自组织了一次特殊的面试,“能挽弓者才三,各赐缗钱,令赴天雄指使”,给一部分虽然落榜还算有一技之长的考生找了一份工作。
三
大宋王朝有上亿子民。如果每一个老百姓都直接来找皇帝办事,皇帝就算有三头六臂,也是忙不过来的。宋仁宗时期,有官员提出,不如由文官对老百姓的陈词进行审核,再酌情选一部分送到皇帝面前,以减轻皇帝的压力。
但是,谏官范讽表示反对,他说:“非上览决可否,则谁肯向陛下亲言者?”是啊,老百姓来敲击登闻鼓,本来就是想直达圣听。假如在中间人为地设置一道关卡,谁还愿意来呢?
基于这个原因,宋仁宗否决了官员提出的这个建议,继续鼓励老百姓敲击登闻鼓。就连被视为昏君的宋徽宗赵佶,都降旨鼓励臣民进言:“中外臣僚士庶并许实封直言投于登闻检院、通进司,朕当亲览悉行施用。”
因此,有宋一代,老百姓敲打登闻鼓的渠道基本是畅通无阻的。
四
登闻鼓的存在有利有弊,不过,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登闻鼓多次推动历史的进步,甚至改变了历史。
北宋初期,科举制度还不完善,存在徇私舞弊的现象。973年,举子徐士廉在会试中落榜,随即敲打登闻鼓,控告担任主考官的翰林学士李昉徇私舞弊,“用情取舍“。宋太祖赵匡胤闻言大怒,依从徐士廉的建议,下诏从落第者中选出195人和已录取的36人,在讲武殿进行复试,赵匡胤亲自担任主考官。结果,有127人及第,而原录取的人中有10人落选。
考试的结果张榜公布后,朝野大哗。李昉受到降职的处理。
此后,由皇帝亲自主持科举考试最后一关的“殿试”形成制度,历经宋朝、元朝、明朝、清朝,达900多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