夭折的阿斯本舰队和清帝国的海军建设
1861年的《北京条约》签订,标志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随着英法联军返国,如何处理太平天国又摆上了咸丰皇帝的日程。后者自1851年在广西起事,到1860虎踞金陵石头城,无疑是大清帝国入住中原后最危险的敌人。
纵然清军设置了江南和江北两大基地,但仍不能控制长江下游的水道。通过那里,长毛不仅将各地的资源都不断地输送进他们的首都天京,还多次勇敢地进军江北。
清军的江南与江北大营 根本无力阻止太平军的扩张
鉴于控制长江对剿灭太平天国的意义重大,咸丰皇帝早就考虑雇佣外国洋轮船进入长江助剿。蒸汽机船的力量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就被清人就见识,作为一种不需要风力驱动的军舰,它非常适合在封闭的水域作战。只是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皇帝的这种意图才暂时落空。
1862年2月27日,两广总督劳崇光和粤海关的外国雇员赫德商定,拟向英国购买中号兵轮3只与小号兵轮4只,并雇佣外国士兵操作。英国人欣然接受,显得十分有诚意。到了当年7月9日,已有6艘军舰做好远渡重洋的准备。统帅这只舰队的指挥官是参加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海军上校阿斯本,他对中国事务有清晰认识。这支舰队也因此被称为“阿斯本舰队”。
李泰国与阿斯本舰队中的江苏号
清政府向英国人购买的这6艘军舰,分别是670吨-150马力的北京号,669吨-200马力的中国号,301吨-80马力的北京号,510吨-150马力的广东号,445吨-80马力的天津号和1269吨-300马力的江苏号,另有名叫穆克莱恩的运输船和名叫遐荒的快艇各1艘。6舰共载炮数十余门。纵然这些兵轮载炮不多,携员不过600名,但战斗力仍不容小觑。特别是北京号装备了68磅炮和110磅炮各一门,足以横扫以高仿旧制师船和舢板为主的太平天国水上武装。
航行中的 北京号 与 厦门号
后来负责执掌大清海关的赫德甚至向清政府夸下海口:若有阿斯本舰队配合常胜军,一日即可下天京。
阿斯本舰队本可加速太平天国的灭亡,且成为清帝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然而这支舰队抵华后却还是不幸夭折了。
有着中国海关之父称号的 赫德
1863年9月18日,阿斯本舰队在天津港下锚。帮助清政府购舰的外国雇员李泰国和舰队司令阿斯本旋即进入北京,向紫禁城提出不为人知的“13点协定”。协定具体内容可概括为:若要阿斯本舰队为清政府效力,舰队得归阿斯本指挥4年。舰上的雇员由阿斯本和李泰国自主选定。舰队不会悬挂清帝国先前选定的三角黄龙旗。
大放厥词的13点协定,自然不会得到以威刑四夷自居的清政府允许。这13点协定也是李泰国瞒着清政府签订的。清政府接着照会英国,要求其将阿斯本舰队遣散回国。碰了满头包的阿斯本只好悻悻离去。
抵达沿海地区的中国号
离开中国后,这支清政府花费了170多万两组建的阿斯本舰队遭到拍卖。广东号和遐荒号被英属印度当局买去。北京、中国和天津号,全部加入了埃及帕夏的舰队。吨位最大且航速最快的江苏号与厦门号,则被日本的萨摩藩买去。直到1865年,英国向清政府退回剩余的白银106万两,阿斯本舰队事件才宣告一段段落。
一来二去之间,清政府折损了60多万两。既损失了白花花的银两,又开罪强邻,乃至延误了战机和壮大他国,清政府输成了大花脸。
最大且最快的 江苏号
平心而论,李泰国和阿斯本提出的13点协定并不算非常过分。建设近代海军是硬件和软件并举的。尚停留在中世纪海军水准的大清国,何人有能力管理和指挥新式蒸汽机船?放眼东亚上下,除阿斯本海军上校外无人能胜任。
江苏号被日本萨摩番买去后 改名为春日号
说到底,是天朝上国的虚骄,葬送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数十年后的甲午海战,更是清廷无人理解近代战争本质的一次大曝光。
数十年后 悬挂日本国旗的镇远号
出于对兵权的垄断,李鸿章忽略北洋海军雇佣的大量洋教习,任命了出身陆军、对海事一无所知的丁汝昌为北洋海军提督。黄海战斗刚一打响,冒失的丁汝昌就被日舰击伤,让北洋舰队失去指挥各自为战,酿造大败。清政府耗费数千万两打造的北洋舰队不是被日本击沉,就是随同赔款般慷慨的赠与了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