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平洋战争日军的“玉碎”,浅谈日本最终必败的必然性
导语:
在《父辈的旗帜》、《硫磺岛家书》、《血战冲绳岛》、《莱特湾大海战》等系列描述太平洋战争的电影中,我们在这些电影中,总是往往看可以看到当日本守军抵挡不住美军的进攻或者即将战败之际,日本守军会在一个指挥官的带领下,统领战场上剩余的残兵败将,在焚烧“军旗”之后,然后集体高呼“天皇陛下万岁”。之后会看到,日本军队发了疯的朝美军的阵地进攻,这些日本守军无论美军的炮火有多猛烈,他们依旧不惜代价拼命往前冲锋,前面的战死,后面的依旧冲上去,依旧前赴后继,一直到全部战死为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个名叫约翰·巴斯隆的士兵,曾经在瓜岛战役中,约翰·巴斯隆所在班的防守阵地突然遭遇近3000名日军的疯狂攻击,这群疯狂的日本人顶着重机枪的子弹开始了一波又一波的冲锋,在日本疯狂进攻的48个小时内,约翰·巴斯隆所在的全班15个人阵亡12人,只剩下约翰·巴斯隆和另外两名受伤的战友。接下来约翰·巴斯隆独自一个人,靠着两挺机枪和手枪顶住了日军疯狂的进攻,当弹药不足的时候,约翰·巴斯隆就趁着停战之际,独自穿越火线收集弹药,以等待援军的到来。
战后据美军战斗记录员判定,在这场战斗中,约翰·巴斯隆一个人击毙的日军大约在1500至2100人之间。约翰·巴斯隆也因此一战成名。
这仅仅是太平洋战争瓜岛战役中,日军发起自杀式冲锋中的很普遍的一次。
因此,我们从简单一次日军自杀式冲锋,可以得出日本在二战最终战败的必然性。
本期作者从两个方面讲述,从太平洋战争日军的“玉碎”,看出日本最终必败的必然性。
一、日军“玉碎”的历史背景。二、日军“玉碎”的原因。
其一、日军“玉碎”的历史背景。
日军所谓的“玉碎”,简单说就是自杀式的进攻,也就是我们在影视剧中时常看到的日本所谓的“万岁冲锋”。
日军“玉碎”最早的一战来源于中途岛战役,当时日本的一位飞行员在参加中途岛的空战中,因为自己所驾驶的零式战斗机遭遇美军战斗机围攻,当日军这位飞行员看到自己所驾驶的飞机遭到多处重伤后,自己所携带的油料已经不够返程,料想此战自己必然战死,于是日军这位飞行员驾驶自己的战斗机朝美军的军舰撞上去。这是日军所谓“玉碎”最早的来源。
“玉碎”一词真正大规模的使用,来源于阿留申群岛战役,当时驻守阿留申群岛阿图岛的日本守军约2700人。经过激战,日军27人被俘,其余全部战死。战后,日本军方为了鼓舞全民士气,所以使用了“玉碎”一词。
阿留申群岛,地处阿拉斯加州西端,如今是一座根本不起眼的小岛,但是在二战中,这个不起眼的小岛曾是上万人舍命厮杀的战场,此战日军战死2665士兵,仅有27名日军被俘虏或者自杀未死,其余全部战死,阿留申群岛战役的惨状让日本民众大受震撼,为消除惨败带来的负面影响,日本大本营对此战大肆的展开宣传,并且首次使用“皇军玉碎”一词来粉饰此战。实质日军大本营引用从中国《北齐书》里拿来的“玉碎”一词,来代替“全军覆灭”。
1942年6月,中途岛战役,日本联合舰队惨败而归,此战标志着日本逐渐丧失自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的战略进攻权。而美军也逐渐掌控太平洋战争的主导权。随着太平洋战争进入后期,日本逐渐丧失太平洋战争的主导权,为了阻挡美军进攻日本本土的速度,日本大本营要求太平洋各守岛的日本守军,每战不惜代价的阻止美军登陆,直至全部战死为止。
因此,才有了太平洋夺岛战争日本“万岁冲锋”的现状和“神风特攻队”的自杀式袭击。
其二、日军“玉碎”的原因。
1、日本丧失太平洋战争主导权,美军采用“跳岛”战术逐渐推进到日本本土。
1941年日本联合舰队突袭珍珠港,取得巨大的胜利,日本以极其微小的代价,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的基地珍珠港。
此战,使得美军太平洋舰队丧失长达半年的作战能力,1941年12月8日,日本大本营则趁机命令日本南方军团和日本联合舰队登陆菲律宾,攻占马来半岛。在日军的凌厉攻势下,整个东南亚很快陷落。英国远东舰队以及驻军险些面临被日军全歼的危险,最终在中国远征军的帮助下,逃往南亚大陆。而美国驻菲律宾的最高领导人麦克阿瑟最终放弃整个菲律宾,逃往澳大利亚。也造成驻菲律宾的美菲联军被俘虏的人数达到7万多人,其中美军9300多人。后来这些美菲被俘人员,被强行押解到120公里外的战俘营,一路无食无水,沿路又遭日寇刺死、枪杀,在这场暴行中约15000人丧命。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巴丹死亡行军”。这也成为麦克阿瑟军旅生涯中的一个污点。
一直到1942年初,日本帝国取得自开战以来的历史峰值,此时日本帝国占据东亚大部分、东南亚、以及整个中太平洋。日本联合舰队圆满的完成第一阶段的任务。整个日本帝国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日本大本营一致认为,纵然美国经济异常强大,美国的战争潜力要想全部打开转化为战争,必须要到1943年之后,美军才能展开反攻。显然,日本大本营低估了美国的战争潜力,举个例子,在珊瑚岛海战中,美军的“约克城”号航母遭遇重创,日军评估即使美军倾尽全力进行抢修,至少也需要3个月的时间才能再度投入战场。但其结果是遭遇重创的“约克城”号仅仅不到72个小时,就抢修完毕,这为后来中途岛海战做出重要贡献,由此可以看出美军战争潜力有多恐怖。
日本大本营错误的评估,也直接导致日本帝国接下来太平洋战场的惨败。1942年开始,日本大本营准备进一步推进战线,扩大日本帝国的防御圈。
在南太平洋上,日本大本营计划登陆攻占澳大利亚,切断盟军从珍珠港至澳大利亚的南太平洋的生命线;在太平洋战场,日军计划下一步攻占中途岛,控制住中太平洋地区,进而威慑珍珠港以及美国本土;在东南亚战场,日本已经攻占缅甸,准备进军南亚大陆,彻底切断盟军对华援助的物资通道。
我们常说:“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自满则败,自矜则愚”。日本帝国接下来在太平洋战场一败再败一直到战败投降。
1942年1月,日本攻占拉包尔,下一步计划进攻新几内亚岛的莫尔比兹港,在稳住战线后,再进一步攻占澳大利亚。于是1942年5月,日本联合舰队和美军对战于珊瑚岛附近的海域,也就是后来的珊瑚岛海战。最终日本以损失一艘航母,重伤一艘航母的代价,击沉美军一艘“列克星敦号”航母,重创美军一艘“约克城”号航母。因此可以讲珊瑚海海战,美日实质上是一场平局。
但是对于日本联合舰队来讲,没有达到全歼美军太平洋舰队的任务,这对于资源短缺的日本来讲,始终是一个潜在的威胁,毕竟山本五十六深知美国的战争潜力有多大。因此,山本五十六在珊瑚海海战一个月后急忙着手发动中途岛战役,梦想通过中途岛一战,彻底歼灭美军太平洋舰队,因而日本联合舰队的司令部,制定了一个异常宏大而详尽,但却缺乏弹性的计划。
日本海军的几乎全部兵力都用于这次作战,一共动用了约200艘舰艇,其中包括8艘航空母舰、11艘战列舰、22艘巡洋舰、65艘驱逐舰、21艘潜艇;协助舰艇的还有600余架飞机。
中途岛海战最终结果,就是日本联合舰队以损失4艘主力重型航空母舰的代价,铩羽而归。中途岛一战,改变日本自从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的进攻主动权,开始丧失在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
但是狂妄的日本大本营,仍然不承认失败,仍然南下进攻南太平洋地区,希望通过攻占澳大利亚,以此切断美军从澳大利亚至珍珠港的生命线,以此重新夺回日本的战争主导权。
但是此时美国已经完成战争总动员,美军数以万计的各类武器装备,开始源源不断地为美军以及盟军提供援助。
随着日本大本营进攻南太平洋的步伐,日军和美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从1942年8月7日至1943年2月9日,展开一场血腥的夺岛作战。最终日本以战死50000精锐士兵的代价,惨败而归。
中途岛战役,日本战略主动权逐步丧失,经过瓜达尔卡纳尔岛,日本不仅没有实现重新夺回战略主动的作战企图,反而其军事实力进一步受到削弱,彻底丧失太平洋战争的战略主动权。此后,日本不得不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开始处于处处设防,被动挨打的局面。
随着美军发起马里亚纳海战、珊瑚岛海战、塞班岛战役、硫磺岛战役、冲绳岛战役,随着美军逐渐把战线推进日本本土。日军不得不每一战都殊死抵抗,实行“玉碎”。
2、日本军国主义对日军灌输教育。
日本近代化,起源于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形成并发展。其思想渊源为古代、中世纪的日本武士道精神。而在军国主义意识支配下的武士道,对内成为毒化和控制日本国民思想的工具;对外则疯狂扩张,踏上侵略亚洲各国的道路,同时也将日本民族引向灾难,成为侵略战争的罪恶之源。
明治维新改革以后,日本对军队实行的是“武士道精神”,是一种典型的对外侵略扩张的反动思潮。
日军“武士道精神”强调:日本武士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也强调武士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包括效忠君主、崇尚武艺和绝对服从等封建道德规范行为准则。
由于当时日本的最高领袖是日本天皇,在当时日本国民眼中,日本天皇就是神,而日本自从明治维新改革后,对于日本小孩,乃至全体国民的教育,就以贯彻浓厚的军国主义思想为主。
长大一点的日本青少年,在服兵役或者上军校的日军,一律接受“武士道精神”的洗礼和训练,“武士道精神”要求日本士兵要绝对的效忠日本天皇,绝对的服从上级领导。同时要求日军在战场上,要具有中世纪武士的精神,宁可战死,也绝对不能做逃兵或者俘虏。甚至以战死为荣。
因而,可以讲由于明治维新改革以后,日本对于日军实行的军国主义教育,强调“武士道精神”,这本来就带有明显的封建残余腐朽思想。
另外,二战时期,日本依然沿用一战时期的战术思想。二战中,日军的战术思想落后,日军指挥官在战场上,指挥呆板。加上日军强调“武士道精神”,因而二战的日军依旧迷信冷兵器杀伤力。
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夺岛作战中,每当日军守不住阵地,或者面临灭亡之际,残余的日军聚集一起,在日军指挥官的带领下,拼命的做最后一博,直至全部战死。这也就是在太平洋战场上,常见的日军“玉碎”。
对于一个封建残余思想严重的日军,战术上又陈旧落后,正在面对美军强大的火力,焉能不败。
因此,从日军“玉碎”的本性,可以看出日本最终战败的必然性。
总结:纵观太平洋战争,日军军部明知在国力远不如美国的情况下,还是孤注一掷的发动突袭珍珠港,最终导致同美国开战。
虽然日本取得了太平洋战场的短期优势,但是长期角度看,日本同美国开战,战败是必然趋势。加之日军受军国主义的教育,着重强调“武士道精神”,在太平洋夺岛作战中,每当日军守不住阵地或者战败之际,日军往往妄想通过“玉碎”给予美军以最大的杀伤力,日军焉能不败。