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民国建筑师的乌托邦之城

作者: NanjingYCChen

中国水泥厂今天或许不那么有名,而在老一辈南京人看来,这个名字绝对是如雷贯耳的;毕竟它不仅是中国第一座商办水泥厂,也是当时东南地区最重要的水泥厂之一。它的创始人也是一位似乎也不那么有名,但在近代建筑史上却绕不过去的名字——姚锡舟。毕竟如果你去过南京中山陵,就可能记得中山陵是姚新记营造厂承建的;而这个姚新记营造厂,与水泥厂一样是姚锡舟的家族产业。

然而这次引起我兴趣的倒不是中国水泥厂的本体,而是水泥厂北侧的居住区。从卫星图上看到这个住区时,发现它如同兵营般整齐排布,心想这大约又是乏善可陈的“工人新村”式老住区。

中国水泥厂今貌

然而实地一看后却颇为吃惊:一条横贯的巷道把钢筋混凝土的二层楼分成了前后两部分,每户的卧室和厨卫分列巷道两侧,两边的部分在二层还有空中廊道连接,在巷道的一端看过去有绝妙的透视效果。整个正立面的窗户部分,还用混凝土模制出水平线条装饰带。

建设新村住宅外观

这显然是精心设计的建筑,不是六七十年代的粗糙产物。然而却又处处透出先锋的现代主义气息,完全不见五十年代盛行的“民族风格”装饰。回来翻阅各种资料,85年版中国水泥厂志上有这么一段话:

“1952年经劳资协商会议决定在厂东北隅新建钢筋混凝土二层楼10幢(200户)——建设新村,并由工会推派代表赴常州、无锡、上海等厂矿住宅区进行选样参观,最后选定以上海曹杨新村的工房为模式,委托上海汪敏信建筑师事务所代为设计,陶桂记营造厂施工,1953年建造竣工并分配到户。”

一对正是这些有巷道的二层楼。在厂志里把宿舍设计者的名字都写出来可不常见,这后面的故事一定不简单。

建设新村及周边区域老地图(1980年代初)

心里这样想着,便动手去查这个“汪敏信”是谁。原来他是上海英资协泰洋行的工程师,早在20年代他就参与了可能是南京最早的的全钢混结构建筑群——南京下关英商和记洋行的建造。而和记洋行的建设承包商就是姚锡舟的姚新记营造厂。或许正是和记洋行和其他更多我们尚不了解的合作项目,使汪敏信与姚家结下了友谊。

提到姚氏家族的建造物,除了中山陵、和记洋行和中国水泥厂外,不能不提的还有上海西郊宾馆里的那座著名的赖特风别墅“姚家花园”。这座一般认为是由德籍建筑师理查德•鲍立克(又译普力克)和他在圣约翰大学的学生们操刀设计的别墅,署名设计师却是协泰洋行的汪敏信。

姚家花园入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汪敏信之前不见得有设计别墅的经验,姚家花园并非出自他的手笔也不奇怪。然而在眼前中国水泥厂宿舍的立面上,却是与姚家花园如出一辙的强调水平线条的混凝土装饰带。这至少说明,他与姚家花园的关系似乎也不只是签个名那么简单。

已然换了人间的50年代,汪敏信仍在为不再属于姚家所有的中国水泥厂设计工人住宅,这层关系的深厚早已超出了普通合作伙伴间的友谊。眼前的建设新村,除了行列式的排布外与当时其他工人新村毫无共同点,却更像上海的里弄住宅——横跨中间巷道的空中廊道犹如里弄里每间的厢房,给每户隔出了类似天井的空间;这天井却并不封闭,而是在地面由巷道连通,模糊了公与私的界线。

建设新村住宅内部的巷道

建设新村与50年代初的所有工人新村一样,在当时都是标准甚高的住宅。所不同的是相对于常常过度拥挤的城区工人新村,僻处远郊的建设新村更多地保留了初建时的模样。汪敏信在这个遥远的山区复刻了故乡上海的一角,不知道这是不是他心目中的未来呢?

居住在此的老工人谈起当年的“姚老板”依旧十分激动,他们大概已经不知道汪敏信是谁了。毕竟,时间过去太久了,连乌托邦也长出了青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