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王维:都是俘虏,为何待遇差别那么大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难题,终于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捧着佛经走路了。

带发的和尚,原来始终是人生的一大风景。

1

长得像神仙一样的王维,在21岁时中的状元,但初期的官运一点都不见得比杜甫好。

他作为一个诗琴书画无一不精的全才,开始时被安排做一个专管祭祀乐舞的太乐丞原也不算辱没,谁料到他后面竟敢利用职务之便,看什么狮子舞呢?

结果他就被发配到偏僻的济州,做啥子司仓参军去了。

“黄狮子者,非一人不能舞也。”这意思就是说,这舞,只能舞给那一个人看,所以你王维干出这样的事来,没把你下大牢、斩首,就已经很不错了。

王维就因为看了不该看的东西,在济州一呆就是四年多,这弄到最后,他自己都不好意思呆下去了,于是辞职,隐居到了淇上。

王维性格冲淡,一生写了很多具有隐逸味道的诗,晚年还干脆一心向佛,所以不了解他的人,想当然耳,就觉得他打娘胎里出来,就是这个样子。

就仿佛人家王维从来不曾年轻过似的。

实际上王维在那次隐居之后,也还是不甘寂寞,曾多次跑官。

他一面劝考场失利的孟浩然,老老实实回家呆着,“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一面自己却从淇上,一溜烟跑到了长安。

王维在长安不断忙活着,忙活着,结果终于在34岁时,就又得了一个右拾遗的职位。

给中书令张九龄献诗成功得来的啊,所以王维就非常感激,在答谢诗中使劲夸张九龄,还说了一句:“贱子跪自陈,可为账下不。”

张九龄那时炙手可热,如果得他提携,王维这辈子就算有依靠了,可是谁知道张九龄文气太重,根本斗不过老奸巨猾的李林甫,所以王维的这条路不久之后,就依然断了。

他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这些不咸不淡的官一路做去不说,中间还一度曾被赶到河西节度使幕下,过了一段天苍苍野茫茫的生活。

不过这样也好,不然他也不会有那些塞上之诗传世,让我们看到他身上还有一种慷慨之气。

王维的好运却是在做了安禄山的俘虏之后,才逐渐好转的,这让后来的文人们都觉得奇怪。

王维没做俘虏,没做伪官之前,咋就没人理会呢?他为什么“汉奸”了一下,却忽然官运亨通?

2

杜甫的官运却是一辈子差,这老夫子真不知道得罪谁了。

人家王维好歹还中过状元,而他,可是从十四五就开始下考场的,却什么都没捞到。

他一边考,一边漫游,一边活动,最终也是靠献文,才终于走上仕途的。

不过他献给的是皇帝。

杜甫从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就开始走这条路子,他逮住机会就献,几年间一连献了五六篇重文,这才终于在天宝十四年十月,得了一个河西县尉的职位。

那时候杜甫已经在长安狼狈十年,四十多岁了。

县尉好歹是个官,但是没想到杜甫却傲气得很,觉得这不符合理想,竟立马拒绝,于是好脾气的朝廷就只得又任命他,做了一个右卫率府曹参军。

这个职位虽在京城禁军,但却是正八品下的小官,专门管兵器和门禁锁钥的,就跟悟空哥当年的弼马温差不多,可老杜到底也不好再推辞了,只能写诗自嘲: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

只可惜天下任何人可逍遥,只没有杜甫的逍遥,他一辈子忧国忧民,还一路上尽是绊子,天生的苦命人。

杜甫做官之后,衣锦还乡,这才知道小儿子冻饿而死,老先生这时想起一路所见惨况,及唐玄宗两口子夜夜笙歌的奢靡,一怒之下,就写了一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出来。

杜甫这篇文,章法有点乱,后面的文人颇有点批评之意,可老杜那时候哪管得了这个。此所谓情绪之作。

不过不管怎么样,路还得走,人还得活,杜甫发泄完了,也就带着梦想,上路了。

他却不知道安禄山那厮,这时候正在路上张网,等着他呢。

老杜就是做俘虏,也跟王维不一样,这意思大了去了。

他留给人们的疑问则是,这么忠心耿耿的一个人,起先也的确因为忠心,得到过提拔,可他为什么走着走着,就又落得个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呢?

3

安禄山打过来时,杨贵妃再不想给他洗澡,跟着唐玄宗撒腿就跑,这地球人都知道。

只是人家这跑,不叫跑,而叫“西狩”,或者“出幸”,他们既然没有叫什么“转进”,可见还是要点脸的。

玄宗皇帝跑的时候,朝廷里都有些什么鸟,可是清楚得很。

忠心的,跟着跑,二心的,举白旗,投机的,左右观望,忠不忠奸不奸,还总在历史上享有盛誉的,就自然选择了山林野间溪边,去隐居。

反正这最后这一种,怎么都正确,大局一定,出不出来,道德上都站得住脚。

王维起先却是很忠的那种,后面也不能说就是不忠,他当时选择的是跟着皇帝跑,只可惜,他“扈从不及”,就“为贼所得”。

也就是他的忠心行动没来得及实施,就被安禄山部队扼杀在萌芽状态了。

王维之所以慢了一拍,这大概是由于他身份不重,不在中枢,不是近臣的缘故,不过他也不是一开始就“为贼所得”。

这一点王维在朝廷收复长安,清查“汉奸”时的“自辩状”,或者叫“回忆录”里,说的很清楚:安禄山来了,“君子为投槛之猿,小臣若丧家之狗”,我是“伪疾将遁,以猜见囚”。

他这意思就是说,叛军进来,先奔的是大官,那些大官就像自己跑进笼子的猴子一般,而我这等小官,则惶惶然,如丧家之狗。

因此我只好往嘴里按一把巴豆之类,装病,打算蒙混过关,寻机潜逃,只可惜叛军很厉害,我不是余则成,结果我反而引起叛军警惕,就被抓了起来。

王维显然是因为胆怯,伪装不成功,被敌人识破,引起重视,被抓起来的,所以他后面就跟那些高官们一起遭了秧。

十多天没怎么吃饭,还大小便都在牢房里,他直到有一天刀枪棍棒架在脖子上,被士兵们捆成粽子,送到安禄山的办公室,这才解脱。

不过人家士兵们也没抓错,王维是真正的贵族出身,大名鼎鼎,安禄山是知道的,所以安禄山才会安排那场见面。

他命人把王维带到洛阳菩提寺,立刻逼他做了给事中。

安禄山的重视,你敢不重视吗?

4

杜甫的俘虏,却是这样做的。

天宝十五年二月,杜甫回到长安上任不久,全国形势就一片大不好了,于是杜甫赶紧返回奉先县,把一家老小送到了白水舅舅那里。

此后潼关失守,白水也陷,杜甫只好又带着家人往北跑。

老杜逃跑的情形,看看他的《彭衙行》就行,那狼狈惊慌艰险困苦饥饿,他老人家描绘得真好。

太多的不用说,反正老杜的重表侄他们有一次走出十几里外,是曾发现杜甫丢了的。

他们重新返回,一路大喊,这才在草丛里找到了老杜,原来他竟是累倒在这里,起不来了。

但是老杜就是这样,也不忘唐人的身份,官员的职责,人家都能跑就跑,能躲就躲,甚至还不怕卖身求荣、见风使舵,而他却偏偏在鄜州一安顿好家小,就直奔灵武去了。

那时候唐肃宗已经在灵武即位,他得去保卫皇帝,跟着皇帝去杀贼。

一路上全是敌占区,老杜这选择可真够武,但是他到底不是武工队员,既不够机警,也缺乏身手,所以他一遇到叛军,就被生擒活拿。

杜甫作为官员,好歹被人押到了长安,但是人家也就能给他这点面子了。

杜甫既官职低微,又没什么名气,所以从没有人来找他做官,到最后,人家甚至连关押他的劲头也没有了。

于是作为安禄山俘虏的杜甫,就成了俘虏史上一个最特别的俘虏,他尽可以在长安到处行走。他只要不出长安,就自由得像小鸟一样。

只不过安禄山的叛军不关押他,他却自己关押自己,那段时间里,他一个劲地忧妻儿,忧天下,不是《哀王孙》、《悲陈陶》、《悲清坂》,就是《春望》、《哀江头》……

他就是写给妻儿的《月夜》,也是“双照泪痕干”。

老夫子一辈子有好多放不下的东西,更多的是在写百姓,写天下,写现实,所以他就成了“诗圣”、“诗史”。

老杜却是在唐肃宗至德二年(575)春,才成功越狱的,他还是直奔皇帝而去。

5

老杜在写诗的时候,王维也在写。

伪给事中王维仍旧被软禁在菩提寺,有一天,他的老朋友裴迪,看他来了。

裴迪说,安禄山真不是玩意儿,他在凝碧池大宴宾客,竟让皇家乐队在一边伴奏。

这话说得王维凄然泪下,情难自已,于是就偷偷写了一首诗给裴迪看。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王维当时可没想到,这首诗对他很有用。

洛阳是在杜甫逃离长安后半年多收复的,于是王维这次又做了大唐的俘虏。他们这些伪官,不久后都被一锅押去了长安。

清算运动开始,惩办条例也随即出台,按条例,一等“汉奸”菜市场处决,二等赐自尽,三等重打一百杖,四等发配、流放,眼看着王维至少要一辈子去做野人。

此事大家惶惶,王维也惶惶,他弟弟王缙不忍心,首先跳出来请求,放过我哥吧,我愿意削减官职,但是这用处不大。

最终解救王维的,却是他的绝活。

当时的宰相是崔圆,崔丞相跟肃宗到了长安,自然得大兴土木,装修公馆,这时候他一眼瞄上了王维这些不花钱的劳工。

王维干啥都行,一点不比专业大画师郑虔、张通差,所以崔丞相就利用职务之便,把他们几个提出来,专门到他家画画了。

那本是杨国忠的豪宅,王维他们当然也知道这是个机会,于是就个个开足了马力。

王维官职不高,身份却贵,这要换了以前,这种事他肯定不屑于做,就是郑虔、张通他们,出于身份尊严,和艺术家的傲气,一般也会拒绝。

但是现在人在屋檐下,画画是救生圈,所以他们当时这壁画画的,在历史上就成了一个“运思精巧,颇绝其艺”。

人家都“颇绝其艺”了,崔丞相再不体恤那还叫肚里撑船之人吗?所以王维等人的事随后就出现了转机。

王维是不得已,被逼迫做的伪官,他先有吃巴豆自残的英勇行为,后来又曾感叹“百官何日再朝天”。

再说,王维兄弟如此孝悌,岂能不予表彰,以正世风?所以罪臣王维就很快从大狱捞出,摇身一变,不降反升,做了太子中允了。

太子中允,这可是与庶子一起,专掌侍从礼仪,打理宫中司经、典膳、药藏、内直、典设、宫门六局的五品官,可见肃宗这次是真打算把王维收为身边人了。

肃宗好爱才。

6

王维成了肃宗亲近,杜甫也一度是。

杜甫在至德二年春,是靠自由之便,躲进大云经寺,从金光门溜出长安的,他那时候高兴的啊,一个劲喊:“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

杜甫一路挣扎,跑到凤翔行在的时候,穿的是破烂的麻鞋,衣袖还撕破了,露着两肘,唐肃宗一见好感动。

杜甫第一次去找肃宗的时候,肃宗才有30个大臣,这时候虽然多了不少,但也很感动,所以他就下令,让杜甫做左拾遗吧。

这左拾遗却是从八品的小官,就跟王维给张九龄献诗得到的一样,但是这却是一个清要之职,专门跟在皇帝身边,负责提建议,搞批评,举荐人才的,只要你会做,一般都升官嗖嗖的。

做什么皇帝都看得见的地方,就一定是好地方。

但是杜甫能会做吗?他要是会做,那他就不是杜甫了。他跑官可以,为了做官跟跟风,吹吹牛也可以,但做上了就绝不含糊。

皇帝对我多好啊,我得报答,现在百废待兴,我得肝脑涂地,所以杜甫就真拿自己当回事了,提建议、搞批评,就像他写诗一样真挚。

杜甫最终却栽在房绾事件上。

正气凛然,名头响亮的房绾丞相,不知道自己是赵括,他非要带兵作战,结果就一败涂地,这时候他的政敌们说,房绾这家伙是只忠于太上皇玄宗的,根本不鸟你,于是肃宗大怒之下,立刻罢免了房绾。

他可是最在乎这事的。

杜甫和房绾却是布衣之交,老相好,他觉得这事不能这么办,所以就赶紧劝谏。

房绾多好的人啊,人格魅力崇高,天下士大夫的榜样,这样的人,瑕不掩瑜,有点小毛病不算啥。

杜甫此话一出,肃宗登时更怒,这特么叫什么话?他立刻下令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三司会审,非要问问杜甫这是什么意思。

皇帝一旦要问意思,这意思就大了,此事幸亏还有宰相张镐等人出来圆场,说杜甫虽然有些狂悖,但到底不失谏官职责,还是别意思了吧。

肃宗在大臣劝谏下,暂时放过了杜甫,但是杜甫却不依不饶,他出来后立刻写了一篇文章,递了上去。

他一面在请罪,一面在辩解,最后竟还把他逃离贼窝赶去凤翔的经历写上去了,以示忠贞,这让肃宗越发生气。

表功啊?你杜甫说来说去,不就还是在指责我不辨忠奸,不用贤臣吗?

不过肃宗这次生气归生气,却一点也不想去问杜甫意思了,他只打算自己悄悄意思。

于是三个月后,肃宗就关心了杜甫一下。

老杜,你出来多久了?这么久对家人情况一无所知,是不是很难受?我作为皇帝,是不是该关心体谅一下臣下,表彰你的忠心?好,你回家探亲去吧,不用谢。

杜甫就这样离开凤翔,离开了皇帝身边。

他后面在长安收复之后,虽曾带着全家又来做他的左拾遗,但早已风光不再,不受待见。次年六月,他终于又被贬到化州,去做了参军。

他《石壕吏》那些诗篇,却就是这期间写的,杜甫最后终至于对政治完全绝望,辞官而去,做了野夫,正与此有关。

此后的杜甫,人生里便只有流离二字了,据说,他最终竟是因为五天没有进食,被聂县令送来的牛肉白酒,撑死的。

7

杜甫行进在倒霉路上的时候,王维却越来越发达。

他做了太子中允没多久,就成了集贤殿大学士,然后就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给事中,一路升迁,最后做到了尚书右丞。

王维自号摩诘,那是因为他好佛,爱看《维摩诘经》,而他的王右丞之名,却就是因此而来。

王维在古人眼中,是有大污点之人,他洁白无瑕之时,才华再高,也无人问津,而有了污点之后,却反而越升越高,这首先就让人不解。

而他偏偏还是最敷衍的那种官,这就更让人们感到奇怪。

王维在夫人去世的几十年里,一直再未娶亲,等他后来买下宋之问的别墅以后,就经常一个人跑到蓝田逍遥。

他只拿钱,不理政务,偶尔只跟裴迪、崔中兴他们几个躲在别墅里弹琴饮酒,赋诗作文,那真正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样子。

王维好佛之心,愈到晚年越诚,他房中除了茶铛、药臼、经案、绳床之外,几乎再无他物,一上朝回家,就焚香独坐,口诵经文。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王维,到了除了写诗念经之外,最爱做的事,也就剩下每天找十几个僧人一起吃吃饭,谈谈玄了。

所以后世的文人们,一提起王维,就动不动撇嘴,就连某些大文人也是如此。

比如吴师道,他就曾看着王维的《辋川图》,夸完王维的诗歌和神仙风姿之后,说了一句:“居位显荣,污贼不能死,适累是图,惜哉!”

比如王世贞,他就曾在比较李白、杜甫、王维的时候,一面对王维不能“致死安民”耿耿于怀,一面疑惑他为什么竟能官越做越大。

比如朱熹,他也曾说道:“王维以诗名开元间,遭禄山乱,陷贼中不能死,事平复幸不诛。其人既不足言,词虽清雅,亦委弱少气骨。”

等等等等,他们都认为王维是应该做烈士的,没有做就是失节,失节之人,不但不该升官,就连他的诗和画,都不该去看,不该喜欢,不管它们有多好。

反正他们这些人眼里很少看到强暴,决不允许人软弱,哪怕你什么坏事都没做过,他们就觉得王维应该像失身的女子一样,去死,

他们一般也恨失节,甚过恨强暴,而至于他们自己是不是金刚烈火,超越人性,一无杂念,那得等遇到了再说。

如果按照他们的理论,那我们那些不幸落入敌手,做了俘虏的士兵们,当然也是再没有做人的权力的,实在不能不说,他们这种直线思维,惟道德论,极度极端的家伙,其实跟安禄山是一伙。

王维后来的官运亨通,其实很简单,也滑稽。

8

大才子王维到底不是战士,不是好汉,有软弱的一面,所以他才会有妥协。

但是他经历过这样一件事之后,却也让肃宗他们看到了,就连胡人都对王维那么重视,王维的名气竟是如此之大。

某种情况下,敌人重视的,也是我们该重视的,于是伪给事中王维的身价,随即高涨起来。

而王维的投敌,既然是被胁迫的,王维既然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唐人又远没有宋之后的人那么理学、刻薄,所以王维就越发可以原谅。

这如果再加上崔丞相的青眼,和肃宗的爱才呢?这当然就更给王维送来了一架云梯。

但是这还远远不是全部。

王维作为唐朝最高贵的王氏家族中人,最漂亮,最有才华的才子,在这之前肯定被人羡慕嫉妒恨,而等他有了污点之后,这就不一样了。

大家一面仍会对他高看一眼,一面又会觉得跟他拉平,对他产生同情,所以这时候王维面临的倾轧、排斥,就自然会少了很多。

很多时候,太白的人,其实最没出路,所以古代就总会有人不惜自污。

而王维在这时恰恰是非常明智的。

王维对自己做伪官的那段经历当然深感耻辱,他知道自己一旦想有所作为,就一定会遭到攻击,所以他就选择了避世。

他不管事,不做事,与世无争,与人无争,谁还会嫉妒他的升迁,去挡他的路?

不但不会,大家还会希望有这样一位同僚,这样一位下属,这样一位上官,以便自由行事。

王维本来就是一位才子型的官员嘛,肃宗他们本也没指望他能做什么具体工作,无非是用他来装点一下门面而已。

写诗作文作画作曲弹琴饮酒赏月,这才是王维该守的本业,王维却就是因此啥也不做,大家也觉得理所当然的。

而这样的一个王维,大家自然也都特别喜欢,不偶尔给他升升职,实在不大好意思。

可是王维这样一来,会不会觉得苦闷呢?他当然会,他早知道自己这一生算是毁了。

他本来就是冲淡之人,这时候就只有更加向佛,他的向佛除了心性、经历等原因之外,还因为冷。

自己以前想报效祖国的时候什么样,现在什么样,他当然比外人更有感受,他在他滑稽的升迁中,一旦越发看穿了一切真相,自然会心越来越冷。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古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这写的是什么?无非是孤独、清高与追寻而已。红尘已看破,他只有做朝隐。

王维最终,对佛学、玄学研究至深,他是真正沉静下来的,所以他临死之前,就曾郑重给弟弟,给亲友故旧一一去信,要他们真心向佛修心。

他到了这时,便觉得只有禅理,才是唯一的真理,才是解决人生问题的灵丹妙药。

王维、杜甫,都是由一场被俘开始戏剧人生的,他们在大起大落的悲喜剧之间,也都看透了人生荒诞,而有了自己的选择。

王维是不甘同流合污,崇尚自由安然,从而转向内心,成了佛系的。

而杜甫是四顾茫然,无处安身,无人可靠,却依然走着,依然外求。

内求和外求,这无非是人生的基本活法,只不过它们也时而会有重叠罢了。佛系的王维心安身安,走着的杜甫一路跌扑,这肯定不惟是唐朝的现实,看来活着这事,还真是难办。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难题,终于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捧着佛经走路了。

带发的和尚,原来始终是人生的一大风景。

文 | 九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