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第一军港,为什么会在俄国和日本人的手里折腾这么久
来源:地球知识局
如果把辽阔的中国东北比作一个人的手掌,由东北内地延伸向黄海的辽东半岛就是这只手掌的一个小指。
要凑齐五个手指头也很不容易
在这个小指的最南端有一个南濒黄海的小港口,元代时称“狮子口”。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马云、叶旺两将军率军队从山东蓬莱乘船跨海在此登陆收复辽东,因海上旅途一帆风顺,遂将狮子口改名旅顺口。旅顺由此得名。
旅顺口隔海与山东半岛的烟台、威海遥相呼应,形似渤海湾两扇大门的门闩。如果海上来敌,将敌人挡在旅顺-威海一线,京师自可高枕无忧。
即使有主场优势老佛爷不也照样逃了么
空有形胜而无防
旅顺港口口门开向东南,东侧是黄金山,西侧是老虎尾半岛,西南是老铁山,东北外围是险峻的松树山、望台、二龙山和鸡冠山,群山环守旅顺港,形势险要。
隔壁就是大连
老虎尾半岛狭长入海,形如一道防波堤。以该半岛为界把整海湾分为东西两部分,东港港口宽75米,水深5.6-8.8米,码头四周是石砌岸壁设有大型船坞;西港港口宽220米,港内水域广阔,不冻不淤,再加上那老虎尾半岛的存在又形成一堵大然防波堤,使西港好似一个内湖。
还真是一条老虎尾
港口两侧,高山耸峙,悬崖绝壁之上只要防守得力,可收居高临下之效,不但敌舰难以靠近,攀岩攻击也不可能。所以一些军事家形容说:“旅顺一口,天然形胜,即有千军万马,断不能破”,可谓是造物主送给中国人保卫海疆,屏护中土的天然地利。
老虎尾半岛
然而虽然旅顺口有前面说过的天然地理优势,在航海时代到来之前却并不受重视。毕竟此地远离国内主要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在辽东方向即使有强敌来攻,也从无以旅顺为基地跨海入侵的,而多是沿着辽西走廊出击(金国灭辽,后金征明)。
危险从来都来自陆上
从海上直捣京师?没听说过的
旅顺威海自然也就不受重视
况且旅顺附近山多地少,如果常驻大军则给养需要跨海供给,国家的财力不一定能够承担,中央王朝两千年来对旅顺都不是很重视。
看看明朝时的辽东半岛
都是些什么行政机关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联军就曾开至旅顺附近窥探测量。然而清廷“有海无防”,根本不能利用良港的地利优势予以敌人打击,只能在陆上消极坐等强寇来攻,最后因为京师失陷而被迫求和,白白浪费了旅顺优异的地理环境。
英军猛攻皇沽炮台,1860年间
所以战后清廷痛定思痛,有识之士开始倡导建设近代海军。
但与可以在陆地上随处驻扎的陆军不同,海军需要以军舰和海防的技术装备为基础,而这些技术装备又必须配备在陆上濒海的合适位置,军舰也需要停泊在合适安全的基地以备修整保养。选择军港就成了建设海军的重要一环。
李鸿章与美国总统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
1879年于天津
在清朝高层大员中算是很开眼的了
在选港的眼光方面,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鞭先一招,于1881年亲率部分文武官员周馥、马建忠、黄瑞兰等抵达旅顺口考察形势,得出结论认为:旅顺口居北洋要隘,京畿门户,“为奉直两省海防之关键”,因此“盖咽喉要地,势在必争”。
旅顺,就这样进入了中国近代海权史,书写下属于自己的一页。
日俄争霸旅顺
回到天津之后,李鸿章将在旅顺建港设坞的计划正式上报朝廷,获得批准。他立刻组建了旅顺工程局开展军港建设工作,到1890年9月,旅顺船坞全部竣工。
为保护港口和1888年成军的北洋舰队军舰,工程局还配套修筑了9座沿海炮台,环绕旅顺侧后的17座陆基炮台和配套的大量营房和弹药库……修葺一新的旅顺口赢得了“东亚第一要塞”的美名,成为世界五大军港之一。
镇远号铁甲舰是当时北洋水师主力舰
也是亚洲少见的铁甲巨舰
旅顺军港和之后威海卫军港建成,使大清海防力量大为提升。军舰以两港为基地游弋黄海,不但可以拱卫京畿,而且可以起到巡航、运兵、外交威慑等多项作用。李鸿章作为晚清最伟大的“裱糊匠”,一时竟仿佛真的把老大帝国的国防安全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海军跟活的一样
然而就像用纸裱糊的房子当不得雨一样,老大帝国一旦和列强动起手来,就原形毕露了。甲午战争中旅顺要塞竟然仅守一日即陷敌手。
日军在陆地攻击清军
诚如黄遵宪在《哀旅顺》中的感慨:“一朝瓦解成劫灰,闻道敌军蹈背来”——日军对海岸炮台颇为忌惮,采用了陆上攻击的方式直拊其背,清军败北。之后一纸马关降约将包括旅顺在内的辽东半岛割让给了日本。
日文本马关条约
令人心酸的中堂
然而日本人还没等把这个大桃子摘到,就被其他列强摁住了手。《马关条约》签订六日后,俄国、德国和法国为了自身利益,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迫使日本把辽东还给清政府。当然三国干涉也并非行善积德,很快俄国就自居有功向清廷索地。1898年,俄罗斯租下旅顺与大连两港口,旅顺进入了短暂的俄治时期。
辽东虽沦为俄国的势力范围
但落入日本之手后果更难设想
一直对没有好出海口耿耿于怀的俄国,非常重视旅顺作为不冻港的军事作用和前哨基地的意义,以致于把远东总督府和太平洋舰队司令部都设立在旅顺。为防止别国觊觎这块宝地,俄国人还在清廷修筑的要塞基础之上继续大兴土木。
俄国人是打算旅顺口直通莫斯科的
他们不但修复原有的工事,还增修各种防御堡垒40余座,炮台70余座,配备各式大炮600多门,挖掘了长达数百公里的堑壕,投入兵力达4万人守备。这把整个旅顺武装成了一个巨大的要塞。
203高地的炮阵
同时也是旅顺港的制高点
后来发生的战斗证明这样做的确有先见之明。
日俄战争中日本初战得胜,渡过鸭绿江直逼辽沈腹地,但旅顺仍然有大量俄海陆军事力量令日军感到如芒在背。在海军战果不彰,未能消灭俄太平洋舰队和闭塞旅顺口的形势下,日本人不得不在陆路投入重兵,意欲重演一次甲午战争的旅顺战役。
1904年2-3月间日军舰艇对旅顺港的攻击
孰料形势已非,原来的土山包变成了钢筋水泥防线。日军于1904年6月开展作战部署,从8月到12月发动五次总攻击,在俄军炮弹、子弹、铁丝网交织成的死亡陷阱中血流成河,付出了6万人伤亡的惨痛代价,才最终拿下了这座小小的军港。日军指挥官感慨万千,赋诗为证:
皇师百万征骄虏,
野战攻城尸成山。
愧我何颜见父老,
凯歌今日几人还!
俄军黄金山炮台的炮击
旅顺良港复归中华
日本以惊人的代价换来了对包括旅顺口在内南满洲“势力范围”的支配权。但旅顺口的故事并没有随着日俄战争硝烟散去而结束,接下来的百余年中,这里继续精彩不停:
日俄战后随着日本大量投资和开发东北,旅顺的军事价值逐渐让位于商业价值,成为了繁荣的水产交易码头。
俄国也没有退出东北
和日本瓜分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美国希望苏联参与太平洋战争,斯大林以恢复沙俄时期俄国在中国东北的权益为条件,答应出兵远东,对日作战。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之后,根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有关规定,旅顺口作为纯粹的海军基地,仅由中苏两国舰船使用,为期30年。此后,旅顺、大连地区实际上成为苏联的军事管制区。
旅顺口海军基地名为中苏共用,实为苏联独占,而大连市的主权虽属中国,但苏军占领当局既不允许国民党军队从海上登陆,也拒绝国民党政府设立航空站,旅顺和大连变成了“国中之国”。至于收回旅顺的问题,直到1949年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之时才提上议事日程。
在旅顺驻扎的苏军
1949年底至1950年初毛泽东访苏,其目的主要是废除1945年条约,重新签订中苏同盟条约。最后,经过双方讨论确认的协定规定,不迟于1952年底,苏联军队撤出旅顺海军基地。
根据新的协定,苏联政府解除了对旅大地区的军事管制,并将行政权力移交旅大地方政府,同时还将苏军代管或租用的在大连的财产和从日本所有者手中获得的财产,无偿移交给中国。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朝鲜战争爆发,东北形势忽然吃紧,领导层不得不考虑敌人从海路入侵东北的可能性。苏军撤离旅顺口的日期已经临近,但中国尚未建立起一支真正的海军,恐怕很难抵挡来犯的联合国军。
朝鲜战争中美国战列舰
密苏里号正在炮轰清津市
为避免重蹈“有海无防”的覆辙,中国高层只好考虑继续请苏联海军留在旅顺基地。1952年9月双方经过磋商又达成了《关于延长共同使用中国旅顺口海军基地期限的换文》,“老大哥”们得以又在旅顺多停留数年。直到1954年,中苏双方达成新的协议,规定苏军自旅顺口海军基地撤出,并将该地区的设备无偿地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1955年5月25日至27日,苏联驻军指挥机关及陆、海、空三军约12万人分批撤离。从此,旅顺口才算结束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由外国人统治和管辖的历史。
回归之后的旅顺口,仍然被视作共和国最重要的海军基地之一。海军长期在此屯驻重兵,脍炙人口的《军港之夜》就是以该港为描述对象。用其中充满和平气息的歌词为经历血与火般历史回忆的旅顺口做一阕催眠曲,再合适不过了:
军港的夜啊静悄悄,
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
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
睡梦中露出甜美的微笑。
旅顺军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