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苏德坦克战:苏军损失惨重难求一胜

作者:叶竹、袁梁宇

“坦克警报,俄国人来啦!”武装党卫军第5装甲团2营营长莱谢尔的通话耳机中传来了刺耳的尖叫声。他赶紧推开黑豹坦克的顶部舱盖,爬出指挥塔用望远镜向道路的远方张望。一阵烟尘中,深绿色苏军坦克的身影变得愈发清晰起来。“是新式的T-34/85!大家当心!”莱谢尔不安地警告道。

真实的苏德坦克战:苏军损失惨重难求一胜

此时,是1944年7月8日的中午12点15分,大地因为重炮的射击和坦克的碾压而颤抖着,天气燥热。6月底苏军发动代号为“巴格拉季昂”的大规模夏季攻势后,庞大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已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而伴随这个“顶梁柱”的坍塌,南北两侧的其他德军集团也顿时门户洞开,处境岌岌可危。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左翼部队在攻占科韦利城后,迅速向德军后方发展胜利,试图包抄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北翼。莱谢尔在望远镜中看到的苏军坦克,就是该方面军下属的坦克第11军第65旅的部队。他们的目标是拿下前方的马西耶夫镇。

“开火!”伴随着莱谢尔的怒吼,隐蔽在山坡反斜面上的20多辆“黑豹”式坦克开始猛烈射击。几秒钟以后,苏军坦克编队的头车和尾车已经被打成了燃烧的火球——T-34坦克脆弱的装甲根本无法抵挡长身管75毫米炮的精确“点名”。随后,党卫军坦克手们开始了射击表演,在短短20多分钟内,30余辆苏军坦克变成了爆炸燃烧的死亡陷阱,侥幸生还的残兵们纷纷溃散而去……苏方档案映证了这次一边倒的战斗——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俄国人在自己的记录中还提到:坦克第65旅的旅长和第3营营长也在悲剧性的战斗中阵亡了……

不甘心失败的俄国人随后发动了多次坦克反击,但均被德军击退。德国人骄傲地宣称,在7月8日-9日的坦克战中,精锐的党卫军坦克兵们在零损失的情况下摧毁了99辆T-34坦克,其中一部分是新型的T-34/85。而苏方档案则承认,有80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在相关地区的战斗中损失。

真实的苏德坦克战:苏军损失惨重难求一胜

这样的战斗只不过是东线战场上无数次坦克交战的一个缩影而已。它反映了一个令“胜利者”无比尴尬的现实:哪怕到了战争后期,苏军的坦克部队在交战中仍处于下风,时常遭受极其惨重的损失,战损比相当难看。

我们可以通过表格的方式,对整个苏德战争中双方坦克的损失和交换比做一个比较,凭此一窥当年战场上钢铁碰撞的原貌:

真实的苏德坦克战:苏军损失惨重难求一胜

表格信息已经确凿无疑地展现出苏军在坦克战中的劣势。值得一提的是,表格中德军坦克损失的数量不止包括东线战场的损失,而是所有战线上的总和,交换比为作者的一个推断。

这里我们还可以列举出一些战役中双方坦克损失的数量进行比较。如在1941年6月底-7月初的边境交战中,苏军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内就损失了11000余辆坦克!而德军的损失仅为610辆坦克和突击炮。被摧毁或是被遗弃的苏军坦克被扔得漫山遍野都是,甚至经常堵住了德军前进的去路。这样的场面哪怕在今天看来也是令人感到震惊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二战后,类似的情景还出现在了第三、第四次中东战争和海湾战争的茫茫大漠之中,被打得丢盔弃甲的主角仍然是俄制坦克。

真实的苏德坦克战:苏军损失惨重难求一胜

在1944年宏大的夏季攻势中,一路高歌猛进的苏军部队同样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在从北到南的诸次进攻战役中损失了超过4000辆坦克战车。哪怕在1945年4月的柏林战役中,胜利前夜的苏军装甲部队仍然遭受重创:参战的62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损失了近2000辆。以担任乌克兰第一方面军进攻矛头、从南面杀入柏林地区的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为例,在半个月的战斗中共有500余辆坦克受损,其中200辆被彻底摧毁。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哪怕在以“春秋笔法”著称的战后苏联官方史料中,都有许多“碎片”式的细节反映出了苏军惨重的损失。拉吉耶夫斯基所著的《坦克突击》一书提到,在1943年8月的奥廖尔进攻战役中,近卫坦克第2集团军每昼夜平均损失所拥有坦克力量的12.4%;近卫坦克第4集团军在1945年初的维斯瓦—奥得河进攻战役中损失了手头四分之三的坦克,其中不可修复的彻底损失占到全军坦克总数的20%之巨——而在我们一直以来的印象中,这次战役似乎是属于苏军的“摧枯拉朽”式胜利。在东普鲁士进攻战役中,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面对德军的纵深坚固防御,有72%的坦克惨遭击毁,彻底损失率达到36%。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所谓“卫国战争期间苏军坦克兵的经典战例”,其实是建立在坦克战车和坦克兵的巨大损失之上的。苏军付出了远远高于德军的代价才在血海之中取得了胜利。虽说打仗肯定总有损失,但是过高的损失数量和过于难看的交换比也反映出了苏军坦克部队在指挥、作战中的一系列问题,以及苏制战车和其整个坦克工业所存在的种种弊病。

首先,二战中的苏联坦克质量较差,设计存在严重缺陷,在技术装备上与德军的差距构成了其坦克战失利的物质前提。战争爆发后,为了弥补前线巨大的损失,苏联的战争工业部门对坦克制造工艺进行了全面简化,甚至不惜以性能和质量上的缩水为代价。而金属原料产地的丢失、精密机床的缺乏更是让这一切雪上加霜。如从1941年秋天开始,新生产的T-34坦克和KV-1坦克开始换用生产方便、对铣削机床要求较低的大型铸造炮塔——这类炮塔在整个战争期间被广泛运用于各式战车。但因为生产赶工、再加上铸造加工工艺不过关,在铸造炮塔内部经常会产生大量气泡和砂眼,从而让其抗弹性能大打折扣。哪怕是普通的轧制钢板,俄国货也比德制、美制钢板要糟糕许多,许多产品热处理不当,还使用了劣质合金充数。这样的坦克钢板一旦被炮弹命中,哪怕没被打穿,内部也会产生大量致命的碎屑杀伤乘员。战争后期,驾驶美国援助的M4A2谢尔曼坦克作战的苏军坦克兵就对其钢板质量赞不绝口,认为比T-34的强上太多。

新型的苏军斯大林-2重型坦克的火力和装甲都超过的德军虎式坦克,但其首次作战效果并不佳,甚至还被德军第506重装甲营缴获了一辆
新型的苏军斯大林-2重型坦克的火力和装甲都超过德军虎式坦克,但其首次作战效果并不佳,甚至还被德军第506重装甲营缴获了一辆

德国坦克从三号坦克开始已经普及了三乘员炮塔(换而言之,有负责指挥的专职车长)、车长指挥塔、单车无线电收发报机和车内通话装置,观瞄设备和瞄准镜也很棒,这有利于坦克部队的战术协同和对战场环境的全面把握,进而把车辆的性能发挥到极致,将一辆辆分散坦克拧成装甲拳头的合力。而在1944年以前,T-34坦克还使用二乘员炮塔,车长兼职炮手,而KV坦克的车长也要担负装填手的责任,根本无法专注指挥坦克。许多坦克缺乏专门的指挥塔,潜望镜和瞄准镜玻璃质量低劣,时常发黄或是存在气泡。大量坦克没有任何无线电设备,只能通过旗语联系——直到战争后期的1944年,无线电收发报设备也仅仅普及到了连长座车,下级车辆充其量只有无线电接收器。上述“软件”上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坦克编队的协同作战,战场上的苏军坦克就是一群“弱视、耳聋、脑残”的次品,经常在没发现敌人的情况下就损失惨重。如1942年夏天哈尔科夫战役和蓝色行动中的许多德军反坦克炮手就回忆,俄国坦克队形呆板密集,遭遇突发打击后根本无法应对,要么乱开落荒而逃,要么停在原地胡乱扭动炮塔,完全就是一副活靶子的样子。

德军战车王牌,纳粹外交部长的儿子小里宾特洛甫
德军战车王牌,纳粹外交部长的儿子小里宾特洛甫

纳粹外交部长的儿子小里宾特洛甫作为武装党卫军“希特勒警卫旗队”师的一名坦克兵参与了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中著名的普罗霍罗夫卡坦克大战,当苏德两军的坦克群陷入堪称肉搏距离的混战后,他惊讶地发现一辆T-34从他旁边开过都没发现自己的四号坦克——如果苏军坦克有车长指挥塔和更多的潜望镜,根本不会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德军头号坦克王牌卡尔尤斯在1944年的纳瓦尔地区也遭遇了类似的偶然,愣头愣脑的T-34就从虎式坦克后方的几十米处开过,却对这个战机浑然不知。被吓了一身冷汗的卡尔尤斯赶紧命令坦克转动炮塔,把敌人轰成了一团火球。

而在坦克运用上,苏军指挥官往往十分轻率,时常为了追求所谓的“突然性”、“进攻速度”,在缺乏侦查或是战局不明了的情况下就贸然投入大量坦克部队猛冲,结果却落入陷阱,遭遇重创。另一方面,苏军在兵种协同上也存在问题,尤其在1944年以前,炮兵、步兵与坦克部队的协同很不好,哪怕到了战争后期,其战术也显得有些呆板。大量的坦克和士兵沦为了指挥失误的牺牲品。

库尔斯克会战中“帝国”师的虎式坦克
库尔斯克会战中“帝国”师的虎式坦克

1943年7月12日的普罗霍罗夫卡坦克战很好地体现了苏军的上述缺陷。在战斗开始前,苏军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主力在司令员罗特米斯特洛夫的指挥下于普罗霍罗夫卡西部地区集结,总计有420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无论从何种程度评价,如此强大的钢铁兵团都是足以改变战场局势的重量级砝码。

但苏军的进攻却发起得十分仓促,甚至在没有充分勘察地形的情况下就投入了两个主力坦克军、共368辆坦克在开阔地带向德军猛冲!指挥官只是在地图上画出了一个大略的进攻方向就下达了冲击命令。随后,本该势如破竹的攻势沦为了一场灾难。

与苏军迎头相撞的是武装党卫军“希特勒警卫旗队”师和“髑髅”师一部,总共有110余辆坦克战车。一望无际的草原成为了德军坦克发挥火力优势的绝好舞台,一辆辆苏军坦克还没能开火就被轰成了残骸。因为缺乏战前侦查,坦克第29军竟然一头冲进了之前友军挖掘的反坦克壕内,在其调转方向的短暂停顿中,“希特勒警卫旗队”师的“貂鼠”自行反坦克炮和四号坦克进行了多轮齐射,再次轰掉了大片苏军坦克……

一天的战斗下来,普罗霍罗夫卡西南主战场上的苏军部队损失了250余辆坦克战车,其中超过50%被彻底摧毁,而德军彻底损失的战车不过31辆。本来担任战略预备队任务的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被指挥员如此“豪放”地折腾一番,基本失去了进攻能力。

激战之后的维京师军官正在检查一辆被击毁的SU-76自行火炮
激战之后的维京师军官正在检查一辆被击毁的SU-76自行火炮

因为损失实在太过难看,这次战斗甚至惊动了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高层还派来了调查组准备追究责任。不过在官官相护和文过饰非之下,不仅追查行动不了了之,这次战场灾难居然还被渲染成了一次“伟大胜利”。战后,罗特米斯特洛夫本人和无数苏联官方史料都大言不惭地吹嘘着普罗霍罗夫卡的丰功伟绩。谁来为那些死去的坦克兵的冤魂负责呢?没有。

罗特米斯特洛夫同志在1944年夏天的巴格拉季昂行动中再次指挥部队投入了战斗,不过看上去水平没有太多提升。初期得胜的苏军坦克部队在向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发展胜利的过程中又变得冒进起来,在地形复杂、丛林密布的地区还盲目追求进攻速度,结果却被担任“救火队”任务的德军绍肯集群一顿猛打。这个集群以第5装甲师和第505重装甲营为主干编成,共有70辆四号坦克、55辆黑豹坦克和29辆虎式。

就算是指挥无方遭到惨败,罗斯米特洛夫胸前依然是一片金灿灿的勋章
就算是指挥无方遭到惨败,罗斯米特洛夫胸前依然是一片金灿灿的勋章

在战斗中,绍肯集群面对着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和近卫机械化第3军总计800余辆各型坦克战车的夹击,甚至时常处于三面受敌的险境,但德军指挥官却利用地形,有条不紊地进行迟滞作战,阻挡了苏军近两周。德方宣称击毁击伤了近500辆坦克战车,而苏方报告则承认,到7月11日,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已经有198辆坦克彻底损失,近卫机械化第3军的彻底损失数达到了77辆。加上受损需要维修的战车,这两个坦克集群已经基本丧失了突击能力。而在付出巨大代价后,苏军取得的进展则屈指可数。这一回,笔墨功夫和打通关节的能力也救不了老罗了,不久之后,他被愤怒的大本营解除了职务,扔到后方当了个所谓“坦克与机械化兵副司令”的闲差。

最后还需要指出的是,在许多苏军高级将领的脑海中,根本就没有珍惜装备和士兵生命的概念,他们已经习惯于用蛮力和巨大的伤亡去取得胜利。在这些人眼里,伤亡损失只不过是数字,比起完成任务——以及由此带来的加官进爵、漫天荣誉,不值一提。那些被白白葬送的成千上万的苏军士兵们,变成了元帅将军胸前一枚枚“苏联英雄”、“红旗”、“苏沃洛夫”和“胜利”勋章。

上述的这些原因,最终构成了苏德战争中苏军坦克部队惊人的损失数目。今天还有一些所谓的“爱好者”,张口闭口就称“只要达成战役目标就行,伤亡是次要的,苏军最终获得了无可辩驳的胜利”。不知如果他们就是战场上那些苦苦挣扎、被当做消耗品的坦克兵,或是家中哭泣的军属,还能说得出这番话么?而一些人更是通过“数字游戏”拼命压低苏军的损失数量,仿佛那些倒下的战士都是活该、都不存在一般。这是对历史、对牺牲的苏联士兵的极大不尊重。他们为祖国而战,却因为糟糕的指挥和装备遭到了本不应有的巨大损失,满腔热血被毫无意义地挥洒。通向柏林的“胜利之路”,实际是用无数燃烧爆炸的坦克残骸和烧焦的坦克兵尸骸铺就的。这样的胜利,未免太过于苦涩,太过于残忍……

参考文献:

1 Viking Panzers: The German SS 5th Tank Regiment in the East in World War II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什捷缅科亲历记》

3 Russian Tanks of World War II.Stalin’s Armored Might

4钢铁、鲜血、神话:党卫军第2装甲军与库尔斯克南线之战

5 Tiger, The History of a Legendary Weapon 19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