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1200万日本人,每天都在崩溃边缘谋生

来源:谈心社(ID:txs163)

工作啊工作,生活拮据无乐,两手常见空空。

1910年,日本青年诗人石川啄木,在辛苦工作依然无力养家的困窘中,写下这句诗。

近一个世纪后,这句话成为一个庞大群体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

小酒馆里抱着吉他的年轻人,白天可能是西装革履的办公室白领。

载你回家的网约车师傅,几小时前也许刚从另一栋写字楼打卡下班。

多少人,当初怀揣着梦想和信念来到大城市打拼,最后不得不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

种种有形、无形的压力从四面八方奔涌而来,压得人喘不过气。

那些以牺牲身体健康为代价的工作,却也只能让人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穷忙族”一词悄悄出现,狠狠扎痛了人们的心。

大家不约而同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没错,这就是我。”

01

现实困境 劳而固穷

“穷忙族”(Working poor)一词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用来指拼命工作仍然无法摆脱最低水准生活的人群。

同一时期,经历高速发展的日本经济开始进入长期不景气状态。

到了2006年,“穷忙族”在日本达到400万户。

按每个家庭三名成员保守估计,“穷忙族”人口已经超过1200万,约占当年日本总人口(1.28亿)的十分之一。

一向关注社会现实的NHK(日本广播协会),将镜头对准这个群体,拍摄了纪录片“日本穷忙族三部曲”——《日本的穷忙族1:劳而固穷》《日本的穷忙族2:靠努力就能》《日本的穷忙族3:解决之道》。

34岁的小山良人,已经来东京打拼四年。他靠打零工为生,每天不断付出体力劳动,生存状况是居无定所,露宿街头。没钱,租不起房;租不起房,他被用人单位以此为由拒绝。生活像个漩涡,越挣扎越深陷其中。他对未来,毫无期待。

66岁的谷藤祐二,以贩卖酱菜为生。作为个体手工业者,他的工作强度大,时间长。可即便是这样地努力,正常的生活开销也难以负担。

让NHK担忧的是,“穷忙”现象正延伸到下一代身上——被剥夺了未来的孩子们。

50岁的山田铁男,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几年前,因经济不景气,山田被公司解雇。

如今,他同时做三份零工,支撑他的最大动力,就是为自己的两个孩子准备大学学费。

被解雇前,他的年收入达到40万人民币。现在,在几乎不眠不休的工作强度下,他的年收入也只能勉强维持在13万人民币左右。即便如此辛劳,他依然满足不了孩子们的教育规划费用。高强度的工作,让他没有空闲时间陪伴孩子。他想找一份收入更高、时间更宽松的工作,可这对50岁的他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节目播出后,反响很大。

NHK收到的观众信函、电邮、电话,共计1400余份,创下了当时的记录。

在日本的经济有所回暖时,社会普通民众的生活却并没有迅速好转。

过去十年,日本的贫困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很多人都说:“穷忙族”问题,没有人是局外人。”

值得警惕的是,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大环境下,这类人早已遍布全世界。

02

我们为什么 穷且忙

畅销书作家王春永在《炮打穷忙》一书中,把这类人比作“驴”:“我们每天在磨盘边日夜不停地旋转忙碌,得到的却永远是一捆干草。

人们究竟是怎样沦为永远抱着干草的“穷忙族”的?

中国青年报联合腾讯展开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

60.9%的人认为,人们拼命工作却看不到太多希望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压力过大,竞争激烈;

近一半的人认为原因是,这一群体缺少合理的人生和职业规划;

39.5%的人认为是由于起点太低、机会太少。

另外,在一些受访者看来,太急于求成、反而容易受挫,盲从、随大流,耐心不够,都是造成又忙又穷困境的因素。

调查发现,近九成“穷忙族”,因竞争激烈而感到过压力。

还记得以前,吃过晚饭,一家人可以悠闲地在八点钟准时围坐在电视机旁,等着看新一集的《还珠格格》;报摊上3元一本的《故事会》,永远是无聊时最好的消磨方式。

只是那个“从前车、马、邮件都慢”的社会早已不复存在。

人们在享受社会飞速发展带来的种种便利同时,注定要承担更大的生存压力。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无人幸免

各行各业,效率成为衡量工作能力的首要标准。为了生活,为了工作,时间被前所未有地填满。

Photo by Wes Hicks on Unsplash

剧作家易卜生说:“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每个步入社会的成年人,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还有多少时间真正地留给自己?

忙着赚钱,却忽略了怎样通过学习来给自己升值,也没有为自己的生活、工作做个规划。

个人竞争力变得越来越弱,浑浑噩噩度日,安于现状,使人在职场中的表现形成恶性循环。

“职场奴隶”就是典型代表。

这些人在工作中甘愿被人掌控,扮演着“心理奴隶”的角色。对待工作的态度十分被动,成功不知道更进一步,失败不总结经验教训。

每天的生活被工作占满,同时又不快乐。

“劳而固劳,穷则更穷“,成了不少人难以跳脱的怪圈。

03

逃出穷忙 发现自我

有媒体曾在网络上发布过这样一则标准,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属于穷忙族:

1、一周工作超过54小时,但是看不到钱途;

2、一年内未曾加薪;

3、三年内未曾升职;

4、薪水很低,到月底总是很艰难;

5、积蓄少,无力置业;

6、工资不低,但花钱很大手笔;

7、收入不低,但内心没有安全感。

若符合以上任意两项,就属于“穷忙族”了。

尽管这个标准未必科学,但在对号入座时,也不免让人反观自身。

如何避免这样的扎心时刻,需要人们深刻地自我剖析。

很多人最开始沦为穷忙族的原因,是没有真正的认清自己,从而“误入歧途。

他们或许从事着一份体面的工作,终日行走在城市CBD西装革履的人群中,却不断地问自己:我是谁?我在哪?

他们可能是社会中的“小透明”,兢兢业业,焦头烂额,几年下来却一直拿着底薪过日子,无心改变日复一日的机械现状。

他们也许因为缺少尝试,在毕业季眼花缭乱的工作机会中,选择了一份自己并不擅长的工作,苦干蛮干、拼尽全力也达不到别人的毫不费力。

这时,果断放弃,或许才能迎接新希望。

好工作的魅力除了体面、薪资,更应当是能给你动力——为了做到最好,你愿意为它不眠不休。

忙,也要忙得有价值。

“穷忙族”的另一通病是:误以为自己很忙。

许多企业家或运动员都有早起的习惯,并保持每天不少于12小时的工作强度。

集团创始人 Richard Branson 以早起工作闻名:“我睡觉会开着窗帘,当阳光照进来房间时,我就会起床。”

早起后,他会游泳或者冲浪开始活力满满的一天,然后吃一顿健康的早餐。

不是要求你早起,而是越成功的人越自律,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认知。

对比之下,口口声声地说忙的我们,很多时候是浪费了可以利用的时间。

世界不会拒绝你的努力,在拼尽全力之后,你需要的是更多耐心和等待。

一则暖心短片《一无是处的25岁,谁没有过?》抚慰了许多无处安放的心。

几位高管们接过几份遮住名字的应聘者简历,看过后纷纷摇头,表示不会录用。

但当他们得知,手中的简历信息是自己的孩子、朋友、导演李安等人25岁的状况时,不禁感慨万千。

他们意识到,对待面试者,他们的严苛和片面。

并坦言,现在的年轻人太辛苦了。

年轻人需要成长毋庸置疑,社会同样需要给时间和空间。“去掉偏见,留给新一代的就是无限。”

25岁,一无是处;27岁,没有存款;30岁,忙忙碌碌……这并不意味着你将永远如此。

只是通往成功的这条路,可能还要再走一会儿。

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成功焦虑症”,可仔细想想,别人所谓的成功真的是你想要吗?

当全世界都在关心你加了多少薪,升了多少职的时候,自己内心的愿想,有谁听到呢?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太多了,财富、地位、成功并不是全部。

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充实度过每一天,认真工作,努力生活,才是值得过的人生。

就像《向往的生活》中,何炅说的:“做人,永远不要横向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