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整容天团

当代人沉迷于连韩国人都没有听过的“韩式精雕”医美时,我国上个世纪30年代的老医师们,就已经凭借他们惊人的刀工,善于炒作的噱头,开上了最早的美容手术机构…….

双眼皮、隆鼻、垫胸、削骨,这些看上去非现代仪器不可的手术,那个年代就已经有了。论改造乾坤,人工变美,如果让这些前辈们知道,现在钱都让韩国人给赚了,估计又一波棺材板要气到翘起来。

民国时期的花样少男少女,同样愿意为了变美,鬼门关走一回。传说中没有整容,没有PS的年代,有时只是民国迷的一厢情愿。

其实30年代的中国,不但有整容,也有PS,并且整起来也不失狂野……只不过严重模糊的照片,让我们难辨痕迹。

甚至,很多男人们也前赴后继,给自己开刀。

民国时的女孩们当然是以天然美为基础,加上物资匮乏,大部分时候穿的衣服也就是平价大众款—-老娘给缝的大桶子裙啥的。

她们不像如今的女孩总有那么多技法将自己打造的风情万种。开开心心抛头露面,可能就会被人说浪得很。

上世纪初大学有女学生就不错了,就不论校花不校花了

2018中戏校花

在这样审美环境下,可以想象当好莱坞电影里立体深邃的五官是多么大的冲击。

上海作为旧时代的潮流中心,充当着审美变革的引擎。

妹子们看到欧美女人们的脸蛋,都暗暗开始羡慕。戏院里天天刷屏的都是葛丽泰嘉宝这种旷世尤物,让塌鼻梁丹凤眼的女孩们充满了对双眼皮和高鼻梁的渴望。

如同菜刀划出的刺激的双眼皮

上海“平剧皇后”言慧珠特别喜欢拍照,每每以其双眼皮为傲。一次在虹口吴淞路新开的一家摄影室照相,由于摄影角度没注意,没能凸出她美丽的大眼睛,她连死的心都有了,说“这是谋杀自己的美丽”。

言慧珠

有需求就有市场,30年代上海就出现了一波整容机构。光顾者集中在社会名流,影坛花魁。这都是因为那个年代一幅双眼皮,几乎相当于普通工人半年的工资,“一根金条才能割个双眼皮”。

整容机构的介绍

上海滩知名影星白杨,就因为敢于挑战人工变美,而成为了报纸口诛笔伐的“妖女”。

在《十字街头》公映之前,报刊登出“白杨割了眼皮、修了鼻尖、又牺牲了两片丰腴的肉”,并承认,她确实比之前变得妩媚多了。

给她鼓捣出双眼皮的医生也滑头的很,把自己操刀过的知名影星,毫不避讳印在大字报上面,吸引顾客……这在如今难以想象。

这位医生就叫杨树荫。从下面的广告中可以看到,眼科整容专家医学士杨树荫确实对自己的技术很骄傲。他不仅能划出完美的双眼皮,诸如高鼻术、削骨术、垫下巴,这些项目都OK。

经过他“揭发”,人们终于知道当红小生白云,脸上全部都动了刀子。女孩子们痴迷他俊美的容貌,爱的更痴狂了。

人们对于人工美容的惊世之举充满好奇。上海进步书局印制发行的《人工美容术》,印着“妇女必携”的字样。也就是说那时候女人们都喜欢拿着这种钟无艳变妲己的书,翻来翻去。

而其中,许多整容模特居然都是男的。

铁的历史证明,为了美而行大胆之举,绝不限于女性。自古以来身为热血男儿,箭镞加身刮骨疗伤都不是个事儿,何况是抡起小刀片在自己脸上做个小改造。

正是因为名流的撑腰,比起现代整容医院各种隐晦的宣传词,那时整形机构的广告语来得理直气壮、清晰直白:

“自古佳人丽质,必处于‘天生’;然今因医学发达,科学昌明,在相当范围内,已可藉‘人工’造之:所谓‘整容医学’是也。”——这是刊载于民国旧报中的一条医学广告。

那时候广告上男士的整形案例比女士都多了

昔日十里洋场女性歌手,为了让自己变得更美丽动人,争相施行割双眼皮、齐整牙齿和隆鼻之术。通常她们就是一传十,十传百,基本是因为相护斗艳,豁出去了。

甜歌皇后周旋原本就美丽动人,弄完双眼皮之后,成为了一个没有瑕疵的绝代佳人。

而民国时被三大才子追来追去的林徽因,也去日本弄了双眼皮。作家钱钟书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清华大学的邻居,就曾暗示林徽因整容,行文酸不拉几的。传言是因为两家人猫咪斗殴的纠纷,没能好好解决……

这篇文章题目就叫《猫》:“李太太从小对自己的面貌有两点不满意:皮肤不是上白,眼皮不双…….一到日本,她进医院去修改眼皮,附带把左颊的酒靥加深。李太太花五百元日金新买来的眼睛,好像美术照相的电光,把她原有的美貌都焕映烘托出来。”

千万不要惹爱猫又能天天发稿的人,否则管你是谁都得损你几句。

现在的小鲜肉这个词,不仅有粉俊之意,还包含了演技差的暗示。

民国时期这样的男明星同样会惨遭diss。前面提到被爆出割双眼皮的影星白云,是一个十六分之一德国混血,深受观众喜爱。他十分上镜,加之演出的多是历史或坊间广为流传的爱情故事,自然就很吸粉了。

但是在社交媒体不发达的年代他依旧饱受八卦小报纸的谩骂。整容、化妆、娘炮Diss这些项目一个都不少。

1942年《大众影讯》就形容他:风流倜傥,外表极美,惜演技平平,并无超突成绩。

白云被说成“有着女人的妖姿”,更有人形容他是“舞女的拖车”(妹子太多)。说他年纪小的时候喜欢搔首弄姿,说话声音也是软呼呼,还随身携带化妆品,特别是讽刺他还要给自己贴假睫毛。

跟现在舆论看不惯小鲜肉柔美过度,如出一辙。攻击的重点,也是集中在男人的美貌,油头粉面,或者打扮过度。

而白云也毫不畏惧,自己在报纸上写文章反击《不由你不气》,大意就是某香港系报纸,还有南方的金主们,因为自己最近没有搭理他们,就让写手编造这些攻击的言论。

而且他特别仔细解释了关于假睫毛的事情:

第一老子从来不买假睫毛,是公司买的。

第二老子登台时候确实贴假睫毛,但那是为了演出。

总之,你们才买假睫毛,你们全家都贴假睫毛。

可见那个年代太秀气的男人也是饱受压力了。

还有一个男明星郑小秋就更皮了,别人觉得他白白胖胖的没有阳刚之气。他不以为意。

1932年《影戏生活》说他:天然活泼健全美的姿态,不过身材矮小,面部太肥,不然确实是荧幕翘楚。

郑小秋就在报纸上刊登自己照片,自黑“对呀,对呀,我就是白胖弟弟”。看样子根本没有把黑粉放眼里。

解放后,北京、上海等地的整形外科医生主要服务对象为真正需要对外貌改造的演员和特种工作人员,尤其是在上世纪60-70年代,美容外科手术被列为禁止项目,只有少数大城市大医院还保留这项业务。

文艺工作者想整容也要费很大劲

那时候做整容需要开工作需要证明,说明不得不整的理由。毕竟在当时的背景下,过度的追逐外貌并不是社会倡导的风气……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在一种审美趋势下,即便在民国时期也有人会选择整容,也会有男人选择梳妆打扮…..可有人因此更奠定了一代佳人地位,也有人成了娘炮倍受质疑。

100年后人们换个战场又开始Battle了,历史总是这般惊人的相似。

有人会说了,整容我认了,PS一定是没有的吧……呃,事实上比你想的更早,从清朝末年,慈禧太后老人家就开始勒令修图师给她柔光磨皮去皱了。

原图长这样…….

所以坊间盛传的,那是一个没有PS和没有整容的年代,这样的说法都是经不起推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