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回1937,北平生活与旅行指南

在北京,生活不是件简单的事

到达北平,坐飞机是最快的。从上海出发,全程只需 9 小时。

不过,机票售价不菲,平沪航线最便宜的单程也要 150 块,相当于当时 6 口之家半年的伙食费。

更多人还是选择火车。 「平沪特别快车」,全程需要 42 个半小时。别嫌慢,通火车之前最便捷的京杭运河,同样的距离需要近一个月。

需要注意的是,当时华北局势已非常紧张,火车飞机误点是家常便饭。当车窗外出现你所见过最壮观的城墙时,您已进入北平特别市城区。

1930 年代北平前门西站(京汉铁路北平站)站台

到了北平,你会发现所谓的前门车站有两个。北方乘客汇聚到前门东侧的京奉铁路北平站,南方乘客被载至前门西侧的京汉铁路北平站。

两站之间的前门广场,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换乘枢纽。

民国中后期前门交通枢纽布局图(朱起鹏绘)

从出站口出来,可能没有你想象的拥挤,但也要小心自己的行李和提包。

拨开围着你推销旅店的伙计,赶快找到来接站的伙伴。如果没人理睬你的到来,你就得自己找车了。

好在前门车站周边,已经有了初步的公交系统。

6 条电车线路联通了城内的主要地段。虽然车况简陋,但因为票价便宜,速度较快,乘客颇为饱和。

如果不愿意挤电车,可选一辆人力车搭乘。(出租汽车实在太贵,就不推荐了)

前门东站外的人力车和出租车等候区

人力车,又叫「洋车」,是北平的一道风景。1934 年,北平人力车登记数达到 54393 辆,人力车夫 108786 人。1937 年北京整个市域人口约 160 万。相当于每 15 个北京人中就有一名人力车夫。

因此,把特务或密探乔装成人力车夫真是个不错的选择。

由于竞争激烈,车夫们不免在路线上动点脑筋,所以要么直接指路,要么讲好价格,否则就要多破费不少。

以今天的观点看,车夫们的收入不算太低。一个车况正常的熟手,每天的收入能买 80 个烧饼,月收入差不多等于现在的 2000 块。

可惜,这些钱往往要背负着整个家庭的所有开销,把 2000 块均摊到 4、5 口人身上,就只能勉强维持温饱了。

倚在人力车上吃烧饼的车夫(1930 年代)

彼时的北平,算不上个富裕的城市。

在 1920 年代的一次调查中,北京的贫困率约为 12%,虽然与其他国家类似规模的城市相比并不算高,但即使是北平的高收入家庭,用在书籍、教育、娱乐和储蓄方面的支出也远低于美国的所谓贫困家庭。因此,这个数据可能带有巨大水分。

可以想象,1937 年的情况并没有太多好转。

1930 年代的北平郊区家庭,多半经济拮据

穿行在北平的大街小巷,你会愈发羡慕搭乘汽车的人们。1937 年底,北京城区道路已达到 339 公里。但多数是石渣路和土路,高等级的沥青路只占 11.2%。颠簸自不必说,一下雨它们就变身泥塘。即使是晴天,被脚步或阵风卷起的沙土也会时不时飞入你的口鼻。

当时在街边倾倒排泄物的习惯还未完全革除,所以飞进您嘴里的可能还有别的东西。

雨后遂伯安胡同泥泞的路面(1930 年代)

虽然路况堪忧,但街边林立的电线杆还是昭示着城市的发展。

北平的街道比当时多数城市都宽阔,大街中间是电车道,两侧走人力车和自行车,行人在最外侧。

街边建筑多数还是旧式青砖房,一层为主,楼房不多。但风格简约的新式门面已不鲜见,西文的招牌也多了起来。

1936 年的前门大街

1930 年代的崇文门内大街

如果你来自上海或天津,大概会对北平的市容不以为然。但北平最有吸引力的,还是它丰富多样的历史古迹。

1935 年出版的《北平旅行指南》,详细开列了北平的名胜古迹及各种旅行建议,还贴心的为各类旅客规划了 7 天左右的游览行程,是当时最热门的旅行读物。

不仅如此,世界各国有关北平风光的旅行图册和专著已近百种,北平无疑是当时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

《北平旅行指南》及日文版《北京景观》书页

这归功于袁良在 1933 年出任北平市长后,对基础设施和文化古迹的整顿与修缮。

虽然之前曾发生过如「拆卖皇城」的荒唐之举,但进入 30 年代,已不再肩负首都职能的北平成为了「东方最大的文化都市」,多数皇家宫殿、园林和坛庙已陆续转化为博物馆或公园向社会开放,其规模与品质在远东首屈一指。

城内大量文物古迹,也都已纳入系统的保护和修缮计划,已有两批(十余处)重要的文物建筑陆续修缮完毕。

当时修缮完成的大高玄殿牌楼及西安门(修缮前后对比)。两座建筑分别于 1956 年和 1950 年因道路拓宽和火灾而消失。

最热门的名胜,还是故宫和西郊的皇家园林。

当时的故宫分为两部分,北侧内廷称故宫博物院,南侧外朝称为古物陈列所。古物陈列所票价不菲,联票要 2 元 3 角,相当于现在的 200 多块。故宫博物院便宜些,也要五角钱。

不过,此时的故宫,主要国宝都已南迁,很多分馆已然关闭。

当时的古物陈列所门票(包含三大殿和武英殿的专门参观券)

海淀的颐和园门票 1 元,如果还需游览排云殿另加 5 角。圆明园免费,但此时废墟一片,到处是拆卖遗址砖石瓦料工人,所谓凭吊只能更添忧心。

玉泉山比较有意思,清代那里曾是皇帝的静明园行宫,民国时依然保有很多皇家行馆别墅。土豪们可以以 100-200 元(相当于现在的 1-2 万)每月的价格租间高级套房,度过漫漫夏日。

当然,城内还是有很多平价景点值得玩玩,比如,花上 5 角钱去中南海游个泳什么的。

30 年代在中南海游览的女性,正在古树的浓荫下品尝红酒。比起北海公园,曾作为总统府的中南海对当时的游客更具吸引力。

住宿方面,北平是个旅馆业发达的城市,除了六国饭店、北京饭店之类的涉外高级饭店,还有针对商务人士的旅馆和客栈、以及服务公职人员及学生的公寓。房价从几十元到几角钱不等。

1925 年扩建后的六国饭店,位于东交民巷,除 300 多间客房外,另配有会议厅、游艺厅、电影厅、台球室、乒乓球室和游泳池,以及可容纳几百人露天舞会的屋顶花园,很多影响近代历史的密会、暗杀都在这里发生。解放后拆除,现为华风宾馆。

上世纪初北京饭店内高级客房内景

比起上海和天津,北平的高级饭店设施可能有些过时,但即使你近乎赤贫,也能在北平找到诸如「鸡毛店」(日消费 5-6 铜元,相当于今天的 2 块钱左右)的所在栖身。

到了北平,当然是住院子最舒服。1937 年的北平内城,四合院屋瓦连片,浓荫蔽日,延绵无边的屋顶向四方伸展。

换到现在,也许真是个施展「跑酷」的绝妙场所。

1920-1930 年代北京内城俯瞰(从鼓楼向北海方向)

影视作品中,人们在北京连绵的屋面上奔跑甚至骑车

此时北平的富裕人家,依旧在传承了几个世纪的幽深庭院中过着悠然的日子。

他们的合院里夏季搭设凉棚,冬季搭设暖棚,只不过材料换成了木材、玻璃甚至金属。除了一堂颇具品味的文玩陈设外,多数都配有全套的电灯和清洁暖炉,电扇已不算新奇,一间拥有进口瓷砖地面和铸铁浴缸的卫生间也称不上奢侈。

1930 年代的北平富裕家庭的陈设

电话初步普及,作为城市黄页的《1936 年北平电话簿》将近 200 页,其中不乏张大千、周作人、林巧稚、梁思成、朱自清等名人的私人电话。

经济阔绰的高校教授,是现代通讯工具的忠实拥趸。清华大学 87 位教授的个人分机号,占据了电话簿的整整一页。

1920 年代以来,将旧式四合院改造为新式居所的尝试前赴后继。时尚画报里甚至附上完整的建筑改造图纸,里面车库、卫生间、浴室、佣人房一应俱全,传统的抬梁式屋架也被改造为更为新派的西式三角屋架。

当时的新式四合院改造方案图纸(右侧为梁架改造细节)

可惜不是每个北平家庭都这么潇洒。1937 年的北京,电力并未覆盖全城,全部五台发电机组每小时最多输出 32000 多度电力。

自来水的稳定用户也只占 1/30,绝大多数家庭还需通过水夫从水铺购买井水,以中世纪的方式生活着。

更糟糕的还是居住空间。根据 1920 年代的调查,北京城区的平均人口密度已经相当于美国同等面积城市的 2-4 倍,由于东北沦陷导致的外来人口涌入,这一数值 1937 年已经翻番。

别忘了,此时的北京还是个平房为主的城市。

房屋短缺成了北平的常态,居住在杂院里的人比之前任何一个时期都多。很多在北平谋生的学徒没有正式的住处,睡觉时只能在白天干活的地方铺上铺盖。

相当一部分北平人居住在拥挤杂乱的杂院中

房屋虽然短缺,但房价颇低。1930 年的调查,四合院瓦房每间(20 平米)均价 130 元(合今 650 元/平米),普通平房(屋顶不覆瓦,即灰棚)每间均价 80 元(合今 400 元/平米)。最贵的小洋楼每间 400 元(合今 2000 元/平米)。

以当时一个中学教员 80 元左右(合今 8000 元)的月收入计算。买一座自己的小院不算太难。

当时地段最好的前门大街和王府井,商业铺面也仅相当于现在 3300 元左右每平米,比同时期的上海和广州都低得多。

但在日本人兵临城下的特殊时间,思维正常的人,大概不会选择在北平囤房。

一份 1935 年的北平郊区不动产交易契约,20 亩 5 分沙地,价格为 410 元

1937 年的北平仍然是个自然的都市,南城很多地方(城墙内)还有耕地,市中心的湖塘里能捞起莲藕菱角。一些人家还在院子里栽种瓜果蔬菜。

北平人按照时令季节安排饮食,食材也多半是周边的出产。

一个能干的北平主妇,不会希望她的家人流连在卫生状况可疑的卤煮、灌肠摊位前。虽然市场里的食物种类有限,她们却能把普通的茄子做出十几种花样,包括烧茄子、酿茄子、老虎茄、炸茄盒以及「炒假鳝鱼丝」这种颇具想象力的菜肴(将茄子与羊肉切成细丝,重油炒制后以香醋胡椒末调味)。

当时的《家庭食谱》可以窥探北平普通家庭的餐饮面貌

对于到访北平的外地来客(尤其是外国人),烤鸭肯定不能错过。

那时吃烤鸭,客人会先在柜上选一个中意的生鸭胚,再入炉烤制。虽然耗时久些,但仪式感十足。当时烤鸭有 4、5 种吃法,可直接用胸脯皮蘸白糖,也可用荷叶饼卷上鸭肉配切细的京葱,还能用空心烧饼配细切的卫萝卜。

1930-1940 年代北京烤鸭的吃法(选鸭胚、灌汤、烤制、片鸭)

讲究的吃主,会从店家处讨一碗烤鸭时滴下的鸭油,用来蒸蛋或拌馅。他们会打包剩余的鸭架,用来熬制白菜,或吊出浓汤,与口蘑打成一碗拌面的香卤。

很多南方人眼中,北平不算美食之都。但旧京五方杂处,各地菜肴都有一席之地,当时餐馆的主流是各色鲁菜馆子,细腻精致的淮阳菜也颇受欢迎。除去以涮羊肉为代表的各种清真馆,粤菜、闽菜的餐厅也有一些。

当时的北平人不会想到,他们绝少光顾的川湘馆子会成为日后北京餐饮的主力。

想吃顿西餐也不算难事,除了各大高级酒店的西餐厅口味地道外,尚有十几家知名的西餐馆和咖啡厅常年营业,从俄国大菜到奶油冰激凌一应俱全。

当时北京饭店设备齐全的专业西餐厨房

大快朵颐之际,你的案头少不了当日的各类报纸杂志。

除了一些轻描淡写的时事新闻和商业广告,几乎都是关于京剧及京剧演员的正式报道和小道消息,俨然如今的娱乐版。

虽然电影、话剧已发展多年,京剧依然承包了当时北平绝大多数商演、选秀和八卦新闻。

曾风靡京津的《北洋画报》是当时最重要的文娱刊物之一

暮色渐起,是时候选家戏院感受一下北平的夜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