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震上海滩的“一代歌仙”,中国的舒伯特陈歌辛

文/谁来跟我干杯

1959年的一天,安徽白茅岭生产队里突然传来一首小提琴协奏曲。优雅细腻而又激情四溢的曲调,一时间钻进了每个人的内心。

大家纷纷放下手里的农活,驻足而立,望向不远处的大喇叭。

里面介绍称,这首协奏曲的作者是上海音乐学院的两个学生:陈钢和何占豪。协奏曲的名字叫作《梁祝》。

这时,一人突然扔掉锄头,疯狂地奔向了生产队的广播室。因为陈钢就是他的儿子。

可惜,他再也没有机会跟他儿子交流这首传世名曲的看法。

走出广播室远望上海,真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他自己又何尝不是把一生都献给了音乐。

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滩十里洋场,百乐门舞厅,扬子饭店,近四百多家娱乐休闲场所,没有一家不放时代曲。而有时代曲的地方,就一定有他的作品。

《玫瑰玫瑰我爱你》、《永远的微笑》、《夜上海》、《花样的年华》…

才20出头,他就已名闻上海滩。

“才子”仿佛已很难形容他在音乐上的贡献。《梁祝》的作者陈钢后来回忆起父亲时,曾说道:

“他是天才,我只是人才。”

他当然就是“一代歌仙”陈歌辛。

01、永远的微笑

1914年,陈歌辛生在上海,他的祖父是白印度人。不少人都认为,陈歌辛的才气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中印混血的血统。因为印度民族本就是一个能歌善舞,节奏感特别强的民族。

这种血统不仅为他在音乐创作上提供了很多优势,让他年少成名。也使他的长相在当时十分出众,玉树临风,温文儒雅。

同时,上海海派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正是华洋杂处,混血。所以说,陈歌辛不仅天赋极高,又在对的时间生在了对的地方。

1934年,19岁的陈歌辛在女中教音乐,因为囊中羞涩,他整日穿一件深色的中山装。

尽管如此,仍深深打动了一位情窦初开的女学生。女学生叫金娇丽,16岁,是上海吴宫饭店大经理的千金小姐。同时也是学校评选出来的校花。那时候的校花类似于今天的三好学生,不仅仅是长得漂亮而已。

在金娇丽的主动下,这对师生相恋了。

金娇丽的父母当然不同意这段恋情。尽管两人只相差三岁,却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更重要的是,陈歌辛那时不过是一个看不见未来的穷书生。

同年春节,陈歌辛给金娇丽寄去一张自己设计的贺卡,上面赫然写着四个大字:无法无天

金娇丽的父亲看后,吓坏了:“这个人嫁不得。”

不过,金娇丽看到的却是:“非嫁不可!”

春节过后,两人便私奔到杭州,直到金娇丽怀了陈歌辛的孩子,父母才被迫同意了这门婚事。

那个孩子就是陈钢。陈钢后来笑称:

“我是在她的肚子里参加她的婚礼的。”

1935年,在和金娇丽结婚后的第二年,陈歌辛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当中代表作无疑是写给妻子的一首情歌《永远的微笑》。这是由周璇演唱的一首传世名曲,由陈歌辛作曲作词。

陈歌辛认为金娇丽长得像蒙娜丽莎,有蒙娜丽莎那样的笑容,所以一开始,歌词就这样写道:

“心上的人儿, 有笑的脸庞
他曾在深秋, 给我春光
心上的人儿, 有多少宝藏
他能在黑夜, 给我太阳”

字里行间,不难看出陈歌辛对妻子的宠爱。

后来,陈歌辛远在香港时,金娇丽寄去了一张照片,上面写着:

亲爱的辛,你不是喜欢我的微笑吗?

陈歌辛同年便由香港返回了大陆。

同为音乐人的陈钢对父亲这首情歌的评价是:

他完美的诠释了这对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

其旋律优美动听,歌词感人,所以历经多年,仍被不少歌手传唱。罗大佑就是其中一位,据说罗大佑结婚时,唱的就是这首歌。

“虽然我的婚姻失败,但这首歌永远在我的心里。”罗大佑称。

著名作者龙应台到上海后,曾同陈钢闲聊音乐,说道:

当我只有两个酱油瓶那么高的时候,妈妈拉着我过马路,她嘴里一直哼唱的就是《永远的微笑》。现在,我妈妈老了,已经有了老年痴呆,我也已经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当我扶着母亲过马路时,她唱的仍是这首歌。所以我非常想知道,这首歌是谁写的。

陈钢笑道:

“你问对人了!那是我父亲。”

陈歌辛出道即巅峰,他的创作灵活多变。一方面借鉴西洋的爵士,一面又在中国已有的民间小调中游刃有余的发挥。所以他的作品传播度很高,不仅让上海的土大款听了享受,也能让上流知识分子感受到深厚的底蕴。没多久他的曲作便传遍街头巷尾,各家舞厅。

此时,20出头的陈歌辛,已名闻上海滩,成为百代唱片公司的金牌音乐人。

02、玫瑰玫瑰我爱你

不久,上海沦陷。

在国破山河在的隆冬时节,陈歌辛创作了大量关于“春”的歌曲。鼓励人们不要对生活失去希望,相信春天一定来临。于是,“春”成为他创作当中最重要的主题,代替了之前的风花雪月。

陈歌辛写了很多探春,迎春,颂春的歌曲。比如这首《春天的降临》:

“冬天把白雪铺满大地
可以叫春天不能出头
要花草活活埋在泥中
永远不准开口
挡不住时间向前进展
终于给春风带来温暖
花草们听到春的号召
谁不心里喜欢”

今天回头再看这段音乐的时,虽然它缺乏战斗性,但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 对于上海的普通居民,普通生存者来说,无疑也是严冬中的一丝温暖。

20几岁的陈歌辛,毫不掩饰自己的抗战豪情,是十足的热血青年。不仅在音乐作品中鼓舞民众,还亲自走上舞台高唱自己创作的《度过这冷的冬天》,表演抗日音乐剧。终于,危险降临了…

1941年冬天的一个晚上,两个手握冲锋枪的日本宪兵,冲进他陈歌辛的家中抓走了他。在宪兵队里,陈歌辛与鲁迅夫人许广平同靠在一起。

70天后,他被送到了极司菲尔路76号魔窟。

被送到76号的人,很少能活着出来,陈歌辛却活着出来了。

古龙笔下有一句话:“原来这个人脾气已经变了,难怪他能活到现在。”

当时,27岁的陈歌辛的确变了。他曾经充满了豪情和理想,但是现实幻灭了。

出狱后的陈歌辛进入了汪精卫政府直属的“华影”音乐部工作。曾写下了几首令人抱憾的作品。这也成为陈歌辛一生中最大的污点。

由于陈歌辛的顺从,自然得到了“华影”的赏识。因此有机会为“华影”拍摄的影片谱曲和作歌。当时,上海的其他音乐人,如黎锦光、严工上等,则已完全丧失了创作权利。

陈歌辛并没有辜负这个与外界联系的平台。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还是盼望着春天的降临。只是不再以“春”为创作主题,而改成了更加隐晦的“花”。

《玫瑰玫瑰我爱你》、《蔷薇处处开》、《花样的年华》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玫瑰玫瑰我爱你》是陈歌辛为电影《天涯歌女》创作的插曲。由著名女歌星,姚莉首唱。

这首歌后来传到美国,由当时一位著名的爵士歌手,弗兰莱因演唱,红极一时。1951年,获得美国流行音乐排行榜的第一名。

《玫瑰玫瑰我爱你》因此也成了中国流行音乐史上第一首被译成英语,而传遍全球的经典名曲。当时有传闻称,作曲者会有高达一百万美金的稿酬。

陈歌辛听后,马上表态,假如我拿到这笔钱,要捐给国家买架战斗机,打美国鬼子去。因为那会儿正值抗美援朝时期。

有人曾把陈歌辛誉为中国的舒伯特。他们的相似之处不仅仅在于,天才的旋律和诗人的气质。或许更多的是在于命运归宿中的悲剧性。

03、夜上海

陈歌辛虽然借“华影”的平台创作了不少“盼春”的歌曲。但那段经历,势必让他身背恶名。

1946年,陈歌辛因“汉奸罪”再次入狱,15天后,得到保释。与此同时,远在香港的夏衍,委托他人看望陈歌辛,并建议他赴港发展。

当时,上海人移居香港已成潮流,上海滩七大歌后,无一例外都到了香港。(几年后,连国语时代曲的创作基地都搬去了香港)

陈歌辛作为音乐人,再留在上海,已毫无用武之地。他思量再三,决定赴港投奔夏衍。

陈歌辛到香港后,并没有感到不适应。因为这里的创作环境,跟之前在上海没什么两样。而且更加宽松。他一如既往地为电影写歌,演唱者同样是从上海移居来的,最红的周璇、白光、姚莉这些人。词作者同样是以前上海的老搭档陈蝶衣、姚敏。

陈歌辛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刚到港,就写下了一首佳作《恭喜恭喜》。

这本是一首庆祝抗战胜利的欢歌,结果演变成了经典贺岁曲。至今仍被传唱。

陈歌辛在50年代初,曾回忆称:

从我1942年出狱以后,一度彷徨,感到像处在冬天一样。我一定要鼓励自己要我自己写的歌那样,度过这冷的冬天,一面为了生活,写了一些抒情歌曲。直到1946年,应夏公之约,到了香港。我才感到接近春天的温暖,这才有了《恭喜恭喜》之作。

随后,陈歌辛进入了创作的另一个高峰期。他先后为《遥远的爱》,《水上人家》等电影作曲。又为周旋写了《莫负青春》,为白光写了《恋之火》。一代歌后徐小凤,在新秀比赛中,就是凭借一首《恋之火》夺得了冠军,从此进入歌坛。直到90年代,梅艳芳获“金针奖”时,又将此歌拿来翻唱,一时轰动全场。

《恋之火》在香港乐坛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正如陈歌辛自己所述,到了香港,才感觉真正接近春天了。

此时的陈歌辛意气风发,佳作不断。还常与郭沫若,吴祖光这些人讨论艺术。这些文人墨客汇聚在一个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下,的确不失为一件乐事。

但这些人心中又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对故土的留念。香港,在他们心里,只是一个暂居所,总有一天还是要回去的。

陈歌辛更是如此,他之前并未发现,自己竟如此的怀念家乡,怀念上海。带着这种情绪,他写下了一首传世之作:《夜上海》

也许正是因为背井离乡,不在此山中。才会把民国时期的上海的写得如此清新脱俗。

“华灯起、乐声响”,“只见她、笑脸迎”

这些之前只道是寻常的场景,此刻已然远去。

结尾处的一句:“回味着,夜生活,如梦初醒”又将陈歌辛拉回了现实。

正是这种对上海,对故土的怀念之情,让陈歌辛没有在香港久居。时局刚一稳定,便匆匆返回了大陆。

1950年,夏衍在上海担任文化局局长。陈歌辛再次应夏衍之邀,毅然决然的从香港回到了上海。与此同时,他还说服了一位知名女明星,一同返回上海,她就是周璇。

周璇回来时,身体状况已经很差。但在陈歌辛的帮助下,仍继续演唱了不少佳作。

1951年,两人合作了新歌《和平鸽》,周璇不仅是主唱。更是同名电影的女主角。拍摄期间,一场护士给工人输血的戏,刺痛了周璇内心深处的创伤。导致她旧病复发,再次住进了精神病院。

几年后,周璇出院,去拜访陈歌辛,抱歉道:

“陈先生,我没有把你的《和平鸽》唱好,感到抱歉。我想请你再写一支歌,我一定把它唱好”

这段场景,被拍摄成了纪录片,名叫《周璇病后拜访陈歌辛和其他故交》。但岁月和疾病,让周璇早已不再是那个唱《夜上海》的周璇了。

1957年,曾经名扬中国的一代歌后周璇,还没来得及再一展歌喉,便因病离开了人世。同年,陈歌辛也被打倒,被错划为“右派”,发配到安徽山沟里的白茅岭农场劳动教养。

一代歌仙再也没能回到他魂牵梦绕的夜上海。在三年自然灾害中,陈歌辛饿死在了当地。

值得欣慰的是,远在上海滩的陈钢继承了他的衣钵。创作了一首闻名中外的世界名曲,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这无疑是陈歌辛去世前最幸福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